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东北地区 > 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年 浏览:【字体:

【摘要】当前,关于东北经济衰退与振兴方略的探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关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产业选择理论之争受到瞩目。就产业选择视角而言,传统的区域产业选择理论包括从区域角度出发的区域分工理论和从产业角度出发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而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化,一方面,需求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也改变了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理论面临挑战,而需不断探索创新。对东北而言,东北经济的衰退有其大周期的普遍性也有其区域特征造成的特殊性。针对东北问题的产业选择,则既要对东北经济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历史痼疾予以足够的对应,也要结合东北经济当前的发展特征,更要考虑到大众消费社会的成熟和新产业革命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东北振兴;产业选择;普遍性;特殊性

copyright dedecms

一、问题的提出

内容来自dedecms

当前,东北振兴方略的探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以林毅夫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之后,更是引发了关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产业选择理论之争。《吉林报告》沿用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强调区域比较优势的意义。报告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以来的发展,则受累于赶超战略所遗留下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东北振兴战略需要采取遵循东北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切忌在东北振兴战略中发动新一轮赶超战略的老办法。”“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违背比较优势型赶超战略’转轨到‘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吉林报告》提出,“基于这些吉林省的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我们认为可以叠加出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谱系来统领吉林省未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1、

织梦好,好织梦

报告提出的产业选择建议,甫一问世即引发产业选择的理论探讨。争论集中于《吉林报告》选择现代轻纺产业集群为主要方向是否合理,并及《吉林报告》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否适用。对此,我们认为,传统的区域产业选择主要是从区域分工和主导产业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的。一般情况下,既要全方位地考察区域基本特征以决定分工,也要考察相关产业基本特性以决定如何取舍,还要兼顾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区域产业选择的理论也应在现有的演进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而具体对东北而言,其产业选择既有产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也有区域异质性决定的特殊性,故不能只看其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也不能一味强调其特殊性而不顾普遍性。我们期待通过此文,与学界共同探讨区域产业选择应有的理论依据,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的科学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区域产业选择理论范式的沿革与创新

本文来自织梦

(一)区域产业选择理论范式的沿革 copyright dedecms

区域产业选择在理论上主要包括关于区域分工的理论和关于产业特性的理论。其中,关于区域特征的理论,主要源自国际分工的相关研究,通过区域分工的依据来判断一个地区或国家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关于产业特性的理论,则主要着眼于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多依据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判断一个区域或国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拉动整个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上述两个理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地自我沿革,各自形成了针对区域产业选择的理论体系。

copyright dedecms

1.区域分工理论从资源禀赋论向国家竞争力学说的进化

织梦好,好织梦

分工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而在此基础上,俄林提出了资源禀赋论即区域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引起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1]但是,随后而来由里昂惕夫做出的经验验证却进一步揭示了俄林理论的局限性。 本文来自织梦

资源禀赋论的理论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里昂惕夫证明了美国作为最典型的工业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典型案例与理论的背离,足以证伪该理论的错误。第二,俄林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和渴望、影响个人收入乃至需求的生产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的供给等决定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决定价格差。但俄林宣称,虽然需求条件不同会产生影响,但有时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巨大差异也会对贸易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产要素(土地除外)在所有商品中的比例相同这一假设对该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修正都不能忽略这一假设。由此,俄林排除了除生产要素的供给(资源禀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使资源禀赋论得以成立。这种人为地利用假设和忽视排除理论前提的逻辑错误,是资源禀赋论弊病存在的根本原因。第三,俄林认为,大多数贸易(假设存在)对地区的直接影响是使各地商品价格相等。这意味着,国际贸易的发达最终必将带来国际贸易的结束。而事实上,国际贸易日益发展,即便是在实现了区域共同市场、商品自由流动的欧盟内部,国际贸易的发展仍然十分迅猛。这说明,国际贸易的决定力量绝非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之一,其对国际分工的意义正在削弱。 copyright dedecms

