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国际战略 > 互联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

互联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

发布时间:2017-04-18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一个世界潮流。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既释放出蓬勃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按照什么方式把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较好地组织起来,成为新时期探讨秩序和治理面临的新议题。互联互通改变着国家对权利、责任、利益的看法,主权仍然是良好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基石,全球治理的改善和主权的维护并不是对立的;当前困扰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障碍主要来自分权制衡的对立式制度体系,这类制度体系难以提供稳定一致的全球治理预期,影响到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质量。大国关系治理是任何时期国际秩序的关键环节,互联互通的发展为大国关系从传统对抗的治理结构走向协商的治理结构提供了机会。国际政治文化反映着一定时期的国际政治生态,世界在互联互通的发展中逐步萌生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人文交流和国际关系教育培育和谐共生的国际政治文化,同样是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必须重视的内容。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互联互通;主权;制度体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 织梦好,好织梦

一 互联互通的世界 本文来自织梦

当今世界,人、财、物、智因素在各国各地区的流动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一个世界潮流。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既释放出蓬勃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按照什么方式把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较好地组织起来,使得互联互通处于有序发展和治理中,自然成为人们在新时期探讨秩序和治理所回避不了的议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互联互通改变着人们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设想在一个互不往来的世界中,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但是一旦人财物智的因素相互来往和流动,几乎一切都会呈现关联的特点。彼此关联从积极意义上为行为主体创造和扩大了新的活动空间,从而为探索新的秩序模式提供了可能,但是从被动意义上说,其也意味着行为主体需要对权利、责任、利益进行新的界定,以在相互约束中换取更大的活动空间。互联互通产生的彼此关联或者关联性,迫使国家在国际政治系统中重新看待自己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等概念。权利不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有所约束的;各国在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具有关联的责任,均难以逃避和豁免;彼此关联所产生的国际社会的兼容性利益,对传统从排他性角度定义的国家利益提出了调整的必要。总之,在互联互通世界中,国家行为及其后果具有越来越多正的或者负的外部效应,这一点无论是对那些具有系统稳定性意义的大国,还是对那些同样身处国际体系中的中小国家来说,意义是一样的。 copyright dedecms

互联互通除了突显国家间关系强烈的关联性特点以外,同时还将国内政治更多地展示在国际政治前台。互联互通的发展使得国内政治系统同国际政治系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换句话说,两者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交织、联动的特点,国家特别是大国的政治活动被抬升到国际政治层面,中小国家的国内政治更容易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维护国内政治系统的独立性仍然是当今国际秩序的基本要求,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在制定全盘战略时能忽视国际政治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对国内政治的影响。对于组织有方的国家来说,通过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互联动关系的把握,可以使自身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大,在国际秩序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对于因循守旧的国家来说,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互排斥或者将世界与自身对立的角度思考当今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很可能使自身的政治格局变得更小。更重要的是,互联互通推动人们思考什么样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互动模式有利于好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这也是摆在当代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者面前共同的理论问题。

copyright dedecms

世界在互联互通和相互依存中出现了许多从国家内部分离而出的需要通过地区和全球层面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增加了许多过去单个或少数国家可以解决但现在却需要更多国家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拖延,既关乎国际秩序的演进,也关系到国内秩序的稳定。大国在这类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以及大国关系模式变化,自然会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走向产生影响。互联互通为大国关系治理模式创新带来了机遇,逻辑上,互不往来的大国关系同逐步互联互通的大国关系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大国关系治理模式能否从传统的对抗模式转变到协商模式,是关系到当今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 dedecms.com

互联互通世界中国家间权利、责任、利益的高度关联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国际社会内部存在矛盾、分裂、分歧甚至冲突,同各国之间对合作和团结的需求是共存的。世界出现互联互通的趋势,但同时还存在制约互联互通的瓶颈,有的瓶颈是各国出于国家主权安全所设置的必要的屏障,但是有的瓶颈需要共同合作才能消除,更重要的是,制度和观念上的屏障往往比物理上的屏障更加困扰着互联互通的治理和秩序。全球治理协议有时遭到一些国家内部制度体系的否决,这是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障碍;同时,世界依然存在着对抗性国际政治文化,一种新的国际政治文化还没有培育出来,其既是大国关系治理模式要面对的问题,也关系到在一个高度流动的世界中如何实现多样文化共处的秩序问题。 内容来自dedecms

