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研究

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土地经营模式正发生着根本性变革。以提高农业土地经营效益为目的,采用文献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西方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场的衰落历程及原因,提出在我国当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施家庭承包经营、雇佣型大农场以及家庭农场并行的土地经营模式,最终实现家庭农场主导经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耕者有其田的家庭农场模式可以促进更多就业,避免马尔萨斯-李嘉图危机,有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

dedecms.com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家庭承包经营;雇佣型大农场;家庭农场

copyright dedecms

0 引言 内容来自dedecms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土地经营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变革。T.Besley认为土地的自由流动具有交易收益效应和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土地流转对流转双方带来经济福利。林善浪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依据土地收益和成本,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土地是否流转,而正确处理政府、集体、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完善土地流转的关键[1]。孔祥智等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OLS回归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研究得出农业经营者的老龄化和低知识化、农村劳动力过剩、外出就业机会及社会保障的不足,是阻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2-3]。法国重农学派杜尔阁最早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起源于马克思关于农业规模经济的原理,农业合作化运动失败后,该理论得到补充和修正。陈欣欣等根据浙江10个村的跟踪调查数据指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粮食生产水平没有提高,相反在多数年份是下降的[4];而梅建明等对“规模经营危害论”进行了驳斥,认为小规模分散经营导致耕地资源浪费、地界纠纷过多、谈判成本过高、机械化水平低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5];郧宛琪等认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行适度规模经营[6]。总之,国内外学者研究土地规模经营时,都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产业为前提,更多集中于土地规模经营前后单位产量的变化,对适宜本国经济发展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研究较少,对农民生活是否改善关注不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现阶段,我国农业土地经营模式可分为家庭承包经营、家庭农场、公司+农户制、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工商企业雇佣大生产5种类型。按照是否以家庭自有劳动经营为主,可归纳为两类:一是以家庭自有劳动力为主的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相对较小,包括上述模式的前4种。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民依靠自家成员的力量经营土地;家庭农场主要依靠自家成员或亲属耕种土地,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公司+农户制是一些大型加工企业、商业企业将大量分散的家庭农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并提供贷款、生产资料和技术咨询;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一定的地域和乡邻关系联合起来,建立各种农产品加工、销售、生产资料购销等合作组织。二是以雇佣农业工人为主的工商企业雇佣型大农场,工商企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招募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国家一般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的直接参与农业经营[7]。综上可以看出:家庭农场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界线并不明显,公司+农户制是工商企业与家庭农场的结合,农业生产合作社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合作制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纵向一体化;而工商企业雇佣型大农场由于涉农企业签署流转合同期限一般较长,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时可能会中止流转合同,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尽管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关于小农(农民)的落后与保守、害怕市场竞争、抵制变革、不适应现代社会化生产的论述,以及家庭式农业经营必然为工商企业雇佣式大规模农业经营所取代的观点,仍然支配着很多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基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历史演变,探讨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究竟是以工商企业雇佣型大农场为主,还是以家庭农场为主?哪种模式更有效率、更适合我国国情?研究西方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场的衰落历程和原因,将会给我们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织梦好,好织梦

1 西方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场的衰落 copyright dedecms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雇佣经营,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自由雇佣劳动的使用[8]。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工厂制度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逐步确立,雇佣工人队伍不断壮大。在农业部门,雇佣农场数量及雇佣劳工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与工业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以至于主流学者纷纷预测,未来的农业经营也会变成工厂式的大生产,雇佣型大农场将取代家庭农场(小农农场)成为社会的主流形态。在19世纪50—60年代,英国雇佣型大农场不断发展,家庭小农场数目继续下降。但在19世纪晚期,雇佣型大农场排挤家庭农场的趋势不仅止步不前,还出现了雇佣型大农场走向衰落的局面[9-10]。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雇佣劳动力比例显着下降,家庭劳动力比例明显上升(图1);二是雇佣型大农场比例下降,家庭中小农场比例上升(表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雇佣型大农场及8 hm2以下小型家庭农场衰落了,中型家庭农场数目不断上升,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没有两极分化,而是一种中型化发展趋势。农场主及其家属所占劳动力比例越来越高,雇佣劳动力比例趋于下降。不只英国,纵观整个西欧和北美,如法国、德国及美国等,雇佣型大农场的数量和总体面积都趋于变小,只是时间顺序稍有不同而已。总体而言,超大型农场不断解体,家庭小农场不断被吸收,所谓的大型合伙农场及公司农场,也多由家庭农场组织而成,中型家庭农场数量及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经营的中型化趋势非常明显[11]。

