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政府发展规划 > “十三五”智慧江苏省南京市发展规划(三)

“十三五”智慧江苏省南京市发展规划(三)

发布时间:1970-01-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字体:

  (三)打造南京智慧旅游品牌。围绕“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推进南京“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加强旅游各辖区与旅游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换,以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体系、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供给侧改革,为旅游全产业链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进一步整合南京旅游的信息展示和发布平台,推进网站、手机客户端、多媒体体验终端为主体的多维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英文网站的海外落地,提升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完善智慧旅游大数据运行体系、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平台,更高层面实现旅游数据的全域化获取、共享和应用。推进秦淮区和江宁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标准,推进南京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推动中山陵、夫子庙、牛首山等重点景区的智慧化建设提升,打造南京全域旅游以及智慧景区示范工程。

dedecms.com

  (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智慧教育建设,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建立市、区、校协同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共享环境,建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智慧化培训、学习模式。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学校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文来自织梦

  (五)不断深化公共智能卡服务应用。以南京市民卡为重要信息载体,建设面向全体公众服务的统一公共智能卡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服务类智能卡的统筹规划、统一发行,方便公众持卡在各公共交通工具、各应用领域间的互通互用。推进目前在用各公共智能卡的技术升级,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政府业务、社会保障、文体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应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全省公共交通一卡通建设,积极开展客流和线网优化等大数据分析和应用。 本文来自织梦

  (六)打造智慧文化新亮点。突出南京文化名片,建设全市智慧人文综合服务系统,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全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领军企业。

本文来自织梦

  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copyright dedecms

  (一)进一步整合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贯彻落实国家、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要求,整合政务服务门户、综合管理、业务办理和数据共享平台,聚焦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作化目标,建设政务服务基础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保障体系,完善业务支撑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坚持用户导向,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办理,提高政务服务体验和效率。同时,依托“智慧南京·我的南京”APP、“中国南京”网站群,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渠道、无差别、全业务、全过程的便捷服务。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为主题,建设和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网上网下联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知识产权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围绕信息、科技、金融三大核心业务,积极为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助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 本文来自织梦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推动“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整合、改造南京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资源,组建并依托南京技术转移联盟,建设“南京技术交易市场”,汇聚成果信息采集、成果信息系统、成果展览展示、成果对接洽谈、成果交易转让、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及法律服务、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科技培训服务、政策奖励兑现服务功能,构建“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进一步强化成果、资本、人才、服务、政策等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形成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新机制,形成面向区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全流程的综合服务平台。 织梦好,好织梦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充分发挥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徐庄软件园、麒麟科技创新园等科技载体的资源优势,服务智慧南京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各类科研院所与研发中心落户南京,构建产学研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紧密围绕建设需求,加大智慧城市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处理技术、应用技术、标准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投入,着力于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智慧南京建设支撑技术。

织梦好,好织梦

  五、推进管理模式创新,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文来自织梦

  (一)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整合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与管理平台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作模式,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市民卡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信息索引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办事“一证通”。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业主生活质量。建设面向社会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二)建设智慧化公共安全体系。加强智能技术与传统警务工作的集成、融合与应用,提升现代警务的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现代警务对事件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处理和防范预警等智能化功能。深化“平安南京”建设,完善流动人口、常住人口信息库建设,实现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完善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各级政府、重要领域应急指挥系统的协同联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应急管理体系。基于政务无线专网,建设以警卫、大型活动安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指挥系统,开发以GIS地图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核心的综合式联动资源调度和动态可视化平台,综合展现警力分布、警情实时变化、警卫线路沿线高点监控视频和道路卡口视频图像、执行任务的警卫车辆位置、车况和第一视角视频、城市交通路况、警卫路线沿线同向、对向和相邻路口车流量等各种信息。

copyright dedecms

  (三)提升司法数据治理与服务能力。依托“天平工程”的稳步推进,以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司法公正、服务人民群众工作,便利诉讼参与人、法律人、社会公众参与司法活动为目标,着力打造智慧法院。通过智慧诉讼服务中心、网上诉讼服务网站、移动端应用等,方便社会公众。与银行、工商、国土、税务、车管等相关部门建立网上查控通道,定期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建立执行指挥中心实现法院执行工作快速联动反应。进行案件大数据分析,全面挖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案件发布、发展趋势、关联案件、累诉累访等相关信息,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全社会稳定繁荣提供信息保障。

织梦好,好织梦

  (四)促进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加快制定政务资源开放管理办法和目录体系,建立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推进政府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通过政府向企业开放数据,企业基于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在“中国南京”网站群一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用户导向,加快各部门业务系统和内容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政务事项网上运行、网上办理,不断提升市民对政府网站群的关注度和满意度。 copyright dedecms

  (五)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智能化水平。依托政务网、互联网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推进各系统、市、区(园区)安全监管数据共享,整合优化形成完整、集中、可溯源的安全生产大数据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的服务、监管和辅助决策功能,为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提供支撑。 内容来自dedecms

