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长三角区 > 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思路和对策

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思路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9-03-29 作者:派智库 来源:《科学发展》2018年第9期 浏览:【字体:

摘要: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应由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及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企业是创新网络的核心网络层,其他三维则构成了支撑网络层。长三角区域通过各主体互动形成网络层次结构来有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有效调节区域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形成不同层面的创新网络,以提升区域内创新网络上各节点的创新能力。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 创新网络 协同治理 dedecms.com

一、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的现状 内容来自dedecms

(一)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的空间结构分析 织梦好,好织梦

1.要素资源细分及空间分布。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科教资源发达。2015年,以全国3.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16.1%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16.7%的生产总值。各地区要素分布合理,优势产业突出:如上海以金融、科技、航运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和以信息、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南京的石化、电子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都具有相当优势规模。优势产业的要素集中推动了三省一市的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长三角区域共有6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目前,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要素资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资源的跨地区细分与配置及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也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服务全局、带动周边,加快全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dedecms.com

2.知识创造及知识网络结构。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种跨行政区域的创新体系,区域内的知识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省际之间的传递和扩散。长三角区域聚集了众多大学及科研院所,具有极强的知识创造能力。2017年9月公布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上海高校人选14所,江苏15所、浙江3所、安徽4所,长三角区域人选高校占到全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26.3%。长三角区域强劲的知识创造能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管理、制造等前沿知识,企业依靠与学研机构合作获得技术竞争优势,同时深化合作范围,互相促进发展与进步,形成良性循环。2009--2013年,长三角区域输出技术达34418项,累计成交370.86亿元。目前,长三角区域创新知识网络正在逐步完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开发一体化和资质互认、跨区域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共建、知识产权协作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区域创新知识网络体系已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 dedecms.com

3.共享平台融合性发展模式。长三角共享融合性发展模式,将会大力推进长三角科技、金融、创新资源的融合和共享,实现科技、金融、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苏浙皖沪四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作建立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2008年,联合组织“国家长三角纺织产业创新之城平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截至2014年,来自苏浙皖沪的知名高校院所在江苏地区与各级政府共建创新载体28家,在浙江地区建立研发机构18家。经过协商,苏浙皖沪四地选择整体基础相对较好的“科学仪器共享系统”作为区域平台建设的先期突破口,于2007年6月21日开通“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网”并投入运行。截至2013年底,已集聚苏浙皖沪1271家单位的15564台(套)3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其中,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施大7751台(套),仪器总量年均增幅5.5%。

织梦好,好织梦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的区域地位分析

内容来自dedecms

1.区域创新网络协同中心地位。构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要充分发挥上海在整个区域中的引领和中心作用。强化上海创新思想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等功能,加快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创新举措相继出台,实现了园区创新生态、创新能力、示范效应跨越发展。2015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收入3.63万亿元,实缴税额2546.69亿元,同比增长5.63%、13.54%。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2个园区中,总收入超千亿元的达13个,其中张江核心园、金桥园总收入超6000亿元。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708.7亿元,占全国l/5,形成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596.4亿元,单抗药物占全国2/3,2011—2014年张江企业研发的药品有5个,而同期全国批准上市的新药总共只有17类;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370.08亿元,形成从原创内容制造、运营、出版、技术提供到终端设备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网络文学约占全国市场90%的份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支点地位。挖掘苏浙皖创新资源,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集中打造杭州、合肥、宁波等创新节点,重点提升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中,杭州、宁波和合肥等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旅游产业创新为例,杭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支点城市,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积极推动和整合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在旅游节庆联合举办和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方面展开合作,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公共平台建设,创立了制度化的旅游合作专题合作小组。合肥作为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支点之一,政府部门深知市场在成果转化中的决定性作用,经常出台创新指引政策,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成果和机构,鼓励和提倡人才交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区域创新网络协同节点地位。除了作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体系的中心城市上海以及支点城市杭州、合肥、宁波之外,其余各城市也应发挥出重要作用。每个城市都是整个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体系中的一个支点,相互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密切联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以自身的主导和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相互间通过产品贸易、人才交流等途径实现技术提升、知识溢出,进而提升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能力。从整体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各类新兴产业的重要区域,融合各种前沿科学技术、创新创意于一体,正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崛起。长三角区域本身具有创新活力和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整体合作能力,如在未来云计算、物联网特别是端到端的智能终端等领域均具有相当强的创新能力。