由于资源禀赋论的上述理论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构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主要思想源泉。技术差距理论、新要素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人力资本说、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相继问世,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

本文来自织梦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影响一国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学说。他在钻石模型中强调,需求,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相关产业支撑,生产要素,政府行为,机遇等都是影响竞争力的要素。他提出,竞争优势的持续力取决于三项重要条件:第一是特殊资源的优势;第二是竞争优势的种类与数量越多越好;第三,竞争优势的持续力是一种持续的改善和自我提升。其中,特殊资源的优势在持续力上有重要层次之别。低层次者包括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以及竞争者也可以获得的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设备和方法;高层次者则包括高级技术的所有权、在单一产品或服务上的差异等。[2]

内容来自dedecms

根据这一理论,资源禀赋虽然仍然在国际分工中有所作用,但其意义已经大为削弱,决定国际产业分工的更重要的因素已经让位于非天然的、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资源获取的内生力量,并最终体现为市场占有的综合竞争力。就一个国内区域而言,低层次的资源优势已经让位于可以通过竞争获取的高层次资源优势,这就决定了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该更多地探讨高层次资源的可获取性,而非拘泥于低层次的资源拥有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竞争力理论扬弃了资源禀赋论只关注区域特殊性的弊病,增加了带有普遍性的非区域内容。

织梦好,好织梦

2.主导产业选择标准从生产力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

内容来自dedecms

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最早是筱原三代平基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其核心强调现在产业应选择收入弹性基准高、比较生产率高的产业。在此基础上,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应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有效拉动相关关联产业,进而推动整个经济发展[3]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到要选择“在这些部门中,革新创造的可能,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或至今尚未开发的资源的可能,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这一经济中其他方面的扩充力量”为主导产业。[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增长问题不再迫切;另一方面,重化工业破坏环境的弊病也逐步暴露出来。于是,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1971年在筱原三代平的二基准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标准”“劳动内容基准”,倡导优先选择发展污染少、不会造成过度集中环境问题的产业和能提供安全、舒适和稳定的劳动岗位的产业。

内容来自dedecms

于是,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就逐步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了兼顾社会发展的多标准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述产业选择基准都曾经有效地促进了实施国的经济增长。但这些理论往往适用于产业革命基本完成、产业技术进步只是改良而非质的飞跃的历史阶段。在当前新产业革命山雨欲来之际,上述理论基准很可能延误我们对下一轮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此,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本文来自织梦

(二)区域产业选择理论范式的新探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凸显

dedecms.com

长期以来,市场需求的力量被忽视,市场现象表现为供给引导需求的逆向效果。但事实上,对市场成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存在交换的需要。当前,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成熟、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需求已经从理论上的决定者走向现实中的决定者。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理论上看,市场的根本决定者是消费者的需要,需要在具备支付能力的条件下转化为市场的需求。第一,剩余产品的出现,只意味着存在这些剩余产品转化为供给的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些剩余产品成为交换支付手段的可能。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人们为什么交换的问题。没有交换的必要,再丰富的供给、再充足的支付能力,都不会在有限理性前提下带来市场行为。在供给、支付能力、需要之间,对市场成立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需要。第二,人类一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为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进行的。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形成社会关系的动因与依据。[5]对人而言,“他需要的界限也就是他生产的界限”[6]。换言之,人的需要是促使其参与劳动、投入生产的源动力。在交换出现之前,个体生产物品的数量和范围就是以自己的直接需要为标准,而不会超出直接需要。当产品出现剩余时,交换的需要随之产生,进而形成分工、合作等社会关系。[7]进一步地,当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能够“创造历史”,一系列历史活动随之展开。[8]第三,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的一般市场行为中,供给能否唤醒需求并最终带来交易行为,也是由需求决定的。经济活动中往往会发生供给唤醒需求的直观现象,使人们简单地认为,供给创造了需求。但这种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不仅不能证明市场上的消费者一方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没有说明这种总量的支付能力能否在有消费需要的人群间有适度的分配,更没有看到市场的决定是需求而不是供给。第四,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供给所实现的产品数量、价值甚至生产过程也是由需求决定的。即使供给符合人们的需要,供给超过需求的部分也会滞留在市场上无法实现,长期积累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对此,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显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9]进而,需求也要求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技术等要素与消费者的需要一致,例如选择农产品的消费时,人们会拒绝农药残留过多的产品而愿意选择绿色产品。 织梦好,好织梦

