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特征调查研究

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特征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 浏览:【字体:

摘要:农业劳动力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河南省产粮大县滑县和鄢陵县的调研发现,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呈“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的“弱质化”特征。为更好应对农业劳动力“弱质化”问题,应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粮食核心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面向粮食核心产区的教育补偿机制,高度重视粮食核心产区青年农民的培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粮食核心产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弱质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农村劳动力广泛而持久的转移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导致农业生产主体发生变化,引起农业劳动力短缺,并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河南省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2876万人。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河南省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渐成为制约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必须深入农村特别是粮食核心产区,认真研究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从微观个体和产业层面识别为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做出贡献的群体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精准度,为有效解决“谁来种粮”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样本特征 dedecms.com

对河南省粮食生产大县——滑县和鄢陵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2%左右。在每个县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随机选取4个乡(镇)作为样本乡镇,每个样本乡镇随机选取2个样本行政村,每个样本村随机选取15个农户进行调查,从而形成选自2个县8个乡镇16个行政村的240个农户样本。调查采取一对一的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了240个农户所有家庭成员(共1146人)的相关信息,其中16周岁以上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有710人,占总数的62%。样本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见表1。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二、粮食核心产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特征

内容来自dedecms

(一)非农就业参与率较高,全职非农就业率较低

织梦好,好织梦

在710个16周岁以上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样本中,57.2%的农村劳动力参与了非农就业,获得非农收入。在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只有35%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全职的非农就业劳动力;还有近2/3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选择成为兼职就业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而其他时间参与非农就业。除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外,有42.8%的劳动力选择全职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经济收入全部来源于农业(见表2)。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二)选择性就业特征明显 织梦好,好织梦

首先,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明显的性别选择特征。调查中,70.8%的男性劳动力选择参与非农就业,其中1/3为全职非农就业劳动力;女性劳动力中实现非农就业的只有41.2%,多数女性选择留守在农村,一边照顾家庭,一边从事农业活动(见表3)。其次,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明显的教育程度选择特征。农村劳动力中高达89.4%的具有初、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选择全职从事非农就业,兼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2%。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征,[1]男性、青壮年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更多从事非农生产活动。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率较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71.6%的劳动力是在私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就业,如小型私营加工企业、饭店、理发店及工程队等;15.3%的劳动力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如个体运输等;在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性质单位就业的非农劳动力只有13.1%。显然,与正规部门相比,非正规就业弹性大、就业门槛低、就业形式灵活,人员流动性较大,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容易就业,即使失业也比较容易再就业。但非正规部门就业收入相对较低,工作也不稳定,很难获得各类社会保障,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非农就业。 copyright dedecms

(四)更多地选择在省内实现非农就业

copyright dedecms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而粮食核心产区多数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省内实现非农就业。调查发现,64.5%的非农劳动力就业地点在河南省内,多集中在其所属地级市(安阳市和许昌市)及省会郑州市。省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64.6%的劳动力选择在经济发达、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实现非农就业,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全职非农就业劳动力更多选择跨省流动,其中省外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占59%;76.9%的兼职就业劳动力在省内实现非农就业,其中62.8%的兼职就业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选择在本县域范围内实现非农就业。

织梦好,好织梦

三、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弱质化”特征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农业劳动力“女性化” copyright dedecms

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女性劳动力已成为粮食核心产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调查显示,农村女性劳动力比重为46.1%,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劳动力(包括兼业劳动力)比重为49.3%,高于女性劳动力比率3.1个百分点。进一步看,全职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所占比重高达63.2%;而在全职非农就业劳动力中,女性所占比例仅为33.8%(见表4)。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已成为粮食核心产区普遍存在的现象,“男耕女织”已转变为“男工女耕”。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反映出农业劳动重要性的降低,农业劳动逐渐被越来越多人纳入家务劳动范畴内。农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在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背景下,家庭“内”和“外”的划分有了新的界定。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本文来自织梦

按照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适龄劳动力人口中45岁及以上劳动力被定义为老年劳动力。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调查中,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43.1岁,而全职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高达51.4岁,全职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只有31.2岁,兼职就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9.9岁。具体看,全职农业劳动力中,45岁以上的占比高达75%,其中包括14.3%的劳动力年龄超过60岁。兼业劳动力中,45岁以上的占48.1%。完全不务农、全职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中,45岁以上的只有28.8%(见表5)。显然,农业劳动力(包括兼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三)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浅化” 内容来自dedecms

人力资本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随着农村大量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浅化特征日益凸显。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接近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全职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为7.1年,其中受教育年限在0~6年的占40.6%,7~9年的占47.2%,9年以上的仅占12.2%。兼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年,其中受教育年限在0~6年的占17.9%,7~9年间的占52.5%,9年以上的占29.6%。全职非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年,其中0~6年的仅有10.8%,7~9年的占52.5%,9年以上的占到36.7%。可见,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力脱离农业的倾向越来越强烈,导致留守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来越低,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内容来自dedecms

四、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形成原因 dedecms.com

(一)农业相对收益低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的根本原因 织梦好,好织梦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更具有天然的弱质性。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使农业相对收益低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看,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平均每年下降约0.5个百分点。从农业人口的收入看,尽管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从农业内部看,由于尚未建立起市场化导向的粮价形成机制,与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收益仍然相对较低,致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等优质劳动生产要素逐渐脱离农业和土地,进入城市、工业部门及其他非农产业部门,持续强化着原有的城乡二元特征,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受到较大冲击。[2]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农户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是形成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的直接原因