内容来自dedecms

(三)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的问题

dedecms.com

1.系统性思维和协同创新机制较为缺乏。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雏型自2003年就开始形成,但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思维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签署,安徽省暂缺,见表1。

织梦好,好织梦

2.区域创新网络协同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由于地方政府存在政绩的非共享性和排他性,长三角区域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型地区对欠缺地区存在资源配置不均等的情况。这导致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过程中,生产要素无法最优集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这对推动产业集聚区的结构调整与节约式发展都有阻碍。已举办的长三角区域高校、政府机构等与科技型企业的系列对接合作活动,见表2。 copyright dedecms

3.区域创新主体网络共享平台尚不完善。长三角区域虽已建立一些大型资源共享平台,但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还远未完成,城市间科学数据库、专家库等创新的要素资源仍然未开放共享。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区域大型资源共享平台,见表3。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二、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的任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以战略导向共建开放型创新网络 织梦好,好织梦

开放型创新网络是指打破集群内部企业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将外部的创新能力引入区域网络内的创新进程。共建开放型创新网络有助于有效降低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内企业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果的外泄风险,加快创新的速度,进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构建协同创新格局。构建网络化的创新体系。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强化上海创新思想策源、知识创造、要素集散等功能,挖掘苏浙皖创新资源,集中打造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创新节点,重点提升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挥创新空间示范效应。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构建主导产业创新机制。聚焦区域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实现主导优势产业持续竞争优势。凸显大型企业引领作用。发挥大型主导企业创新网络中核心节点作用,形成标杆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建立分工紧密的多层次协同创新网络,加速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深化政产学研创新合作。加强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互动合作,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建立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研发中心,发挥创新要素聚集优势和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区域内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本文来自织梦

3.共建共享创业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创新创业基地在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促进创新型企业源源不断地繁殖、衍生。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技术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资源库、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军民融合服务创新平台建设。

织梦好,好织梦

(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体系

内容来自dedecms

目前,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应以现代化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重视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优化配置区域内的各种资源。随着在国际分工中的不断深化,长三角区域产业正逐步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国际竞争力提升。长三角区域产业正逐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创新集群,并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智能制造为支撑的现代创新体系。

copyright dedecms

1.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主导产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利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量子计算机、超材料、肿瘤免疫治疗、合成生物、区块链等颠覆式创新产业的投入,建立全球深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实现国际范围内新一轮创新资源的聚合,努力成为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力量中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优化要素配置产业合理分工。优化产业链全要素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和释放区域产业链优化的增值效应,打造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全要素资源在区域内多领域流动和高效益配置,形成区域创新要素特色鲜明、分工合理的产业链发展格局。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分工水平。坚持把区域产业共建作为重点工程,引导和推动同一产业、同一企业在长三角区域总体布局、一体化发展,形成同一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突出优势领域、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dedecms.com

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产业联盟。发挥产业联盟资源集聚效应。把握长三角区域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紧扣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创新为驱动系统规划、加速布局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产业联盟,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化、质优价廉的技术、投资、管理等服务,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创新的风险。在加强政府监管的条件下,积极为产业联盟营造透明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区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大力培养、培训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创新创业更快更好发展。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土壤。以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为基础,对创新网络内文化进行整合与协同,提炼和制定创新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对内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强创新主体的学习培训,提高文化协同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对外大力宣传,实施文化营销,从而促进创新网络的文化辐射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构建良好的创新网络组织生态体系

dedecms.com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想促进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必须建成成熟且规范的市场环境,以平衡保护各方利益,降低交流障碍。加快市场改革步伐,营造有利于创新网络发展的市场环境,是创新网络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市场机制越健全,网络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就会越明显,创新网络的效益就越显着。 本文来自织梦