因此,在当前大众消费社会充分成熟的背景下,产业选择应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充分应对需求的个性化、高端化动态,寄希望于以产品刺激需求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了。原有的、把需求作为产业选择的影响要素之一的定位也必须加以调整,应该从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决定者这一基本定位上加以重新考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新产业革命正在改变产业选择的前提条件 织梦好,好织梦

技术的力量一直在左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现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与此同时,产业革命也使传统的产业选择理论暴露出其相对静态的特征。 dedecms.com

第一,技术进步改变了气候、地形、土壤、流域等地理空间的意义。历史上的技术进步逐步克服了地理空间的约束,现代农业技术正在逐步克服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制约,蒸汽机的出现替代了水力纺织机等对河流的依赖,现代运输工具降低了距离的成本而使得“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变成可能。 本文来自织梦

第二,技术进步改变着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一方面,产业技术的创新改变着自然资源的经济作用,一种新的原料或新能源的发现,往往直接带来旧资源的废弃,而以旧日资源为依存的区域产业也随之不得不转型或者倒闭。例如煤炭产业的出现,就是对最初消耗森林的木炭产业的替代;电力技术的出现,则使蒸汽机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而带来产业界对水电、热电相关资源的关注。此次新产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太阳能技术,也将不可避免地削弱与热电、水电等相关的煤炭、石油、河流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机械正在逐步替代着人力的简单劳动,并逐步提高了智力劳动资源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三,产业革命直接替换了主导产业,改变了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部门超越了农业部门,使纺织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家电、办公自动化、产业机器人等成为主导产业。因此,在产业革命时期,原来的主导产业虽然具有关联产业多的优势,对经济增长(或者说是对经济的负增长)有巨大影响,但也不足为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当前的技术体系来看,仍带有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内燃机、电气化、机械化对石油、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使得全世界都认识到这种重化工业的技术体系的不可持续性。正因如此,追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资源、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才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才出现了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动向。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危机也表明了当前产业技术创新的缓慢迟滞,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已经走到了其产业周期的末端。新产业革命如何替代传统的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如何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值得我们深度关注。 copyright dedecms

3.区域产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创新

内容来自dedecms

基于上述分析,传统的产业选择理论框架已经暴露出弊病。其一,以“钻石模型”为代表的国际分工或区域分工理论,忽视了需求对产业技术及其体系构建的根本性决定作用。其二,以主导产业选择为导向的产业选择理论,只关注了非产业革命期间的产业属性,忽视了产业革命的巨大作用,仅凭对已有产业劳动生产率、产业关联度等的比较已无法衡量产业革命将给主导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其三,这两个理论体系在现实中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应用者往往只取其一,鲜有兼顾。为此,我们提出新的产业选择模型,以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来统筹考虑区域产业选择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在理论前提上,应以开放经济高度发达为基本前提。区域产业选择是以一国内部的区域为对象的,而在一国内部的各区域之间,除固有的山川河流等地理空间要素之外,其他自然资源、劳动力、投资、科学技术等要素都可以凭借区域竞争力获取。而国家政策具有共同性,区域市场具有开放性。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二,影响区域产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产业技术体系、生产要素、政府政策和企业管理。其中,需求不仅包括区域市场,也包括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它不仅在理论上是最终的决定者,而且在现实中也越来越发挥出直接的决定作用。需求通过对技术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技术决定新产品是否具有较好的收入弹性和一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否具有优势,技术的关联性则进一步构成产业技术体系,从而影响由产业链、同业竞争构成的产业关联。生产要素包括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区域外的可获取资源。国家政策包括特定的区域性扶植政策和非区域性的产业政策。而企业管理则通过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战略、制度安排等方式反映上述因素对其生产活动的影响,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做出生产决策(参见图1)。

