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效应及优化研究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效应及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29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纵横》2018年第4期 浏览:【字体:

摘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收入、收储、加工等产生了多重效应,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吉林省的实地调查发现,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激励多元购销主体入市、激活玉米加工企业、提高国产玉米竞争力等,但也产生农民收入下降、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动力不足、生产者补贴方案粗放等问题。对此,应坚持玉米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玉米补贴方案;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提升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创新玉米市场化收购资金筹集方式,健全粮食收购资金保障,促进玉米“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匹配得以实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键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价补分离;政策优化;吉林省 织梦好,好织梦

玉米具有食用、饲用、加工等多重功能,在我国粮食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8年受国际粮价下跌影响,农民丰产歉收,为此国家出台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起到了促进粮食增产、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平稳的成效。但由于玉米临时收储价格节节攀升,使玉米储存、加工、贸易等产业链环节乏力不振,粮食种植结构失衡、下游产业成本急剧提升、国产玉米国际竞争力不强、生态资源环境破坏等多重负面效应凸显。2015年,国家首次下调玉米收储价格,意味着政策调整的正式开启。2016年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政策。两年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的效应如何?主产区的玉米产业在市场的起伏震荡中如何调整?怎样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对吉林省的实地调查,基于保障玉米优质产能、转变玉米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玉米“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匹配,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生产、收入、收储、加工产生的效应,探索玉米市场化改革的有效路径,构建玉米“种植、收购、存储、加工”环节合理衔接的运行机制,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收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来自dedecms

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效应

copyright dedecms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玉米收储政策出现新的拐点,玉米产业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国家开始减弱价格对玉米供给的支撑作用。为深入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种植行为的影响,课题组分别对吉林省玉米核心产区和“镰刀弯”地区进行调研。选取玉米年产量在200万吨以上、单产在8000公斤/公顷以上的公主岭市、农安县、榆树市、梨树县代表玉米核心产区;选取吉林省东部的临江市和敦化市,吉林省西部的洮南市和大安市代表“镰刀弯”地区。[1]本次抽样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每个市(县)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每个村抽取50户农户,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90份,样本有效率为97.50%。由于2016年国家实施价补分离政策时,农民对耕地、种子、肥料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因此政策效应在2017年才开始显现。

本文来自织梦

在玉米核心产区调查的195户农户中,相比2016年,2017年有12户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2%;有166户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5.1%;有17户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缩减,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7%。可见,“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后,玉米核心产区绝大多数农户的种植行为没有发生变化。在“镰刀弯”地区调查的195户农户中,2017年有12户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较2016年有所扩大,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2%;有92户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7.2%;有91户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缩减,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6.6%。可见,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有近一半的农户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如表1所示,在玉米核心产区,种植面积(S)≤30亩的小规模样本农户中,87.26%的农户生产规模不变,扩大生产规模和缩减生产规模的农户分别占7.0%和5.74%。增加玉米种植面积的农户均从事养殖业,增加的玉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牲畜的养殖需求;农户减少的玉米种植面积并不多,基本在1~3亩,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改种大豆。在30<S≤50亩的中小规模样本农户中,92.86%的农户选择生产规模不变,没有农户减少玉米生产。在50<S≤100亩的中大规模样本农户中,生产规模不变的农户占比为85.71%,没有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在S>100亩的大规模样本农户中,缩减生产规模的农户占60%,生产规模不变的农户占40%,没有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来说,当玉米价格上涨时,农户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意愿强烈。[1]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在玉米价格下行的压力下,大规模农户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反应明显,主要是玉米价格低、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原因,而小规模和中等规模农户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反应比较滞后。在“镰刀弯”地区,54.46%的小规模样本农户生产规模不变,缩减生产规模的样本农户占42.6%。在中小规模样本农户中,51.28%的样本农户生产规模不变,33.33%的农户减少玉米生产。在中大规模和大规模农户中,63.64%的农户缩小生产规模,几乎没有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可见,“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无论经营规模大小,均倾向于调整种植结构。 dedecms.com

总体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核心产区小规模和中等规模农户对“价补分离”政策反应滞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调整玉米种植行为,而大规模农户对政策调整反应明显;“镰刀弯”地区约一半的农户对新政策的实施做出反应,缩减了玉米种植面积,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 内容来自dedecms

