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印度干预经济思想在反思饥荒史中暗暗滋长

印度干预经济思想在反思饥荒史中暗暗滋长

发布时间:2017-08-16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字体:

[摘要]印度是个人口大国,饥荒一直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而主流印度思想界很早就认定,英国人秉持理想化的自由市场原则、绝不直接干预粮食市场,对印度历次饥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饥荒政策的讨论不仅影响了饥荒政策,而且最终也影响了印度经济思想本身。基于此,本文对于印度的饥荒史及其干预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在当时的英国饥荒委员会看来,供求两方面都有影响,相互交织。需求容易干预,供给很难干预,而且需求侧影响确实更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世经评论·北京)印度是个人口大国,饥荒一直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政事论》里专门探讨过饥荒,此后历代都有讨论。英国人来到印度,专门成立了饥荒委员会,却未能有效解决问题。1800年至1825年,印度有记录的饥荒为5次,受灾人数100万左右;1875年至1900年,饥荒次数达到惊人的18次,受灾人数2600万;到了20世纪,情况也没多大好转。1900年至1925年,发生17次饥荒;1925年至1950年,发生了13次饥荒。1947年英国人离开,印度还是经常遭受饥荒。阿玛蒂亚·森写过一系列研究印度饥荒史的著作,把印度饥荒问题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英国人来到印度才渐渐体会到,在这里,不要说消除饥荒,连准确观察、记录饥荒都非易事。按常识,饥荒当表现为相当数量的人群无法获得足够粮食。可这些都不是可观察和可操作的指标。也有人提出用“大规模非正常死亡”来测算饥荒。但一方面这已是恶性饥荒的呈现结果,为时已晚。另一方面,要甄别“非正常死亡”与“正常死亡”仍很困难。 本文来自织梦
  
  所以,关于印度饥荒的统计数据可能存在偏误,但也只可能是低估了饥荒的频率与影响范围。为何会发生饥荒?有两种经典解释。供给侧解释是天灾人祸,粮食歉收。但更多研究关注需求侧,认为发生饥荒时,并非总是粮食总供给不足,往往是百姓缺乏储蓄积累、赚钱机会或交易机会来获得足够粮食。对贫民而言尤其如此,他们一般缺乏资产,生存状况高度依赖于粮价。粮食市场的风吹草动,往往比粮食数量总供给的波动更为致命。
  
  在当时的英国饥荒委员会看来,供求两方面都有影响,相互交织。需求容易干预,供给很难干预,而且需求侧影响确实更大。既然饥荒说到底是粮食分配问题,那么干预政策就应从分配入手。1879年,迈索尔地区饥荒委员会负责人C. A. Elliot提出政府出面实施公共建设,吸纳难民“以工代赈”。这个方案后来就成为英国在印度最主要的饥荒政策。

本文来自织梦


  
  “以工代赈”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每个希望获得补助的人,须根据身体情况付出一定比例的体力劳动;第二,每个希望获得补助的人,必须参与非自己家乡的工程。而工资报酬,饥荒委员会会根据当时的粮价决定。至于那些无法参与劳动的人群,将主要由慈善组织照顾。
  
  如此设计包含了众多激励的考量,充分考虑到印度环境的复杂性,但在实施中很不容易。比如公共工程希望每个人尽自己体能来劳动,但这点无法观察。所有公共工程都是集体劳动,其中必然存在偷懒和搭便车行为。正常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都很难解决这类问题,何况以公益为目标的公共工程。最终就导致所有实施“以工代赈”的工程都进度缓慢、质量低劣。
  
  另一个要求工人离开家乡加入劳动营的规定也备受争议。这个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防止闲散农民混入。可大量劳动者抱怨,离开家乡之后,人生地不熟,晚上不能回家,生活成本又急剧提高。政策规定要求每个人自食其力,可印度人的生活从来以家庭为单位,无法想象一个正常劳动者自顾自吃饭,却把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推给慈善组织。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以工代赈工资,在当年也发生过激烈争论。以工代赈的工资常常被定得过低,只及仆佣收入的一半。在一些本地英国官员看来,这足以保证生存。可在印度人看来,在这种收入水平下的生存,简直连监狱囚犯都不如。这背后也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时至今日,阿玛蒂亚·森仍在探讨人的“基本需要”,这是绝非能简单回答的问题。
dedecms.com

  
  更多研究者则批评说,这种以工代赈政策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种提高灾民收入的手段,而没有真正介入粮食市场。英属印度政府在所有饥荒地区都有能力直接干预粮食市场,无论价格干预还是供给干预。但在制定政策时,英国人首先就把干预市场的手段排除在外,坚持自由主义政策,让市场自发调节粮食供需。在每次饥荒过程中,几乎都有人提出紧急方案,要求政府介入当地粮食市场,但都被否决。政府相信,在自由市场运作下,粮食中间商必然会把粮食运到那些最需要的地方。
  
  而这并非事实,印度各地粮食市场在一次次饥荒中不断失灵。从19世纪中期直至20世纪中期,许多印度学者就从“对粮食市场放任自由”的饥荒政策的批评反思中研究印度经济。第一种常见的积极干预建议,就是固定灾区粮价。这种手段过于激烈,遭到很多人反对。第二种建议相对温和,就是设法增加灾区的粮食供给。粮食在短期内种不出来,增加供给就必须从更远地区、以更高的代价运输过来。逐利的粮食中间商不可能做这事,必须要国家干预。当时英国主流经济学家密尔在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也倡导这种权宜之策。第三种建议与国际贸易有关。一些印度本地学者提出,在灾荒期间,应减少粮食出口。但另一些学者指出,这种建议仅在世界粮价一致时才有意义。比如当时英国粮价是印度的两倍,那么出口粮食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局部地区发生饥荒,从总体上看,印度仍应出口粮食换取利益,再用获得的利润帮助灾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事后来看,以工代赈在很多时候都不见得有效。直至今日,我们对饥荒的成因、饥荒的测量及饥荒的平抚等问题所知都还有限,需进一步研究。但主流印度思想界很早就认定,英国人秉持理想化的自由市场原则、绝不直接干预粮食市场,对印度历次饥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印度的干预经济思想一直在对这些现实悲剧的反思中暗暗发展。
  
  对饥荒政策的讨论不仅影响了饥荒政策,而且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