内容来自dedecms

因此,产业选择的基本路径是根据市场需求的预期方向,政府推动企业或企业自主地综合考察区域内外相关技术、资源、政策的可获取性,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以综合利用上述资源,通过竞争实现市场占用,满足需求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就一个区域而言,上述产业选择要素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其中,市场需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要素,没有区域市场与非区域市场之分。即便是选择了区域市场的需求,也应该看到这个区域市场并非专属于该区域的企业,而是整个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而已。产业技术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先进的产业技术本身没有区域界限,可以通过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来获取。资源禀赋中区域内的资源往往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即区域异质性;区域外的可获取资源则具有普遍性意义。产业政策则除特定区域性政策外,基本具有普遍意义。企业管理因素往往以区域内企业为基础,具有特殊性。

本文来自织梦

三、东北地区产业选择影响要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copyright dedecms

(一)东北地区产业选择影响因素的普遍性

dedecms.com

就东北地区而言,需求、新产业革命、国家产业政策等影响因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要素。其中,产业政策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10],一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解决现有修正产业体系中陈旧过剩的生产能力、控制过剩的供给、提高管理水平和补全产业链条空档等问题;另一方面,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迎接新产业革命。二者合一的终极目的是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对此,无需赘述。而需求对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凸显、新产业革命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的冲击,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1.需求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直接影响无法回避 dedecms.com

当前,需求对市场的决定作用已经开始呈现并日益强大起来。第一,大众消费社会已经成熟。一方面,人们的支付能力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日益提高,虽然依旧不能解决需求总量低于供给价格总量的问题,但已经具备了在特定产业、特定产品领域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主动引导供给的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统一样式与功能的大众化产品所能满足的需要,开始展示需要的异质性特征,选择体现消费个性、满足特定需要的产品。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充分保障和支持了需求方的心理预期可以通过充分有效的技术手段快捷、具体、直接传递到供给方,使之充分了解需求对特定产品从供给总量到产品性能、规格、样式等方面的需要,以促使供给方改变生产方案、改革生产技术甚至调整产业体系。信息技术的这种进步,首先使足够数量的消费者得以利用这一技术来传递、表达心理预期。其次,信息技术进步推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直接联系生产与消费双方的信息平台大批出现,便利了消费者对特定产品心理预期信息的传递。最后,供给方的生产体系借助IT技术,通过柔性生产体系的建设,得以实现智能生产,具备及时反映消费者心理预期调整供给方式的条件。 本文来自织梦

这些需求作用的新表现是任何一个区域发展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东北经济要实现振兴,在产业选择上不能简单地只想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市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怎样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

本文来自织梦

2.新产业革命决定着产业选择的基本方向 织梦好,好织梦

为使产业选择更加合理、科学,我们应充分理解、把握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态,与新产业革命的主要方向保持一致。从当前已有的发展态势来看,新产业革命的主要方向集中于如下几个领域:其一,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变革。新产业革命正大力发展电动车、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二,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变革,重点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扩展到大健康产业等相关领域;其三,改变生产过程的技术变革,以智能制造为核心,重点推进产业机器人、柔性生产体系建设,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也在其列;其四,改变市场模式的技术变革,最大限度地推进整个经济体系的信息对称,从供给改变需求向需求改变供给转变,现在已在定制工业、电子商务、物联网、VR产业等领域不断扩展。 内容来自dedecms

上述新产业革命的主要方向,将孕育出相应的源技术,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向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新产业体系转移。这些源技术及其必将引致的相关技术创新,就是我们未来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东北地区产业选择影响要素的特殊性 织梦好,好织梦

当然,东北地区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正是这些特殊性造成了东北地区当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衰退态势。而这些特殊性当然也是产业选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依赖的因素。