  六、拓展政务专网应用,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构建高速、智能、绿色的智能交通体系。构建全市大交通格局,进一步加强公安、交通、城管、地铁、公交等部门与行业的交通信息资源建设,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实现共享与交换。建设交通大数据综合处罚及管控平台,整合公安320平台和电子警察闯红灯自动记录、街巷道路违停、大型工程车辆违规出行等业务系统,集成多来源的道路交通违法数据,形成全市统一的交通违法处罚数据平台,实现交通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控制执行、科学决策精细化交通管理。建设静态交通(停车)综合管理与运营服务平台,统筹管理全市所有的停车场资源,采集停车场的各类运行信息,并提供运营服务。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推进信号灯联网控制与公交优先二期建设,实现公共交通智能监控、智能分析和智能调度,提高公共交通工具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深化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路况查询、停车诱导、出行规划、智慧驾培等多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鼓励企业开展车联网建设项目示范试点和推广,实现交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应用。 copyright dedecms

  (二)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技术应用。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技术应用相关项目,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服务型、开放型、和谐型的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整合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将综合管理类工作流程整合进入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对全市有考核需求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整合到数字化城管系统。加快城管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建设,开发应用于政务无线专网的城市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为市、区、街道三级城管综合行政执法业务提供高质量的信号覆盖和全面的技术支撑。开发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收运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GIS地理信息、无线定位等技术实现对垃圾处理过程的实时监管及垃圾量的精确统计。开发市政环卫设施管理系统,将环卫设施、设备、人员等要素进行融合分析,按照“网格化管理,监管分离”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对市政环卫基础设施、作业车辆、管养保洁区域的监管。开发包括设施运维、设施监控、GIS管理、资产管理、电子标牌等在内的城市景观照明运维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低成本、高效能、智慧化。

织梦好,好织梦

  (三)整合优化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系统。充分利用遥感、全球定位、三维仿真等技术建设时空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综合信息系统、“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管理、规划管理全覆盖,提升城市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为精品规划编制和科学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房产基础测绘以及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业务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权属清晰、动态更新、准确权威的不动产籍数据库,实现面向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及面向社会的不动产信息服务。建设先进的三维地籍管理系统,加强对工业、农业用地及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及监控,支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科学、务实地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文来自织梦

  (四)构建智慧食药监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强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行政审批类应用系统,建立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企业准入、品种备案等业务流程,实现全市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行政审批的全程统一,逐步提供面向企业的统一审批受理服务平台。开发监管执法类应用系统,通过采用属地化监管的模式,将日常监管、执法案件和监测抽样有效结合,辅助以移动执法技术支撑,实现细化监管对象及责任人,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实现事件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构建食品药品安全整体监管执法体系。开发安全追溯类应用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食品和药品的追溯信息,构建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和追溯信息平台,实现食品药品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踪、问题食品药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开发决策辅助系统,通过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不良反应监测、舆情监测、风险监测等应用的构建,对全市食品药品的监测进行全面管理,并为业务提供监测数据支持。 copyright dedecms

  (五)提升市场监管智慧化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价格管理与互联网运用的深度融合,加强智慧物价中心建设。通过深化价格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价格预警、指数发布等功能,提升城市价格智能感知能力与发布水平。加大对教育、医药、交通、旅游等服务价格、环境资源价格、居民日常消费品、农副产品等民生价格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突出价格检查、反垄断调查、价格违规等市场价格秩序规范的智能化电子管理,促进智慧南京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增强城市价格透明度及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价格信息发布能力,打造阳光物价服务品牌,为市民提供实用、高效、可靠的物价信息服务。

copyright dedecms

  (六)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事业智慧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全市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的智能化监管和服务,实现资源的清洁生产、高效输送、动态监测和配送的智慧化、集约化管理目标,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深化智慧电网建设,实现从电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直至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升基础设施精细管理和自动化运营能力。推进水源地、水生产、水供应、水处理等环节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高效互动的智能化生产与输送管理以及水保护处理与水节约使用体系。完善燃气地下管网智慧化监测平台建设,实现对燃气生产、传输、供应整个流程的监管。推进水、电、燃气三大远程抄表系统建设。推进公用事业机构业务协同机制建设,实现水、电、气等业务网上“一站式”集中办理。推进全市智能能源网建设。

copyright dedecms

  (七)提高气象信息化服务能力。提高气象基础信息采集能力,建设天地空立体化、网格化、覆盖城乡的气象观测体系。优化天气气候观测网,完善农业、交通气象等专业观测站网,增强大气垂直观测水平,提高连续高精度自动化观测能力。建立实时高效的气象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处理分析、应用服务的一体化平台。建设部门间相关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基础气象信息供给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气象多源信息的融合应用,完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形成时空尺度无缝衔接的精细化预报产品链。加强基于灾害性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重大灾害天气早期预警能力。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