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国际借鉴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国际借鉴

发布时间:2017-12-29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金融 浏览:【字体: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银行业声誉遭受了重大创伤,监管机构对于声誉风险给予了更高的重视。2009年8月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期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声誉风险采取的是条线管理模式,声誉风险管理机构地位不高,常常处于边缘地带。笔者在文中介绍了国际声誉风险管理情况以及我国声誉风险管理现状,并给出了我国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的建议。

dedecms.com

  (中经评论·北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银行业声誉遭受了重大创伤,监管机构对于声誉风险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国际大型银行也将声誉风险管理上升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2009年8月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期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在监管层的前瞻部署和推动下,国内银行业开始关注声誉风险,并逐步树立了管理声誉风险的意识。
  
  一、国际声誉风险管理情况
  

  对于声誉风险的定义,监管机构的表述被引用得相对较多,也最为广大银行从业者所认可和接受。1997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声誉风险作为市场约束的组成部分;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明确将声誉风险列入第二支柱。各国监管部门对于声誉风险的界定虽然在具体表述方面略有不同,但在其本质和核心上基本保持了一致:一是声誉风险是内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负面评价;二是声誉风险会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声誉风险的监管政策
  
  
国际监管机构重视监管的法制化,并根据银行业最新发展形势、市场环境及监管对象的变化而完善相应法规。如面对电子银行业务兴起,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颁布的《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风险管理》将声誉风险列为电子货币业务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
  美国对声誉风险的监管规制,体现在诸多条例规章中。如美国货币监理署《监管手册》要求监管人员从总体风险和风险趋势两个方面有效评估银行声誉风险,并强调声誉风险是风险评估中必须考虑的基本指标。2013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颁布了《社交媒体:消费者风险管理指南》,要求金融机构从管理架构、政策程序、恪尽职守过程、内容监督、审计执行、员工培训等环节作出反应,认真防控新业务及操作带来的额外风险,如声誉风险。监管当局还要求金融机构应保留社交媒体通信记录,网页静态内容须审核通过后方可发表,监督互动电子通信内容不违反监管通信规定,确保从事社交媒体工作的人员接受适当培训。 dedecms.com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重振英国银行业声誉、提升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英国出台了《金融服务法案》。该法案从诚信的角度出发,规定金融行为监管局(下称“FCA”)将诚信度目标,即保护和提升英国金融市场的诚信度,作为其三大操作目标之一。FCA明确了五个关键的前瞻性风险,其中之一便是缺乏足够监管和高风险融资为市场诚信和消费者带来的风险。在日常监管环节,FCA明确了当风险事件对消费者或市场诚信造成潜在或实质损害时,FCA将采取更加快速果断的行动。
  中国香港金融监管局《监管政策手册》对声誉风险管理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定。如对声誉、声誉事件、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管理过程及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对声誉风险起源、主要驱动因素及关键管理要素进行了阐述分析;突出公司治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对声誉风险管理涉及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报告、早期预警、沟通披露、独立评审等进行全面规范;指明声誉风险监管的目标、程序及评估方法(综合采取定量分析、横向组间比较和监管评判)。 copyright dedecms
  
  (二)银行业从业实践
  
  
境外多数知名银行形成了较为科学、严谨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声誉风险管理机构地位较高,管理结构完整,分工明确。二是声誉风险部门可直接与高管层进行汇报沟通,减少内部流转过程中的延误。三是形成了清晰的声誉风险管理流程。目前国外通用流程为:首先,制定声誉风险管理政策,明确目标、职责分工、应对方法及测量手段;其次,针对不同业务服务类型,对声誉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和定性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及预警信号;再次,采取有效手段控制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缓释风险;最后,及时反思总结,从声誉风险的引爆点开始梳理,对管理及处理机制进行制度上的修订和完善,不断提高声誉风险的管理水平。
  
