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工作都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以及路径。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

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调研分析报告 > 通过构建美丽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绿色振兴——基于浙江仙居国家公园经验

通过构建美丽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绿色振兴——基于浙江仙居国家公园经验

发布时间:1970-01-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调查研究报告 浏览:【字体:

style="width:100%">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和美丽中国建设工作都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以及路径。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率先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第一,要形成绿色治理模式,使全民参与保护并能共享保护成果;第二,要形成与保护互促的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的技术路线。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浙江仙居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龙头带动社区参与保护、共促发展方式转型,构建了以绿色公约、绿色资产清单、绿色货币为标志的“三绿”治理机制,与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一起初步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使乡村振兴的绿色化道路初露端倪。 织梦好,好织梦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家公园,“三绿”治理机制 本文来自织梦

一、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发展要求及其实现困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05年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定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以看出,中央对农村发展的理念有了变化,工作的重点有了调整,要求有了显著提升(见下表)。其中,重大变动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即要求在产业达到较高水平的同时,全方位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并实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dedecms.com

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对农村发展要求的对比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十九大报告

dedecms.com

对十九大报告用词的解释 本文来自织梦

生产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产业兴旺 内容来自dedecms

形成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融合,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 dedecms.com

村容整洁 内容来自dedecms

生态宜居

dedecms.com

从环境卫生层面的村容整洁,发展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管理和农村环境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给

dedecms.com

乡风文明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乡风文明 织梦好,好织梦

形成良好社会风范,尤其形成绿色生产生活风尚 dedecms.com

管理民主

织梦好,好织梦

治理有效

内容来自dedecms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和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治理方式

织梦好,好织梦

生活宽裕 copyright dedecms

生活富裕

织梦好,好织梦

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减小、共同富裕

内容来自dedecms

全国各地已对乡村振兴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如以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组合性较强的田园综合体等。但这些模式均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难以全面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而诸多号称“生态宜居”的实践其实限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等(即“宜居”)。生态宜居的更高一层含义却少人关注:将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一保护,这才是“生态”。生态系统统一保护的要求远高于“宜居”需要的环境污染治理——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即便发达国家都难普遍做到,我国的相关案例大多名不副实。例如,作为全球生态五百佳的浙江奉化滕头村是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知名案例,其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虽然提高了“宜居”水平,依然无法实现“生态”,更没有形成乡村以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来促进生态整体保护的治理机制。 内容来自dedecms

但这种“生态”的高目标,在我国大多数乡村连“村容整洁”都才刚刚实现、“宜居”目标尚远且整体上已存在较大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操作性。只有在条件合适的自然保护地才最有可能: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且往往有特色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态平衡维护方面作用重大,即存在真正“生态”的本底环境,也有各类“生态产品”。特别是南方集体林地区,在人与自然的长期共同发展中,有的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另外,相当数量的自然保护地交通相对不便、经济实力较弱,甚至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地区。这样,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为主与区域内社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常常在空间范围上重合。即在这样的区域,高要求的生态保护是自然保护地主要的管理目标,而提高原住民收入水平是地方政府主要的政策目标。这样的区域有可能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希望率先探索出兼顾乡村振兴目标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样的区域从中央的政策要求来看,也只有乡村绿色振兴这一条兼顾之路:在生态环境约束更严格的背景下,只能通过构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来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技术路线。不过,这样技术路线的构建,通常有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 内容来自dedecms

1.必须有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将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使保护和恢复生态的价值在市场上稳定地、增值地变现;

copyright dedecms

2.这样的方式必须在大部分自然保护地交通不便、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同时人力资源素质、组织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内驱地实现; copyright dedecms

3.这样的实现方式在市场条件下可持续,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稳定的供求关系、价格和金融服务等,能经受市场波动,具有自我“造血”功能;

本文来自织梦

4.建立生产、生活方面的绿色发展利益转化机制等,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绿色发展方式能让大多数村民参与治理、参与受益,这样才能“共抓大保护”。 copyright dedecms

以上每一个环节的实现都有难度,尤其是绿色生产方式的选择和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见图1)。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图1  自然保护地社区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的难点 copyright dedecms

更好、更全面地实现乡村绿色振兴,需要对应的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特别是政策设计——必要的时候需要中央或者省级政府的“放权、给钱”,才有可能在相关的区域率先突破。当前条件看,最有可能突破、率先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的应该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重要保护地内社区(比如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区域大部分能获得中央或者地方的以生态补偿为代表的财政转移支付;部分区域有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如取消了对干部的GDP考核、招商引资的考核而加重了对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的考核等);个别甚至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区域规划中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有要求。

内容来自dedecms

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率先实现乡村绿色振兴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