本文来自织梦

1.经济衰退形成机理中的特殊性

内容来自dedecms

从长期来看,东北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大体上具有同步性。但不同的是,东北经济在全国步入新常态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下落过快,出现了严重的衰退现象。特别是2011年以后,增长率回落较为严重,已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国GDP增长率为6.38%,而辽吉黑三省则分别为0.41%、3.41%、0.29%(参见图2)。这体现了东北经济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机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关于东北经济屡振不兴的原因,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此,我们总结了东北经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提出“产业缺位”是东北经济多次衰退的根本性物质原因,而在这一经济基础作用下,东北显现出“体制固化”的表征。二者相互作用,使东北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在2015年出现断崖式下落。 本文来自织梦

在此,“产业缺位”是指东北产业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分工体系中,“处于传统优势的基础加工产业优势缺失”“高新产业缺失”、低端原材料产业中“资源型产业缺失”的态势。而这种“产业缺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产业缺位”在东北地区已产生了经济惯性,低端产业连年衰退的经济效益被计划经济遗留的地方财政救济所填补,进而掩盖了市场化严重不足的体制缺陷。久而久之,东北经济已经习惯于计划与市场双轨而非转轨的畸形体制,这便是由“产业缺位”嬗变而来的“体制固化”。这种体制固化表现为制度优势的固化——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产业垄断的固化——对市场组织的破坏、政策方式的固化——对市场创新的破坏。

织梦好,好织梦

基于上述认识,东北经济振兴在主导产业选择上,首先要破除“产业缺位”之弊。而破除“产业缺位”,则必须先从消除“体制固化”入手,先从政府摆脱扶植传统优势产业的惯性思维人手。这一点应该是东北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特色。 copyright dedecms

2.资源禀赋的特殊性

织梦好,好织梦

从自然资源来看,2015年,东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林业面积、煤、铁、铜等占全国总量的22%、4%、12%、4%、27%、7%左右,总体上缺乏优势,水资源也仅占全国5%。因此,资源型产业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已经处于资源枯竭的产业、正在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但是,东北自然环境尚好,冬夏温差大,适于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左右,有条件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opyright dedecms

从劳动力资源来看,近年来东北三省劳动力供给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逐年上升,适龄劳动人口数占比不断下降。同时,东北三省人口流出严重,2014年之后,全部呈现人口净流出态势。2015年辽黑两省继续扩大人口流出,分别为7.2万人、20.8万人;吉林省则有1万人的微弱的净流入。同时,东北气候寒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于“避寒”需求的移民倾向开始出现,流出人口中45岁以上人口占比较高,加之在外就学人口回流较少,使得东北地区人口长期流出态势有增强的趋势。因此,结合新产业革命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变革倾向,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低、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刚性强等特点,东北地区一般不适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加之,东北地区人均收入一直呈上升态势,到2015年,辽吉黑三省人均收入分别为31126、24901、24203元,劳动力成本已经推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难获得成本优势。

copyright dedecms

从社会总投资来看,2001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社会总投资一直是上升的,但在2013年后,辽宁、黑龙江都有大幅下降,只有吉林微挫即增(参见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即东北仍然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对此,考察社会总消费情况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东北三省的消费水平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增速差距扩大的态势(参见图4)。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东北三省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紧密。辽黑社会总消费相对较高但经济增长率低,吉林社会总消费滞后但经济增长率高,更进一步反证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特征。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产业体系的特殊性 内容来自dedecms

东北经济增速的下落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大幅度衰退。2015年,辽吉黑三省第二产业增长率分别为-9.33%、-3.85%和-13.46%。工业部门的整体衰退已经到了极致。而失去了实体经济有力支持的服务部门,虽然会因此而在产业结构中显示出上升态势,但事实上也是处于减速过程中,其比重上升是被动的,不具备经济增长意义。已有研究充分证明,当前社会仍然处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工业部门(第二产业)的增长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而服务部门只是从属于工业部门而伴随发展的。因此,下一轮的主导产业选择仍应以第二产业为核心。