内容来自dedecms

中村哲认为近代英国之所以出现雇佣农场占优势的局面,是因为当时英国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农业劳工价格低廉,而人口的增多也使粮食价格高涨,这些导致大农场能够盈利,排挤家庭农场[12]。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欧洲人口进入快速而稳定的增长期,土地的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人口过剩而粮食供给不足,雇佣工人工资下降,粮食价格上升。英国雇佣型大农场的兴起,并没有对农业单位面积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大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更加追求理想、自由、工作和奉献,人口增速下降,过剩劳动力趋于消失,工人工资上涨;人口减少使食物需求减少、粮食价格下降;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既降低了海外粮食的到岸价格,也为西欧海外移民创造了条件,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等新大陆的土地开垦;化肥的广泛使用也使农业摆脱了有机农业耕作方式的增产限制;工业革命的推进又部分导致作为原料的农产品被其他产品所替代;19世纪中叶工厂立法及劳工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吸引农业过剩人口到城市谋生,农业资本家为留住劳动力,必须提高工资,农业雇工的工资逐步变得刚性。雇佣农场在人工成本上升、粮食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下,逐步失去比较优势和活力,为家庭农场所排挤与取代[12],西方各国政府被迫推出建立家庭农场计划。在小农场继续衰落的同时,雇佣经营型大农场也衰落了,而中等家庭农场的份额上升。资本主义雇佣农业经营以大量劳动者贫苦生活及降低整个社会财富产出为代价,既不经济,也不公平,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拉坦、速水佑次郎均持这种观点。近现代西方尤其是英国出现的雇佣型大农场并不比家庭农场在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雇佣型大农场排斥小农家庭农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其衰落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1]。 copyright dedecms

2 小农农场与雇佣型大农场之争 内容来自dedecms

2.1 雇佣型大农场优势论

内容来自dedecms

关于小农(家庭)农场与雇佣型大农场制度孰优孰劣的争论,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魁奈及英国圈地运动时期著名农学家阿瑟·杨。他们认为小农场是农业进步的敌人,只有大农场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圈地运动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原因主要包括:1、大农场地面辽阔,能够获得更多资金,可以进行资本密集型农业耕作,而农业机械的使用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性质。2、大农场人数众多,可以完成单个人或少数人无法完成的工作;雇佣工人可以进行劳动分工,熟能生巧;而技术人员全方位的指导,也提高了劳动效率。3、大农场出卖产品和购买生产资料,在与商人谈判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尽管家庭农场可以通过投入过密劳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但这是在市场与技术不发达、农业劳动力过剩、工业就业不足情况下的暂时现象。

内容来自dedecms

雇佣型大农场具有规模优势,家庭农场具有劳动优势。马克思、考茨基深受英国农业大规模经营的影响,把能够引起和消除自给农业的结构性转变当作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认为小农农场的生存之道是比雇佣农场投入更多劳动,导致单位产量更高,并且是以降低本身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来换取生存,他们不受雇于人,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却不如农场劳工[13]。家庭农场劳动中的“自我剥削”现象,意味着较低的劳动生产率。由于资本主义雇佣农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小农家庭农场最终将被雇佣农场所取代。圈地运动排挤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工人,加速了小农农场自然消亡的过程。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2 小农农场优势论

内容来自dedecms

俄国小农经济学家恰亚诺夫令人信服地否定了小农农场必然为资本主义雇佣农场所取代的系统论证,认为小农农场由于人多地少,又缺少外部就业机会,家庭消费压力大,因而他们往往会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相对于资本主义雇佣农场投入更多的劳动。在生产过剩和农业工资上涨时代,农业劳动的边际收益低于社会工资,雇佣农场将会停止劳动投入,劳动生产率达到“玻璃天花板”。小农由于缺少户外就业机会,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仍会继续投入劳动以减轻家庭的消费压力,得到更高的单位产出,小农农场排挤雇佣农场是以更辛苦的劳动和更低的生活水平为代价的[14]。当代世界家庭农场占统治地位是建立在小农的“劳动自我剥削”基础之上的。而现代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即使存在外部就业机会,家庭农场仍可以在劳动的边际收益低于社会工资的时候继续投入劳动,进而排挤雇佣农场,原因在于找寻工作成功的概率及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失业风险及劳动市场的呆滞明显地减少了改变职业或地理上迁移的刺激,这种概率及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有时高于雇佣农场的规模效益。 本文来自织梦

19世纪末期,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公共部门支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步兴起,雇佣农场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等规模优势下降,而家庭农场的劳动优势得以发挥。整个欧洲,家庭小农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且所占农业用地还不断上升,即使大农场制度的支持者都不得不承认,小农农场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往往高于雇佣型大农场,小农经营无法提高农业技术与农业产量的观点已经没有多少市场[11]。 copyright dedecms