农户在进行玉米生产决策时会综合考虑种植玉米的机会成本,即农户玉米生产决策行为受玉米价格、其他农作物价格、玉米产业政策、未来玉米价格预期、外出务工工资水平和就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就吉林省中部地区资源禀赋而言,生产条件适宜种植玉米和大豆,面对玉米价格下行的趋势,大豆对玉米的替代效应却并不明显。长期的玉米种植惯性使农户不愿轻易改变种植结构。一方面,由于玉米常年连作,土地农药降解需要一到两年时间,为确保产量,农户不愿弃种玉米。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农业设施是按照种植玉米采购的,如果换种大豆等其他农作物,现有机械设施不配套,还需重新采购,使种植成本增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大豆种植风险大、种植效益低。[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玉米品种的改良,单产大幅度提高。目前,玉米单产是大豆的约3.5倍,但大豆价格仅为玉米的约2.5倍,二者间收益差异明显。2017年,吉林省实施一系列种植大豆的相关补贴政策,包括在农安县、榆树市、公主岭市等地实施黑土地保护补贴7500元/公顷、米豆轮作补贴2250元/公顷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弥补了玉米与大豆的收益差额,因此一些农户开始尝试“米改豆”种植。就生态环境脆弱的“镰刀弯”地区而言,玉米单产低,在玉米价格下行压力下,有的农户立即对政策调整做出反应,有的农户虽然仍持观望态度,但据调查,部分农户已表现出在下一年度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意愿。此外,在失去玉米临储价格支撑的前提下,倒逼一些仍然种植玉米的农户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通过对吉林省洮南市和大安市农户的访谈可知,吉林省西部调减玉米生产的农户或将玉米改种成杂粮杂豆如高粱、谷子、绿豆、花生等,或改种成经济作物如西瓜等,或“旱改水”即改种水稻。通过对吉林省临江市和敦化市农户的访谈可知,吉林省东部调减玉米生产的农户或实施大豆玉米轮作,或将玉米改种为马铃薯、苏子、白瓜子、杂粮杂豆等其他农作物,或“旱改水”。“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面积得到调减,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改变多年来的单一种植结构、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减少无效供给提供了推动力。 内容来自dedecms

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收入效应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相关数据: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为5700万亩,在单产和种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玉米临储价格下降0.24元/公斤,农户种植玉米平均收益613元/亩,较2014年减少177元/亩,全省减收101亿元。截至2016年末,吉林省玉米价格约为1.46元/公斤,较2016年初下跌25.51%,加上国家给予吉林省农户玉米生产者补贴平均0.3元/公斤,玉米种植收益436元/亩,比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下降44.81%和28.87%。

dedecms.com

根据调查样本数据,对玉米临储价格取消前后农户玉米销售收入进行粗略计算。按照玉米临储价格取消前2015年农户玉米销售净收入=出售玉米数量×玉米单价+粮食直补资金-物质要素费用-土地流转费用-雇工费用-机械租赁费用、价补分离政策下2016年农户玉米销售净收入=出售玉米数量×玉米单价+粮食直补资金+玉米生产者补贴-物质要素费用-土地流转费用-雇工费用-机械租赁费用的计算方法,对样本农户净收入进行计算,结果如图1。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销售净收入减少幅度在31%~40%间的样本农户比重最大,达48.46%,其次是玉米销售净收入减少幅度在41%~50%间的样本农户占样本总量的30.77%,二者合计占样本总量的79.23%,这部分农户收入的减少主要是玉米价格下降所致。玉米销售净收入减少幅度在30%以下的农户占样本总量的8.21%,这部分农户大都因为出售玉米时间早于一般农户,其玉米售价相对较高,因而收入下降幅度较小。玉米销售净收入减少幅度居于51%~70%的农户占样本总量的7.95%,这是由于极端灾害天气导致玉米减产加之玉米价格的下降,致使收入大幅度减少。在所调查的390户农户中有18户的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些农户均来自农安县,这是由于2015年农安县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致使玉米大幅减产,2016年虽然玉米价格下降但产量却远高于上年,因而这部分农户收入增加。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从对样本区域的调查看,目前多数出租土地的租期为一年,玉米临储价格取消后土地租金出现下降趋势。玉米核心产区土地租金2016年较2015年下降约500~1500元/公顷,2017年较2016年又下降约2000~3000元/公顷;“镰刀弯”地区土地租金2016年较2015年下降约400~500元/公顷,2017年较2016年又下降约1400~3000元/公顷,(见表2)这意味着租地经营者的土地租金成本随玉米价格的下跌而降低,成本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收益的减少。伴随玉米价格下跌带来土地租金减少的负担则完全转移给土地出租者。租期较长的农户要遵守租地协议的价格约定,虽然这部分农户所占比例较低,但如果不能调整租金价格,其经营效益会临近亏损或亏损。对于租期为一年的经营主体,虽然土地租金随玉米价格的下跌而下降,但获利空间明显缩小。以吉林省中部玉米核心产区的规模经营主体为例,2016年玉米规模化生产成本约为4400元/公顷,虽然土地租金较2014年下降约2500元/公顷,但其收益仍比2014年减少11500元/公顷。可见,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意愿减弱。2015年,吉林省玉米成本利润率为-14.79%,低于全国-12.38%的平均水平,在全国20个玉米生产省(区)中排在第10位,其玉米种植效益与玉米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玉米生产自身短板更加凸显。2008—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占玉米种植成本的比重由46.30%下降至33.84%,人工成本所占比重由23.39%上升至34.36%,土地成本由30.31%上升至31.80%。在玉米种植成本中,人工成本上涨最快。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内容来自dedecms