本文来自织梦

但是,从东北当前的产业体系来看,其具有突出的区域特征(参见表1)。第一,传统优势产业占据核心位置。辽宁省第一大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中应有一些智能装备制造的内容,其余不见高新技术产业。吉林省也是装备制造业为首,但其中主要是传统的汽车产业,高铁的北车部分产值并不高;此外,医药制造业也包括部分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内容。黑龙江的首位产业已经从石化产业变成食品产业,整个前10位产业中未见高新产业。第二,工业部门衰退严重,使得劳动生产率较低、紧靠自然禀赋吃饭的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食品加工业都名列前茅。如果将农林牧渔业与食品加工业合并计算,则辽宁排第三位,超过建筑业;吉林排第二位,逼近装备制造业;黑龙江雄踞榜首,约是石化工业的3倍。第三,批发零售业上榜位次较高,全部超过金融业,这意味着三省消费较多,但投资衰退严重,经济活力较差。特别是吉林省,社会总投资数量为三省之最,但金融业未进前10产业,甚至不及能源供应业,这说明吉林省的投资拉动较少借助金融产业,多为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可见三省仍然缺乏经济活力,没有形成自发自主的民间产业投资。第四,三省主导产业陈旧,“单出头”“二人转”的结构失衡情况仍然存在,首位产业与相关配套产业严重不协调,这种情况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尤为严重。 本文来自织梦

总之,东北三省主导产业的实际情况表明,东北的新一轮产业选择亟待扶植新产业、替代传统产业,需要经过10年左右的成长期才能够替代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农业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4.企业管理战略的特殊性 内容来自dedecms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相对薄弱,而国有企业数量庞大,且大多占据着东北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战略对东北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战略上的主要特点:第一,市场性差,创新惰性大。国有企业以把握国家经济命脉、稳定国民经济为主要任务。依靠制度优势,占据产业资源,获取稳定的市场份额。因而,缺乏市场压力,对区域经济的衰退不关心,也缺少主动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二,由于其对市场动态的漠视,加之管理陈旧的积弊,使得国有企业往往盈利性较差。2015年,东北国有经济出现大面积亏损,鲜有盈利(参见表2)。第三,国有企业占据重要的经济命脉产业,因而往往以此而强化其垄断性,排斥新市场力量进入,依赖政府制度性安排来实现对区域生产的垄断。但这并不能阻止销售市场上民营经济新兴力量的进入,不能阻止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量的进入。因而,在其技术创新惰性、管理创新惰性的作用下,逐步在市场竞争中失利,并带来区域经济的严重衰退。因此,加速东北振兴,在企业管理创新上必须抓住国有经济这一重要环节,借此才能推进制度创新来打破“体制固化”的束缚。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四、东北振兴的产业选择建议 dedecms.com

(一)基于普遍性的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1.依产业革命方向选择主导产业

内容来自dedecms

东北地区复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创新,而新产业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当前,新产业革命已经显现出了改变人与自然关系、改变人类自身发展、改变生产过程、改变市场模式的基本方向。东北经济复兴的出路也正在上述产业革命大势之中。这些新的产业都是刚刚萌生的新生事物,不仅存在足够的技术进步空间,也存在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要因为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起步而自怨自艾东北地区已经落后,现在只要急起直追,仍然可以在未来产业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仍然可以在未来市场中分一杯羹。近年来,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问题。2016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17.2%。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10.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2.3%。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实现产值3529.6亿元,增长7.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9%。其中,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实现产值2280亿元、587亿元、620亿元,分别增长19.9%、11.2%、8%。黑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显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达到161家,新增入孵企业1377家。建成各类电子商务产业园32个,入驻电子商务及配套企业1368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945.8亿元,增长13.7%。[11]这些产业虽然总量尚小,但发展势头迅猛,假以时日,则东北发展新兴产业必有所成。 本文来自织梦