2.3 农民缺乏“经济人”理性的争议 织梦好,好织梦

农民是否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理性(即追求自身利益、利润最大化),是小农制能否融入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很多人甚至一些当代的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小农经营是农业进步的障碍,农民缺少理性、保守、害怕新事物、排斥新技术,宁愿受穷也不愿离开小块土地成为城市工人。收入只要达到维持生活的程度,他们就不再劳动,而选择休闲。大卫·休谟对农民的诽谤更加直截了当:“农民缺乏技术和吃苦耐劳精神,即使是被开垦的土地,其产量也没有达到最大”。蛛网模型、向后倾斜的供给曲线、农民对价格变动的反常反应成了指证农民愚昧落后的理论思想[15]。因而,要想获得农业进步,就应当改变小农经营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结构,通过土地收购,合并为资本主义雇佣经营的大农场,不仅是提高人均产出的条件,也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条件。 本文来自织梦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劳动投入“过密化”,即家庭农场劳动中的“自我剥削”现象,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缺乏经济理性、效率低下的表现。其实,农民这种“过密化”行为是在外部就业机会稀缺、生活贫困、缺乏对物质环境控制以及寻找就业机会成本过高情况下做出的理性反应。经济发展落后,体制、机制的制约,使农民无法按照古典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舒尔茨认为农民对资源的分配是合理有效的,他们仍然贫穷是因为在多数贫穷国家,只存在有限的他们能够做出反应的经济和技术机会[16]。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民缺乏外部就业机会,只能让过剩人口留在农村,从事“过密化”劳作。农民选择安全第一,而不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制度的缺陷,而不应归罪于农民的保守。改革开放特别是1982年以后,中国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的经济政策,新生市场经济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积极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并参与竞争,农民保守、非理性的言论不攻自破。 本文来自织梦

3 我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模式选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1 家庭承包经营

dedecms.com

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极大。大型农场对成片平整土地有较高要求,地理上的阻隔,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带,往往会限制农场规模的空间扩张,人们不得不屈服于小型生产。尽管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插花条田”分布导致土地经营的细碎化,往往费时费力,但在非农就业机会不足、劳动力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的年代,通过过密劳动来提高土地产出率,是人们抑制生活风险的无奈选择。同时,小土地经营者可选择精细农业生产,如蔬菜大棚种植、高档水果培育、动禽和乳畜产品生产、园艺作物培植等,并通过减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来更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而雇佣劳动者往往缺乏责任心,又难以对他们的劳动质量进行监管,因而家庭承包经营具有比较优势。再者,土地不具有再生性,农场的扩大依赖于对家庭承包土地的合并,即土地经营权的购买流转;而农民在自身素质不高、非农就业前景不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不会冒然流转土地。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家庭承包经营也可为雇佣型大农场及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境下,把农民土地完全向较大的家庭农场或雇佣型大农场集中流转经营的条件还不成熟,一家一户式的家庭承包经营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广泛存在。 内容来自dedecms

由于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家庭承包经营的劳动报酬与社会工资差距会越拉越大,理性的农民会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农民通过更多劳动投入进行小块土地经营也就没有必要了。但这会导致土地的粗放经营和农田抛荒现象,农业成为副业或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职业。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家庭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土地的分割继承经营,使土地更加细碎化,降低了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部分农民无法自给,只好流转土地,成为城市工人或农业雇佣工人等。总之,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涉农企业流转,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2 雇佣型大农场

copyright dedecms

过多的人口、需求的刚性和有限的农业资源,使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张平衡状态。大规模土地经营的工商企业雇佣大农场,不应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流模式。但对于一些地广人稀的平原地区,如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之类农作物,田间劳动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和监督,可以通过资本、技术密集型耕作,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内蒙古、新疆等拥有辽阔草原的地带也可引入工商企业,建立牧业放养、乳品生产、肉类加工,构建集生产、销售、研发垂直一体化的农工商产业体系。速水佑次郎认为,对那些生产、加工、销售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如水产养殖、温室园艺,有时令限制的采摘、加工、销售作物,如香蕉、红茶等,可采用工厂式的雇佣大农业生产[17]。

dedecms.com

哈巴库克认为英国19世纪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场的兴起,不是因为大土地的经济优势,而是因为能够给土地经营者带来丰富的社会收益,如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等。因为当时的英国,商业机会很多,利润很高,比投资农业有更多的比较收益。现阶段,我国工商企业经营土地,不乏有人以农业经营为幌子,搞新时期的“圈地运动”,或沽名钓誉,赚取社会地位,获得更多灰色收入;或官商勾结,变更土地用途,进行工业开发或房地产经营,国家应该强化监管,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内容来自dedecms

