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人口战略 > “单独二孩”背景下生育率假设、人口演进与劳动力供给

“单独二孩”背景下生育率假设、人口演进与劳动力供给

发布时间:2016-03-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本文在未来各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稳定的假设框架内,找到TFR与生育率的转化路径。在1.1~2.1的6个未来TFR方案下,分别测算了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的规模与结构。研究发现:随着TFR指标升高,我国未来人口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得到优化;TFR指标每升高0.1,2050年我国的总人口规模平均上升4453万,劳动力供给总规模平均上升1726万。可以认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维持劳动力供给规模、优化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结构,是及时、必要和有效的。但是该政策的实行,既要注重劳动力规模的维持与结构的优化,又要注重控制总人口的快速增长。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单独二孩;总和生育率;生育率;劳动力供给 织梦好,好织梦

一、引言

本文来自织梦

自20世纪计划生育成为国策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缓解了人口不断膨胀带来的资源紧张的压力。然而,随着人口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我国的人口现状又面临了新的严峻形势。我国高层早已关注并重视这一现象,早在2007年,国内数家科研院所就已接受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展开调研,中间历经多次探讨及争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分歧,[1]不再赘述。

本文来自织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基础上,启动实施“单独”生育二胎政策。[2]“单独二胎”又叫“单独二孩”,在该政策框架下,夫妇若有一方为独生子女且第一胎是非多胞胎的情况下,经过申请批准,可以再生育一胎。自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该政策已在全国超过11个省(市)落地,这一政策逐步实施,将对我国的人口规模及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copyright dedecms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就“单独二孩”与未来人口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如罗淳等(2014)匡算了“单独二孩”政策给云南省人口发展带来的影响,认为由于育龄妇女人数持续缩减,该政策的实施不足以扭转云南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生育政策需要进一步放开。[3]庄亚儿(2014)等通过调查得出的我国理想生育子女数为1.93个,且结论显示,我国目前的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将上升,但是,他们认为不会出现“生育扎堆”的现象。[4]李新运等(2014)的测算结果显示,“单独二孩”将产生生育小高峰,但不会带来人口的暴涨。[5]杨云彦等(2014)对湖北省未来30年的人口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借助人口红利的三维分析框架,他们还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对该省人口红利的影响,并认为“单独二孩”政策提高了湖北省的人口结构红利和人口素质红利,但对人口数量红利影响不大。他们建议,从“单独二孩”到“普遍二孩”,应控制时间和进度,避免产生生育堆积和生育政策“硬着陆”。[6]曹立斌、程广帅(2014)基于调查数据,也对湖北省的“单独二孩”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政策将给湖北省带来19.6万新增人口,生育小高峰将产生在2015~2017年,但生育水平不会有大幅度升高。[7]此外,张勇等(2014)进行的生育意愿调查支持了上述观点,他们认为,生育扎堆现象一般不会出现,因为超过60%的家庭不愿生育二胎。借助实证分析,他们认为,女方年龄、职业及学历等因素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8]不过,何蕾蕾(2014)在给出了测算“单独二孩”政策增加人口的简单方法的同时,表达了对该政策可能产生的“婴儿潮”的忧虑,认为“婴儿潮”可能使得对婴幼儿用品、住房、教育卫生设施等产品的需求增加,并带来资源压力与就业压力,因此“单独二孩”政策需要契合人口与资源的最佳匹配。[9]翟振武等(2014)的测算结果也认为,妇女生育二胎的意愿处于较高水平,放松生育政策会带来人口的急剧增加,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未来4年内将释放9700万新增人口,最高的总和生育率将达到4.5。因此他们主张,分年龄、分地区,先“单独”的次序进行逐步放开,而不适宜全面放开二胎政策。[10] copyright dedecms

但是,有关“单独二孩”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研究有限。譬如,童玉芬(2014)借助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认为生育政策的放开对近20年的劳动力供给影响不大,但是可以补充20年后的劳动力供给规模,改变其快速下降的趋势。[11]李新运等(2014)借助PADIS-INT软件所做实证研究显示,该政策补充了未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并且改善了人口抚养比,总体上利大于弊。[12]随着政策的继续落实,更多的学者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内容来自dedecms

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单独二孩”政策框架内的生育率假设,进而研究不同假设对未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规模及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我国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及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

织梦好,好织梦

二、生育率假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有关“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指标

