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人口战略 > 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将使我国错失扭转人口危机的机会

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将使我国错失扭转人口危机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7-05-04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我国的计划生育宣传大致始于1971年,在1980-1990年代达到顶峰。在长达四十年无死角的计划生育宣传下,大部分国人已产生了对人口增长的恐惧心理,以至于即使在中央宣布2016年开始实行“二孩”政策之后,也有相当多的国人表示错愕不解。另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少子化有所知晓,从而理解和支持“二孩政策”,但又担心:“中国已经快14亿人了,还不够吗?”“再放开人口失控怎么办?” 织梦好,好织梦

提出上述两个疑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光有人口总量意识,而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本文将阐述年龄结构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如果忽略人口的移入和移出,人口的增减就是因为生育和死亡。但是女性是有最高生育年龄的(在人口统计学里一般设为49岁),只有最高生育年龄以下的女性才会对人口增长有贡献。因此育龄及育龄以下人口,而不是总人口,才是决定人口变化的关键变量。 dedecms.com

人们熟知中国现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现在中国育龄及次育龄人口比例已显着偏低了。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网页数据,虽然印度的总人口目前尚比中国少,但其0~54岁女性人数已经超过中国,其0~24岁(现在或将来具有旺盛生育能力)女性人数则是中国的1.4倍!而且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在20年内,我们将看到中国永久性地让出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给印度。因此从人口繁衍的角度,印度的有效人口已彻底甩开中国。未来我国如果过度强调控制人口总量,那么势必我国的育龄及次育龄人口将加速下降,最终会导致我们不愿看到的危机后果。 本文来自织梦

一、总人口数据有极强的滞后性,观察总人口会看不到人口危机的严峻形势

dedecms.com

考察一个民族人口变化趋势主要看两个因素:目前拥有的育龄及次育龄女性人数,今后的生育率。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虽然还是人口大国,但是由于年龄结构老化,育龄及次育龄女性人口远不如人们所想象的多,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二孩政策,但是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数推算)只有1.677,还远未达到世代更替的水平(按照目前的夭折率和出生性别比推算大约为2.15)。因此,可以预计的是中国人口的长期趋势是萎缩。那么总人口的萎缩什么时候开始,萎缩的速度有多快?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11-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每年出生数、出生人口性别比,编写了仿真程序对中国人口2010-2100年间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在仿真时,假定2016年以后的总和生育率和2016年的相同,为1.677;2015年以后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与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同(国家统计局未公布2016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 copyright dedecms

如果政策不再继续放宽,那么这个仿真会是偏高预估。因为2016年是二孩政策放开的第一年,是生育堆积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后的总和生育率只会比仿真假定的更低。 dedecms.com

从仿真结果数据观察到的几条预测推断如下: 内容来自dedecms

1.我国在2025年迎来人口峰值,为14.14亿,峰值过后我国人口将持续下跌。在2030年我国人口为14.05亿,在2075年跌破10亿。 织梦好,好织梦

2.我国在2016年0~49岁女性大约有4.64亿,这个数字到2030年变为4.01亿。在2016-2030区间内减少14%。

本文来自织梦

3.我国在2016年0~29岁女性大约有2.49亿,这个数字到2030年变为2.07亿。在2016-2030区间内减少17%。

织梦好,好织梦

4.我国在2016年出生婴儿(包括男女)1786万,此数字到2030年变为1206万。在2016-2030区间内减少3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们可以看到越年轻年龄段的人口减少越快,新生儿数的减少速度最快。但在这个过程中,总人口可以不怎么减少甚至略有增长!所以,用总人口作为观察人口动态的指标是极其滞后的。只有采用年龄结构的视角观察,特别注意其中育龄及次育龄女性人口的变化,每年新生儿数及其变化,才能观察到真正的趋势。=.对出生人口的“增量意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1980年代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中国每年生出一个澳大利亚。”那时候,澳大利亚大约1500万人口,中国在1980年代每年出生2000多万,减去死亡人口,每年的人口增量确实接近澳大利亚人口。当一个国家的年度死亡数少,其年度出生数大部分作为人口增量,这种现象我在这里把它称为“增量现象”。

内容来自dedecms

增量现象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总和生育率一直高于世代更替,那么出生数确实会长期高于死亡数,导致人口长期增长。这种增量现象是长期现象,害怕人口爆炸者担忧还是有根据的。第二种:即便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世代更替水平甚至更低,由于人均寿命在提高,或者老人比例偏低,死亡数少,也会导致出生数显着大于死亡数。不过这第二种情况是暂时状态,因为毕竟人均寿命有限,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老人比例会逐渐升高,最后会达致生死平衡,人口达到均衡状态;如果已经低于世代更替,那么死亡数反而最后会变得长期高于出生数,导致人口长期衰减。将暂时的人口增量现象当作稳态、长期的现象来担忧,我把这种意识称为“增量意识”。 本文来自织梦