总之,互联互通创造了治理和秩序的新可能。对经济学者来说,互联互通为企业从更广范围配置和借用资源以及组织生产活动方面提供了机会,对国际政治学者来说,互联互通为各国在同以往不同的方式上思考治理和秩序问题创造了可能。在以往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中,流行词语是排他、区隔、对抗、制裁、干涉、结盟、一体化等,互联互通或许可以使人们超越这些对立性的词语来看待治理和秩序问题。本文试图对上述互联互通世界面临的一些较重要的治理和秩序问题进行探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 主权与秩序

织梦好,好织梦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主权制度是二战后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秩序和主权国家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主权制度从法理上缔造了一个等序格局的国际秩序,尽管由于各国规模大小的不等,国际秩序往往表现出差序格局的一面。需要强调的是,主权制度对国际秩序来说是一项具有根本性原则的制度,它不是国际秩序的一个简单组成部分,而是构成国际秩序所有部分的基石。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不是否定主权,而是巩固和发展主权。在这个根本理论前提上一旦出现认识偏差,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很可能走向其反面。过去一段时间,一些政治理论轻率地将主权制度同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而在国际政治实践中产生很多干涉和人道主义悲剧。因此,主权制度同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发展不是矛盾和对立的,如何寻求在不危害主权制度的同时使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得到改善,应当成为当今世界治理和秩序建设的共识和用力的方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重申主权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在现在的变革时代依然具有必要性。主权制度是现代国际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战后国际体系的扩容和国际秩序的稳定得益于主权制度。同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相比,战后大国随意瓜分弱小国家、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来实现共治、大国彼此划分势力范围进行分治的现象虽然没有完全消失,至少是在减少的。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非殖民化运动蓬勃兴起,促使一大批新兴国家加入了联合国系统,主权制度成为保护这些国家特别是弱小国家的一道关键屏障。在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人们至今还没有发明更好的足以代替主权的制度来保护国际体系中的弱小国家。主权规范的深入人心,使一些国家试图对他国进行干涉时,在道义和法律上是有所忌惮的。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律思想史中,不乏会周期性地出现否定主权的政治思潮,但这类试图撼动、取代主权的政治法律思潮,从来没有占据主流。

本文来自织梦

新时期强调主权制度的意义,还有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原因,就是维护主权国家体系完整性对国际秩序的意义,其意义无论对大国还是小国都是一样的。在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二战后,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国家是当时的正义潮流。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定型和完整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主权国家体系,此时,外部世界再支持和鼓励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分裂运动,同先前外部世界支持从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的政治运动,其性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样,援引非殖民化时期带有进步性质的民族主义理论,以呼应现时期一些主权国家内部各种形式的分裂主义,也不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和可比性。对于主权国际秩序的稳定性来说,一个业已定型的主权国家体系,如果不能对主权国家内部的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进行有效遏制的话,对现有主权国家体系的完整性不啻是一种灾难。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干涉主义、“民主”输出、被滥用的“保护的责任”等在一些地区国家内部制造了混乱和动荡,一些国家假借“民主”名义,公开支持或者承认他国内部反对派,以推翻他国合法政权为目标,这些行为都是在挑战和威胁主权国际秩序,也是当今世界不少地区动荡的重要外因。在新时期,强调维护主权国家体系完整性的意义,并非只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际上对不少像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甚至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因为先前多少带有助长主权国家内部分裂运动的一些政治理论,诸如自由民族主义理论、民主公投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宪政理论、合法性理论、抗争理论、万民法理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都可以被国际社会反过来用以催化这些国家内部的离心运动。假设在现在的主权国家系统中,出现一些国家利用承认问题对待苏格兰、魁北克或者科西嘉,或者国际舆论以争取民主和人权名义声援发达国家内部各类占领运动,这必然意味着大国政治陷入后文所述的分裂和对抗之中。就此意义而言,历史上能够行之而远的国际秩序以及当今探讨互联互通世界的秩序,一定要建立在国际体系内成员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对于国际体系中的大国来说,在维护主权国家体系完整性上理应保持一致,反对干涉政治,这对后文阐述的大国关系治理模式也非常关键。但是当代大国在干涉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有的政治理论鼓励干涉,将那些捍卫主权制度的大国视为坚持落后政治理念的象征,这种是非颠倒的理论能够流行值得深思。 织梦好,好织梦