本文来自织梦

最理想的生育率指标是育龄妇女(指年龄在15~49岁的女性)分年龄别生育率,有部分的学者对该指标开展了研究。如谢韦克、王绍贤(1996)在生育率数据齐备、部分缺失及全部缺失的3种情况下,利用生育模型及队列与指标的转换,来预测生育率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其预测目标是分年龄别的生育率。[13]李南、申卯兴(1996)引入Lee-Carter随机人口预测方法,对分年龄组生育率进行拆解,将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其预测到了2050年。[14]包自宁(2011)改进了Lee-Carter模型,将其用以预测我国未来分年龄别生育率指标。[15] 内容来自dedecms

在人口预测领域,也有一些学者借助于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这一指标,来对某一年份的新生儿数量进行预测。张青(2006)指出,该指标是人口预测工作中的重要参数。[16]马忠东等(2010)、[17]齐明珠(2010)[18]和袁磊(2014)[19]等在研究中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提取相关指标,采用该方式对我国未来人口进行预测。但采用该指标进行人口预测,往往是使用过去年份的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指标,无法反应未来生育率的变化。同时,在单独二孩框架下,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也很难在每一个年龄别的育龄妇女生育率指标上体现生育率的上升,或给出假设指标值(生育率假设难以设置)。因此,研究必须放弃育龄妇女分年龄别生育率这一指标,而另辟蹊径,找到单独二孩政策与生育率假设的对应机制。 dedecms.com

2.两个其他生育率指标

织梦好,好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接引入。但是,该指标在理论与政策层面上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在指导人口预测中生育率指标的设定也具有标志性作用。它既考虑了育龄妇女在不同年龄结构上的生育率水平,同时又是女性终身生育率水平的估计,因此可以用来直接比较不同时期的生育率水平差异,这对长期人口政策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20]表1是1980年以来部分年份生育率及FTR指标。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表1,笔者绘制这些年份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折线图,并形成对照(如图1所示)。 dedecms.com

dedecms.com

从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生育率指标,还是总和生育率,自1980年以来均经历着下降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讲,总和生育率指标至少要达到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保持总人口规模大体不变。目前世界的平均总和生育率水平维持在2.4左右,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18,大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进一步考察这两个指标,FR(1)研究的是同一时间内,所有年龄别的育龄妇女生育率,而TFR考查的是同一批人在不同年份所生育的子女数(实际统计数据中,TFR其实也是考察同一年份所有年龄别的育龄妇女生育率),两者考察维度不同。而在以下命题的条件之下,FR(1)=35,TFR(t)可以成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命题:当各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在不同年份保持稳定时,FR(t)=35·TFR(t)近似成立。 内容来自dedecms

在预测未来人口的研究中,认为该命题适用,未来各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随着时间推移保持稳定。此时对未来生育率进行赋值时,按照上述方法将TFR的估计生育率作未来的生育率指标。

内容来自dedecms

设定2011、2012年生育率为实际值29.75‰和35.89‰,参考乔晓春(2014)的研究成果,[22]在生育率政策不变的条件下,将2013年和2014年的TFR维持在1.3的水平上,以此计算生育率水平为45.5‰。2015年及以后的生育率指标值,参照如下讨论设置多组。

本文来自织梦

3.TFR指标的讨论与设定

织梦好,好织梦

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积极研究,来探讨我国未来,TFR的合理水平。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做出的基本判断是:“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侯佳伟等(2014)通过研究发现,2000年后我国理想子女数稳定在1.6~1.8之间;[23]王军、王广州(2013)的实际调查研究结论是,中国2012年平均意愿生育水平1.86,长期1.8。[24]在实际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针对,TFR也给出了各自的假设,如齐明珠(2010)在设计TFR指标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时,设置了1.6和1.8两个值。[25]张一名、韩巍(2014)则设置了1.5、1.7和1.9共3个TFR值。[26]马忠东等(2010)则在研究中设置了低方案(1.4)、中方案I(1.75)、中方案II(1.75~2.0)和高方案(2.1)4个TFR指标值。[27]程恩富、高建昆(2012)设置了几个总和生育率假设,从2010~2100分别是1.56~2.01、1.395~2.07等。[28]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整理出这些假设值(见表2)。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2010~2012年平均的TFR为1.15,TFR世代更替水平指标为2.1。为研究我国未来的劳动力供给规模及结构,在不同生育率假设下的发展情况,结合上述TFR指标,参照学者们的各种合理化推测及假定值,将我国未来的TFR设置,从1.1~2.1设置6个,每隔0.2设置一个TFR方案。TFR假设以及相对应的生育率指标见表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opyright dedecms

在以上TFR指标下,将对应的生育率指标代入模型,测算在相应的TFR指标下我国未来人口数据,进一步分析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规模和结构,从而考察单独二孩政策框架下,TFR生育率指标值的不同对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规模及结构的影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未来人口数据测算 copyright dedecms

