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学界研究:中企在缅甸投资,如何化解舆论阻力

学界研究:中企在缅甸投资,如何化解舆论阻力

发布时间:2018-07-05 作者:派智库 来源:财新网 浏览:【字体:

[摘要]当前,中国是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及最大投资来源地。2017年5月,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在缅甸经历政治转型之后,双方合作领域仍在逐渐拓宽。然而,自2011年缅甸开启从威权军政府转向民选政府的政治过渡进程后,在当年大选后上台执政的吴登盛政府积极推动外资来源多元化,令中企在缅面临的竞争加剧。作者表示,能化解舆论阻力的关键措施,就是中方企业与当地社区之间要直接建立沟通渠道,而非将关于投资项目的说服、释疑工作,只交给当地政府操作。 本文来自织梦

  (世经评论·北京)地处南亚和东南亚交汇处、与中国毗邻的缅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日益吸引着中国企业的目光。当前,中国不仅是缅甸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缅甸的最大投资来源地。2017年5月,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在缅甸经历政治转型之后,双方合作领域仍在逐渐拓宽。
  
  然而,自2011年缅甸开启从威权军政府转向民选政府的政治过渡进程后,在当年大选后上台执政的吴登盛政府积极推动外资来源多元化,令中企在缅面临的竞争加剧。
  
  而在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中国在当地的投资活动,也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当地的朝野政治争论,使诸如密松水电站、莱比塘铜矿等在军政府主政时期签署的中缅合作项目,后因引发民众抗议和抵制而遭叫停。
  
  进入缅甸的中国企业和中资项目,如何降低由当地政治气候所引发的投资风险?缅甸的民意,又如何看待来自中国的企业和投资项目?

dedecms.com


  
  近期,一项由研究机构“国际增长中心”(IGC)发布的的民意调查报告发现:在缅甸当地,一般民众和当地青年菁英针对中国投资的舆论偏见和刻板印象的确存在,但这种认知并非不可改变。民调还显示,如果入缅中企能够更多地选择缅甸的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而非选择与缅甸军方相关的“裙带企业”;同时,加强企业本身与项目所在地受影响社会群体的直接沟通,而非只依赖当地政府进行间接接触,如此一来,中资在缅投资行为和中资项目的民间认可度便能大为提升。
  
  这项民调实验是由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研究员、康奈尔大学博士候选人张友谊,及清华大学博士候选人、缅甸仰光大学访问学者姚颖在2017年4月至11月合作完成的。发布这项调查和研究结果的“国际增长中心”则受到来自牛津大学和伦敦政经学院的支持。
  
内容来自dedecms

  这项实验以“滚雪球”抽样方式,搜集了来自缅甸各地的共956名受访者的意见,样本基本覆盖缅甸全国各省邦。受访者主要是缅甸城市地区的主流民族─缅族的中青年群体。
  
  除了线下问卷调研之外,研究者还设计了另一份辅助研究的线上问卷,借助社交平台Facebook收集缅甸大学生对中资投资行为的看法。由于自2011年缅甸政治经济转型以来,缅甸大学生就成为参与缅甸社会运动的主力,近年来在公共事务中非常活跃,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意见也具有指标性。
  
  两项问卷调查的结果均显示:缅甸公众对中资投资项目支持与否,其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企业在缅甸选择的合作伙伴为何,以及这些中企所采取的“社区接触策略”。
  
  民调发现,如果在问卷中将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并列,并设定投资情境为中国/日本企业与缅甸军方的“裙带企业”合作时,缅甸当地受访者更倾向支持由日本企业参与的项目,而非中资项目。然而,如果调查的情境改为中国/日本企业均是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并愿意直接听取当地社区意见时,则中资项目和日资项目所获得的民意支持率则不相上下。
dedecms.com

  
  研究者设计民意调查实验的另一个面向,则是将企业的投资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将其设定为“与缅甸军方的‘裙带企业’合作,且并未与当地社区直接接触的”的企业,另一类是“与缅甸私营企业合作、且直接听取当地社区意见”者,并让被访者从缅甸的前五大主要投资来源国当中进行选择,猜测哪些国家的企业会更倾向选择哪种投资策略。
  
  在Facebook平台进行的辅助调查中发现:有51%的受访缅甸大学生猜测前者所指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仅38%的受访者认为后者可能是中国企业。相比之下,受访者猜测后者指的是新加坡、泰国和日本企业的比例更高。
  