在承认主权制度对国际秩序的基础性意义的前提下,才可以进一步讨论互联互通下的全球治理问题。如果不承认这个前提,必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容易将全球治理和主权置于对立的境地,要么将全球治理的不善简单归咎于排他性的主权制度,要么强推一些脱离主权实际的全球治理方案从而遭到国家的排斥。如果换个认识视角,也就是全球治理的改进和主权独立的维护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和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也许有助于人们务实地探讨主权和全球治理问题。实际上,互联互通所产生的关联性已经推动全球治理在两个方面取得积极的进步:一是业已存在的对国家形成一定限制作用的国际制度体系,这类制度体系得以产生的观念因素在于人们逐步接受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利和活动不可割裂的事实;二是在不损害国家内外事务排他性管辖权的前提下,各国在日益增加的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功能事务领域积累着合作。同过去相比,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些先前被视为不容干涉的内政事务,现在在处理的时候可能至少要照顾到外部世界的反应;另外,互联互通使得国家间共同事务领域在扩大,各国在共同关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已经相互介入彼此的内部,由此,国际公共行政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许多国家的行政、法律、司法甚至地方政府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参与国际合作,处理功能性事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因此,没有必要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同主权对立起来,认为全球治理的不善是因为主权固有的排他性属性造成的,只有创造取代主权的新制度,才能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全球性问题,或者认为创造一个地区政府或者世界政府取代主权,才可以形成持久的和平。在坚持和维护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前提下,各国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功能性事务的合作;各国在功能性事务领域合作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主权被稀释了,它代表着互联互通时代主权的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三 国内制度体系与国际合作

copyright dedecms

既然内外联动成为当今世界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互动的一个特点,就需要考察国内制度体系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影响。弥合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间的分歧一直是现代政治理论待解的问题,也是困扰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的难题,其在当前突出的表现是来自国内政治体系因素而出现的对全球治理协议频繁的否决现象。 本文来自织梦

全球治理协议在达成和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在目前较流行的分权制衡和多党政治国内制度体系的影响。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其政府在一些全球性问题的立场和行为上理应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但是分权制衡和多党政治的国内制度安排又造成了政府在外交上常常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头的,不是连贯的而是断裂的。现代政治理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就是将分权制衡和多党政治作为一个政治正确理论予以承认和接受,假设任何国际合作协议的达成和执行应当服从这种先天的国内制度体系,因而,人们很少从理论上对这类国内制度体系在国际合作问题上的障碍予以怀疑和反思,流行的理论尤其是西式民主政治理论大多是在为这种制度体系做理论辩护。 dedecms.com

在许多议题领域中,分权制衡和多党政治的国内制度体系已经影响到国际合作的质量,成为诸多全球治理议题解决的国内障碍。在分权制衡和多党政治的制度体系下,政治生态的特点表现为府会政治、党派政治、利益集团政治、结盟政治,而在政治原理上,概括起来就是在空间上“部分反对部分”和在代际上“一届反对一届”,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对立式的制度体系。对立式制度体系在外交上产生的消极外溢效应突出表现为对待国际合作协议的反复无常性,许多来之不易的国际合作协议由于一些国家国内府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的因素而被搁置或者否决,从而使得国际合作陷入拖延状态。最近在气候和环境治理问题上,一些大国和中等国家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再次由于国内制度体系的对立乃至对抗性因素而危及国际环境合作协议的执行质量和执行进度。

内容来自dedecms

关于对立性制度体系与国际合作问题的讨论,并不是为了否定许多国家基于历史和国情而形成的国内制度,而是从学理上探究这类制度体系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为了尊重各国的国内政治,国际合作协议一般都允许参与国进行一些保留。然而,留有余地并不成为一国将来可以随意否决或者退出合作协议的借口,它是从照顾国内特殊性以及国际合作协议的国内可执行性来考虑的。一个国家特别是在重要议题治理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在参与国际合作谈判和全球问题治理的时候,如果抱着达成将来可以被撕毁的国际协议或者撕毁将来可以被恢复的国际协议的心态,并且每次出现这种否决情况时都以国内制度体系因素予以推诿和搪塞,必然使人对建立在这类制度体系基础上的国家的外交信用产生怀疑。 dedecms.com

