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人口战略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辽宁的实证调研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辽宁的实证调研

发布时间:2016-12-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关联性,两者的良性互动能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基于辽宁的实证调研,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实地调查与个别访谈法,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推进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对策建议;辽宁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地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是建设现代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关联性。辽宁省作为农业大省,通过实证调研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联性,提出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

dedecms.com

一、文献综述 copyright dedecms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关系是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存在或转移已经完成1、。因此,国外缺少对两者关系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现实需要。我国学者张红宇2、认为,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造成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流转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的有效途径。杨云彦、秦尊文3、认为,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正相关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张杰、詹培民4、立足于重庆市,从理论经济学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缺乏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实证调研数据分析。邱长生、张成君等5、以碰撞理论和中间过渡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影响两者互动的因素分析,提出只有少部分高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者可以通过转移转化为城市市民。黄贤金、方鹏6、认为,有效的制度是两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保障。可见,尽管我国学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在一个分析框架内实证分析和具体论证两者关系。基于辽宁的实证调研,提出推进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对策。 本文来自织梦

二、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现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体以男劳动力和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低 内容来自dedecms

根据调查显示,辽宁省农村转移劳动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劳动者为主,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79.9%。受城市就业“门槛”限制,劳动力转移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低,转移到城镇后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不能满足城镇用工技术和素质要求,只能从事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重体力工作。 copyright dedecms

(二)土地流转行为的自发性及流转形式的多样性 copyright dedecms

凋研显示,在受访农户中,以自发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的占79.9%,同时,在具体流转中,有78%的农户以口头协议进行。在流转形式上,如图-1,辽宁省2013年农地转包、出租、反租倒包的比例为62.23%、21.24%和5.34%,共占88.81%。2011年农地转包、出租、反租倒包的比例分别为65.54%、22.85%和5.83%。

dedecms.com

(三)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化及地区发展不平衡

内容来自dedecms

2011年,辽宁省农地流转面积为27.89万公顷,2012年为41.57万公顷,2013年为54.11万公顷,仅铁岭市就达到了10.8万公顷。2014年辽宁省农地流转面积突破了100万公顷,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辽宁省农地流转面积呈现大幅度上升局势,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化。同时,通过对辽宁土地流转的实证调研发现,辽宁各地农地流转呈现不平衡特征,如图一2所示,在2013年,.铁岭土地流转面积在辽宁省位居首位,说明了铁岭市剩余劳动力转移队伍壮大,农民自愿离开土地寻找致富道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民收入增收明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联性 本文来自织梦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两者相互促进,呈正相关关系 copyright dedecms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土地流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陷凸显,地块规模小、细碎化,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7、限制了“规模性技术”的运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土地流转,8、推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织梦好,好织梦

2.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机械化水平。为了避免土地撂荒,进城务工劳动者通过土地流转保证了农地收益,同时通过非农就业获得了多元化收入,推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织梦好,好织梦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两者相互制约,呈负相关关系

内容来自dedecms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着土地流转的效率。实践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着土地流转。受户籍制度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不彻底性,其不彻底性是指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农村转移劳动者,尽管转移到城市工作也不可能取得城市户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是影响农民取得城市户籍,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市民的制度性障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进城务工农民因为担心后顾之忧,不愿意放弃其承包的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效率。

copyright dedecms

2.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和土地的保障功能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是土地流转和交易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市场机制,土地流转才能顺利实现。实践证明,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土地流转的信息就越充分,土地流转的机会就越多。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农地流转,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外,土地保障功能的缺失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弱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织梦好,好织梦

四、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制约性因素

织梦好,好织梦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缺失

织梦好,好织梦

辽宁农村转移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缺失。经调查,文盲占9.2%,小学占22.6%,初中占52.1%,高中占8.5%,中专及以上占7.6%,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剩余劳动力比例为83.9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困难。通过对辽宁的调查还显示,在城镇劳动力就业市场,用工单位对转移劳动者提出了应聘要求,包括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要求。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缺失,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转移,阻碍了土地转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 内容来自dedecms

通过对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辽宁省尚未形成自由、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流转市场,市场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就业信息缺乏,劳动力转移呈现盲目性,就业以熟人亲戚介绍为主,比例占67.6%,只有9.2%的人通过求职应聘途径就业。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和市场秩序不规范,普遍存在不法损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农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完善,表现在:一是土地流转方式单一,中介组织参与度不高,运作程序不规范;二是农地流转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接机制缺失,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和不平衡,缺少有效的土地流转信息渠道和载体,需要为农地流转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9、,推进土地有效流转;三是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流转程序不规范,引发流转纠纷与日俱增;四是农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缺失。农地流转可以诱发一些不稳定因素,存在潜在的风险,例如失地失业风险、粮食安全的风险等,急需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三)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登记和备案程序缺失

本文来自织梦

从辽宁省农地流转的实证调研情况看,农地流转程序不规范,体现出自发无序的特点。在调研的辽宁1000家农户中,87.6%的农户在土地流转中是以私下协商和口头约定的方式进行,并普遍认为土地在村内流转,交易双方都是熟人、亲戚、朋友,互相了解,碍于情面,随意将农地进行了流转,这就为日后土地流转纠纷埋下了隐患。调研资料显示,在辽宁省农地流转过程中,尽管有12.4%的农户是采用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土地流转,但是目前没有统一格式的土地流转文本,土地流转内容不完善,再加上土地流转登记和备案程序缺失,引发农地流转的无序性,导致流转纠纷增多。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土地流转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缺失 织梦好,好织梦