2.以需求为导向紧抓终端产业 内容来自dedecms

让市场来选择产业,让市场来推进产业链建设,是新产业体系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机械制造产业、原材料产业等老工业因处于产业链的底端,不仅附加价值低,而且市场信息反馈慢,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变动的步伐。为此,在新产业体系构建之际,一方面要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起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信息平台,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调整产业技术变革和产品开发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产业创新的选择过程中,尽量选择技术含量高、直接面向终端市场的产业,特别是与产业革命基本方向一致的新能源车、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产业、结合东北自身农业优势的农机产业等等,都是非常具有前途的选择。通过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紧跟市场需求的基本方向,保持产业技术创新的常态化,选择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产业链来完善生产体系,就能够逐步实现新产业体系的构建。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基于特殊性的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1.区域重新定位与产业选择 copyright dedecms

东北地区不能重回昔日“共和国长子”时期的辉煌,不能重新在所有重要产业领域都占据核心位置,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因此,客观评价市场竞争阻力以及自身综合竞争力,合理制订符合东北地区具体情况的发展定位,是确立科学的产业选择战略的关键。

内容来自dedecms

为此,我们建议东北地区在区域发展上做如下定位: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兼顾生态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同步发展,通过集中高端少量人口,发展高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附加价值、高市场占有的创新型主导产业,打造产业竞争力强、经济发展稳、人均收入高、生态环境好、生活质量高的经济区域。

织梦好,好织梦

基于上述区域发展的定位,我们认为,东北地区的产业选择总体上可以考虑如下思路。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按照全国构建一个大的产业体系的目标,选择符合需求市场需要、适合本区域产业技术基础、在区域内具有一定产业关联度、有新产业革命支撑的高端创新产业为各省的核心主导产业。从各省省情来看,辽宁省应选择以高端精密机械、产业机器人等智能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吉林省应选择以电动车、客车等交通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黑龙江省可以选择重型机械、航空装备等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在此,要在区域内大力打造与这些高端创新型主导产业配套的关联产业,强化产业链建设,使这一产业真正能通过区域内协作提高效率,并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第二,各省要根据资源禀赋优势、竞争力优势,着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升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作为东北整体的产业选择,以土地资源为依托,借助土地流转等制度创新,可以发展以大规模、机械化、绿色发展、农工游跨业兼业经营的大农业。依托地广人稀而保护较好的青山绿水,以塞外美景、天然氧吧、雪域风情、避暑胜地为特色的大旅游产业也是不容忽视的。各省省情不同而可以选择的其他主导产业可以有如下产业:辽宁省依托港口经济的造船业和现代石化产业,吉林省依托生物制药产业基础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汽车技术转型生产为依托的农机产业以及依托页岩油资源与现代开采技术和传统精细化工优势的石油精加工产业,黑龙江省以机械制造业为依托的农机产业以及以冰雪赛事为依托的体育产业等。当然,上述选项只是东北地区各省的主要选项的一部分,其他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产业都应加以扶植。

织梦好,好织梦

总之,东北经济不宜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布局,而应抓住区域竞争力优势所在,集中力量发展主导产业,通过区域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而由于技术进步必然具有人口排出效果、气候寒冷也往往增强了人口流出倾向,东北地区应因势利导向人口少而精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东北地区的产业选择不能以区域内市场为目标,而必须以国内市场、世界市场为目标。

