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性

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7-03-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金融 浏览:【字体:

[摘要]资产负债管理是在自身风险偏好的框架下,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全面规划和动态管理,具有功能广、层次多、内在关联复杂的特征。我国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变革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互联网金融影响扩大,资本监管进一步趋严,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如何顺应形势,强化系统管理,全面提升新形势下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性,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紧迫问题。 dedecms.com

  (中经评论·北京)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统领地位。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变革时期,经济步入新常态、金融行业改革创新加速、监管要求趋严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顺应形势,强化系统管理,加快转型变革,全面提升新形势下资产负债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形势变化需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性
  

  资产负债管理是在自身风险偏好的框架下,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全面规划和动态管理,具有功能广、层次多、内在关联复杂的特征。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多变加大了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需要从系统的视角把握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永恒主题。在经济上行、利率管制、流动性宽裕的环境下,“三性”之间平衡的矛盾并不明显,传统资产负债管理视角更多集中于总量扩张。宏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加上跨境资本流动频繁、金融脱媒加快、利率管制放开等因素的影响,“三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产负债管理需要从系统的视角,对规模、结构、期限、定价以及资本占用等进行统筹安排,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不可顾此失彼。 内容来自dedecms
  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推动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将传统要素与新兴要素纳入系统性管理框架。随着银行业改革步伐的推进,银行业务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导致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构成、关联度、稳定性都随之发生变化。从资金运用来看,信贷资产主导模式逐渐弱化,多元化非信贷资产业务比重上升,投资类、交易类、资产管理等业务总量扩大、增长迅速。从资金来源看,传统存款增速和稳定性降低,同业存单、大额存单、金融债券等主动负债工具的使用频率提高。同时,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金融监管框架转型升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实施,存贷比取消,同业、资管等业务监管加强,对资产负债表内外的要素产生持续、交叉影响。银行需要以系统的管理框架,对主动工具和被动工具、传统因素和创新因素、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进行统筹规划,增强可持续、内生发展动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资产负债管理牵涉面广,政策传递的链条长,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流程,提高执行效率。资产负债管理向上承接战略规划,向下贯穿实际业务,操作环节与多个部门相衔接。若仅是明确计划目标,缺乏统一的上位管理流程,容易形成各自为战的格局,执行效率得不到保障,管理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资产负债管理需要系统化明确战略规划、经营策略、资源配置、财务预算等一系列体系流程,做好事前、事中与事后管理,引导各个层面提升主动性、自觉性,从上位管理层向下进行横向、纵向贯穿。
  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有完备数据、信息科技作为系统性管理的工具。随着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务和其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不能仅限于定性分析,或是拘泥于单因素和单指标的配置,需要以数据和系统作为支撑进行全要素衡量,提高各个环节的科学化、数量化、模型化水平,实现成果在资产负债结构安排、风险管控和决策分析等环节的全覆盖应用,以精细化管理助推业务经营稳步前行。 织梦好,好织梦
  
  二、构建系统性资产负债管理框架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经营、资金流动等过程的始终,构建全范围、全过程、多维度的系统性框架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要求,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深入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规模偏好和速度情结已经走到了尽头,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合时宜。围绕价值创造,实施价值管理,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客户价值、银行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共同成长上来,实现内部价值与外部价值的统一,成为银行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战略规划实施的核心工具之一,在银行经营向价值创造转型的过程中,资产负债管理也需要向风险承担适度、资本消耗节约、体现价值回报的方向转变。一是明确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是银行风险战略的集中体现,代表了银行所愿意承担的风险属性和水平。成功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前提获取盈利的稳健理念。资产负债管理应在一定的风险范围内开展,其中流动性风险偏好、资本充足水平最为关键,是资产负债管理业务边界构成的基本前提。二是清晰价值导向。明确以经济利润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协调资本约束与资产负债业务增长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促进银行价值最大化。三是健全管理流程。资产负债管理要嵌入到业务经营的事前计划、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将管理思路、意图和背景传导至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客户经理,精细化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落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二,建立覆盖全要素、全口径的资产负债表。基于财务准则和财务数据的传统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某一时点资产负债的规模、项目和结构等信息。但是在转型变革的过程中,传统资产负债表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无法有效支撑全方位、多维度的资产负债管理。基于资产负债要素的变化,需要重新梳理逻辑,建立以传统财务会计报表为基础的、更加适用于经营实践的管理型资产负债表。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导向、区分层级、自上而下贯穿、要素结构细分的资产负债表体系,保证管理要求的落地执行。
  从内容上,建立涵盖表内外全要素的、基于大资产管理概念的管理型资产负债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应该涵盖全部资产和负债,不仅包括存款、贷款等传统表内业务,还应包括资产管理等表外业务;不仅包括信贷资产,还包括非信贷资产。虽然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在会计理论上不可直接加总,但是无论从盈利性与流动性的角度,还是从管理对象与经营传导的角度,都有必要将表外资产纳入传统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统筹考虑,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期限错配承担、资本充足水平以及资产负债结构配置。
本文来自织梦