通过对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辽宁农地流转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负责农地管理与纠纷解决的职能机构。地方政府职能错位是纠纷产生的体制性根源。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致使土地流转纠纷与日俱增,农地管理与纠纷解决职能机构的缺失阻碍了农地进一步流转。二是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缺失。在辽宁农地流转中,缺乏支持土地流转的专门法律法规和政策,致使土地流转呈现无序性,农地流转市场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三是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土地流转中的“暗箱操作”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农民利益得不能有效保障。四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和融资渠道不畅通。要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辽宁省“三农”融资渠道不畅通,抑制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五、辽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关系互动的路径选择 本文来自织梦

(一)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

copyright dedecms

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创新培训机制。(1)建立以用工需求为导向的劳动者培训对接机制。按照市场引导,根据城镇用工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用工培训,让进城务工劳动者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实现劳动力供需的有效对接,确保劳动者充分就业;(2)创新就业培训形式,根据用工要求,使用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教材,鼓励劳动者掌握培训技能,获得技能证书,满足用工单位就业要求;(3)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对农村劳动者进行培训,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工单位及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做好转移劳动者的培训工作。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dedecms.com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能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转移劳动者不彻底的制度性根源,要改革户籍制度,允许进城务工农民在城镇落户居住,落户前仍享有土地承包权;(2)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库,对就业劳动力资源及用工单位实名动态管理;(3)建立完善的监督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法律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4)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在劳动者就业中发挥着重要职能,推进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copyright dedecms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保障两者良性互动

copyright dedecms

完善的法律是推进两者良性互动的重要依据。在劳动力转移方面:(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经济、社会权益进行专门维护;(2)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禁止霸王合同及拖欠工资。要求所有用工单位用工时,都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使用统一的劳动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禁止霸王条款及拖欠工资等情况出现。在农地流转方面:(1)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流转法》10、。这是土地流转的基本法,专门对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流转法》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的基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流转法》中,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规定土地流转方式及程序。(2)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是取消“经发包方同意”的条件限制。“经发包方同意”的条件限制了土地流转,给农地流转实践增加了难度,必须予以修改和完善。二是建立专门的土地评估机构。建立科学的农村土地评估系统,按照评估等级核定土地使用费,禁止乱收费行为。

织梦好,好织梦

(四)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和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流转

本文来自织梦

推进农地流转,必须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程序和土地流转管理制度。(1)明确规定土地流转的方式。规定土地流转合同是土地流转的唯一方式,土地流转合同要具备完整的内容,包括流转的双方当事人,流转的期限,流转的数量及土地位置、流转补偿金额和违约责任等11、。(2)对土地流转程序明确规范。土地流转要以书面形式进行,要求使用统一的文本格式,并向村民委员会登记和乡(镇)及县土地管理部门备案。(3)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流转土地的用途管制。在土地流转中,严禁以土地流转之名非法抢占农地,防止出现耕地随意被蚕食或土地用途异化,推进土地流转向正规化、有序化发展。(4)加强对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管。在土地流转中,对流转手续不齐全、合同不规范的,要尽快补齐和进行修正,做好土地流转的登记和备案工作。(5)加强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挥在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功能。

内容来自dedecms

(五)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本文来自织梦

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规范的市场环境。(1)引入市场机制,由市场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市场是土地流转的重要场所,通过市场土地流转双方可以形成土地流转价格,客观反映土地的市场价值。(2)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补偿机制。当前,土地流转补偿价格主要是由政府单方定价,忽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致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严重受损。要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发展权,维护农民对土地价格补偿决策权,按市场价格标准确定土地流转补偿价格。(3)构建土地流转的利益保障机制。积极探究多样化的“补偿+安置”复合保障方式,解决转移劳动者的后顾之忧。(4)优化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随着农地流转纠纷的主体多元化、影响的社会化,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必须予以优化和整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诉讼与非诉讼方式相融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妥善保护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合法权益。

内容来自dedecms

注释:

内容来自dedecms

1、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载于《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5至117页。 本文来自织梦

2、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至37页。

dedecms.com

3、杨云彦,秦尊文《人口流动、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载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第23至27页。 内容来自dedecms

4、张杰、詹培民《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分析——以重庆市为例》,载于《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85至90页。

copyright dedecms

5、邱长生、张成君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关系的理论分析》,载于《农村经济》2008年第12期第26至29页。

内容来自dedecms

6、黄贤金、方鹏《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成机理、运行方式及制度规范研究》,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8至54页。 内容来自dedecms

7、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8至47页。

本文来自织梦

8、李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载于《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6期第79至80页。

dedecms.com

9、徐立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与思考》,载于《三农中国》2009年第4期第26至28页。 织梦好,好织梦

10、朱新方《如何防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期第15至17页。 织梦好,好织梦

11、何志《物权法判例研究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3至45页。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