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人口战略 > 流动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流动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物价》2017年第3期 浏览:【字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逐渐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其贡献具体有多大,国内鲜有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参与劳动的复杂性和核算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别。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两个部分:劳动力的贡献和对生产率增长做出的贡献,本文采用要素分解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进行分别计算,然后把各自占GDP的比例汇总。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其贡献在不同的人口流动管理政策时期表现不同,并且在未来有减弱的趋势。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劳动配置效应 劳动生产率效应 指数分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引言 内容来自dedecms

正如制度学派诺斯所言,“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是社会也是经济演变的核心。”经济的增长首先是制度改革的结果。1978年前由于受制度的约束,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处于抑制状态,改革后百废待兴,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获得经营自主权的农民积极投入到生产中去,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因而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拉大差距,这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客观的、必要的激励。 织梦好,好织梦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在已有的制度和管理政策下实现的,不同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模式是流动性配置模式,人们会通过更多的选择去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完全市场条件下,客观的生产率差异的激励将引导劳动力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部门转移,实现了资本和劳动的结合。由于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分析要分阶段进行。 内容来自dedecms

最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结构主义学派,他们是以劳动力的均质性为前提的,即假设每个劳动力的质量都是相同的,将产出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归结为劳动、资本要素配置状况的改善。典型的结构分析法是刘易斯(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他把经济发展理解为劳动力要素从低生产效率的生产部门向高生产效率的生产部门转移的过程。由于要素的边际效应具有递减的趋势,既不能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copyright dedecms

为了克服要素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舒尔茨、贝克尔和卢卡斯等。他们认为广义的人力资本不仅包括受教育程度,还包括工作经验和现代商业社会组织技能等。即使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Taylor and Martin,2001)。因为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学习机制的形成(Williamson.1988),并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加速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

内容来自dedecms

把劳动力素质或人力资本的因素与劳动力数量结合在一起解决了生产要素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但在计量上是非常困难的,无论经济模型选择是否恰当,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衡量方法就很难让人信服,另外在具体计算人力资本时,不同学者采取的测量方法不同导致计算结果差异也很大。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认为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要从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出发,也要克服在人力资本计算上的困难。具体措施是:采用指数分解的方法计算劳动配置效应,用劳动力转移对生产率的贡献代替人力资本水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

本文来自织梦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两种途径中他认为,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比较显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数量。柯布和道格拉斯创立了著名生产函数(C-D模型):Y=ALαKβμ用技术、资本和劳动衡量总产出。索洛在哈罗德-多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资本-产出率可变的经济增长模型:Y=F(K,AL),通过资本-劳动比可变达到经济长期均衡增长,消除了哈罗德-多玛的“刀刃”均衡增长问题。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等把知识、人力资本的因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AK模型(Y=AK)模型和Y=AK(hL)1-。函数,解决了技术内生性问题。以上经济增长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劳动力是经济增长中最重要因素,不仅推动经济增长,也推动技术进步。

dedecms.com

库茨涅茨·西蒙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经济增长,从第一产业比重减少到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制度学派的代表科斯和若斯以产权为基础,以制度变迁为核心论述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dedecms.com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派还现代经济学派,分析经济增长最终会回到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上。如果说资本和劳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的话,那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素,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从生产要素着手研究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因,制度学派从制度变迁和提高生产率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无论是现代经济学派、结构学派还是制度学派都是围绕着劳动力和生产率两个问题展开的。 copyright dedecms

流动人口推动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通过参加劳动为经济增长提供生产力要素,二是流动人口通过改变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干中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我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解决了城镇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实现了资本和劳动的结合,扩大了经济规模。流动人口在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同时也改变了劳动力的配置结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到生产的第一线,使劳动力结构年轻化。因为生产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不仅表现为规模的扩大还表现为生产效率优先原则,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力代替生产率低的劳动力,使劳动力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大量廉价劳动力进入生产领域,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分工的结果是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分工深化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相对开放、严格管制、社会融合三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9年,我国政府对流动人口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府仍沿用城乡隔离政策,带有“防备”意识的流动人口控制思路依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在时代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必然。

本文来自织梦

1989年至1999年,我国政府采取流动人口管制政策。因为随着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镇,城市的铁路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压力。从1989年开始执行流动人口的管制政策,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流动人口管理控制政策才开始松动。 织梦好,好织梦

