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国企“去杠杆”改革的挑战和机遇

国企“去杠杆”改革的挑战和机遇

发布时间:2017-09-11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字体:

[摘要]国企降杠杆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于一直以发展和做大做强为主旋律、习惯于资产负债表扩表的国企而言,其意义就不限于对财务状况的调整和改善,而是国企改革面临的又一重大新课题。国企降杠杆究其根本,还是要立足于国企系统自身的改革。国企改革要“问题导向”,国企高杠杆为何产生、如何化解?就是国企当前面临的大问题,也堪为国企下一阶段改革的路标和导航,国企改革应当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成功应对挑战。 dedecms.com

  (中经评论·北京)继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8月23日,李克强总理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国企降杠杆作出全面部署。中央的高度重视足以说明,国企降杠杆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于一直以发展和做大做强为主旋律、习惯于资产负债表扩表的国企而言,其意义就不限于对财务状况的调整和改善,而是国企改革面临的又一重大新课题,其目标和意义、内容和途径,都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不应将资产负债率等同于企业杠杆率
  
  
言及企业杠杆率,不少文章乃至文件,将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之等同,从而把降低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降杠杆的目标。虽然多数情况下,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衡量杠杆率的参考,但其中存在很大风险,严格来讲失之简单,易生误判。 本文来自织梦
  
  目前按成本法编制的企业资产负债表,资产普遍高估、往往水分不小,僵尸企业尤甚。如果用收益法或市场法予以校核,差距甚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局外人从报表得到的印象却容易乐观,美国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不少企业,危机前夕财务报表看上去依然十分亮丽,眼下某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企甚至僵尸企业,仅看资产负债率似乎也并不难看。清理僵尸企业之所以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所谓“资不抵债”作标准,而僵尸企业的账面资产,又因充斥泡沫似乎尚可抵债。特别要指出的是,传统制造业中的重资产行业,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比重不小,往往超过一半,但鉴于国企实际状况,一般不太可能整体变卖用于还债,即使转让变现,所得必然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国企资产中占一半的固定资产,并不能作为偿债能力的对价,根据账面资产值和资产负债率,简单判断国企真实偿债能力,风险极大。笔者的亲身体会是,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从事收购兼并实务时,重点看流动比,关注企业真正可以用来变现偿债、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才更切合实际。 织梦好,好织梦
  
  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企业在举债建设时不仅债务增加,资产也基本同步扩张,加上资产公允值的调整和资产交易时的价值变化,随着企业资产效益下降,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有可能出现悖离,也有企业为某种目的通过资产扩张手段摊薄负债。近年来,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增加,而企业资产负债率却呈下降趋势,就值得我们充分注意。所以推进国企“去杠杆”,不宜简单把资产负债率当成主要判据,而是要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财务状况,重点应该着眼于偿债能力,关注能够和债务对价的资产结构以及债务变化,特别是经营性现金流对债务本息的覆盖能力,才不至落入“黑板经济学”的陷阱。
  
  二、国企降杠杆应该明确目标,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国企降杠杆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摸清家底,暴露风险。应当借推进降杠杆之机,下功夫对所属企业的债务规模、负债结构和还贷能力,进行全面、准确、彻底的调查,特别是对僵尸企业的调查,要作出负责任的明确结论。前几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反复调查地方政府债务的做法,值得学习。二是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对需要采取非常措施降杠杆的企业,指导其制定降杠杆工作计划,并督促和支持其推进落实,以实现降杠杆的具体目标。对大型企业的降杠杆,应该分别制定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并纳入制度化检查和考核。对僵尸企业,不但要果断加以处置,还应明确对掩盖风险、帮助僵尸企业蒙混过关的问责。三是围绕降杠杆深化国企改革,建立防止国企发生高杠杆和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相关导向、考核和监督制度,明确和落实责任。避免高杠杆虽一时降低,今后却再度卷土重来。
内容来自dedecms

  
  国企降杠杆是否取得成效,当然最后要落实在国企总体杠杆率的降低。但既然降杠杆缘起于国企债务过高,目的是为了化解国企债务风险,那么具体企业降杠杆的着眼点和工作重点,就应该是企业的债务负担,能够实实在在的得到显著降低,而不是在其它指标、公式上做数字游戏和纸面文章,也就是说,是为了防范债务风险,而不是为了降杠杆而降杠杆。降低债务才是硬道理,营业利润对债务本息的覆盖能力和偿债能力,才是务实的最终标准。
  
