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世经 > 其他国家 > 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

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

发布时间:2019-03-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1961~2016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均是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同时经济增长对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发展也具有正向带动作用,且城市化为大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必要准备,但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视角,提出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对策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化;大城市化;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copyright dedecms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仅涉及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关注生产要素在城市的总集聚过程,而且还蕴含着城市规模体系的变动,以生产要素在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为重点。因此,充分了解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关系,自然也就无法避开探讨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但目前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故本文以此为研究思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论层面,在梳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相互作用机制基础之上,探讨经济增长与大城市化以及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层面,以1961~2016年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为例,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之间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基于城市化和大城市化视角,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一、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本文来自织梦

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内容来自dedecms

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进而打破了乡村地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出现需求和贸易上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导致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致使劳动力从乡村不断向城市流动,即专业化分工引起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于城市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1]以Yang&Rice(1994)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学者,通过建立城市化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论证了上述观点,核心思想如下:由于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了其必须依附于土地,实行分散化的布局方式,而工业品的生产则摆脱了土地对其发展的束缚,故工厂既可以采取分布在广大地区,又可以选择集中在特定地区生产。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生产者之间的贸易需求加大,此时为降低频繁交易带来的交易成本,工业生产者会选择在特定区域投资设厂,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进而产生。久之,城市的分工水平也因交易效率的改善而大大提高,引致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此加速城市化进程。 copyright dedecms

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力、资本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以及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恰恰是通过改善以上生产要素所实现的。首先,因大量劳动力集聚于特定区域,便于劳动力的交流与学习,“干中学”的现象对于促进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重大意义。其次,企业间频繁的贸易与合作,商业信用发展完善,在生产链不同位置的企业,便于通过赊购商品、预售贷款和商业汇票等方式,提升资金流转速度,增加资本投资。再次,由于知识溢出具有距离衰减效应,人口和企业的集聚有助于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对于科技创新的贡献将不断加大。可见,城市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改良提供了动力,是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从时间维度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当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时,因经济增长带来的工业化发展,促进了人口和产业首次大规模地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向特定区域集聚的城市化进程拉开序幕;之后,伴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产业一就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逐步向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转变,人口和企业在城市集聚的总量也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因城市化使得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极大地改善了投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后期,即当完成了农业剩余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之后,经济增长对于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急速衰减,此时,主要以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主。 织梦好,好织梦

2.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织梦好,好织梦

Henderson&Wang(2007)将有关城市化的研究分为城市规模结构变动、城市人15规模和城市数量增长三个维度。可见,充分了解城市化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人口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总集聚过程,而且需将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布状况结合起来。前者即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后者则可运用大城市化进程深入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参照城市化是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由乡村不断向城市集聚的定义,可将大城市化定义为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由乡村或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进而可知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显着不同在于,大城市化中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来源于乡村和中小城市两个方向,而城市化只强调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从这个角度分析,城市化和大城市化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当向大城市集聚的生产要素直接来源于乡村地区时,大城市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化进程;而当向大城市化集聚的生产要素来源于中小城市时,则大城市化与城市化之间并没有十分显着的关系。此时,若将集聚于中小城市的生产要素看作其进一步向大城市转移的必要准备时,那么城市化发展对于大城市化进程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因为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往往会带来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和犯罪增长等城市问题,加之政府对乡村地区的支持,大大改善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减少乡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迁移动机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居民向乡村地区转移的可能。可见,伴随着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反而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织梦好,好织梦

在城市化的实践中,大城市化与城市化的紧密联系又突出体现在城市化发展的较低阶段,大城市具有率先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在此阶段,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与市场范围等方面无法与大城市相提并论,极化效应促使区域内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首选向大城市集聚,同时,扩散效应的作用也受到中小城市发展条件的限制,难以在城市化发展初期实现。王晓玲(2013)结合世界大城市的发展历程,论证了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会以更高速度增长的大城市化规律是普遍存在的。[2]《世界城市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1995~2015年增加的22个大城市和15个巨型城市,大多来自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印证了上述大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经济增长与大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间的紧密联系,建立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基础之上。经济增长引起的产业一就业结构升级,同样作用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聚,促进大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也能够通过改善生产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除此之外,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还体现在大城市化进程中“大”的特殊性上。

