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政经大势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举措

发布时间:2018-05-04 作者:派智库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供给结构改革入手,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结构性因素,释放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文章提出,要深刻领会“十三五”时期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转变深层次原因,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从要素配置、农业转型、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防范风险等方面提出新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新举措 dedecms.com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破解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性新举措和新思路。“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1、。在2016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结十八大以来确立的经济政策框架时指出:“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而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续发展,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copyright dedecms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特点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织梦好,好织梦

(一)结构性产能过剩 内容来自dedecms

供求失衡带来的资源错配现象严重。“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严重。一种情况,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高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另一种情况,随着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对质量好、档次高、信誉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受市场供给制约无法满足,导致国外旅游、海外购物热度高涨,需求外溢。一方面低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需求严重不足,资源错配现象严重。形成这两种情况的表面原因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实际上则是经济发展的总量不平衡和结构不平衡引起的有效生产供给不足和市场消费需求能力提升脱节造成的。过去单单依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投资的办法来解决这两种情况,不仅无法有效解决市场供求失衡问题,而且还会加剧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当前必须把供给和需求两者结合起来,加大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基础上,立足于产品结构调整,把解决问题的重心从需求管理为主转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在解决库存和化解产能过剩基础上,加大科技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供给质量,调节产品供给种类,丰富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从低水平供给不足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以解决供给失灵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供给创造需求”,从而为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举措。

copyright dedecms

(二)生产要素使用效益不高 dedecms.com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脊梁,实体经济的发展强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目的。依据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离不开生产要素的供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劳动、资本、土地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资源要素、制度、科技、管理等全要素生产率决定。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已渐趋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2012年,15~59岁劳动力人口数量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2014年末,我国的老龄化率已达15%。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现招工难、用工贵和民工荒的现象。“劳动力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缺乏高精尖人才,职业技术劳动力落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3、,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以低廉的劳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不再。必须加大人才强国实施力度,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力资本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从资本角度看,新常态下,很多实体经济鉴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技术研发经费较大,因担心投入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不愿投资,或犹豫不决,导致实体经济因较少投资效益大减。同时,大量资本处在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常规投资项目的边际收益递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必须提高资本的投资率,促进资本有效供给。从资源环境来看,由于前期大规模粗放经营带来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减弱和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要素价格上升和环境成本增加。“自然资源匮乏的唯一判断是成本,而不是实物的稀缺。”4、技创新会使生产要素产生倍数效应,制度和管理变革能打开企业、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与潜力活力释放空间。因此,必须进行以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变革创造的新动力为支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冲破资源要素一系列供给约束、供给抑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力整体跃升。

织梦好,好织梦

(三)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dedecms.com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和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而且还能带动区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城市形成对带动生产方式变革作用时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5、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6.1%,预计2030年达到70%左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在客观上产生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而城镇人口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消费需求,形成以投资和消费为重要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从事第三产业人数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会大幅提高,逐渐形成服务业占较大比重的经济形态。但在世界历史中,城镇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城市病的出现。从我国城镇化过程看,存在着以土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过度开发土地,造成劳民伤财和土地纠纷,激化社会矛盾。城镇化过快,城市人口过分集中,不仅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难,融入城市难,贫富差距大,而且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规划有序,造成基本建设铺摊子、投资失误频发。同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大量耕地流失,均加剧了农业发展不可持续。为了防止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以及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在加强需求管理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规划有序供给有效投资、土地使用、基础建设、实体经济发展等,转变传统城镇化方式,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转移和素质提升,以高素质人口和有效的要素投入,推动城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copyright dedecms

(四)潜在的风险和矛盾显现

copyright dedecms

潜在的风险和矛盾不仅逐渐凸显,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中国经历了近40年的粗放型发展,虽然经济总量迅速提高,但整体经济实力大而不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矛盾不断显现。在可利用的各种资源要素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唯GDP论”至上思维和追求发展速度的粗放型生产活动,造成新新常态下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又因扩张偏好,不断扩大资本投资,造成高杠杆率居高不下;不断征用土地,造成政府和群众之间土地纠纷不断,影响干群关系和群众主体性的积极发挥。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没有出现大规模更新之前,资源要素和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和边际效益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的投资意愿。在投资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情况下,缺乏投资的经济实体很难得到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体制改革落实不到位,其发展受到一些歧视、限制和约束,在发展中遇到的税收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不断。“融资难”“融资贵”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现的资金缺口,不仅影响和制约着这些企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动力,影响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从目前看,资源要素制约、投资热情下降、杠杆率居高不下、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土地纠纷不断、“中等收入陷阱”等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羁绊,这些风险和矛盾显然是需求管理下的供给结构出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从需求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转变思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解决资源要素、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供给结构问题,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从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织梦好,好织梦

