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政经大势 > 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推进新老动能加快转换

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推进新老动能加快转换

发布时间:2018-04-25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新动能的成长速度显着高于传统动能。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发酵,新动能的成长基础还不牢靠、老动能转型升级仍有障碍,新老动能接续不畅隐忧仍存,并构成中长期稳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新动能从“星星之火”的点状突破,转化为“燎原之势”的面上覆盖,实现新老动能有序接续、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copyright dedecms

一、新老动能加快转换,但接续不畅隐忧仍存

内容来自dedecms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有赖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新老动能转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去产能阶段性任务逐步顺利完成,传统动能正在加快出清并有望在近年内止跌,同时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呈现出新老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运行态势。目前,新动能形成基础还不稳固、老动能转型升级存有障碍,新老动能接续仍存隐忧。 本文来自织梦

(一)传统动能逐渐下行,并有望止跌 copyright dedecms

1、多重因素叠加,传统动能趋于下行。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一般规律,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服务业比重在2012年后超过二产比重,传统工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动能越来越显现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特征。2015年以来,随着去产能工作的不断推进,再叠加外需疲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东南亚国家低成本优势凸显等因素,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降幅比2016年同期扩大1.2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个百分点,较2016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拉低经济增速约0.7个百分点。此外,一些以“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新供给的发展,虽会成倍创造有效需求、增加新动能,但也会打破既有商业格局,对老供给或传统动能带来冲击。如,优步、滴滴等商业模式创新,在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和司机造成冲击。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2、产能利用率触底回升,传统动能有望止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一度处于低谷。2010年以来,尤其是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任务以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领域大量中小企业退出,“僵尸企业”被逐步清理,行业龙头企业压缩淘汰过剩产能,再加上市场自发力量出清过剩产能,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触底回升。截至2017年6月末,钢铁、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已分别升至78%和69%,分别较2016年末上升了2.1和3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工业产能利用率已升至76.6%,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但与全球公认的合理水平80%左右仍有差距。这表明我国传统产业产能利用率已触底回升,说明传统产业市场逐渐出清、趋于平衡,传统动能有望在近两年内止跌。2017年10月,我们在中部某省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有关部门表示目前去产能峰值已过去,2018年以后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减弱。 织梦好,好织梦

(二)新动能成长壮大,基础仍不牢靠 copyright dedecms

1、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经济不断成长壮大。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去产能工作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质量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持续改善,为加大技改投入促进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树发新芽”“老树嫁新枝”,促进过剩老动能转型和非过剩老动能升级。2016年,广东佛山陶瓷龙头企业联合打造“众陶联”产业平台,建立“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合作新模式,降低企业成本近10%,实现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增长,制造业领域中新兴制造业、服务业领域中新兴服务业均在不断成长。据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新经济投入占整个经济投入的比重已从2015年12月份的谷底27.5%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月均31.1%,新经济呈现向好发展态势。2017年前三季度,日均新登记企业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1.65万户,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相关的新经济领域,在企业基数已然较大情况下,新登记企业仍保持在12.5%的较高增长速度。中国创业创新指数从2017年年初的625升至10月30日的671,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对未来新动能成长起到有力支撑。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7和4.6个百分点,较2016年同期加快2.5和0.5个百分点,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有障碍,新经济成长基础仍不牢靠。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生产要素从供给过剩、供给老化的行业向新供给形成、新供给扩大的产业转移,这需要依靠完善的要素市场和强大的体制保障。然而,受体制障碍、发展瓶颈等制约,传统产业释放出来的人力、物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新经济转移仍然不畅,传统过剩产能转型不顺。同时,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全国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呈下行趋势,传统非过剩产能的升级支撑还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处于个别发达地区点状突破的“星星之火”,还未能转化为全国面上熊熊燃烧的“燎原之势”,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出现“塌陷”。2017年10月份,我们在中部某省调研时,有关部门就表示传统产能去后,招商引资面临较大困难,在短期内还难以形成新的产能。另一方面,从1年期甚至更长时期新经济成长趋势来看,无论是新经济指数还是创业创新指数,均呈现中长期趋势下行态势,新动能成长基础还不稳固,如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发展遇到体制瓶颈。同时,前两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比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始终高约5个百分点左右,今年前三季度上升到了6.7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只有12.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更是不足10%,新动能还不足以完全抵补传统动能下滑影响,缺口则正在加快缩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供给不足制约新动能成长 dedecms.com

随着传统动能市场逐渐出清、新动能成长壮大,技术创新供给不足、制度创新供给不够等制约因素加快凸显,特别是一些经济领域管理规则已经不适应新动能发展趋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积聚新动能资源能力不足,新动能成长壮大和新老动能接续转换受到制约。

织梦好,好织梦

(一)技术创新供给不足制约新动能加快形成

本文来自织梦

部分企业创新观念理念不强,满足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采取简单模仿或者照抄照搬,进行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重复劳动,而不对技术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同时也因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创新支持体系不完善、创新主体激励不足、企业专利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创新投入过少、创新效率偏低,再加上科技转化效率过低,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新动能的形成。

copyright dedecms

(二)制度创新供给不足制约新动能健康成长 copyright dedecms

受行业准入限制、民间投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障碍、诚信体系不健全等传统体制机制影响,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新服务供给潜力不能释放,新动能成长基础受到约束。同时,传统的监管模式、行业标准、统计规则、产业政策等经济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甚至成为新动能成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copyright dedecms

三、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推进新老动能加快转换

dedecms.com

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快速成长,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老动能接续转换。

织梦好,好织梦

(一)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织梦

良好的创新能力是形成新动能的内在动力。应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及创新创业高度信息化的新特征,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完善互联网、科技金融、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和薄弱环节,不断激发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政府官员等创新主体积极性,加快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多方参与的创业创新生态圈、建立产学研对接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度创新能力 内容来自dedecms

改革是保障新老动能顺畅接续的基础条件。适应新动能发展特征和趋势,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度实现两大转型。一是推动体制机制转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创新行政管理、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市场内生活力;适应新经济发展变革趋势,及时修改、废止阻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规定,加快建立适应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二是推动监管模式转型。以更加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治理理念,培育开放包容、容忍试错的体制环境;构建动态化监管模式,从处理具体事项的细则式管理转变为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包括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健全信用约束强化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nc-0120171229)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