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5期 浏览:【字体:

摘要: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点应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但从改革的战略高度审视,不能单方面从供给侧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尤其是要深刻认识为何客观的市场需求不能对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实现有效约束。同时,在战略上,更应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培育新型农民。另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才能拓展新动能。

织梦好,好织梦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现代农业:市场需求:新型农民:农业技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可见,中央已明确提出要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dedecms.com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

本文来自织梦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始终将改革进程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既不能脱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现代农业建设,也不能不顾及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内,重点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必要,因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必须抓紧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解决当前农业遇到的主要矛盾。若抓不住这一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并给予优先和及时解决,农业存在的其他问题就难以具备解决的基本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当前农业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不能脱离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即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农业建设就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且该目标还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必须准确认识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对立,且一定要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2014年1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是说,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再走“拼资源、拼环境、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道路,而是在重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力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做到以下三点:

copyright dedecms

第一,树立新型农业现代化意识。不是仅仅树立农业现代化意识,更不能只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忽视现代农业建设。面对国家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不能只是讲现代化就够了,同时必须重视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新型的。如果只讲农业现代化而不讲新型农业现代化,那思想意识还是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即将基本实现的工业化也要求是新型工业化,不再像传统的工业化那样有了工业的发展就行了,而不管发展是否产生新技术或是否带来污染。[1]农业实现新型现代化就是要同传统告别,一方面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防止污染及应用新技术。树立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意识,就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效避免负面影响,依靠现代新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以树立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意识约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变农业生产的不合理供给结构中,应注重现代农业建设不能消耗过多资源,不能不给耕地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能继续拼化肥,一味地追求产量,而无视土地承载极限,造成化肥性污染,甚至地力衰退;不能只求高产,造成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实际收益过低,甚至是经营亏损,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不能再破坏农村环境,使农民有水不能喝、有鱼不能吃。只有牢固树立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建设现代农业,[2]进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copyright dedecms

第二,做好各地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规划先行,将规划落到实处,以现代农业建设的合理规划带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只能设定统一的农业现代化目标,但又不宜制定各地统一的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只能是依托各地的力量分别制定适合本地的现代农业建设规划。然而目前,还很少有地区完成了本地现代农业建设规划,甚至有部分地区只提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提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在接受和落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时,部分地区只制定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计划和时间表,并未以现代农业建设规划的落实为依据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可预期的结果,肯定不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有效成果,而只能是拖延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因此,当前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十分重要。一个合适的规划既是有效推进本地区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保障,也是解决当前急迫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需要。只有在认真制定和落实现代农业建设规划中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不脱离实际的、有效的改革。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强调扶贫工作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016年,成为我国扶贫工作加大力度开始全面攻坚的起步之年,各地为坚决完成扶贫任务基本上都立下了军令状。2017年发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但也应认识到,在强调扶贫工作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作为长远目标,现代农业建设更为重要。各地在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的同时,必须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不能由于忙于扶贫而忽略改革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更不能用扶贫的重要性取代改革与建设必须相结合的重要性。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深入研究需求侧现存问题 copyright dedecms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深入研究需求侧现存问题,不应仅就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改革。这就是说,供给与需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供给侧出现问题时,肯定既需要从供给侧找原因,又需要从需求侧找原因,而不是单方面地从供给侧找原因,甚至有可能供给侧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需求侧造成的。

copyright dedecms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市场需求的约束力应该是很清楚的。但在现实中,却屡屡出现不顾市场需求的供给侧问题,造成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大量浪费。如,一些地方大量蔬菜滞销,为种上新菜,菜农只好忍痛将蔬菜砍掉丢弃在地里。表面上,这种情况是供给侧出现了问题,是供销不对路的浪费;但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市场需求的信息不能及时抵达供给侧的生产源头,是市场需求为何不能有效约束供给侧生产源头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这种情况,从市场需求方面找原因,比单纯地从供给侧找原因,可能更深刻,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更适路。问题的关键就是,为什么市场的客观需求不能对供给侧的生产源头产生有效的约束力?可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农业生产的体制机制上考虑改革的办法,而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是点对点地解决问题。从“毁菜事件”看,这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需求信息系统没有建立的机制问题,同时也是菜农生产缺乏现代化管理的体制问题。在必要的蔬菜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出现这样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是难免的。因此,治理市场供销不对路的问题,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及时建立向特定的菜农发布有效信息的机制及建立能对当地菜农生产实施有效现代化管理的体制,这就是应对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进行的机制体制改革。

dedecms.com

更重要的是,在强化市场需求对供给侧生产源头约束力的前提下,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有效管理市场的作用,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当前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市场需求对供给侧的客观约束,必须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出发,更好地使农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农业市场的管理作用。从理论上说,必须明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农业市场,决不能是一个盲目的市场,也不能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而必须是一个处于政府有效管理下的市场。因为从逻辑上讲,不可能让一个盲目的农业市场或是一个自发的农业市场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方面原因。而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不仅与市场中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有关,也与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管理缺位有关。如,据统计,2016年我国自产大豆1300万吨,而进口大豆8391万吨。这表明,我国农业确实存在一定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我国原本是生产大豆的大国,进口大豆应是辅助性的,何来现在的大豆进口倒成了主干力量?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就是,政府对于国内大豆生产缺乏必要的保护。在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下,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就没有提出要对本国农产品价格进行保护,造成国内农产品无法与进口农产品抗衡,农民收入上不去,进口大豆占领我国80%以上的市场,进而造成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出现结构性问题。就此而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角度讲,今后必须强化政府对农业市场的有效管理,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对我国农业市场提供全面、必要的保护,以避免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大举占领。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农业发展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重视培育新型农民