dedecms.com

大城市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呈现出动态演变的过程。以中国划分城市规模标准为例,1989年将城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定义为大城市;[i]2014年则将大城市的最低标准提升至100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了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ii]但无论采取何种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在相应的时代中,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历程大多呈现出城市规模极大化,而非极小化的特征。这是由于经济增长大大促进了劳动分工的深化与专业化经济的形成,为更多的人口和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可能性。加之,经济增长过程中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存在,[3]规模较大的城市一旦形成,便会促使“因为集聚,所以集聚”机制的产生,大城市化因此得到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因大城市不仅仅指其规模大、人口多,城市建设新以及经济体量大,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大城市相较与中小城市而言,拥有更大的辐射带动力、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能够通过巨大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区域和国家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故大城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较中小城市更加明显的特征。就劳动力而言,大城市的存在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Ciccone&Hall(1996)指出,每平方英尺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越多,则产出投入比越高,若地区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则劳动生产率将提高6%;在资本方面,处于众多企业集聚区的企业更易于获取融资,且信用成本和可能面临的金融限制更低,大城市在此方面同样存在明显优势;全要素生产率层面,Sveikauskas(1975)指出,现代经济就是城市化经济,当城市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会引致包括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8.1%。可见,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在大城市不仅具有更多的数量,还拥有更高的质量,使大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更加显着。

织梦好,好织梦

二、模型建立与变量说明

本文来自织梦

考虑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家之间差距小,且城市化和大城市化进程步入稳定阶段的实际,本文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1961~2016年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间的动态机制,能够在印证以上论述的过程中,总结出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视角,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启示。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选取的发达国家来源于G20集团成员国,[iii]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德国和俄罗斯部分年份数据存在缺失,故将以上两个国家排除在外。进而,发达国家具体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英国和美国9个国家。[iv]相较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而言,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因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存在内生性,故在经济理论论证基础之上,使用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构造模型,能够避免变量内生性造成的回归估计结果偏误;二是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不仅考虑到经济变量之间在时间序列层面的动态作用,而且涉及到经济变量在横截面上的相互关系,大大增加了观测值的数量和模型的自由度,使得回归分析结果的精确度更高。具体地,模型设定如式(1)所示: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其中,Yit表示由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三个内生变量构成的向量;i表示国家;t表示年份;p表示滞后阶数;ui+eit为模型的复合扰动项,分别表示个体异质性和特异性误差;β1、β2…βp-1和βp是模型需要估计的回归参数。 本文来自织梦