1.优化专业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研发环境。建设提升国家地方科研院所、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流动站创新环境,推动创新网络内部合作与协同创新,强化创新网络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尽快嵌入全球价值链。加强创新渠道建设。制定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国际贸易政策,使创新资源获取更便捷和稳定,消除出口偏见、排除不稳定、间歇式的出口政策,使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区域创新网络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持久和稳定。完善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共建创新服务联盟,帮助地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原材料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技术流程标准化、环境保护标准化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孵化+创投”模式,建设创客空间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提供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融资担保等链式孵化服务。 内容来自dedecms

2.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共建共享科教资源机制。设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建立长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降低知识产权交易费用,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及时商业化。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保护机制。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普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鼓励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构建创新项目风险投资机制。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并完善市场化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强化风险投资的约束激励制度,加强风险资本市场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建立规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为创新项目风险投资者提供便捷的退出渠道。

本文来自织梦

3.营造人才发展环境。实行积极的人才政策,引进高水平人才。积极吸引世界水平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并与本地企业家合作经营,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适当取消对有特殊贡献和高效益技术成果的高技术人才在户口上的限制,积极引进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对携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企业的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整合本地的智力资源,建立创新教育体系。有计划地推进区域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为区域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出台具体的鼓励措施,促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员进行创新创业。制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创新培训计划,重点倾斜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使高校、研究机构成为企业的“虚拟研发中心”,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

织梦好,好织梦

(四)推进区域创新网络协同的重点工程 dedecms.com

加快实施长三角区域创新战略引领工程、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对接工程、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工程、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工程、创新资源共享共享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创新活动联动工程“七大重点工程”,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长三角区域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格局。 内容来自dedecms

1.区域创新战略引领工程。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及政策规定,积极开展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组织三省一市相关单位积极申报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项目。

本文来自织梦

2.区域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对接工程。举办长三角区域高校与科技型企业的对接合作活动,讨论加强长三角区域高校与科技型企业的互动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力争有所突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区域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工程。支撑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围绕民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为构建长三角区域内医疗信息、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污染联合预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聚焦长三角区域有优势的集成电路、软件、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应用、量子通信、新型显示、大型加工设备、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建设一批技术创新联合体。

织梦好,好织梦

4.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工程。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推进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内通用通兑,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及创业团队的创新成本,降低科研创新投入成本,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集聚区域内资源,依托各地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探索建设跨区域的功能型平台。 dedecms.com

5.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享工程。继续推进现有的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技术转移系统等5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手段,为技术、成果、科技金融等技术要素的供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逐步构建长三角区域技术要素的网络化对接平台。 copyright dedecms

6.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工程。打造区域性国际创新合作品牌,合力办好浦江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世界物联网大会(无锡)、技术交易会等,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区域联动,吸引大批高水平海外专家及机构参加,强调企业技术对接的实际成效。 本文来自织梦

7.区域创新活动联动工程。建设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数据平台,集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安徽网上技术市场等主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资源,实现三省一市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技术经纪人队伍等资源共享共享,优化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交易、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科技资源要素互补,提升区域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度。 织梦好,好织梦

三、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机制的思路

织梦好,好织梦

(一)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目标

本文来自织梦

1.远期目标。积极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龙头引领作用,加强与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创新节点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间政府协同治理作用,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促进区域创新要素有效配置,促进“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提升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层次,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枢纽,并瞄准国际标准,打造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内容来自dedecms

2.近期目标。近期要致力于实现长三角区域创新战略引领工程、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对接工程、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工程、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工程、创新资源共享共享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创新活动联动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的目标,明确每项重点工程的行为主体、实现目标、实施保障等措施,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程的各项举措,完成校企对接合作、联合科技攻关、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内通用通兑、各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区域转移转化及各项资源共享共享等举措,进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我国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 dedecms.com

(二)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内容来自dedecms

立足长三角区域实际,着眼其长远发展,借鉴国内外经验,从常规性机制与创新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两方面构建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有活力、可持续的治理机制,见图1。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1.常规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1)互信共赢治理机制。互信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基础。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需建立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默契之上,进而开展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触与合作,稳步促进知识、价值网络、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与持续互动,形成知识网络创新。共赢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目标。在各区域主体问的信任基础之上,通过合作,促进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持续互动,推进区域间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进程,进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织梦好,好织梦