互联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实际上深受对立式国内制度体系的困扰。从政治制度的国际比较来看,有的通过对立制衡原则来安排政治制度,有的通过协商合作原则来安排政治制度。对立式制度体系不只是对全球治理产生影响,其实也对此类国家的内部治理产生影响,在能妥协和有共识的时候,对立式制度体系大抵可以相安无事,但是一旦共识分裂,国家治理就会处于“一国三公”的相互否决状态,这是当今不少西方国家内部碰到的较为普遍的国内制度困境。遗憾的是,对立式制度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理论包装,作为“民主”政治的唯一模式被推销到世界很多地方。实际上,所谓“部分反对部分”和“一届反对一届”的制度体系并不是一些教科书所讲的民主,它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偏离了民主政治的本质。在地区政治中,不少国家在输入这种对立式制度模式后,反而激化了国家、社会、民族、阶层、种族和地域间的冲突和对抗。从原理上讲,通过对抗形成平衡和秩序的对立式制度体系还容易成为滋生或者激化极端主义的温床,世界上的极端主义并不必然与对立式制度体系有关,在对立式制度体系下也会存在持中的状态,但是由于存在向两端分离的张力,对立式制度体系下的一些政党、组织、团体的外交观点和政策经常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尤以竞选政治表现为甚。

copyright dedecms

因而,撇开对他国内部制度体系的是非评价,纯粹从探索更好的治理和秩序角度而言,应当反思对立式制度体系与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和政治秩序追求之间的矛盾。仅仅从国内视角看待对立式制度体系,其弊端之处展示的往往不全面,如果跳出来更多地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结合起来的话,则更容易看到这种制度体系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一种国际秩序如果总是无休止地受到一些国家国内“部分反对部分”和“一届反对一届”制度体系的影响,这样的国际秩序并不是牢靠的,而且全球性的合作方案会因为国内原因而大打折扣。一个好的国际秩序不能假设所有成员都应采纳相同的国内制度,也不应该以某种制度作为制高点对别国内部制度说三道四,那样均容易导致干涉,但是像上文所揭示的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症结,确实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内容来自dedecms

除非出现巨大的外交制度改革,否则对立式制度体系造成的一国对外交往中的“一国三公”现象仍将会困扰全球合作。对于建立在协商原则上的制度体系来说,例如中国制度体系,则较好地解决了国内制度体系和国际合作相抵触的问题。 内容来自dedecms

四 大国关系治理 内容来自dedecms

大国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稳定的压舱石,大国关系治理模式往往直接决定着国际秩序形态。同国内对立式制度体系下的治理一样,国际体系中大国关系处于对立乃至对抗状态,当然不利于治理和秩序。总的来说,对立制衡原理支配着20世纪大国关系治理模式,国际政治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表现为对抗性阵营政治。在20世纪前半期,大国关系的对抗性结构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二战结束以后,大国分成两大阵营,有关中小国家被迫从中选边站队,一些新兴独立国家试图另辟蹊径,走不结盟道路。制衡和对抗的大国治理结构对西方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影响甚深,所谓的结构现实主义、经济制裁理论、民主和平论以及军备竞赛领域的核恐怖平衡理论,基本都是围绕制衡和对抗,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军事安全等全方位来设计大国关系治理结构的。现在常被使用的一些国际关系词汇,例如代理人、保护国、势力范围、恐怖平衡、零和思维、离岸平衡等,都与对抗的大国关系历史有关。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关系处于重组时期,会不会回到过去的对立对抗状态,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的一个焦点。现在一些从冷战时代过来并仍然习惯于冷战思维的战略学家,沉湎于怀念冷战政治的回忆之中,不乏用新冷战来勾画未来大国关系治理图景者。

织梦好,好织梦

互联互通创造了制约大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治理模式的可能。要推动这种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避免大国对立对抗,形成大国协商的治理模式,大国至少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共识。 copyright dedecms