就玉米生产者补贴而言,根据财政部《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补贴对象是玉米的实际生产者,补贴额度根据财政补贴总额与玉米生产者实际种植面积测算,通过粮食补贴的“一折(卡)通”兑付给玉米生产者。在具体操作中,吉林省将中央财政下达补贴资金总额的5%作为省级种植结构调整资金,根据各市县玉米产量与玉米播种面积各占50%的权重核定各市县补贴额度。调查中发现,为鼓励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倾斜,吉林省不同区域的补贴水平差异较大。如,位于吉林省中部的梨树县平均补贴水平为3150元/公顷,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大安市为1800元/公顷,位于吉林省东部的临江市则为1215元/公顷。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保护了农户种粮的基本收益,但目前的补贴方式在实际实施中仍然是原有粮食“直补”方式的复制,未发生额外的补贴工作成本,没有对农户是否种植玉米进行甄别,未能兼顾同一区域内农户因集约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单产差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总体看,“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虽然保障了粮农的基本收益,但必须重视大部分玉米种植农户收入下降的客观事实,创新农民增收思路、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确保合理增收是玉米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内容来自dedecms

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收储效应

dedecms.com

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下,国家委托“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中纺集团”等粮食企业承担临储玉米工作。在东北地区临储托市全面启动的情况下,由于中央财政兜底,“中储粮”等主体收购意愿强烈。同时,托市导致南北粮价倒挂,贸易商无利可图,无法与南方销区开展购销活动,东北地区市场粮食外销受限。即使“中储粮”为控制风险,对民营企业采取租库收购,支付的租库费不到国家补贴标准的一半,企业参与积极性仍然很高,各类粮食企业经营活动由以市场为中心转向以围绕临储政策为主。常态下南北贸易粮占吉林省玉米商品量的50%,而2015年贸易粮仅占5%。玉米收储政策调整后,除“中储粮”等央企外,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及农村经纪人、玉米专业合作社等多元收购主体纷纷入市。[3]吉林省农民卖粮的高峰期通常在每年春节前后,截至2017年1月底,“中储粮”在吉林省布设库点195个、收购玉米77亿斤,“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等央企分别收购16.2亿斤和4.7亿斤,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100亿斤,各类贸易企业收购并外销玉米110亿斤,累计收购玉米307.9亿斤,玉米收购市场呈现出多元收购主体并存的新局面。为确保收购资金充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发挥收购资金供应主力军作用,支持的收购库点涵盖全省所有产粮县。同时,吉林省还建立玉米收购资金风险共担机制,搭建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平台,该融资平台由吉林省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注资,主要为民营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提供增信担保服务。由于玉米价格下跌,一部分农民存在“惜售”心理,截至2017年1月底农民待售玉米余量仍有350亿斤左右。吉林省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在冷暖交替季节,水分大的玉米在储存时极易发生腐烂、生霉等“坏粮”风险。目前,吉林省庭院玉米立体储存率达76.5%,仍有部分农户是“地趴粮”式储粮。因此,要引导农户适时售粮,实现离地通风立体储粮,避免因粮食霉变造成经济损失,确保农民减损增收。为降低玉米外运成本,吉林省出台了玉米外销整车运输免收省内高速公路及路桥通行费政策,为玉米公路运输开辟了快速通道,并与铁路部门对接,保证吉林省玉米铁路日外运能力在1200车(7200吨)以上。2016年秋粮上市以来吉林省玉米源源不断销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玉米重新进入一度萧条的“北粮南运”通道。

织梦好,好织梦

总体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形成了多元玉米收购主体并存的市场格局,促进了玉米的流通,缓解了陈库存消化压力,纠正了玉米市场“逆向”流通秩序。

dedecms.com

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加工效应

内容来自dedecms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激活了多年深陷困境的玉米产业链下游企业。目前,吉林省共有玉米深加工企业22户,产能1490万吨,占全国的17.5%,居全国第二位。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多为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加工企业,2014年二者加工利润分别为39.82元/吨和-58.24元/吨,2015年分别下降到-98.49元/吨和-545.78元/吨。2016年4月以来,随着玉米原料价格下降,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回升。2016年11月国家出台玉米深加工补贴政策,吉林省对2017年6月底前实际加工消耗2016年省内新产玉米的加工企业给予200元/吨的补贴。在原料成本下降和补贴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已经由2015年的50%~60%上升至100%,企业经营效益逐渐提升。2017年上半年,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销售收入为115.9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产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7.0%;累计加工转化玉米588.5万吨,同比增长15.6%;实现利润8.6亿元,而2016年同期仍然亏损4.18亿元。吉林省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加工利润整体均呈上升趋势,淀粉价格稳中有升,酒精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加工利润仍处于较高水平,两者利润分别由2016年4月的-171.39元/吨和-755.00元/吨增加至2017年11月的104.80元/吨和1076.50元/吨。同时,玉米淀粉和酒精的出口大幅度增长,大大增强了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活力。 copyright dedecms