从2000年至今,我国流动人口政策进入融合阶段。允许中小城镇对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给予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这标志着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开始进入融合阶段。

copyright dedecms

改革开放后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长,从1982年的657万增长到2005年的1.47亿,再增长到2015年2.53亿,目前仍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如表1所示,1982年到1990年流动人口增长比较缓慢,1992年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松动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0年到1995年流动人口净增长近5000万人,1995年到2000年净增长3156万人,2000年流动人口过亿,达到1.0229亿人,2010年流动人口增长到2.2亿,2011到2015年虽然增长势头放缓,但还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copyright dedecms

三、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

内容来自dedecms

流动人口在提供劳动力方面不是流动人口的总体,因为只有具备劳动能力的流动人口才能提供劳动力的供给,所以流动人口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指流动人口中15~64岁参加劳动的人对经济做出的贡献,这里的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是重合的,即农民工的概念。 内容来自dedecms

为了便于计算,产出表示为Y=PL,Y、P和L分别为总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技术是内生的,包含在劳动生产率里面。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劳动者数量变化时的劳动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通过分离指数的方法分解只考虑劳动者数量变化时配置效应的表达式,然后再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并推导出劳动力转移与劳动生产率的表达式。 内容来自dedecms

1.从经济增长中分离出劳动投入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流动人口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可以通过丹尼森效应计算,通过劳动配置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可以计算流动人口劳动力转移数量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 dedecms.com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dedecms.com

劳动配置效应需要分产业和就业人数两组数据。1978~2014年分产业年末就业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1978年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2015年底就业人数为77451万人,一、二、三产业分别估计为22538万人、23313万人、31600万人,年底数换算为年平均数。1978年~2014年分产业增加值来自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来源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78~1979年和1991~2015年的总产值和分产业增加值均按1980年的可比价计算。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采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在GDP中占比加权的方法。 dedecms.com

根据表1看,流动人口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78~1989年最高,达到57.79%,1878~1981年和1983~1989年两个时期也比较高,分别为48.27%和45.57%。主要原因是这三个时期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比较快,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物质匮乏,资本和劳动结合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动人口在此期间不仅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缓解了二、三产业劳动力不足,在劳动生产率提高方面也做出了贡献。而1988~1991年期间劳动的配置效应最低,这与流动人口管制政策有关。 dedecms.com

1978至2015年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9.99%,这和郝大明只考虑流动人口数量时的计算结果相近(1978~2014年为18.5%),这是因为从1999年后流动人口对劳动生产率贡献值比较低有关,如果贡献值比较高的话结果会相差很大。 织梦好,好织梦

以本文方法计算,1982~1997年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6.80%。蔡昉等(1999)在假设三次产业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的前提下,计算得出的同期劳动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值为20.2%。比本文的计算低了近7个百分点,主要是劳动产出弹性是变化的,且忽略了流动人口对生产率的作用。同样世界银行(1997)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也是明显偏低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dedecms.com

四、结论与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自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在GDP的比重尤其大,占到总产出的45%之多,这和开放初期经济规模迅速增加有关,经济规模扩大靠劳动和资本的数量,所以在这个时期劳动力的数量发挥的作用比较突出。在1999年以后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占据五分之一以上,在经济高速增长的2003~2008年期间达到40%,说明流动人口在规模经济中继续发挥作用,财政刺激政策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数量的作用得到体现。但在2010年以后尽管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增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在20%偏上一点,并且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流动人口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自从1999年后一直下降,慢慢变得不显着。说明我国流动人口一直处在生产劳动的底层,从事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依靠体力参与劳动。1999年后我国产业升级较快,流动人口没有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随着改革深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乐观,目前在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这对劳动力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和高端产品的生产需要的是技术型劳动力,今后依靠体力劳动的劳动力将失去优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在未来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对流动人口自身来说要不断地学习和参加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的政策来讲,要实现同工同酬,使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公平参与劳动分工,发挥农民工的学习和生产积极性,在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copyright dedecms

[1]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dedecms.com

[2]蔡昉,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 内容来自dedecms

[3]陈正其.中国工业分行业资本存量估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3,(54):3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树成军,武舜臣.农业劳动力流动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1):5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郝大明.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5,(7):18.

内容来自dedecms

[6]高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因素分解[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4):19.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