织梦好,好织梦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所需新型农民的问题。这就是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更换我国农业的劳动主体。依旧依靠传统农民无法解决我国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即改革必须实现我国农业劳动主体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供给由生产决定,生产由劳动决定,劳动具有整体性,凡是劳动都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凡是劳动的作用都是劳动整体的作用。在劳动整体中,是劳动主体起到引领作用,即劳动主体是劳动整体中的主动方面,劳动客体是劳动整体中的受动方面。劳动主体就是劳动者,就是人。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因此,劳动主体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劳动的变化。解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必须要从转换农业的劳动主体做起。目前,我国农业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农业的劳动主体基本上还都是传统农民直接相关。问题存在于农业劳动产品的结构上,根本却在于农业劳动主体的落后,这是由传统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造成的。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理顺农业供给侧结构关系,必须改变我国农业劳动存在的劳动主体状况,在改革中有效解决当前劳动主体落后与现实要求不适应的问题。[4]这不是一个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以延缓或可以忽略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战略问题,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并给予认真解决的问题。

dedecms.com

目前,培育新型农民已引起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地都采取措施努力改换农业劳动主体,想方设法促进新型农民对传统农民的替换。《“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为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5%。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其实,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新型农民,不必再强调“职业”二字。对此,《若干意见》指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长期性,这个长期性主要体现在对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培养新型农民需要一定时间,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5]我国有18亿多亩耕地,按目前每个农民耕种18亩耕地计算,大约需要1亿农民。即使是将来,平均每个新型农民可以耕种54亩耕地,也至少需要培育3300万新型农民。因此,“十三五”规划期间,培育2000万新型农民尚不足以满足需求,必须立足长远,建立健全培育体系,提高培育质量,满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新型农民的需要,切实解决我国农业的劳动主体转换问题。当前,建设现代农业,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提高新型农民接受专业教育的标准,最低也应要求新型农民接受过大专层次的农业高等教育,最好应是接受过更高层次的农业高等教育。为此,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农业高等教育的同步跟进。这就是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是就生产说生产、就结构说结构,而是要在战略上积极、广阔地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农业高等教育。截至目前,我国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有上千所之多,但农业方面职业技术学院还很少。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延伸到培育新型农民的高等教育领域,尽快并有力地增加农业方面的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加快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育。这是保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长效的根本性任务,是通过改变农业劳动主体进而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与措施。就长期培育新型农民而言,各省都需建有至少一所农业大学,而各地级市都需建有一所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此,必须明确,做好了培育接受过农业高等教育的新型农民的工作,就是抓住了当前需要紧迫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向农业技术进步要动能

本文来自织梦

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去掉农业落后产能,调整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生产结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拓展新动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对此,必须依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与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相结合。《若干意见》指出:“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而这些主要问题,都需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才能得以有效解决。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织梦好,好织梦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劳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劳动主体力量。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农业科技人员是保证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因此,必须为农业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解决好他们的生活问题,使其能够安心地作好科研工作,免去一切后顾之忧。为此,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物质待遇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应为,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允许其大胆地实验,也允许实验失败,不能让科技人员处处谨小慎微,放不开手脚,不敢创新,不敢跃传统雷池一步,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无法取得农业技术进步的重大成果。

织梦好,好织梦

二是大力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使更多、更广的农民受益。而推广农业技术工作的开展,应主要在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让本地农民学习到新的农业技术。2001年以来,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2006年,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开始推广,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又率先在湖南省20个县启动实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每亩高50公斤以上。随后,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实现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2011年、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这标志着我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的实现。2016年,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这样的农业先进技术需要依靠各地政府加大力度予以推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是加大农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农业技术进步需要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可以说,有多大的投入,就有多大的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从保证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看,农业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都应来自政府投入,其中主要应依靠中央财政的拨款。只有政府负责承担农业技术的科研经费,经费才能是最有保障的。如果走市场化的筹集科研经费之路,那恐怕很多科研项目无法进行,科研人员再努力,也难以筹集到大量经费。农业不比工业,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业科研存在周期长、科研成果很难很快取得回报的特征。所以,开展科研活动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有一定的比例靠市场化方式取得科研经费,几乎是必须由国家财政来解决全部科研经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很好,财政实力比20年前增长了约10倍。因此,财政解决全部的保证农业技术进步的科研经费具有可行性,毕竟农业是基础,农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从现在起,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以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

dedecms.com

四是建立技术先进典型的带动机制。一般而言,目前实施农业先进技术的典型主要是各地政府大力扶持的农业科技园区。[5]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需要认真做好规划,突出地寻找科技创新的落点、并行做好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升试验示范的水平、完善对新型农民的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功能,保证农业科技成果得到顺利转化,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人员的创业平台、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基地,并进一步完善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目前,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的机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研究制定推广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长期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计划,再由农业科技园区对农民进行技术普及工作。对于受益的农民,这项工作应是无偿的,只要农民能够保证学习和应用就是最好的效果。因此,农业科技园区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责任,需在各地政府文件或地方法规中给予明确。总之,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消灭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农业技术进步获得新动能,这是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也是取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最基础保障。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钱津.感受腾飞——论中国工业化与通货膨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本文来自织梦

[2]钱津.直面现实:中国重大经济问题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织梦好,好织梦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

dedecms.com

[4]钱津.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业发展[J].经济纵横,2009(6):38-41.

copyright dedecms

[5]钱津.试论中国农民的更新换代[J].经济学家,2010(6):74-7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钱津.论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6(5):151-155.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