织梦好,好织梦

城市劳动力市场向农村开放,推动着农村家庭内部分工的变化——从行业角度看,形成了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的分工;从地域角度看,形成了在农村就业和在城市就业的分工。这种分工和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的结果,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以最大化家庭福利为目标的家庭成员集体决策的结果。农户家庭内部无论是决策由谁转移到非农产业,还是决策向哪个部门转移,这些问题都基于家庭整体效用的改进,按照劳动力之间的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做出的。这时,家庭中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通常选择全职或兼职从事非农工作;而人力资本相对处于劣势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则由于家庭消费的需要而更多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和操持家务。 本文来自织梦

(三)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弱质化” 内容来自dedecms

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小农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赋予农民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但也固化了我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调查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户均经营的地块数量为4.2块,一些农户经营的地块数量甚至多达11块;户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仅有10.6亩,其中73.4%的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地块平均面积为5.42亩,其中5亩以下地块数量占比达81.9%。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集约化利用与农业资本有效深化,[3]更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农业增长变缓的主要原因。[4]同时,由于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建设滞后,而农民土地的收入功能、社会保障功能、资产升值功能凸显,使农民不肯轻易放弃手中的土地,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的比较收益。此外,由于城镇化的重心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远离城镇和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向农业回流的成本较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是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弱质化”的重要原因。 dedecms.com

五、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的应对措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本质看,农业“弱质化”的表象反映的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问题。应理顺农产品价格机制,以市场定价为基础,兼顾农民利益及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农产品价格既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又能适度保持稳定,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更多的优质劳动力留在农业。根据测算,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可达50%左右,即农产品价格每上涨1%,农民收入增加0.5%左右。同时,理顺农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关系,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成本及城镇低保联动机制,保障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不下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重点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减轻农产品的价格扭曲。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扶持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如,按照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每户2个劳动力的标准,当前河南省土地经营规模大致应该在50~70亩之间。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通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鼓励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结合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现代农业提供新的载体和带动力量。总之,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或企业家)的成长放在突出位置。

dedecms.com

(三)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制度,为发展规模经营提供坚实基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修改或完善相关政策法律,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从政策和法律制度层面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和避免土地细碎化的有效途径,促进耕地向种田农户集中。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土地流转,促进已在城镇购置房屋、实现永久转移的农户转让其承包地与宅基地。目前,河南省传统农区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数量并不多,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农户对流转土地的经营权没有一个稳定预期。根据调查,进行土地流转的只有38%,多为自发流转(占88.1%),且以口头协议为主,没有签订正式的流转合同。因此,应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探索土地流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补贴机制,鼓励在城镇购房的农村居民长期转让农村耕地与宅基地。为放弃农村耕地与宅基地的务工人员解决城镇户口及相应社会福利问题。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本文来自织梦

(四)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本文来自织梦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支撑,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农业产业和农业劳动力“弱质化”背景下缺乏瞄准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凸显,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使用农业社会服务程度不高。调查发现,比较而言,农户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如耕地、育种和育苗等,而接受植保、播栽等核心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意愿较低。因此,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和人力资本弱化的现实情况,率先在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基本实现要素替代,将机械耕种和集约化育种、育苗的社会化服务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植入农业生产中。尝试将植保环节纳入公益性服务范畴,开展政府或“政府+龙头企业”联合向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并向农户免费提供植保服务的创新试点,提高植保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实现程度。对核心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价格进行干预,以经济手段逐步诱导农户购买核心环节社会化服务。同时,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整合农业生产性服务扶持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引导作用,确保财政支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资金的规模和比例。探索适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专项基金支持,如,设立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区建设专项基金等;整合服务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通过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启动资金支持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五)建立面向农村的“补偿性教育”机制,推动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动态提高

copyright dedecms

增加面向农民的教育机会供给,遵循“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构建和设计“补偿性”教育制度,引导劳动力流入的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基础教育补偿基金,动态提高劳动力流出地区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增加政府对农村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状况,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机会供给,提高没有或很少接受正规教育的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社会救助制度改进,增强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贫困户对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支付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受教育人口的比例,保障在农村地区形成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率,以此抵偿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人力资本浅化效应。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六)重视青年农民的培养,为农业现代化预留发展人才 copyright dedecms

制定青年农民培养计划,关注青年农民培养,将致力于农业发展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与农业领域,为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预留发展人才。[5]国家惠农政策及区域农业发展政策应对青年农民给予特殊扶持,包括品种引进、农机具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青年农民更多扶持。在农村中学开展青年农民培养计划,提高农村中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实施青年农民准入计划,对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实施证书门槛,获得证书的青年农民可享受信贷、科技、土地流转等制度扶持。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文华成.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J].人口学刊,2014(4):64-73. 本文来自织梦

[2]魏建,魏安琪.新型城镇化、农民分化与农民权益保障[J].理论学刊,2015(1):81-93. dedecms.com

[3]张益丰,刘东.谁能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论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与保障机制的实施[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56-62,67. 织梦好,好织梦

[4]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59-71,94.

copyright dedecms

[5]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1(9):1691-1698.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