(2)资源共享治理机制。区域文化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基石。在一定相近空间区域内的创新网络主体往往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经济行为、法律认同等。这些文化特征根植于交易规则中,为知识的共享与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相近的创新网络主体协同作用不断凸显。资源共享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有效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及政府的自身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知识资源的区域共享,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在人力、信息、设备、资金等方面实现共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科技资源中心、创新网络人力资源中心’、创新网络信息资源中心、创新网络资金资源中心等中心,以助于推动长三角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进程。

织梦好,好织梦

(3)互动学习治理机制。互动学习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基础。学习和知识是企业之间关系协调的一项重要治理手段,各地区间要保持有效的交流和学习。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得到所需的相关知识,还通过交互沟通建立互利的交易规则,使创新网络中企业获得互相学习分享知识带来的未来收益。互动学习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渠道。共享平台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独特优势。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地区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信息资源沟通渠道和全方位的科技信息交换渠道,使各地区能充分获知资源的相关信息,网络内各主体形成一种互动的、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创新网络主体通过知识分享相关学习来获取未来收益。

内容来自dedecms

(4)融合碰撞治理机制。文化融合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信任、相似的企业文化等社会资本是创新网络主体企业间开展有效协作的重要支撑要素,可以“粘合”创新网络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中介等多个不同系统的组织,要使各主体真正协同结合在一起,首先必须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协同创新文化,来引导各主体相互协同结合。融合互动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创新网络的各构成主体要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各网络节点有机联系在一起,融合创新网络中各主体异质性资源,引入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等配套体系及相关中介机构,发挥创新网络的主体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粘合”作用和支撑作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上述常规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创新战略引领工程、区域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对接工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享工程、区域创新活动联动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推进。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已开展一些合作,但由于各自都有绩效考核,尚未形成各方的利益共同点。三省一市各具发展特色和科技资源优势,上海和江苏拥有一大批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浙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市场机制灵活,科技需求旺盛,安徽创新资源有待挖掘,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设。苏浙皖沪在科技创新和合作等领域可通过互惠互利和取长补短加强点对点、面对面的合作,致力于实现区域共赢的局面。此外,继续完善长三角区域科技文献系统的整合,通过整合三省一市各大图书馆文献服务机构,实现跨库文献检索;继续优化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系统,促进技术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实现知识跨域共享,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

内容来自dedecms

2.创新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1)结点问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至关重要,各地政府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健全长三角城市群知识产权审判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知识产权运营领域,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入、风险补偿等形式,支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本文来自织梦

(2)产业间要素成果耦合机制。产业间要素融合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必要手段。各地必须从交通、产业、城镇化、金融、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建立有利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的耦合机制。利用自身的区位基础、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交通基础和合作基础等优势,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产业间成果融合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推动力。利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集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创新资源在产业问有效流动和配置,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平台间创新创业驱动机制。平台间创新创业驱动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驱动力。充分挖掘区域内产业资源特色,以创新为驱动系统规划、加速布局,建立产业间互动耦合的治理机制。突出区域内优势领域和新兴领域,加强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强化各要素主体的创新资源共享融通,释放区域产业间互动耦合的增值效应。平台间创新创业驱动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搭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重点领域人才实训基地、人才服务平台、企业专利联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融资服务平台、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平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长三角人才市场网上平台、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网、长三角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织梦好,好织梦

(4)网络间资源权力配置机制。网络间资源权力配置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当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还未完全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环境时,权力对创新网络的治理作用是明显和有效率的。要合理规划创新网络各主体间的权力程度,使得在信任机制形成之前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网络运行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决策和网络运行效率。网络间资源权力配置是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在资源权力的引导与配置上,政府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资金、人才、科技等重要资源的配置上,对科技合作计划中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可有效带动重点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发展,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copyright dedecms

上述创新性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区域创新战略引领工程、区域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对接工程、区域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工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享工程、区域创新活动联动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完善统一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健全长三角城市群知识产权审判体系,促进产业问要素资源的融合,实现创新资源在产业间有效地流动和配置,与科技中介机构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贡献,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有效实现。