  研究设计者张友谊总结道,总体而言,缅甸民众对于引入外国投资发展本地经济,大体持欢迎和期待的态度,无论这一投资来自哪个国家、涉及何种项目类型。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外资进入方式上,当地民众亦有偏好--他们更加支持外国投资者与非军方背景的民营企业合作,并且希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能直接与受影响的社区沟通接触。此外,在投资领域上,缅甸民众对资源开采型的投资项目较为抵触,更希望中资等外国资本进入制造业、农业等领域。 copyright dedecms
  
  张友谊分析,缅甸民间舆论之所以易对中企投资项目产生偏见和抵触,主要原因在于:在2011年以前,中国企业曾在缅甸顺利上马了一批大型资源能源型项目;然而,当地民众对当时执政的缅甸军政府认可度偏低。如此一来,“一旦缅甸发生政治转型,就会引发民意反弹”。此外,中缅两国历史上的纠葛、缅甸国内的华人问题等,也加剧了民意情况的复杂性。
  
  而在缅甸政治转型过程中,涉及中资的投资项目,也时常被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中最典型一例,当属2009年底开工建设、但在2011年突然遭到搁置的“密松水电站”项目。
  
  密松水电站位于缅甸最重要的水路伊洛瓦底江干流,是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现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缅甸军政府邀请下,进入当地开发建设的大型水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6亿美元,2009年12月动工,原计划在2017年实现首台机组发电。项目采用“建设-经营-转让”的BOT模式,中国企业将在50年特许经营权到期后,将水电站无偿移交缅甸。
本文来自织梦

  
  但在2011年10月,这一标志性项目却被才上任不久的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单方面叫停--理由是该项目遭到“全国性的民意反对”。当时该项目的反对者认为,该项目有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计之虞,并指责负责承建的中方企业社会责任不达标。当时,吴登盛还在致函缅甸下议院的文件中说道,“缅甸政府是民选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的意愿,把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的担忧和顾虑”。密松水电站的命运也因此至今悬而未决。
  
  在密松水电站项目之后,包括缅甸的莱比塘铜矿项目、中缅油气管道等其他中缅合作的大型投资项目,也因频频遭遇抗议而进展艰难。
  
  历经吴登盛政府的转型过渡时期后,在2015年大选后上台并执政至今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下称“民盟”)政府,延续了吴登盛政府时期的投资多元化政策,在招商引资时也更加注重倾听和尊重当地民意。对意欲入缅的中国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项目的各个方面,将受到来自当地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更加严格的审视。
copyright dedecms

  
  “当前,缅甸舆论和民间组织的意见,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还比较大。这体现在缅甸政府对上马一些舆论和民间组织所认定的,对社会和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往往非常慎重。”但另一方面,张友谊也指出,当地民间组织提出的部分诉求,其实超出了缅甸经济发展的实际,干扰了缅甸政府吸引外资的政策。
  
  据张友谊观察,目前缅甸民盟政府的对华政策相对务实,对待中资的态度也较为积极。但在缅甸国内,政府和民众舆论针对中国投资者多围绕资源能源等特定领域进行投资的疑虑,依然未有根本性改变。
  
  基于上述民调实验的结果,张友谊和姚颖建议,进入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应始终对当地舆论针对涉华项目可能持有的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抱有一个审慎之心。但与此同时,中企也可通过仔细、慎重地甄选当地合作伙伴,加上直接、积极地与受项目影响社区进行接触,改变当地民众对中企固有的消极认知,提升中资投资项目的社会认可度。

copyright dedecms


  
  其中,能起到关键助推作用的,就是中方企业与当地社区之间要直接建立沟通渠道,而非将关于投资项目的说服、释疑工作,只交给当地政府操作。
  
  据张友谊观察,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调整策略适应缅甸本地环境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特别是一些管理规范、注重自身形象的央企,改革步伐更大,“他们在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社会沟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2015年12月30日,缅甸皎漂经济特区招标审查委员会在首都内比都宣布,由中信集团领头的“中信联合体”中标皎漂经济特区深水港和工业区项目。该项目是2015年缅甸大选之后,中国首次拿下缅甸的大型项目。
  
  据中信集团方面称,在项目敲定之前,中方联合体一直在与当地社会组织如“缅甸企业尽责中心(MCRB)”进行沟通,建立了联系渠道,同时还在当地村落开展了乡村公益基金计划等系列培训,以期获得社区对中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

本文来自织梦


  
  而自2011年密松水电站建设被搁置以来,该项目的主投资方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一直在与缅甸克钦邦的当地政府、政党、宗教团体和移民村落保持密切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