增量意识用来指导政策实践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我国在1980年代时,由于国家刚刚在1949年结束战乱,人口中绝大部分是1949后出生的,老人比例很小。到了1980年代中末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实际上已经接近世代更替水平,但是由于老人比例小,同时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中,因而死亡数少,导致出生人口大部分作为人口增量。那时候为了阻止人口增长,各地采取了大规模阻止生育的强硬措施。但是在世代更替水平下每年的出生人口是用以维持一国人口的维持量,它不应该被看作增量。这种暂时的人口增长达到的峰值是瞬时的,最后的稳态人口规模会比这个峰值小很多。因此,为了减小该峰值而采取极端措施将会导致将来的国家稳态人口规模极度过小。 内容来自dedecms

三、“适度老龄化换取适度人口”不成立

dedecms.com

很多人认为我国有一个适度人口,比如8亿。本文不拟讨论适度人口论是否正确。但是,人口的变动是一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决定人口趋势的最重要指数是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长期高于世代更替水平则人口膨胀,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则人口衰减,长期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则人口稳定。因此,无论你理想中的稳态人口规模是多少,你想让它稳在这个水平,你就必须让总和生育率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而总和生育率维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后果就是该国的年龄结构是均衡的。也就是说,国家的长期老龄化必定伴随国家人口衰减,在人口规模上是无法稳定的。能够稳定的仅仅是老龄化程度而已(如果总和生育率稳定在一个低于世代更替的水平,人均寿命也稳定)。 内容来自dedecms

四、诸如“等总人口降到十亿时再放开生育”之类的观点将贻误时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其总和生育率一直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则等待它的命运必然是灭绝(除非与生育率高的民族混血,不过那是另一种悲剧)。我国从1991年开始总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迄今已有26年。现在的老龄化少子化现状,正是长期低生育率的后果。我国要避免人口危机的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让总和生育率回升并长期维持到世代更替水平。 dedecms.com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侯佳伟博士的调查,我国家庭心目中的理想子女数平均介于1.6至1.8。而且,由于不孕不育等生理原因,和经济、社会的现实压力,实际生育率通常低于生育意愿。在日本和韩国的调查中,理想孩子数超过2,但实际总和生育率近10年来都在1.05到1.45之间。在完全没有限制生育乃至鼓励生育的国家,其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美国1.8,伊朗1.8,朝鲜2.0,泰国1.6,日本1.5,韩国1.2,台湾1.2,香港1.2。因此,中国现在应该担心的,根本不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人口膨胀”,而是将持续几百年的人口萎缩。 copyright dedecms

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持另一类观点:等到中国人口降到“适度”(比如10亿,8亿)再放开生育。这种观点同样也是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的表现。按照前面提到的乐观仿真结果,中国人口降到10亿是在2075年,那时0~49岁女性人数为2.53亿,0~24岁女性人数为1.13亿;中国人口降到8亿是在2099年,那时0-49岁女性人数为2.05亿,0~24岁女性人数为9162万。而印度现在的0~24岁女性就已经有2.72亿。即使放开生育后极其幸运地马上能使总和生育率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中国还将因为育龄女性少,老人多而继续人口下跌几十年,最终稳定到的人口水平比原先设想的适度人口(10亿/8亿)要少得多,甚至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人口。

本文来自织梦

整个生物界在进化中形成了让自身后代多多益善的本能,用以应对各种灭种危机。但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有人认为自由生育条件下人口会无限膨胀从而导致争夺资源的危机,因此提出反生物本能的限制生育以适应资源。本文不讨论人口与资源关系问题,但中国目前人与人之间至少已没有需争夺资源的生存危机,况且由于科学的发展,新资源不断发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现在中国即使在自由生育条件下也达不到世代更替,人口已近停止增长,而且马上要进入长达百年以上的人口萎缩期。但是社会上多数民众只看到了中国总人口的庞大,而看不到育龄及次育龄女性的比例过低、快速萎缩,也看不到这种萎缩的长期性、走出萎缩的艰难性。这种缺乏人口年龄结构意识的状态,无疑会延缓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从而导致我国丧失将来从人口萎缩中走出的机会。(nc-1820170324)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