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怎样判定一国到底是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

怎样判定一国到底是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

发布时间:2018-11-19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有趣的是40多年前,同样的争论发生在了日本。事实上在1970年代,世界经济学界曾就日本是不是一个出口主导型国家也争论不休。理查德.凯维斯在他的论文《出口主导型的增长和新经济史》里指出,如果经济增长是以出口为主导的话,那么就必须有能带来经济的利益及使实际收入增加的外部的作用因素,并且还必须能把它和由于增加人力及物力的投资而出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明确的区别。 dedecms.com

  (世经评论·北京)早于2009年初,瑞银证券公司(UB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在他撰写的一份报告里就认为,中国不应被看作“出口主导型”经济体,他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必过于夸大。中国并不必对世界需求下降过于恐惧。他说,出口占GDP的比这一指标具有误导作用,它甚至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统计指标。
  
  他认为,与外界常有的印象不同,中国的出口部门虽然规模可观,但是,它在整个经济中仍然只扮演一个比较“中庸”的角色,比在亚洲绝大多数国家内都弱。尽管出口额在飞速增加,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历年来增长缓慢,他认为时间序列的比较分析证明了这一点。
  
  他进而分析被广泛援引作为证据的中国的出口占GDP的比率这一数值。他说,许多人会脱口道出一个简单、流行的数字,拿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海关数据除以中国的GDP,将会看到出口占GDP的比例在过去急剧上升。
dedecms.com

  
  他说,不用说,由此推导出的一般的结论将是:一,出口已超过中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当高。如果这两点成立的话,很显然,当其竞争力减弱,全球对其产品需求趋降时,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急剧萎缩的风险。
  
  但是,安德森说,以上结论是误导性的。他举例说,在2006年,马来西亚的出口占GDP达到104%。但是,显然这不能理解为该国的出口部门比整个经济都大。对于香港和新加坡来说,情形就更“糟”了,这个比例超过200%。对于不知情的观察者来说,这些显得不可理解。那么,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为何会“超过”其GDP呢?安德森指出,因为这个指标是拿两个不可比的数据来作比较:出口被定义为总的“流水”,而GDP是从增值的意义上而言的。如果拿一个公司来打比方,出口类似于销售额,而GDP类似于利润。 dedecms.com
  
  安德森介绍说,瑞银证券公司最近的估算表明,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内价值含量为45%。就是说,出口总价值的55%代表了进口原材料和制造业零部件。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中国出口行业本来就以劳动密集为优势,以组装为特色。国内含量仅占GDP的14-16%。他说,“这是我们对于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最佳测算”。
  
  有趣的是40多年前,同样的争论发生在了日本。事实上在1970年代,世界经济学界曾就日本是不是一个出口主导型国家也争论不休。理查德.凯维斯在他的论文《出口主导型的增长和新经济史》里指出,如果经济增长是以出口为主导的话,那么就必须有能带来经济的利益及使实际收入增加的外部的作用因素,并且还必须能把它和由于增加人力及物力的投资而出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明确的区别。
  
  根据凯维斯的说法,区别外部的作用因素和国内的作用因素的简单试验就是看一看出口价格和出口量的变化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如果成正比那么作用因素就在于外部,如果是成为反比那么作用因素就在于国内供给的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罗林斯.库劳茨把凯维斯的试验用于了日本,发现1961年出口价格指数为92,而到1968年尽管出口量大幅度地增长,达到了232%,但是出口价格指数却仍然维持在92.9,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根据这一个结果,罗林斯.库劳茨认定19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大体上不是以出口为主导的。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事实上安德森的分析工具和模型,与罗林斯.库劳茨一样,完全是套用了凯维斯的理论模型。
  
  但正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都留重人博士对罗林斯.库劳茨所做的批评一样:“凯维斯提出的‘如作用因素主要由海外需求所产生,那么出口量的变化就成正比例’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或许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在这里所表现的理论模型本质上却是静态的。某种特定的工业部门由于利用了双重价格机制而发展成为出口工业,接着为了充分利用大量生产的好处又扩大了生产的规模,其结果出口价格和出口量的变化形成反比,这种情况即使抽象地加以考虑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对日本在最近20年的出口增长起了重要作用的工业加以详细分析,那么便可证明,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是由于那里扩大出口的成功,才得以成为现实。” 织梦好,好织梦
  
  日本的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建元正弘,在1974年6月1日提交给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公共经济学国际讨论会”的论文《日本的稳定政策及其对世界经济不稳定性的关系》中也指出,“扩大工厂及设备的投资,这种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是不能和出口分裂开来的。”
  
  对于这一观点,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国际关系和亚太研究学院教授、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星岳雄(Takeo Hoshi)表示了赞同,他说:“如今日本仍然依赖于出口贸易。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如果你估算一下需求占经济利润总额的比例,就会发现这一比例非常之小。日本的出口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当这一比例仅为10-15%左右时,份额可以说是相当少的。但如果你着眼于日本的经济发展,便会发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得益于出口。这就意味着,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环境下,85-90%的经济并未增长。只有15%或10%的外向型经济在增长。日本仅依赖于这一小部分的经济增长来维持整体的经济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日本经济学家的这一思路,在日本成立,那么在中国呢?我想应该是可以同样成立的。这也是本文之所以要探讨的目的--当前的贸易战给我们最大的警示是:当一国缺乏内部经济,那么该国就不可避免的沦为外部世界的人质。要想不成为外部世界的人质,该国所需要的做的就是积极的将自己,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