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西部地区 > 旧城改造重在传承和保护——对南宁市兴宁区“三街两巷”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旧城改造重在传承和保护——对南宁市兴宁区“三街两巷”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7-10-1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南宁日报 浏览:【字体:

   以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狮巷、银狮巷为老南宁代表的“三街两巷”,始于宋代,繁荣于清末民初。作为见证邕城百年商业繁华历史的老街区,“三街两巷”片区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风貌的骑楼建筑,以及包括新会书院在内的一批蕴含老南宁历史文化的会馆建筑,为首府南宁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自2012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兴宁区更是加大了对“三街两巷”的相关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此外,今年市政府印发了《南宁市加快推进“三街两巷”项目重点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该项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 为了推进项目建设,使老南宁繁华邕州圩市骑楼景观再现,兴宁区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并组织城区干部赴四川成都、福建福州取经,研究相关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如何在“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讲好南宁故事,传承历史文化,如何借鉴先进地区的旧街改造的经验做法,我的体会是做好做足传承和保护这篇文章。 回归本土,使改造更接地气服水土 在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有着这么几条明确的规定:“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而在“三街两巷”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回归本土,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风貌等,正符合以上要求。 树立修旧如旧意识。要做好“三街两巷”保护和开发利用,修缮养护历史建筑是必须的,这是保留南宁文化的有效途径。在规划建筑上应传承圩市骑楼景观、明清景观;在修缮古建筑方面,应该回归本土,注重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尊重和保护历史风貌,不应人为、刻意地去进行不必要的添加,应通过修旧如旧保住历史建筑的文化信息、历史风貌,按照文物维修的要求进行维修保护。 整体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曾经辉煌的“三街两巷”,除岭南特色骑楼外,还有城隍庙(苏缄城)、书院、会馆等建筑。这些古建筑应该是以一个整体的文化遗产资源展现给世人,过于零散则不利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更不利于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也就是说,在对“三街两巷”建筑物本身进行保护修缮的同时,还应扩大到对兴宁区旧城、历史地段,甚至是城市的总体格局、风貌特色的保护,即从点、线、面、体貌相结合的总体保护,逐步形成点、线、面、体、貌的整体建设框架的保护,使街区格局、建筑风貌、文化艺术、文物古迹等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在各自的区域内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风貌。 坚持“有机更新”改造理念。“有机更新”,就是在延续城市原有肌理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拆除改造”“综合整治”“功能提升”等方式,实现更新综合效益化。为了防止建筑空间利用不足、景观质量不高,以及个别性改造难度大等问题的出现,在“三街两巷”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在尊重还原建筑物历史原貌的同时,可通过“政府主导、严格保护、整体修缮”的改造模式,并结合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来改善街区环境,从而提升街区品质,从而让“三街两巷”更具吸引力。 文化融入,让“三街两巷”变得“有血有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气神,“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保护看得见的著名古迹、建筑和特色景点,还包括“不直接体现,但又的的确确存在的历史文化元素”,如邕剧、圩市、会馆、饮食等。坚持文化融入,是“三街两巷”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挖掘相关历史文化。历史文物的保护,并非只是人们眼中所看到的实物那么简单,还包括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南宁,是老百姓的南宁,当民间的小故事汇聚在一起,那么就会变成一部气势磅礴的南宁变迁史,这些百姓市民真实而又平凡的故事,正是讲好南宁故事、传承历史文化最好的方式。有故事的“三街两巷”,不再是砖瓦水泥的冰冷建筑,它将会变成更有人情味,当“有血有肉”的“三街两巷”展现复活在原址地上,娓娓地向世人述说当年风光,传达文化沉淀信息时,人们漫步其中,就可以不经意间了解南宁、更懂南宁。 增强历史文化厚度。“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但要凸显建筑物的年代感,还要提升质感,应华丽而不奢侈,古朴而不简朴,民俗而不庸俗,这就要求我们在挖掘相关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其历史文化的厚度。邕剧文化、水塔脚文化、圩市文化、南宁会馆文化、老友粉文化……这些都是老南宁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在挖掘老南宁的文化中要注重以上细微文化的植入,对其整体现状、存在的种类数量、消失的状况等进一步细化、记录、整理和存档,并对南宁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方面面的历史遗存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增强“三街两巷”的文化厚重感。 认真凝练文化品牌。对“三街两巷”的文化宣传应形成配套的文化宣传题材,也就是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商、旅、文”一体化的商业街区和“城市中央休闲区”的新旅游景点对外宣传推介,从单纯的物质方面的保护、保存历史遗存发展到物质以外的精神文化的保护。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上、建筑风格的设计及景观小品、文化符号的摆设等细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要素的体现,同时做好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民俗等方面文化品牌的凝练。通过认真凝练“三街两巷”的文化品牌,进而凸显历史文化街区的主题,把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品牌,促进老南宁文化的繁荣发展。 全局兼顾,使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最大化 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是首要条件。 “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应该从全局出发,注意协调城市规划设计和南宁本土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平衡,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要确保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街两巷”,就应该从全局出发,不应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应彻底破除城市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体制及其积习影响,使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并合理安排生活区、商业区等,以此来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树立“重规划”的理念,做好智慧街区的改良,将“互联网+”的思维贯穿改造全过程,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远景发展的需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此外, “三街两巷”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还应为老、弱、病、残、幼等特殊群体着想,设置无障碍通道等,完善配套公共和市政设施,体现南宁的社会文明,将“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完美地诠释出来。 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最终目的是传承老南宁文化,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因此需要面向群众开放。在面向群众开放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以确保街区产业良性发展。针对不同区域和开发周期,对“三街两巷”区域实施资源整合、业态调整、商务运营等,实现原居民与新业态的有机融合,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历史街区的多样性和原始性。与此同时,协调好政府、经营者、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积极引导居民参与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如传统小吃、手工艺开发等,让居民直接提供劳动力,并参与经营获取收入。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街区居民权益提供必要保障。 注重产城融合。所谓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在“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通过产城融合,以“文化+旅游+人居+商业”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将“三街两巷”打造成集南宁市历史文化展示、民俗体验、旅游服务、创新就业等多种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区域,进一步优化、提升街区功能和商业价值,从而恢复曾经骑楼的繁华。 多方保护,确保老南宁文化有效传承 “三街两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关键还是在于保护。只有多方联动,共同关注,才能让老南宁文化得以传承。 强化法制的保障功能。立法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开展“三街两巷”的相关工作,应通过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规划立法,从而形成完善的保护立法保护体系。大力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广泛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保证立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通过依法管理,对破坏文物、不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严厉处罚。 重视人才引进。“三街两巷”的保护工作涉及建筑、文化、文物、文史等方面的领域,由于涉及面广、建筑艺术专业性强,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极高,因此建议出台相关人才补贴政策,从而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到“三街两巷”的保护工作中。 强化宣传工作。“三街两巷”的保护,并非一家之责,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其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参与其中,让大家意识到传承老南宁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通过媒体开设相关的专栏,来介绍我市的文化情况;编印宣传手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也可通过举办“三街两巷”研讨会等形式,促进相关工作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之,老街区,新生活。在“三街两巷”的改造中,仍要保留以前的“味道”,要按照“历史与现代交融、居住与商业结合”的要求,在传承和保护中建设好“三街两巷”,使其呈现出片区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格特征,呈现出传统居住风貌、传统商业风貌、现代居住风貌、现代商业风貌等多种建筑风貌类型,努力实现南宁版《清明上河图》,为自治区60周年大庆献上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