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人口战略 >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08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摘要]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着,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相对明显。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受到工作时长、工资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其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城市住房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注的重点。 dedecms.com

[关键词]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就业质量;代际差异;结构方程模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重点在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李克强提出的“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党和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缓解刘易斯转折点和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增长瓶颈的重要突破口(李强等,2015;杨传开等,2015)。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进程,将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而促进西部地区在2020年之前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需要充分尊重其就近城镇化意愿,并切实解决好具有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变身“市民”之后的就业问题,以避免其就近城镇化之后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双重困境(刘妮娜等,2014;明娟等,2015)。因此,本研究从就业质量视角,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为个案,在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为推进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研究设计 copyright dedecms

(一)研究假设

本文来自织梦

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定义为:通过构建各具特色且科学合理的多级新型城镇体系,将农业转移人口近距离迁移至其家乡所在地附近的地级市、县城或经济较发达的特色小城镇,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稳步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模式(刘文勇,2015)。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制度因素、城市社区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由于本文是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进行研究,因而主要从个人特征因素、就业条件、就业层次、就业保障、城市生活成本和城市生活环境等6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进行测量。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用就业条件、就业层次和就业保障来测度;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用城市生活成本和城市生活环境来测度(刘素华,2005;曹雁翎,2014;张抗私等,2015)。 本文来自织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为: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着正相关,且存在代际差异,即就业质量对不同代际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显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越高,其就近城镇化的意愿就越强烈。但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不同代际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就业质量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影响作用大于其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影响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二)数据说明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进行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中所指的农业转移人口界定为:户籍所在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并在广西区内14个地级市务工的外地农民工。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1981份,样本回收率为94.33%,剔除失效样本后获得有效样本为1779份,有效样本率为89.80%。其中,具有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样本为612份,占34.40%;不愿意就近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样本为1167份,占65.60%。可见,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整体偏低。根据学术界和政策上的通常做法,本文将1980年之前出生的农业转移人口定义为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业转移人口定义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本文最终使用的是612份具有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样本。其中,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样本为354份,所占比例为57.84%;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样本为258份,所占比例为42.16%。 织梦好,好织梦

从表-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两代农业转移人口都以男性农业转移人口居多,但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呈现出男女比例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婚姻观念上的认知差异,使得已婚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比例(84.46%)要明显大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63.18%)。由于西部地区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进城务工积累了一定资金,并具备一定的创业就业能力和社会网络基础后,往往更倾向于返乡创业或就业。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年限在4~10年之间,进城务工年限在7~10年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所占比重(31.07%)高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21.71%),但进城务工年限在10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中新生代所占比例更大(17.0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仍然较为滞后,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都不高,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以初中、高中和中专学历居多,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所占比例(19.21%)低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23.26%)。

内容来自dedecms

(三)研究方法

内容来自dedecms

鉴于本文所涉及变量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获得的样本数据具有主观性较强、误差度较大、因果关系较为复杂等特点,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可获得更为客观的分析结果。因此,本文首先在SPSS17.0中建立612个样本数据的数据库,接着导入AMOS17.0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构建了基于就业质量的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一)模型检验与拟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信度与效度检验。一是运用Cronba ch‘s α系数对612份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具有就近城镇化意愿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样本数据的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937、0.942,均大于标准值0.7,表明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样本数据信度较好,通过了内部一致性检验。二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多项指标的潜在变量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样本充分性KMO检验获得的具有就近城镇化意愿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样本数据的KMO检验数值分别是0.944、0.963。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来看,卡方数值的显着性概率小于显着性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因子负载量均大于0.50,且累计解释方差大于50%,说明效度检验值达到检验的要求,样本数据通过了结构效度检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第一,利用AMOS17.0软件对本研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的612份样本数据进行适配度检验,得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的八项拟合指标数值,并根据参考值标准,判断样本数据的拟合情况。从表-2的检验结果来看,八项拟合指标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表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实证分析结果是可接受的。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第二,在拟合度检验基础上,测定就业质量视角下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得到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估计结果。表-3的结果显示,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就业质量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86、0.830,且均通过显着性检验,即就业质量每提高1个单位,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提高0.786个单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提高0.830个单位。这说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越高,其就近城镇化的意愿就越强烈。而且,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为显着。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二)参数值估计模型图分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由表-4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测量模型中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估计结果可得,在测量模型中,两个群组的潜在变量对观测变量在0.001水平下均通过显着性检验,且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在0.523~0.940之间,说明测量模型中的观测变量都能够较好地解释潜在变量。而且,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以下分别从就业质量、城市生活成本和城市生活环境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 内容来自dedecms