  从范围上,形成多层次、分区域,纵向贯穿的资产负债管理表。经营目标最终由经营单位和业务单元完成,因此资产负债表要自上而下涵盖全部业务机构和单位。至少应形成四个类型的资产负债表。一是基于集团口径、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这仍然是银行价值来源的主体,也是流动性、资本等监管指标的主要承载体,依旧是重点管理对象。二是基于专营管理的资产负债表。将金融市场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要素从传统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构成金融市场资产负债表。三是基于事业部管理的委托和代理类等业务的资产负债表。如资产管理业务,用区别于传统财务的合并轧差方式,重新还原资金来源与运用、期限匹配要素组成资产负债表。四是基于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为并表管理做有力支撑。
  从结构上,细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要求,形成多维度、向子项目延伸、横向贯穿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管理至少应包括流动性、定价、资本、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等功能,资产负债表也应有不同的展现维度,形成差异化的结构视图。一是业务结构,要与战略规划实施、优化结构调整的要求相衔接,与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功能密切相关;二是期限结构,它是期限错配及缺口分析的基础,也是流动性管理的基本工具;三是重定价结构,侧重于定价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运用;四是币种结构,主要针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基于不同维度结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综合规划、平衡管控、及时监测。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三,构建以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为中心,与预算管理、资源配置、激励约束等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资产负债管理具有承上启下、贯通左右的作用,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将抽象的管理要求具体化,并向业务前端渗透,向分支机构传导。
  首先建立年度经营策略体系。年度经营策略是结合当年形势对战略发展规划的细化,是中长期发展目标分解到年度的策略安排,在全行经营管理中居于上位。策略体系一般包含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流动性管理策略、定价策略、投资策略等。其中,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居于中心地位,其他策略则是对资产负债管理具体功能的细化补充。策略体系实质上是针对资产负债各要素及子项目的总量、结构、期限等,提出当年的定量安排、增长节奏及管理措施,以此支撑年度经营目标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其次完善其他配套机制与经营策略的承接。经营策略明晰了发展方向、目标与重点,需要衔接其他配套机制保证具体要求落地。一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经营要求传递的重要途径,对接经营策略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根据结构调整方向,确定预算形成逻辑,处理好主要预算项目的增长关系;将资产负债管理各项目标分解,将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安排量化为预算参数,建立标准化预算模板;实行分类管理,承认历史基础,在总目标下体现差异化管理要求。二是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激励约束的“指挥棒”作用,保证其与资产负债管理的方向相一致。三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向战略转型、向使用效率高的领域倾斜,增强资源配置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的撬动作用。四是信贷政策。确保信贷政策与经营策略的衔接,共同传递价值管理理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四,做好资产负债运行过程中的预期管理、趋势管理和弹性管理。宏观经济波动与政策调整是当前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在外部形势多变的情况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应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和预判,提高前瞻性,把握主动性,促进经营稳定运行,避免大起大落。一是加强预期管理。做好对大环境、大形势和政策的预判,提前采取措施,及时调整资产负债运行节奏。特别是加强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预期管理,防范市场波动造成的冲击,避免急刹车、急转向。通过对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清晰界定、对措施调整时机所应具备条件的解释,有效引导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预期,在政策转向的过程中保持全行的步调一致。二是把握趋势管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保持调整方向与长期目标趋势上的一致,把握好方向和节奏,形成趋于完善的动态调整过程。三是把握刚性与弹性管理。刚性与弹性管理在资产负债日常管理中相辅相成。刚性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缺乏刚性要求,资产负债管理会陷入无序状态。弹性管理则是要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对内部管理目标和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dedecms.com


  
  三、全面提升系统性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建立运作高效、权责清晰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体制机制。资产负债管理不是单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其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的构建不但要考虑到各部门的权责和关联,还要确保决策和执行的顺畅和高效。完善资产负债委员会的职责,强化对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流动性、资金、资本、投资、定价等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评价,增强资产负债管理功能的衔接性和可执行性,指导全行经营发展。提升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职能,实现对信贷和非信贷、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表内与表外、母公司与附属机构管理的全面覆盖、统筹安排。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与财务预算、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等部门的协作,确保资产负债管理、业经营和风险控制的协调统一。
  丰富与深化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运用。在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开发、数据治理,尝试探索先进方法的使用,利用新型工具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主动管理能力。要加快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资本管理系统与管理会计、数据仓库等管理核心平台的高度融合,实现资产负债管理要素在机构、部门、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的计量和配置,完善资金成本、信用成本、资本成本、运营成本等各类成本的准确计量,推进差异化定价、现金流分析、敏感度分析、资产负债规划与预测等工具与模型的运用。要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客户信息,引入客户行为分析,实现客户价值分层和差异化管理策略,并基于客户和产品的信息分析,评估对资产负债结构、缺口、息差和风险收益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与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关键是要与自身的发展情况相匹配,力求简洁、实用、有效。
本文来自织梦

  培养专业型、复合型、管理型的资产负债管理人才队伍。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跨度、深度和广度。所谓跨度是指了解银行经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清楚历史问题、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所谓深度是指既要有宏观视角,能够把握经济金融形势、政策变化及影响,又要有微观思维,清晰掌握分支机构、业务条线的资产负债管理情况以及经营前端的业务开展情况,特别是对创新型产品、复杂产品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有充分认识。所谓广度,是指不仅要掌握资产负债、资本、流动性等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财务会计、风险管理、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国际业务等跨专业领域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