上述新特点和新问题的产生,凸显了我国在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一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惯性和地方政府政绩观等因素存在,为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虽然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和管理变革,投资依然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就业压力、人口素质的结构性落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冲突。投资驱动导致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导致劳动力“挤出效应”。这两方面困境,致使“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方面已由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因此,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跟“供需错配”矛盾主要方面的转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来自织梦

二、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演进

copyright dedecms

(一)传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未能解决资源要素的供给结构问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深化和升级而来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强调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强调依靠科技调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但其本质和核心仍然是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核心。所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发展经济依然强化投资驱动和资源消耗,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案中,中央多次提出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但传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扎根于以需求为主、凸显中短期效应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速的冲击,实质上冲击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经济结构潜在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中央政府也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到主线位置,在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确认。但在仍以解决需求为主的“三驾马车”拉动下,忽视优质产品供给,形成一般产品的生产过剩,造成“供需错配”,导致资源要素紧张,环境污染加剧,不仅形成对外部各种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并且还会产生挤出效应,影响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和居民消费,导致内需不足。这种不良影响又会加剧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从而迟滞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速度。因此,在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发展机遇内涵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传统的以需求为主、突出中短期效益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领国民经济发展已显力不从心,必须在注重供需平衡的前提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解决短期效益和注重长期效益的以供给为主的结构性改革上来。

织梦好,好织梦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供给结构性问题提供新的支撑 本文来自织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本和核心理念上讲,“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以改革为统领、结构优化为着眼点、使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提升、在深化改革中解放生产力系统。”6、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把短期追求和中长期追求相结合,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又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战略目标。为此,2016年3月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7、。“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其创新的关键在于将满足以需求为主的“三驾马车”形成的经济结构,传导和转向供给侧,并完成供给体制和整个供给体系的建构,形成以供给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龙头的全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解政府通过投资等短期刺激政策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僵尸企业、高杠杆率、金融风险累积和环境问题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打造高附加值和创新产业群。当前,我国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而高品质消费品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这种“供需错位”降低了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制约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工业4.0”等新经济形态到来,消费者在市场互动中越来越处于中心地位,传统的供需关系被颠覆和重构为:消费需求——工厂生产——后续服务模式。这种新构的商业形态致使传统的供需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要解决这种失衡,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强调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求对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制度和管理)的优化配置、高效供给和利用,增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粘合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政府和社会的改革创新热情,创造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产品,消除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去除冗余库存,降低潜在杠杆风险,扩大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经济新常态全过程,引领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

内容来自dedecms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构性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逻辑关系 内容来自dedecms

从实践角度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经济结构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以经济结构变动为主导的经济发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着相似而又不同的逻辑关系。两者的相似性在于,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和完善化,以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不同之处在于:首先,角度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结构调整,着重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渠道,改善和扩大国内需求结构,以解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眼于对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资源要素、制度、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的供给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高效优质产品,解决供需错配和产能过剩问题。其次,内容不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调整,主要是指向调整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结构、城乡和区域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结构和外贸结构等,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知识、信息、文化和金融等高端服务领域的发展,以及其他具有核心竞争领域的发展,同时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更新供给结构,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发展高端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无效产能供给,补短板、降成本,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打造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还包含着“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8、。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结构调整相比,含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结果,它更能进一步推动和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演进,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但由于时代发展背景不同,传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思路和内涵出现了较大差异,而且实施的逻辑与路径也不同。因此,新常态下,发展经济必须从需求为主的中短期效应、内部刺激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转向重视供需平衡,立足解决短期问题,放眼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实体经济,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以此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进行。 copyright dedecms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举措