第一,减少意识形态因素对大国关系治理的影响。大国往往都以某种文明的正统性自居,因而在内部形成了一套核心价值观;但如果每个大国都将自己的价值观视为国际社会唯一价值标准而强加于他人,尤其是以价值观外交对外干涉,大国关系必然出现不和。在对抗制衡的大国关系治理模式中,按照意识形态划线、输出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常态。在一个多极而又多文明的体系中,大国关系治理的思路应当尊重各自的核心价值及基于国情和历史形成的政治制度,同时在处理国际问题上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循着共商、共建、共赢的态度解决国际难题。减少意识形态因素对大国关系治理的影响,并不是说大国因此不要重视国内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建设,大国在国内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建设是其内政主权,但是大国关系治理上应该反对将一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强加给他人。

本文来自织梦

第二,防止排他性经济集团的兴起。人财物智的互联互通以及世界生产方式的变化减少了排他性经济集团的可能性,但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危机期间,保护主义和排他性经济集团都会有所抬头。当今大国经济处于紧密联系状态,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贸易和相互投资规模大;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对维护多边主义和抑制单边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虽然受到一些质疑,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几乎不可逆转;大国国内存在保护主义力量,但是大国不敢轻易反对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上述因素有利于抑制排他性经济集团的兴起。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三,大国要避免结盟对抗。大国关系治理在安全上的障碍来自军事结盟政治。在任何多极体系中,一旦大国间形成针对他方的军事结盟体系,必然陷入对抗的安全怪圈中。冷战留给国际政治的教训是结盟对抗,近代西方内部国际关系内战不止,也与军事结盟文化的盛行有很大关系。历由卜,但凡一个多极世界被军事结盟政治所绑架,最终结果必然演化为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悲剧。当代大国关系仍然遗留着冷战时期形成的军事结盟体系,潜在对抗的安全结构并没有消失。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以及强化其在亚洲军事联盟体系的行为威胁到大国关系的稳定。军事结盟体系正在成为美国沉重的国际国内负担结盟体系,世界上既有的军事结盟体系理论上均同大国协商的安全治理新模式是柑障的。 本文来自织梦

第四,大国关系治理同样不能排除中小国。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治理框架,既需要大国之间在政府部门、立法司法、议会、政党乃至地方建立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协商机制,更需要大国与体量和规模不等的国家形成新型关系。传统大国关系治理模式中,中小国家往往成为不同大国的殖民地、“保护国”或者势力范围,大国肆意干涉中小国家内政,甚至公开颠覆中小国家合法政权,破坏了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原则。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的中小国家轻率卷入大国矛盾中,为人棋子,走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有利于中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国际政治中,小国与大国打交道有很多种类型,有依附一个大国的、有联合自强的、有走中立和不结盟道路的,个别小国甚至依靠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智能,牵着大国外交走。但是总的来说,小国卷入大国政治的是非之中,往往都摆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有鉴于此,国际社会和大国应当鼓励更多国家选择中立制度。 本文来自织梦

五 倡导和谐共生的国际政治文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国际政治文化体现了规范国家间关系的那些共同价值。培育国家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国际政治文化,对治理和秩序来说具有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意义。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生态往往孕育出什么样的国际政治文化,健康积极的国际政治文化对国际关系发展又会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近代国际关系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文化、社会达尔文主义、强权政治文化,强国随意损害瓜分弱国,大国关系维护依靠尊重各自的势力范围,秩序的更替伴之以弱国土地的补偿,通过对外战争以及战败国赔款获取本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不平等条约巩固宗主国殖民地体系成果,所有这些都被当时的国际政治文化视为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文化在向进步的方向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独立国家的群体性涌现,特别是主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防止侵犯国家主权独立的禁令性规范。二战以后,虽然尊重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国际政治文化基本确立了,但是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国际政治文化依然很远。冷战将世界带人一个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强化了对抗性国际政治文化,冷战时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思维至今对很多国家的世界观仍然有影响。