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三个内生变量的指标选取说明如下:经济增长在总量上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然而,由于产值指标易于受到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故在此选取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较为合理,使用GDPR表征;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通常由地区城市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测算得到,带有存量指标的性质,使用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一流量指标进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欠妥,故在此计算各国城市化率的增长率代表各国的城市化发展更为适宜,使用UR表征;大城市化指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由乡村或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参照城市化率的测算方法,大城市化率可使用地区大城市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表示,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将拥有100万以上城市人口数的城市定义为大城市,则各国相应的大城市化率即各国100万以上城市人口数占各国总人口数的比重。同样地,选取大城市化率增长率代表大城市化的发展情况,使用GUR表征。各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v]相应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发展实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为避免因数据是非平稳序列,造成变量之间伪回归现象的产生,故本文在回归分析之前,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详见表2。分析可知,无论是采用HT检验、Breitung检验,还是LLc检验都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强烈拒绝面板数据包含单位根的原假设,即各变量的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可以使用各变量数据建立分析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相互作用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信息准则,确定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滞后阶数是进一步分析的关键,在此假设本文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是5阶,且采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变量滞后1阶到6阶作为工具变量得到相应阶数的MBIC、MAIC和MQIC的信息量准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模型阶数的判定。如表3所列,MBIC、MAIC和MQIC的信息量准则均在滞后一阶时达到最小值,故本文构建的发达国家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滞后一期最为适宜。同时,由于滞后一期并没有产生过多的待估参数,模型估计误差相对较小,回归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表4列示了发达国家滞后一期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总结出1961~2016年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中的发展经验如下:首先,就经济增长而言,前一期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均对于当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带动作用,且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着。其中,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大城市化次之,经济增长自身存在较低的循环累积效应。其次,考虑城市化的发展,前期城市化是促进当期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且该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着。同时,前一期经济增长对于当期的城市化进程同样具有带动作用,但该带动作用较小且并不显着,符合发达国家产业一就业结构升级较为完善,现阶段主要以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前一期大城市化对于当期城市化进程具有负向作用,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过度,带来了交通拥堵和房价飞涨等集聚不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会选择由大城市向乡村地区转移,进而致使在城市集聚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总规模降低,大城市化进程不利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分析大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前期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均对当期大城市化进程产生积极作用。具体地,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因为集聚,所以集聚”机制的产生,是导致大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相较而言,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其带动作用依次降低,但仍可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为大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紧接着对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明晰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间的动态作用机制,具体结果详见表5。首先,就经济增长而言,因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变量的卡方统计量分别为12.076和7.915,相应的概率值为0.001和0.005,故可认为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均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是导致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次,分析城市化发展的情况,经济增长并不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格兰杰原因,但可认定大城市化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上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最后,在大城市化方面,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分别在5%和1%的显着性水平上是促进大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进而,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所有的特征值均在单位圆内,能够保证各变量的扰动项是白噪声,即可认定所建立的模型满足稳定条件(如图2所示)。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四、发达国家发展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dedecms.com

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实践中呈现出以下经验:一是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经济增长同样对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三是城市化为大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准备,但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dedecms.com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分两个阶段,至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然而,受“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以及现阶段制度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阻碍和人力资本的错配,[4]我国经济整体进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务必需要继续推进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就国内的城市化实际可知,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更为明显,突出表现在至2016年依旧约有6亿人VI居住在乡村,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进而践行全民共享的城市化理念,实现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目标,需充分发挥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积极作用,有序、协调、稳健地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就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比较而言,除中国城市化率整体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之外,大城市间的发展差异更大。在2010年,尽管中国城市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数量大于9个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数量总和,但反映生产要素在大城市集聚情况的大城市化率和每千万人口拥有的大城市数量指标,却均体现出中国的大城市发展较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仍存在明显差距(见表6),即中国的大城市化进程存在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鉴于此,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实现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良性互动的主要途径。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此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和大城市化之间的正向动态机制,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保障。因此,我国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互助发展,还需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流动障碍。为此,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管在1992年我国彻底结束了户口与粮油挂钩的历史,并逐步完善了有限开放的户籍管理制度,但从国务院2015年12月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中仍然可以看出大中小城市的落户难度依旧由难到易,户籍制度仍是阻碍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阻力是突破点之一。但对于诸如北京和上海等少数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言,还需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在考虑城市综合承载力背景下,有序引导来自农村和中小城市的转移人口安家落户。其二,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以政府征收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制度特有优势,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同时造成了空心村大量存在、宅基地及农房大量闲置却难以变现的困境,且随着供给侧改革引领下的产业转型升级,粗放型扩张之下的城市也出现了部分闲置用地。进而,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可知,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势在必行,具体可在盘活城区存量土地的同时,有效落实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加有效、公平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1][美]H.钱纳里,[以]M.赛尔昆着,李新华等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68.

织梦好,好织梦

[2]王晓玲.世界大城市化规律及发展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3,(05):105-110.

内容来自dedecms

[3][瑞]冈纳·缪尔达尔着,顾朝阳等译.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239-267.

内容来自dedecms

[4]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中击与减速治理[J].经济研究,2014,(02):4-32.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i]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1989-12/26/content_1481128.htm。 本文来自织梦

[ii]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1/20/content_9225.htm。 copyright dedecms

[iii] G20官方网站.https://www.g20.org/en/g20/what-is-the-g20。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iv]发达国家的划分标准依据联合国2016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

copyright dedecms

[v]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