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西部地区 > 中国西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分析

中国西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5 作者:派智库 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采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1999—2014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时空评价。从时序上看,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呈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趋势,经历了由低水平耦合和低度协调到颉颃和低度协调再到颉颃和良好协调的发展过程。从空间格局上看,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现象渐趋明显。总体上,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人口—土地城镇化尚不能实现良性耦合和良好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出促进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度;中国西部地区

织梦好,好织梦

0 引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陆大道等指出我国城镇化存在“冒进”扩张现象[1]。“冒进式”城镇化导致了诸如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3],引发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城镇化质量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于新型城镇化内涵,陈明星指出要重视城镇化的综合研究,关注其跨学科特性[4]。姚士谋等基于地理空间的视角,提出内涵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5]。城镇化建设质量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6-11],实现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城镇化负面效应和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探讨我国不同地域范围(全国-省-市-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如尹宏玲等采用离差系数[12]、高富岗等采用比较分析法[13]、王丽艳等运用VAR模型[14]、李子联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15]分析了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另一些学者则采用综合指数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时空评价[16-19]。(2)基于不同研究视角,阐释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现象。如王雪霁从土地流转和资金流动[20]、熊柴等从财政分权[21]、范进等从二元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22]、林毅夫从产业结构失衡[23]等视角对我国人口—土地城镇化不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系统阐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滞后,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失调发展问题比东部和中部等地区更严重。本研究应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从时空层面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失调发展状况,为推进西部城镇化的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 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dedecms.com

1.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本文来自织梦

考虑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遵循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原则,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对指标权衡和反复筛选,从人口城镇化的规模、水平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构建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从土地城镇化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研究对象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个省份。为保证地域单元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选取时间范围为1999—2014年,共2 204个数据样本,所有数据根据国家统计网、中国经济信息网、国研网和《中国城市年鉴》整理获得。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1.2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建立 dedecms.com

复合系统协调是指各子系统由低级向高级交互促进和演化的过程,最终实现整体效应的和谐一致。城镇化可看成是由人口-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系统整体效应的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24],采用级差标准方法对原始指标进行处理,公式为: 内容来自dedecms

Xi=(xi-Xmin)/(xmax-Xmin) 。

织梦好,好织梦

式中:Xi为原始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i为原始指标数值;xmax,xmin分别为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假设x1,x2,…,xm表示人口城镇化子系统的m个指标,y1,y2,…,yn表示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的n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的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式中:U1(x)和U2(y)分别表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综合指数,其值越大,反映其发展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dedecms.com

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25],定义耦合度为: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式中:C为耦合度。耦合度C∈[0,1],取阈值为0.3,0.5,0.8,将其变化分为4种类型:C∈[0,0.3),为低度耦合阶段,表明各子系统水平较低下;C∈[0.3,0.5),处于颉颃阶段,各子系统能交互促进;C∈[0.5,0.8),进入良性耦合阶段,各子系统能协调共进;C∈[0.8,1],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各子系统能实现和谐一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模型如下: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式中:D为协调度;T=aU1(x)+bU2(y),a=b=0.5。根据分析,协调度D∈[0,1],取阈值为0.3,0.5,0.8,将其变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协调度D∈[0,0.3),属于低度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之间能在较低水平上保持协调发展;协调度D∈[0.3,0.5),属于基本协调,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二者之间能互动共进,有效推动复合系统向前发展;协调度D∈[0.5,0.8),属于良好协调,表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能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度D∈[0.8,1],属于高度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高水平上保持协调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2 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1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数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计算1999—2014年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数(图1),分析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质量水平。从时序上看,两者之间上升的趋势一致,表明西部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质量稳步提高。但二者提高的速率不同,其中人口城镇化的综合指数呈曲线型缓慢上升,而土地城镇化水平指数呈接近直线型快速上升,两者之间差距的变化趋势也不一样,可将其过程具体划分为3个阶段:(1)1999—2001年,此阶段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数小于人口城镇化的综合指数,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从综合指数看,二者之间的平均差距为0.019 2。(2)2002—2006年,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数大于人口城镇化的综合指数,表明人口城镇化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此阶段土地城镇化递增速率较高,达到3.40%,人口城镇化递增速率较低,为1.17%,前者为后者的两倍还多。从综合指数看,二者之间的平均差距扩大为0.165 1。(3)2007—2014年,仍然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但两者之间差距明显缩小,此阶段,人口城镇化的综合指数递增速率增加到2.44%,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数递增速率下降为2.97%。从综合指数看,二者之间的平均差距缩小为0.076 8。总体上,1999-2014年,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交互促进,开始为土地城镇化滞后,后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失调发展状况呈现倒“U”型特征,其差距为先扩大后缩小,未来会不会收敛趋同,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2.2 耦合协调度随时序的变化过程