3.3 家庭农场

copyright dedecms

与工业生产相对集中不同,农业生产在广阔的空间中进行,劳动极其分散,受制于无数的生态条件,光照、温度、湿度的微小变化,对一些精细农业都会发生较大影响。这就要求农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责任心,而雇佣工人作为经济人的有限责任性,使雇主很难衡量其贡献和责任,农业雇佣生产的监督成本较大。另外,农业机器多数可由单人操作,农业生物技术、化肥技术、耕地草场轮作技术等多为中性技术,不存在较大的规模效益问题;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流动性,间接导致了专业化分工程度的进一步降低。因而,对于农业协作生产、专业分工所带来的效益递增并不明显,而监督成本却远远高于工业化流水线劳作所带来的监督成本,工厂式的大规模雇佣劳动并不经济,农业劳动具有明显的单干性质。

copyright dedecms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消费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使用更加复杂的耕作与管理手段,提高单位产出,也使得雇佣监管成本更高。城镇化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成为城镇产业工人。市场经济用脚投票的方式有利于农民分化和土地集中。包干到户的农民,能把更多时间用于经营自己的土地,使他们的能力在经营中真正地显露出来,发挥优胜劣汰作用。农民内部不断分化,身份不断转换,成为农业工人、城市工人、家庭农场主等,导致插花分布的个体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集中,家庭农场经营成为可能。家庭农场成员为自己劳动,责任心强,既不存在监督成本,又可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所以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农业土地经营的主流模式。家庭农场的面积一般以每个家庭使用自家劳动力进行现代化经营所能运作土地的范围为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拥有广阔的平原,土地资源极为丰富,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场却并没有多少市场。所谓公司制大型农场,实际是由家庭农场联合而成,并非工厂式组织的大规模生产,家庭农场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织梦好,好织梦

在农业利润低甚至依靠政府补贴才能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雇佣农场。我国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并非工厂式的大规模农场经营,实行工厂基础上的种养、加工、销售水平一体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方面保留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通过工厂加工农业产品、商业公司销售农业产品及购买生产资料,发挥比较优势,克服小农生产与市场联系的弱点。通过建立生产、销售、采购等合作社组织,实现合作化基础上的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免受中间商的剥削[14],使农业生产达到最佳效益组合。一个富裕的农民阶层,可使我国存在一个广泛的国内市场,对于增加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edecms.com

4 结语 dedecms.com

“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是国家安定的基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多,缺少非农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开发闲置劳动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比提高单位劳动产出更为重要。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由技术发展特征决定,农业工厂式的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规模效益难以抵消劳动的监督成本,大规模生产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当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只能适当探索,不可能成为主流形式,也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内容来自dedecms

农业技术,例如新品种、新耕作方法、新栽培技术、新饲养方法,往往具有非排他性,并不通过市场交易,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使可采用专利法进行保护,却由于阻碍新技术的推广,难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曾引导世界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其强烈的放任主义传统,把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留给私人企业去做,导致19世纪后50年,除了具有熟练技能的技工和工程师外,科技水平已全面落后于政府主导科技研发的德国[18]。家庭农场由于资金、人员缺乏,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因而国家要建立公共部门支持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让全社会免费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我国农业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农业互联网中性技术的发展也让家庭农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夯实社会统一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可以促进更多就业,创造更多财富,避免马尔萨斯-李嘉图危机,并且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织梦好,好织梦

参考文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林善浪.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意愿和行为特征——基于福建省和江西省224个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0(3):15-20. 本文来自织梦

[2]孔祥智,徐珍源.转出土地农户选择流转对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综合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29(12):17-25.

copyright dedecms

[3]付凯,杨朝现,信桂新,等.农户土地转出行为调查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3):162-166.

dedecms.com

[4]陈欣欣,史清华,蒋伟峰.不同经营规模农地效益的比较及其演变趋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2):6-9. copyright dedecms

[5]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J].中国农村经济,2002,21(9):31-35.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郧宛琪,朱道林,梁梦茵.解决土地碎片化的制度框架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111-115.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7]刘同山,孔祥智.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及其比较[J].现代管理科学,2013,32(6):3-5. copyright dedecms

[8]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dedecms.com

[9]文礼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农业资本主义的失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59-65.

dedecms.com

[10]张爱东,刘兆民.19世纪英国雇佣大农场制兴盛的起因[J].农业经济,2010,30(6):12-14. dedecms.com

[11]文礼朋.近现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衰——农业与农民现代化的再探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copyright dedecms

[12]中村哲.近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M].吕永和,陈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dedecms.com

[13]考茨基.土地问题(上卷)[M].岑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内容来自dedecms

[14]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copyright dedecms

[15]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郭熙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来自织梦

[16]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dedecms.com

[17]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李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内容来自dedecms

[18]速水佑次郎,弗农·拉担.农业发展:国际前景[M].吴伟东,翟正惠,卓建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