  国企降杠杆任务艰巨,硬碰硬降低债务难度很大,于是避实就虚、搞账面降杠杆的各种形式主义手法或应运而生。最轻松的要数对资产债务进行包装、腾挪甚至造假,在报表上降杠杆。此法成本低见效快,虽有被发现风险,但即使被发现也未必会被揭穿。最受欢迎的当属偷梁换柱型的伪“债改股”,打着“债改股”旗号搞明股实债,不但企业财务负担没有降低,债务风险也没有化解,只不过将企业债务换个马甲,把风险搬家到资产管理公司。企业组织也有文章可做,既可以通过公司分立,将债务转移到拟破产公司逃废债务;也可以借助收购合并,摊低和隐藏高杠杆;还可以在“混改”旗帜下,以高回报或关联交易吸引外部注资降低杠杆率,甚至不惜出售核心资产还债降杠杆。近年来所谓金融创新大行其道,该领域对各种“捷径”,从来不乏想象力,必须配合当前金融治理,防止以降杠杆的名义搞金融投机。总之,对降杠杆这类高层大力推动、难度大、专业性强的工作,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降杠杆是新常态下国企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国企降杠杆,同样需要改善其外部环境。在投资领域,如果经济增长对高投资的依赖没有根本改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保持高增速,国企降杠杆就很难实现。金融环境对国企降杠杆同样重要。金融机构要深入了解切实防范国企的债务风险,转变国企贷款都是无风险资产,对国企放贷出现坏账责任不大的观念,切实改变国企借债容易、拖欠有方、赖账有门的借贷环境。
  
  不过国企降杠杆究其根本,还是要立足于国企系统自身的改革。目前国企高杠杆的现实困境,再次证明国企的管理体制和内部治理亟待改革。如果能借助降杠杆的契机,对国企高杠杆的内部根源和防范机制深入剖析和研究,降杠杆对国企而言,就不仅是新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改革机遇。
  
  经济进入新常态,国企改革步入新阶段,国企的导向、评价和考核体系,理应与时俱进、作出重大改进和调整。应该突出资本回报和防范风险,适度淡化规模、速度和不计投入的产出,抑制企业盲目举债扩张的冲动。笔者始终认为,作为国之重器的央企,在平衡发展扩张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时,应当向后者倾斜。对涉及企业举债的制度规定,应加强、完善和落实,如对企业负责人举债的决策责任,应该建立债务周期问责机制,又如对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本有规定,对防止高杠杆应该起到制约作用,惜乎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对企业运营和重大决策的监控,需要进一步专业化、程序化,并落实监管责任。对一些企业的重大损失案,严肃追责固然十分必要,但更应该从制度和管理上反思其原因,拷问此类本不难发现的严重问题,为什么没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本文来自织梦


  
  当然真正了解企业情况,并能有效鉴别和防范债务风险的,还是在企业内部。这既涉及董事会自身能力和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由于大体制下相关制度尚有待兼容配套。切实推进董事会建设,应该是国企改革,也是防止债务风险和高杠杆的关键一环。
  
  防范国企杠杆再攀新高固然任重道远,切实降低国企既有的债务存量和杠杆率,更是迫在眉睫。在国企降杠杆中有两个领域如何发挥作用,不应被忽视。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2016年央企实现利润1.2万亿,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中,只有399亿用于补充央企资本金,这对于央企补充资本金、降低杠杆率,无异于杯水车薪。必须大幅提高国企利润上交比例,特别是国企从战略上应当收缩的行业、垄断和限入行业、以及因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品牌优势,和因行业周期性取得超额利润的企业,更应该将超额利润的大部分上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该主要用于补充国企资本金,重点应该是投向经营和发展前景好、战略意义重大,但由于历史原因确实资本金不足的企业,而不应当拿来对困难企业“扶贫”、打补丁或乱投资。这也是一种“调结构”,如果不能对国有资本实现相当规模战略意义上的控制和调整,我们常说的“调结构”、“有进有退”、“管国企以管资本为主”,就很难全面落实。当然这关乎既得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阻力巨大不难想见,也是对改革的决心和智慧的不小考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二个领域就是国有资本从某些企业部分或完全退出,某些国企的非核心资产,和主体业务的交易如果通过市场交易成本更低,也可以出售转让,所得用于补充企业资本金降低杠杆。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这也是一项重要举措,改革的历史作用毋庸置疑,其实这是市场经济企业降杠杆的常规举措。
  
  国企改革要“问题导向”,国企高杠杆为何产生、如何化解?就是国企当前面临的大问题,也堪为国企下一阶段改革的路标和导航,国企改革应当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成功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