本文来自织梦

(一)矫正要素扭曲配置,创新要素优化供给机制 织梦好,好织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义在于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在以需求为主的传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率越来越低,其原因除了创新能力较低外,还在于生产要素错配。新常态下,生产要素配置并没有随着经济结构、动力结构和相关机制的变化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些政府部门仍然在左右相关要素的配置。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好加减乘除法运算,纠正生产要素错配现象,促进生产要素优质优化供给。做加法运算,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破解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提高生产要素优质有效供给,并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供给结构,创新包括土地和土地代表的资源要素、资金、劳动力的供给机制,提高生产要素边际利用率。做减法运算,就是减少政府部门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运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和无效产能,去掉过剩产能,解决因结构性产能过剩而导致的生产要素浪费和边际效益低下问题,使生产要素重新得到合理配置和合理供给。做乘法运算,就是通过制度、科技、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以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打破制约要素升级的制度、思想和利益等障碍,制定或建立有利于要素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机制,促进技术、知识、信息化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升级,以最大限度降低要素成本,提高其边际效益和附加值,驱动经济发展实现乘数倍增效应。做除法运算,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有计划、多维度地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制障碍,以及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生态、资源等风险,更好地优化生产要素供给,发挥和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

copyright dedecms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织梦好,好织梦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其发展转型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定。但当前存在着农产品产量增加与品质提升、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等突出矛盾。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在于农业供求失衡即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造成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因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只重数量,忽视产品种类和质量的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国家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统筹优化粮、经、饲等产品质量和产业布局的三元种植结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以供给市场优质多样农产品,解决供求失衡矛盾。按照绿色发展理念,集中治理农业生产遇到的环境污染、土地过度开发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土地主体功能区域制度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持续实施生态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落实“三权分置”,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实施农村“互联网+”工程,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以便“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9、,发掘发展农村以休闲旅游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现代食品产业和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形成一条新型的农业农村产业价值链。适应农业生产转方式的要求,深化科技创新驱动意识,培养和扶持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乡村工匠,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结合城镇化建设进程,优化城乡制度“顶层设计”,整合城乡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城镇化建设带动激发农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dedecms.com

(三)实施多元创新驱动战略,供给实体经济振兴和转方式空间

织梦好,好织梦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则依靠科学技术在内的多元创新驱动。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新常态下,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已渐行渐远。在现有的条件下,只有实施多元创新驱动战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才能开辟经济发展空间,发掘经济发展潜能,创造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和转方式空间。创新的主体是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改革现有的计划生育制度同时,国家要在紧盯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把握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建立健全让人才、项目、资金和机构活跃起来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支撑系统,也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在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同时,既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10、,强化实体经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引导实体经济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以全球视野整合全球资源,谋划和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让实体经济真正成为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供给实体经济发展和转方式空间,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制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要保障。其运行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实体经济利用资源、资本、人口、技术、管理等要素创造财富的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最终成效。可以说,制度创新比科技创新更为重要。实施制度创新,就是要简政放权,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权利清单”“负面清单”与“责任清单”,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引导实体经济形成和发挥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打造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财税、金融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协调同步,发挥改革整体合力。加强政府与实体经济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取缔“红顶中介”和设租寻租等给实体经济增加的成本负担,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和转方式创造更多的回旋空间。 本文来自织梦

(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释放经济发展巨大活力

dedecms.com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也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仅能把生产要素从效率较低的地区、产业和部门转到效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和部门,提高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率,释放潜在生产力,而且还能推进要素存量调整,淘汰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结构基础。产业结构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基础性问题”11、。在产业结构改革中,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瞄准全球产业发展前沿,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并把服务业推向高端化和精细化,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对供给效率提升的支撑作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从制度、体制和政策方面入手,在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群辐射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培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调整优化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允许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打造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基本设施建设、产业支撑和就业承载能力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城镇化集聚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dedecms.com

(五)防范风险和矛盾,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进行

dedecms.com

风险和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的问题。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行,使得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所积累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杠杆率、金融风险和各种隐性社会矛盾逐渐显性化,去过剩产能和库存又使这些问题突出化。而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又增加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风险的难度。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通过调整债务期限结构、债务期限利率和政策资金来源结构等方式,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短期偿债压力,硬化约束地方政府债务和国有企业的软预算行为,降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股票和和借壳上市等方式,解决去产能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运用兼并重组的方式消除僵尸企业,减少工人失业引发的社会矛盾。降低民营银行准入“门槛”,发展多层次直接和间接融资体系。实施债转优先股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方式,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地方官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切断地方政府追求GDP投资偏好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率循环发生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投资和市场竞争,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检测与预警,强化跨市场联防联控,防止市场问风险“交叉感染”诱发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发展转型铸牢风险篱笆。

本文来自织梦

注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3月18日第一版。 dedecms.com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7日第一版。 copyright dedecms

3、许梦博、李世斌《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第43至50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金德伯格《经济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copyright dedecms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dedecms.com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讲》,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织梦好,好织梦

8、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dedecms.com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载于《光明日报》2017年2月6日第一版。 dedecms.com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7日第一版。 dedecms.com

11、刘志迎、徐毅、庞建刚《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