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环渤海区 > 山东代堂村:“小窝棚”启发大思路助力贫困群众家门口脱贫

山东代堂村:“小窝棚”启发大思路助力贫困群众家门口脱贫

发布时间:2018-10-19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东南网-产经财经 浏览:【字体:

  http://222.177.237.213:8000/rwt/ZHONGHONG_JC/http/M3WG63LYPMYGM4UUMWYC6Z5QNF/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81018/08d40ca187a91d322a5209.jpg

  

织梦好,好织梦

  图为老大太们围坐在“窝棚”中加工假发(东南网记者 林瑶 摄)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图为赵县云唱红歌(东南网记者 林瑶 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东南网10月18日讯(本网记者 林瑶)10月17日,首届中国网络媒体菏泽行记者团来到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代堂村,几名均龄60岁的老大娘围坐在“窝棚”中加工假发。虽然年龄已高,她们的手速一点不输年轻人,不一会儿,就把零碎杂乱的发丝打理得整整齐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东方红,太阳升……”在一阵欢呼声中,73岁的赵县云起身来到场地中间,唱起了红歌。“老姐妹们聊得开心了,就来一首歌助助兴。”赵县云对记者说。

本文来自织梦

  赵县云常年在菏泽市的女儿家生活,不久前得知代堂村有一个欢乐的“窝棚”。“我和这几个老太婆一拍即合,也就打算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干活。”赵县云对记者说,“我唱着歌,不耽搁她们手里的活,反倒会更有趣。” 本文来自织梦

  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又因缺资金、缺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大量群众曾饱受贫困困扰。2015年11月23日,菏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余人来到董口镇代堂村,就“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解剖式调研,在村民吴秀兰家发现了一个用废旧物料搭建而成,仅10平方米的“小窝棚”,8位老太太围坐在一个煤球炉子周围,每人前面有一筐头发团,这是人发加工的原材料。老人们一边听着戏匣子,一边又说又笑地梳理着发团。在“窝棚”里干活的老太太一天挣13元钱,一个月能挣三四百。该“窝棚”的房主吴秀兰视力残疾,也是一名贫困户。她负责组织人员在家撕发,把从人发老板那领取的头发团分发给每位在“窝棚”里撕发的老太太。撕发的工资固定为13元一天,由吴秀兰负责考勤,记录出工天数,每月底算结一次工资。吴秀兰除去每天收取每人5毛钱的房东费外,人发老板按照上交头发的斤数每斤1元的标准支给吴秀兰。这样下来,吴秀兰每月保底收入700元,再加上每月100元的养老金,她每月可固定收入800元,没过多久,她自己便顺利脱贫了。 本文来自织梦

  市、县扶贫部门调研发现,早在十多年前,鄄城县便出现了发制品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许多村里就有手工小作坊。“那时候,村民们只是零星接点私活,后来,许多村民意识到做手工是条赚钱的路子,就开始抱团接活。”董口镇宣传委员陈西民对记者说。

copyright dedecms

  因为扶贫效果好,该镇便总结了“小窝棚”经验,在全镇各个村庄设置就业扶贫点。如今,原本简易的“窝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厂棚。从“小窝棚”发展而来的扶贫车间不仅在山东省内遍地开花,更在全国得到推广,带动了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