就饲料加工企业而言,2014年吉林省猪粮比是5.64:1,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2015年随着玉米临储价格的首次下调,吉林省猪粮比略有上升为6.75:1,基本摆脱亏损状态。2016年4月国家实施“价补分离”政策以来,猪粮比大幅度上升,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在生猪价格下降28.21%的情况下,猪粮比平均仍达10.16:1,意味着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生猪养殖成本明显降低,利润显着增加。利润增长驱动养殖业市场规模扩大,进而导致对饲料需求增加,使饲料市场复苏。目前,吉林省有36家饲料加工企业享受收购期内奖补政策,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热度提升。玉米期货市场对玉米价格的反应更为敏感,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黄玉米期货收盘价由2016年初的2083元/吨,跌至2017年10月9日的1666元/吨。此价格与进口玉米完税价格基本持平,说明我国玉米价格竞争力逐步恢复。

copyright dedecms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起玉米价格形成的新机制,降低了玉米原料成本,理顺了玉米产业链上游原料与下游产品的价格关系,扩大了玉米下游产业的利润空间,为玉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充要条件。

copyright dedecms

五、完善玉米收储制度的对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施两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对吉林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效应分析发现,又产生了农民收入下降、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动力不足、生产者补贴方案粗放等新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本文来自织梦

(一)坚持玉米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玉米补贴方案

本文来自织梦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使玉米的价格形成日益市场化,激活了多年深陷困境的玉米产业链下游企业,促进整个玉米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应继续坚持“价补分离”的改革方向。目前以种植面积为依据、以平均化为特征的补贴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效率低下;[4]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但不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后的玉米收储政策仍然粗放,补贴政策的持续性、补贴标准的确定原则、补贴标准的公布时间、具体的补贴方式等方面急需改进。应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将农户、收购主体、金融机构有效衔接,以农民实际销售的农产品数量和市场价格作为补贴依据,进一步完善补贴方案。使“价补分离”政策既要发挥市场在玉米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保障作用。“价”和“补”既要反映市场供求,又要引导生产者行为。 dedecms.com

(二)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提升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

copyright dedecms

在我国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时期,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由“中储粮”负责。作为独家经营主体,“中储粮”表现出监管缺失、管理政企不分等特征。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使“中储粮”及其委托收储的地方国有粮库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储备数量和时间。因此,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培育粮食产业发展新动能,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应将中央储备粮的购销职能从“中储粮”中剥离出来,[5]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遵循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粮食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粮食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产业化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民营粮食流通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合力作用,实现玉米市场的深购远销;加大“地趴粮”整治力度,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离地通风立体储粮,避免庭院坏粮;加强产销衔接,拓展产区与销区贸易合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创新玉米市场化收购资金筹集方式,健全粮食收购资金保障

内容来自dedecms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但目前入市的市场主体在收购过程中大多面临收购资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满足多元主体粮食收购资金需求,应多渠道筹措收购资金。完善银行信贷支持体系,对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和合理分工,做好银企对接,落实风险共担机制;构建期货市场嵌入粮食银行的运行机制,既能在农户与粮食企业间搭建起桥梁,发挥粮食银行的多元功能,又能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特点,保障粮食银行的稳健经营。同时,利用玉米期货有效性高的特点,发展玉米期货价格保险,通过期货与保险的深度融合,为农户和粮食企业保价,分担财政压力。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织梦好,好织梦

[1]顾莉丽,郭庆海,胡志豪.取消玉米临储价格传导效应及应对建议——来自吉林省的实践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66-69. copyright dedecms

[2]顾莉丽,郭庆海.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及其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7):72-79.

本文来自织梦

[3]丁声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进展及深化改革的措施[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3):5-9.

内容来自dedecms

[4]姜天龙,郭庆海.玉米目标价格改革:难点及其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6(6):19-27. copyright dedecms

[5]张晓山,刘长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与去库存[J].农村经济,2017(7):1-6.

织梦好,好织梦


[1] 《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镰刀弯”地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以此区分该区域与玉米核心产区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不同响应。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