对我国未来人口进行测算,首先将我国未来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进行预测。参考李志生、刘恒甲(2010)的研究方法,[29]根据1993~2013年我国人口的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死亡率数据,利用Lee-Carter模型,对我国2011~2050年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数据作出预测,将预测值代入模型。得到死亡率数据后,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据、新生儿男女性别比等数据,[1]结合前文对生育率做出的不同假设,对未来我国2011~2050年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不同生育率假设下我国未来人口总规模走势(如图3所示)。 织梦好,好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从图3来看,若我国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未来人口总规模将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而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在不同的生育率假设下,未来人口的总规模有很大差异。将不同生育率假设下我国未来人口的规模峰值出现年份及峰值人口罗列如下(见表4)。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从表4可以看出,6个TFR假设中,只有TFR指标是1.1和1.3时,我国未来人口规模在2011~2050年间才会出现拐点,其他TFR指标下我国未来人口将呈现进一步上升趋势,至2050年,不会出现拐点。经过计算可知,TFR指标每升高0.1,2050年我国的总人口规模平均上升4453万。从未来人口总规模来看,我国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也要在限制生育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前提下进行,否则我国仍将面临人口不断膨胀、资源压力骤增的困境。

本文来自织梦

若不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生育率持续徘徊在低位,未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将由现在的纺锤型逐步形成倒金字塔型,伴随着年轻人规模的缩减,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人口老龄化的负担将变得十分沉重。在单独二孩政策框架下,随着TFR指标的升高,倒金字塔型的未来人口结构将随之改善,逐步发展为中间细、两端粗的哑铃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被缓解,社会负担有所减轻。由此可见,单独二孩的政策是及时、准确和有效的,将在未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减轻社会养老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2.未来劳动力供给测算

内容来自dedecms

首先,对劳动参与率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劳动参与率曲线反映了劳动者在生命周期中劳动参与率指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目前尚未有较成熟方法对劳动参与率指标进行预测。参考马忠东等(2010)、[30]曾婕(2011)、[31]王金营(2012[32]等的预测模式,借鉴人口学中布拉斯的生命表模型方法,对至2050年每一年份的分年龄分性别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在得到劳动参与率指标后,结合6个生育率方案下未来我国人口数据,可以得到不同生育率方案下的劳动力供给指标。在各个生育率假设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走势(如图4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从图4可以看出,若不实行单独二孩政策,我国未来的总和生育率指标若始终维持在1.1的低位,则劳动力供给将以年均减少649.2万人的速度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7.8256亿,持续减少到2050年的5.2288亿。若实行单独二孩,在不同的总和生育率指标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的规模下降趋势有所缓解,在TFR取1.9时,劳动力供给规模在2030年之后维持在了6.6亿左右的水平之上,甚至TFR指标为2.1时,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规模有所回升。TFR指标每上升0.1,205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规模平均上升1726万人。 织梦好,好织梦

图4中不同TFR指标下劳动力供给规模在2030年之前发展趋势相同,这是因为只有15岁及以上人口才被认为是劳动力,15岁以下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设定为0,现在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出生的“二孩”在2030年达到15岁,进入劳动力行列,因此2030年是时间节点,不同的TFR指标下的劳动力供给规模,在2030年之后才会有区别。 copyright dedecms

在1.1和2.1两个,TFR指标下,2050年劳动力供给金字塔图如图5、图6所示。[2]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从图5和图6中可以看出,在生育率分别为1.1和2.1时,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有所不同。随着TFR指标的增大,劳动力供给的金字塔呈现出正金字塔型,且底部越来越宽,预示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给未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若在2015年开始施行单独二孩政策,生育率指标TFR相应上升,则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加的“二胎”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改善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我国未来劳动力的规模中,年轻劳动力的占比随着TFR指标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劳动力供给规模及结构得以优化,社会养老压力得以缓解。 copyright dedecms

四、结论及建议

织梦好,好织梦

20世纪以来我国所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地遏制了人口过快发展的趋势,缓解了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然而,若我国维持这一政策,生育率持续徘徊在低位,我国的人口结构将由现在的纺锤型逐步形成倒金字塔型,未来劳动力供给将以年均减少649.2万人的速度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7.8256亿,持续减少到2050年的5.2288亿,这将诱发劳动成本和工资成本的上升,[33]为我国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及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压力陡增等新的难题。 dedecms.com

对我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进行调整是必要的,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及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趋势,适应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结构变化,倒金字塔型的未来人口结构将随之改善,逐步发展为中间细、两端粗的哑铃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缓解,社会负担有所减轻。“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加的“二胎”人口将于2030年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改善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随着TFR指标的增大,劳动力供给的金字塔呈现出正金字塔型,且底部越来越宽,预示着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给未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是及时、必要和有效的。经过测算,TFR指标每升高0.1,2050年劳动力供给总规模平均上升1726万。