本文来自织梦

(三)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多层次治理系统

copyright dedecms

1.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多层次治理主体的构成。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应由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金融及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企业是创新网络的核心网络层,其他三维则构成支撑网络层。长三角区域通过各主体互动形成网络层次结构来有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有效调节区域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形成不同层面的创新网络,除了提升各区域内部的区域创新网络上各节点的创新能力外,还要提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动网络,即提升整个网络的创新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多层次主体发挥的作用。上述4个部分在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过程中均发挥着不同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1)主体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主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者,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主导者。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就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故企业是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核心要素,要充分发挥创新网络中主体企业的主导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快了区域技术合作的进程,创新成果输出亦大量增长。据统计,2009--2013年长三角区域输出技术总计达3.44万项,累计成交370.86亿元。企业在创新网络构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知识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创新的实现主要由企业来实现。

本文来自织梦

(2)政府部门发挥引领作用。政府既是区域创新的参与者,也是区域创新的组织者。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政府应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来协同区域内的创新活动。政府应发挥区域创新资源流向,让创新资源在各主体之间进行有效配置,引领资源流向,通过制度创新来引导、激励和调控区域创新。政府通过搭建有效平台,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立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以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协同治理作用。

本文来自织梦

(3)大学与科研机构发挥助推作用。大学与科研机构为区域创新网络提供知识和人才,创新知识和高级人力资本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知识传播的必备要素,区域创新网络的主体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大学及科研机构。创新网络中企业应积极开展与大学以及各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根据导向协同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提升增强创新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金融及中介机构发挥支撑作用。区域创新网络中主体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是一个涉及科技与经济的复杂过程,首先资金是主体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需最基础的资源,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此外,主体企业在开展创新过程中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有社会化的科技与经济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要积极探索成立长三角产业投资基金,以集合投资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募集资金,组建专门的资金管理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将资金主要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企业。由三省—市政府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母资金”方式运作,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进入长三角区域,支持跨省市开展创业风险投资活动,调动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向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多层次系统的方向。一是积极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体系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龙头引领作用,加强与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创新节点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间政府协同治理作用,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加强长三角创新网络与其他地区创新网络之间的互动,辐射中西部地区,推进中国各大经济带创新发展。二是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瞄准国际标准,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打造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国外的创新网络进行有效联动,进而推动全球创新网络的构建,带动全球创新发展(见图3)。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四、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对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1.凸显技术引领作用。上海应以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为核心,加强对周边城市的技术输出和指导,以科技投行为主导,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科技金融投资商,着力打造以整合全球资源培育创新创业引擎企业的集成服务商,着力打造“股权化、证券化、品牌化”的科技城新型运营商。力争在张江科技城建设中发挥投资引导、载体提供、集成服务和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张江高科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一是打造全产业链的科技金融投资商。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把张江高科打造成中国高科技投行的标杆。构建提升创业投资、产业基金、融资服务、科技证券、科技保险“五大板块”,形成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上市服务和理财服务等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创业初期、成长期、上市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二是打造以整合全球资源培育创新创业引擎企业的集成服务商。以集成跨境资源引领跨境创业新模式,把“895”创业营建成国际化众创空间的标杆。通过时间维度、产业维度、服务维度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服务,使之成长为高科技引擎企业,张江高科本身再通过产业投资、产业集聚、增值服务等方式实现与创业者的共赢。三是打造“股权化、证券化、品牌化”的科技城新型运营商。张江高科要逐步淡化对重资产物业的依赖,推进科技房产的证券化,增值服务的品牌化。围绕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创新功能、综合环境等积极参与科技城建设,成为科学社区和科技城综合体的新型运营商,引领打造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成果国际领先的科技城。

织梦好,好织梦

2.实施高效联动管理。上海可借助自贸试验区这一平台载体,加快推出一些与浙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重点制度、重点平台和重点项目,使“联动”真正动起来。可通过建设一些重点平台来进行联动发展,这些重点平台包括但不限于黄金国际板、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上海保险交易所和融资租赁项目市场等,已在建设的,需要尽快启动市场运作,这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其他自贸试验区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提供有力抓手。