dedecms.com

计算1999—2014年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图2)。从其演化趋势看,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低水平耦合和低度协调阶段(1999—2003年),C∈[0,0.3),D∈0,0.3)。西部地区人均GDP从4 056元提高到5 935元,年均增长11.58%,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速率为1.17%,由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只能在低水平上保持协调发展。(2)颉颃和低度协调阶段(2004—2006年),C∈[0.3,0.5),D∈[0,0.3)。西部地区人均GDP从7 312元提高到10 523元,年均增长14.64%。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地区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建成区面积均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均有所改善,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能交互作用,保持低度协调发展;(3)颉颃和良好协调阶段(2007—2014年),C∈[0.3,0.5),D∈[0.5,0.8)。西部地区人均GDP从12 639元提高到35 491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2.6%,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进一步改善,至2014年,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指数分别为0.492 4和0.503 4,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在交互作用中进入良好协调发展的早期阶段。总体上,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二者之间尚不能实现良性耦合和高水平协调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3 耦合协调性空间分异格局

本文来自织梦

计算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表2),分析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空间格局演化。以1999,2004,2009,2014年为例,分析其演变过程(图3)。1999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协调度均较低,C∈[0,0.3),D∈[0,0.3),尚处于低水平耦合和低度协调发展阶段,空间分异现象不明显。2004年,从协调度来看,除四川实现基本协调外,其他11个省份均为低度协调;从耦合度看,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陕西、新疆6个省份进入颉颃阶段,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6个省份还处于低水平耦合和低度协调阶段,但西部地区内部开始分化,空间分异现象渐趋显着。2009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度C∈[0.3,0.5),两者之间能交互促进。从协调度看,贵州和西藏处于低度协调,其他10个省份能实现基本协调;2014年,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陕西5个省份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协调度均超过0.5,进入良性耦合和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而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虽能交互促进,但仍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1999—2014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的散点日趋发散,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现象渐趋明显。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3 结论与建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1 结论

dedecms.com

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能交互促进,有序发展,但两者的速率不一样,导致两者之间关系随时序变化不同。在西部开发的早期阶段,1999年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到2002年,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发展状况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未来会不会收敛,还有待于实践进一步检验。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随时序而波动,空间分异现象渐趋明显。从时序上分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经历了由低水平耦合和低度协调到颉颃和低度协调再到颉颃和良好协调3个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从空间格局分析,内部分化渐趋明显,到2014年,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陕西5个省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能实现良性耦合和良好协调发展,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能交互促进,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总体上,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尚不能实现良性耦合和高水平协调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3.2建议 织梦好,好织梦

3.2.1警惕西部“冒进式”土地城镇化发展,合理推进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西部一些地区的造城运动应给以关注,城市用地扩张太快,形成“鬼城”和“空城”,土地浪费严重现象在西部不同地区存在,要改革二元土地制度,抑制土地规模过快扩张。国有土地制度和人口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西部人口城镇化滞后。目前,中小城镇已放开落户条件,但中小城镇不具有产业集聚优势,致使人口的城市化迁移缺乏动力;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条件要求较严格,加之房价高企,导致特大、大城市人口城市化化进程放缓,应进行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西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 copyright dedecms

3.2.2注重西部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提高建设质量。西部地区大城市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较强,人才、资本、劳动力向大城市集聚,使“大城市病”加剧,而中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较有限,中小城镇要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大中小城市要实现功能互补、和谐共进。 内容来自dedecms

3.2.3缩小西部内部各省份的城镇化水平差距。西部12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陕西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城镇化水平较低,西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要重点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加快人口城镇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抑制土地城镇规模过度扩张,强化城镇化的内涵建设,大力促进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70(2):179-185.

内容来自dedecms

[2]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32(5):1-6.

copyright dedecms

[3]石忆邵.“大城市病”的结症、根源、诱发力及其破解障碍[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3):120-127. copyright dedecms

[4]陈明星.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地理研究,2015,34(4):614-630. 内容来自dedecms

[5]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织梦好,好织梦

[7]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69-75. dedecms.com

[8]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6):11-1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9]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5. 本文来自织梦

[10]雒海潮,李国梁.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73-78.

内容来自dedecms

[11]张改素,丁志伟,胥亚男,等.河南省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研究——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46-5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0-15.

本文来自织梦

[13]高富岗,宋颜颜,刘学,等.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2):106-111.

内容来自dedecms

[14]王丽艳,郑丹,游斌.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12):62-69.

本文来自织梦

[15]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94-10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6]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18-22.

dedecms.com

[17]刘娟,郑钦玉,郭锐利,等.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

本文来自织梦

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11):66-72.

dedecms.com

[18]王云霞,南灵.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85-90.

织梦好,好织梦

[19]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31-36. copyright dedecms

[20]王雪霁.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缺口: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物价,2014(7):42-45. dedecms.com

[21]熊柴,高宏.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不协调问题——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2(11):102-10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2]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5):61-67. copyright dedecms

[23]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12-15.

内容来自dedecms

[24]樊华,陶学禹.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4):515-520.

内容来自dedecms

[25]张旺,周跃云,胡光伟.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5):562-569。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