本文来自织梦

但是,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与贯彻,需要把握优化劳动力结构与增加人口规模之间的动态平衡。陈仲常、马红旗(2011)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并非“人口红利”,而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红利带来繁荣的背后所付出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代价。[34]从未来人口总规模来看,我国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也要限制生育率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无休止的增加甚至鼓励生育,否则我国仍将面临人口不断膨胀、资源压力骤增的困境。模型测算的结果表明,TFR指标每升高0.1,2050年我国的总人口规模平均上升4453万。因此,既不能一味限制生育来控制人口规模,使得未来劳动力结构进一步恶化,又不能一味鼓励生育来维持劳动力规模、优化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使得人口规模快速上升。只有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维持我国未来劳动力规模,优化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同时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增加,支撑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 “单独二胎”政策启动后每年或多出生100万人[EB/OL].http://news.163.eom/13/1119/12/9E1UBCREO0014Q4P.html.2013-11-1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生育二胎政策[EB/OL].http://politie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8874.html.2013-11-15.

dedecms.com

[3]罗 淳,许庆红,戴琼瑶.“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与云南人口发展预期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03):30-42. 织梦好,好织梦

[4]庄亚儿,姜 玉,王志理,李成福,齐嘉楠,王晖,刘鸿雁,李伯华,覃 民.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2013年全国生育意愿调查[J].人口研究,2014,(05):3-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12]李新运,徐瑶玉,吴学锰.“单独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预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05):47-53. 内容来自dedecms

[6]杨云彦,向华丽,黄瑞芹.“单独二孩”政策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5):3-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7]曹立斌,程广帅.“单独二孩”将释放多少生育潜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5):9-13.

本文来自织梦

[8]张勇,尹秀芳,徐玮.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城镇居民的生育意愿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5):14-19. copyright dedecms

[9]何蕾蕾.“单独二孩”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及其测算方法[J].合肥学院学报,2014,(03):88-91. 内容来自dedecms

[10]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02):4-17. 内容来自dedecms

[11]童玉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特点及面临的挑战[J].人口研究,2014,(03):52-60.

本文来自织梦

[13]谢韦克,王绍贤.利用生育模型及队列与时期指标的转换对生育率预测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6,(02):12-1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4]李 南,申卯兴.基于随机模型的中国生育率预测.中国人口科学,1996,(06):33-36.

dedecms.com

[15]包自宁.基于改进Lee-Carter模型的中国生育率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dedecms.com

[16]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04):35—42.

织梦好,好织梦

[17][27][30]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J].中国人口科学,2010,(01):11-27。

本文来自织梦

[18]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人口研究,2010,(09):76—87. copyright dedecms

[19]袁磊.延迟退休能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吗?——72种假设下三种延迟方案的模拟[J].人口与经济,2014,(04):82—93. 本文来自织梦

[20]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04):35—42. 内容来自dedecms

[21]曾毅.我国1991-1992年生育率是否大大低于替代水平?[J].人口研究,1995,(05):7—14.

copyright dedecms

[22]乔晓春.“单独二孩”政策下新增人口测算方法及监测系统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4,(01):2—12.

copyright dedecms

[23]侯佳伟,黄四林,辛自强,孙铃,张红川,窦东徽.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中国社会科学,2014,(04):78—97. copyright dedecms

[24]王 军,王广州.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影响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13,(0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5]齐明珠.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预测[J].人口研究,2010,(09):76—87.

内容来自dedecms

[26]张一名,韩巍.我国2010—205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与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6-15. 织梦好,好织梦

[28]程恩富,高建昆,我国劳动力资源变动趋势与预测[J].经济纵横,2012,(05):1-8. 内容来自dedecms

[29]李志生,刘恒甲.Lee-Carter死亡率模型的估计与应用——基于中国人口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03):46-56. copyright dedecms

[31]曾婕.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现状分析及预测[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内容来自dedecms

[32]王金营.中国劳动参与年龄模式变动及其未来劳动供给结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02):6-14.

copyright dedecms

[33]王德文.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07,(01):44-52. 织梦好,好织梦

[34]陈仲常,马红旗.生育率最优路径、劳动力供给转型与经济增长[J].人口与经济,2011,(06):1-8. dedecms.com


[1]只有在人口普查资料中才会收录该类指标的详细数据,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来源于2010年。

内容来自dedecms

[2]限于篇幅,此处只列示两种生育率假设下2050年劳动力供给的金字塔图。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