织梦好,好织梦

3.加速海派文化认同。海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十六字城市精神,是对海派文化的最好诠释,是海派文化的内涵特质。海派文化是上海的“城市文化资本”要素之一,具有复杂的联合结构,并不是指某一个文化传统,而是指蕴含着的多元文化传统。创造性是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上海可以大力宣传这一创新精神,将这一精神文化深入到整个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中,推动区域间的创新协同。

copyright dedecms

(二)保障措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效果评价体系。对区域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组织生态系统进行成效评价。一是区域内是否建立了复杂、先进的地区创新网络,是否能够通过互动、交流和联合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区域间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二是治理过程是否与社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治理成果是否满足了社会需求,如为创新主体提供随时交流与对话的公共空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健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完善统一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政府首先可以根据创新型企业自身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特定阶段,依据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选择最合适的保护模式,提升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制度、技术合同签订制度、开发制度、技术利益传承制度以及保密制度等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畅通区域创新投资融资交易渠道。除了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方式以外,各阶段企业辅助其他方式:创业阶段采取创业投资的融资渠道;成长阶段采取风险投资、创业板融资等直接市场融资方式;成熟阶段采取股权投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衰退阶段采取并购、股票回购及清盘。各地政府为各阶段创新型企业投融资渠道的合理建设,需要采取相应的一系列措施,如推动各省市大型产业投资基金和小规模股权投资基金设立,积极引入美国、欧洲市场投行机构、基金管理机构,建立与国际知名投行、私募基金长期合作机制;邀请国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与其开展融资对接,引导和促进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对企业投资;尽快建成一个覆盖银行贷款、上市、债券、信托、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融资租赁、保险资金等区域创新投融资交易渠道。

本文来自织梦

4.打造区域知识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联合组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打造主要面向市场和应用的成果转化平台。以上海为例,政府可鼓励上海创新型产业园区、企业等围绕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东北片区、以上海交大为中心的西南片区、松江大学城片区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鼓励企业与合作高校比邻而居,建立合作关系,高校科研人员的科学创新发现可直接与企业洽谈合作转化,学校可通过科学商业化创造和积累财富,再反哺用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实力。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建设自由创业创新孵化器,提供创业资金、服务器、律师服务、提供创业导师和人际网络,以及量身定制的培训和专家辅导。 dedecms.com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谢伟伟,邓宏兵,刘欢.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

本文来自织梦

[2]王玉,邓艳宾.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管理能力与利用式合作创新关系研究EJ].现代管理科学,2017(4).

织梦好,好织梦

[3]张邦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本文来自织梦

[4]戚云亭,汪明峰.产业发展与区域创新中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基于搜索引擎超链接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6(2).

dedecms.com

[5]陆天赞,吴志强,黄亮.网络关系与空间组织:长三角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创新合作关系的比较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6(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戴姣兰.中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6. 本文来自织梦

[7]陆天赞.长三角城市创新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空间组织及演进——基于专利合作数[J].中国名城,2015(10). 本文来自织梦

[8]解学梅,吴永慧,赵杨.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协同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长三角316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8).

本文来自织梦

[9]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5(2). dedecms.com

[10]吕国庆,曾刚,郭金龙.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体系的演化分[J].地理科学,2014(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1]赵清源.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copyright dedecms

[13]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4]庞瑞芝,李鹏,李爽,张守庆.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绩效评价:基于长三角、环渤海技术创新网络的三层次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1).

本文来自织梦

[15]胡俊峰.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研究——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网络视阈[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copyright dedecms

[16]李仙德.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织梦好,好织梦

[17]万兴,石奇,刘建勇.长三角三省市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比较——基于投入产出和网络分析的研究口].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

本文来自织梦

[18]赵渺希,唐子来.基于网络关联的长三角区域腹地划分[J].经济地理,2010(3).

本文来自织梦

[19]周灿,曾刚,宓泽锋,鲜果.区域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OL].地理科学进展,2017(7).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