dedecms.com

2.从产业转移转向产业创新

内容来自dedecms

通过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分析不难看出,东北经济实现复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新产业体系的重建,而不是对传统产业的修修补补。为此,追求从发达国家或中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路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基本上源于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寻求自然资源获取的便利,二是逃避当地政府环境管制的束缚,三是摆脱当地劳动力成本偏高的压力。其根本原因是产业技术相对陈旧、技术进步停滞。显而易见,寻求资源便利的产业,基本上属于资源依存型产业,虽然现在仍然有一定生存空间,但在本质上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产业并无区别,导入这种资源型产业无异于饮鸩止渴。求逃避环境管制的产业,必然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现在虽然在东北个别地区为发展经济而有一定宽松政策,将来也必将为政府管理部门所禁止。求劳动力低廉的产业,基本上属于技术相对陈旧、技术进步停滞,因而不能克服劳动力成本制约。这样的产业已属传统产业,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必将水涨船高,这种产业也必然同样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此,寻求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只是一时之策,不是治本之法。依赖这种方式,即便眼下短期实现复苏,20年后当有新一轮衰退不约而至。东北经济复兴的真正出路在于产业创新,不是搬来旧的做新的。

copyright dedecms

3.产业创新从国有企业改革入手

copyright dedecms

东北地区是国有企业重地,传统优势产业大多由国有企业做龙头,甚至全部由国有企业构成。而正因如此,国有企业的改革惰性、政策惰性、创新惰性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振兴。但是,国有企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主力军,一方面担负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任,不能弃之不理。同时,其在区域经济中占比较高,举足轻重,更不能轻言放弃。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底子厚,技术积累较多、产业资源雄厚、获取资金便利,更有国家支持,借助其基础发展新兴产业要远比民营经济更容易起步。更为重要的是,东北经济衰退的症结在体制上的“固化”表现,主要是围绕僵化地扶植国有企业造成的。因此,要解开东北振兴的结,就要在生产力上解决“产业缺位”,而为此首先要在生产关系上解决“体制固化”。可见,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务之急。

织梦好,好织梦

首先,国有企业要把观念从“为国守业”的保守态势改变为积极做大做强的积极思路。勇于应对新产业革命的挑战,积极按照新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主动研发新技术,主动加速向新兴产业的转移。辽宁省的智能机械制造产业、吉林省的电动车产业等都应该由国有企业来加速推进转型升级,而不应该抱残守缺,等市场来把自己打垮,最后被民营企业替代。 本文来自织梦

其次,作为主导产业龙头的大型固有企业,应该主动与地方经济加强产业链建设方面的合作,积极导入民营经济,开展同业竞争和配套生产,通过集聚和集群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竞争力,扎扎实实地围绕新兴的主导产业构建产业体系,以切实起到主导产业拉动经济的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最后,应以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来推进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步伐。一方面放开国有企业经营范围的市场进入,通过民营企业的竞争刺激加速国有企业转向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股份制基础上,积极导入民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实施经营负责人职业化招聘制度,消除任命制带来的管理惰性、创新惰性和才不配位现象。只有以制度改革做保障,才能实现国有企业的快速转型,才能实现东北地区“产业缺位”的迅速纠正。 copyright dedecms

五、结语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总之,区域产业选择既有需求、新产业革命、产业政策等带有普遍性要素的影响,也有资源禀赋、企业管理战略等因区域异质性、产业异质性而存在的特殊性要素的作用。就东北地区而言,兼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选择主要依靠区域竞争力获取高层次资源优势的高端创新产业,也要选择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优势升级产业。而从制度安排来看,从国有经济入手,既可依托固有经济资源,又可排除制度痼疾,是加速产业创新升级、实现东北振兴的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织梦

注释:

内容来自dedecms

1、详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付才辉执笔)《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2017年,第1、2、13页。参考文献:

织梦好,好织梦

[1][瑞典]伯特尔·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逯宇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6、8、12、13、21、23页.

本文来自织梦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46-47页. 织梦好,好织梦

[3]赫希曼:《经济发展的战略》,曹征海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32-170页. 内容来自dedecms

[4]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62页. dedecms.com

[5][7][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32—33、32页.

copyright dedecms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0页. copyright dedecms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17页. dedecms.co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2017年9月24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1]王继源、贾若祥:《经济筑底企稳有利因素加快积聚——东北三省经济形势调研报告》,2017年4月18日,http://www.sohu.com/a/134791273_692693,2017年9月30日.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