本文来自织梦

一个更加进步的国际秩序体现了国家间平等、信任、尊重、团结、和平等价值规范,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国家间规则和规范,就代表了这个时期国际秩序中的国际政治文化,对此其实有很多简单的判断标准,例如对各自价值和制度的尊重、大国不欺负小国而小国又不为大国所用、政府对外承诺的稳定性、各国面对共同问题能够合作相助、不威胁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问题等。当代国际关系中基本形成了维护良好国际秩序的文化规范,对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是国际关系长期进化的结果。 内容来自dedecms

当代治理和秩序在文化层面碰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随着各国之间人员往来的增加而出现的文化沟通和理解问题。各国及其人民在互联互通中逐步萌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但是各自在彼此认知、理解、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态度上,亟须向更高的文化交流格局迈进。文化交往本应起到增进相互了解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能遵守文化交往中的一些规范,文化交往很可能变成猜忌、歧视和讨伐。冷战时期出现的文化冷战就是一个例子。在对抗式大国关系模式中,文化成为大国对外交往的一个工具,从不少现在流行的那个时期产生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作品中都能看到文化冷战影响的因素。在社会信息化时代,媒体在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在对外部世界进行报道时,如果缺乏必要的自律和对他人的尊重,以所谓的言论自由为借口,出现对他人具有偏见、歧视、贬损性的报道,很容易引起社会冲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国内秩序的运行是建立在一个接近同质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基础上的,但是国际秩序显然建立在一个高度异质和多样性文化基础上。多样性是世界的一个基本面,建立一个包容和尊重差异的秩序比试图强求建立一个定于一尊的秩序更有意义。这也是思考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的两个不同前提。因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文化交流规范的确立就变得很重要。如今对多样性的尊重不仅在国内社会,在国际社会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规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要防止走向极端,也就是将尊重差异和多样的多元主义变为不分善恶是非的多元主义,将明显错误的思潮和行为以尊重多元主义的口号予以包容和宽容,如此下去,无论是国内社会还是国际社会,都将会因为失去主体而变得涣散。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良好的文化交往对国际关系是个重要的支撑和补充,合理的交往规范和目标是在相互尊重中促进彼此的理解,尤其是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升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从而形成更开阔的认识格局。因此,交往除了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提升对世界的理解能力。这是互联互通时代各国面临的国民的国际观或者世界观教育问题。一个国家不因为其大,其国际观就一定开阔;一个国家不因为其小,其国际观就一定狭隘。在世界面临的共同的和平问题上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治理上,各国对这类问题理解程度的深浅有时决定着其立场和行动。进一步来说,每次国际秩序调整的时候,那些引领性的国家都是在对世界问题独特深刻理解基础上,通过为世界贡献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而引领世界向新的方向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六 结语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个更加互联互通和普遍联系的世界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世界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向前发展的。互联互通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本文超越一般的对立思维,探讨了互联互通世界中的全球治理和主权、国内制度体系和全球治理、大国关系从对抗走向协商的可能以及国际政治文化培育等四个问题。总的来说,本文强调了协商的意义,在这四个问题领域中,与对立相比,协商体现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协商而不是对立的角度,有助于发现全球治理和主权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也非绝对对立的,大国关系可以超越对立,以探讨协商模式的可能。互联互通的世界与不联不通的世界相比,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问题。

copyright dedecms

互联互通是描绘和表述当今世界的一个理论概念,它同全球化和一体化这两个概念或理论相比,展示了不同的世界观。一段时间以来,在探索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问题上,人们深受一体化理论的影响。当今世界不少地区合作也正在或者试图复制欧洲一体化的经验,但是对有些地区来说,互联互通可能比一体化更为现实。一些地区正在探索的地区合作,与其说是复制一体化模式,还不如说是在探索地区内的互联互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参与的地区合作实践,直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全球化理论所能解释的,更不是按照一体化理论来进行的,更多的是努力在中外关系和内外关系各个层面扩大互联互通,从而开创中国大国外交的全新格局。对于世界而言,互联互通的发展成为难以被逆转的一个趋势,它既为国际政治学者提出了值得探讨的前沿性理论课题,也为世界各国在新的条件下解决全球治理议题和组织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大国如果仍然局限在对抗视角下寻找解决世界问题的办法,将很难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引领世界发展,而新兴大国若能超越并跳出传统国际关系设定的格局,完全可能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发挥引领的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