1.就业质量。就业条件方面,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受工作场所舒适度、工作设施安全性和工作时长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明显,但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受工作时长的影响更直接,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受工作场所舒适度、工作设施安全性的影响作用更大。这是因为民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行业主要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七大行业为主,且超时加班现象在七大行业中均很普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大多不愿意到建筑业等行业从事重体力工作,也不愿意从事个体商贩等非正规职业,他们的职业期望值往往较高,更希望获得一份既相对舒适又比较安全的工作。相比而言,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往往更能吃苦耐劳且生活节俭,其更愿意通过延长工作时长以获取更高的报酬。就业层次方面,就业稳定性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小。短工化现象的长期存在,致使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稳定性都较差,尤其是在小微型企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农业转移人口短工化的主要原因既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水平等个体特征因素,又包括家中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小孩等家庭因素。大多数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由于进城务工时间较长,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易受到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面临就近城镇化选择时,往往更注重长远利益,受职业发展机会的影响更大。就业保障方面,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均受社会保险健全程度的影响非常明显,且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更为显着,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调查中发现,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意识均有所增强,但实际参保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于非正规部门,其就业企业的性质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转移人口是否能够真正获得社会保险权益。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搜寻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其往往更希望获取健全的社会保险福利,也致使其为了获得更满意的工作机会,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的意愿较低。实际上,多数企业为尽可能节约生产经营成本,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切实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少之又少,且流于形式。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其更希望享受到免费且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更好地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城市生活成本。从城市生活成本的三项指标来看,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住房成本的影响都比较显着,且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受住房成本和日常生活开支的影响更明显。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的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普遍认为城市生活成本偏高。尤其是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城市房价,使得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购买住房的愿望难以真正实现,不得不选择居住在条件相当差的单位集体宿舍或在城乡结合部租房,而其留在农村的宅基地和住房又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两头占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对城镇持“过客心理”,但在城市居民示范性消费的影响下,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及消费方式已经发生较大转变,其对租住的房屋质量、内外部设施的要求更高,并希望能够在务工所在地长期稳定生活,而较低的工资收入又使得其需要面临很大的住房成本压力。这说明要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降低其住房成本的同时又能改善其在城市的居住条件。日常生活开支方面,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生活消费支出主要用于伙食费、人际往来相关费用、电话费及交通费,而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服装费和娱乐费上的支出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多数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其子女教育状况都比较重视,更希望就近城镇化后其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因此其更注重子女受教育成本。相比之下,大部分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较低,其子女一般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进入城镇务工,陷入了仍然难以在城市落户定居的恶性循环。 织梦好,好织梦

3.城市生活环境。空气质量和治安状况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较为明显,且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比较重视治安状况,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关注空气质量。这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城市规模有很大关联,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治理的难度就越大。并且,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空气质量相对更差。基本公共服务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最直接,且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所受影响更明显,其更期望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关系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且对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同。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心理上融入城市的过程,实质上表现为原有的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和城市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创建和维护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时可利用的优势资源也相当有限,一般以基于乡土网络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强关系型为主。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并较为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其社会关系网络逐步转变为以友缘和业缘为主的弱关系型。

dedecms.com

dedecms.com

三、结论与讨论

dedecms.com

本文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并归纳总结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异同点。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着,且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越高,其就近城镇化意愿就越强烈,且就业质量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作用大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具体来看,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均受就业条件和就业保障各项指标的影响均比较大,受就业层次中的职业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城市住房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时关注的重点。在代际差异上,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受工作时长、工资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关心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

本文来自织梦

从就业质量上看,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场所舒适度、工作设施安全性和工作时长等就业条件的满意度均高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这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时的行业选择有关。而且,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工作时长的满意度在就业条件的三项衡量指标中是最低的,这与农业转移人口需要通过经常加班来换取更多的报酬的现实情况是相符合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是一个农业转移人口和用工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相比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而言,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往往会利用更多的渠道进行就业信息的收集和甄别,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就业保障。因此,从就业层次来看,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稳定性更好,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其工资收入水平和职业发展机会更为满意。在就业保障上,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在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方面的满意度均显着低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且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都最低。 dedecms.com

在就近城镇化意愿方面,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成本和日常生活开支满意度都要高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但在子女受教育成本上,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满意度更高。原因在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大多生活节俭且生活负担较重,为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该群体对其自身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及其子女受教育水平的要求都较低。从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指标来看,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空气质量和治安状况的满意度都要明显高于其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满意度。而且,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希望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构建良好的城市社会关系网络。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以中小型规模城市居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有限,使得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和治安状况相对较好。由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能力较弱,其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又大多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等强关系型的基础上,要将其社会关系网络转变为以友缘和业缘为主的弱关系型,需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以实现其与城市市民身份上及权益上的真正平等,进而强化其就近城镇化意愿。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曹雁翎.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考察——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3):102-110.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李强,陈振华,张莹.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5(1):186-199.

dedecms.com

[3]刘妮娜,刘诚.合理、有序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路径分析[J].经济学家,2014(2):21-27. 织梦好,好织梦

[4]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34-38. dedecms.com

[5]刘文勇,杨光.以城乡互动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发展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8):17-23. copyright dedecms

[6]明娟,王明亮.工作转换能否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J].中国软科学,2015(12):49-62.

dedecms.com

[7]杨传开,宁越敏.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5(8):1492-1506. dedecms.com

[8]张抗私,李善乐.我国就业质量评价研究——基于2000—2012年辽宁宏观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6):62-72.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