  二、我国声誉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监管层对于声誉风险的界定,最早的是2009年8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其将声誉风险定义为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2014年保监会发布的《保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对保险业声誉风险进行了界定。此外,中国会计师协会也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进行过定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声誉风险采取的是条线管理模式,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落脚在办公室或品牌部、广告宣传部等部门,声誉风险管理机构地位不高,常常处于边缘地带。部分银行聘请了专业的舆情管理公司,辅助进行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但声誉风险管理多与业务开发、产品推广脱节,事后应对多于事前事中防控,在流程上也存在一定的环节不清或程序缺失等问题。
  一是声誉风险管理的修法修规工作需提上日程。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使银行从业者普遍树立了声誉风险意识,声誉风险管理框架开始搭建并在实践中完善,人员队伍也逐步发展壮大。2016年9月,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将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监管成为了监管部门日常监管要素之一。但随着混业经营和金融脱媒形势的加剧,银行业务已远非往日单纯的存贷模式,与证券、保险等嵌套的影子银行业务成为声誉风险高发区;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也使“互联网+银行”成为最热门的新生事物,为声誉风险管理带来新挑战。因此,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也应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由立法立规阶段转为修法修规阶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 本文来自织梦
  二是定量研究缺乏数据基础和计量方法的痛点亟待解决。对多数银行来讲,声誉风险计量依然是一个新课题,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损失数据缺乏,银行对于声誉风险事件损失的数据披露少,声誉事件数据积累起步较晚、储备不足,数据缺乏规范性且质量不高。其二,针对声誉风险计量的方法体系欠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多还处于被动式应对管理阶段,鲜有银行选择采用数理计量方法进行主动量化管理。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缺乏定量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则由于银行对于声誉风险的计量方法不了解,在选择何种方法进行量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疑问。
  三是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两张皮”的问题尤为突出。声誉风险源头与银行日常业务操作息息相关。若将银行日常业务比作“基础资产”,声誉风险则是基于该基础资产发展而来的“衍生品”。基础资产决定了“衍生品”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因此,要扑灭声誉风险“火苗”,应从银行日常业务这一“火种”下手。比如近年来常见的“理财飞单”或“理财刚兑”声誉风险事件,均起源于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及风控漏洞或短板。若从源头处理好风险隐患,就可有效避免舆情事件升级、引发声誉风险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声誉风险管理往往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业务部门不承担作为声誉风险管理主体部门的职责,“退居幕后”成为配合部门,而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则沦为“消防员”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四处奔波、疲于应付“救火”任务。这种管理流程无法杜绝“火源”,也易造成“纵火者无罪、救火者有责”的问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是声誉风险管理实践的“三轻三重”现状不容忽视。其一,重事后处罚管理,轻事前预警防范。银行更看重对已经发生的声誉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置,过分依靠严厉处罚所产生的“炉火效应”,而对于事前防范与事中控制却往往做得不到位。其二,重个案专项处置,轻总体全面分析。银行较为重视个案,但缺乏事后总结和全面分析,难以形成对银行业声誉风险危机产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三,重中高层管理监督,轻基层警示教育。近年来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声誉风险意识有明显提升,但基层工作人员这方面的意识仍然不强,对客户的信访、投诉处理不重视,对新闻媒体反映的负面情况处理不及时,导致事件扩散升级并引发较大的负面效应。
  五是负面溢出效应加剧“一损俱损”现象应高度警惕。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息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负面声誉事件溢出效应造成的后果也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易造成因某一个体的负面事件,引发整个行业声誉的“一损俱损”现象。当前的舆论并非总是公平的,很多时候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种瓜得豆”的不和谐音符。商业银行因涉及民生和资本市场,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焦点,其一举一动自然引发更多的关注。一家银行出现声誉风险时,有可能会传染其他银行乃至危及整个银行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对策建议
  

  修订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监管协调配合。学习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一是根据经济金融发展情况、银行业声誉环境、传播媒介变化等的特征及趋势,及时出台或修订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有关政策文件;二是通过联合发文、联合声明等更为灵活的监管形式,加强声誉风险监管的综合管理协调,全面强化声誉风险防控、不留监管“真空”;三是将联合行动制度化,通过签署谅解备忘录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安排,尤其是在现场检查和对金融创新工具及业务的审批上采取联合行动,以有效阻断不同风险在各类机构间的交叉传染。
  建立声誉风险损失数据库,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机构的定量分析方法。循序渐进,科学推动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由经验化向定量化管理过渡。一是制定数据管理规章,明确声誉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标准,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共享,为过渡到高级声誉风险管理方法做好数据基础工作。二是建立适合不同类型银行的声誉风险计量方法。可选取部分大型银行开展声誉风险计量试点工作,聘请对声誉风险计量有深入研究的专家进行指导,在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效之后在同类型银行中普及。待计量方法成熟后开展声誉风险计量推广工作,推动中小银行机构等在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加入声誉风险计量的内容。通过对各类银行计量实践效果的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计量方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健全完善声誉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持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地位。一是声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部门应为银行董事会,把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建立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行声誉风险。二是将声誉风险提高到与信用风险等风险同等的管理地位,制定提升银行声誉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三是彻底解决“两张皮”问题,强化部门间协调,业务部门应起主导作用。根据声誉危机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特点,具体业务部门及主管法律、宣传、客户服务的部门应各尽其职、相互配合,做好提前预警、媒体沟通、客户安抚以及事件调查处置等各环节,确保分工明确、层层落实责任。
  高度重视声誉风险的防控预警,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一是从源头上进一步完善声誉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各阶段的危机信号进行分析评估,构建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二是结合当前舆论环境及媒体传播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银行业声誉风险事件发展的每个阶段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总结一般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三是持续提升银行全员声誉风险意识。防范声誉风险与每名员工息息相关,若员工缺乏声誉风险意识,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就很难落到实处。商业银行要注重对内部工作人员声誉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声誉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使声誉风险防范成为全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织梦好,好织梦


  积极借势用力,利用溢出效应打造良好企业形象。一方面,宣传正面事件,如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广泛宣传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普惠金融等方面的产品服务,带头营造良好的行业声誉;另一方面,对不良事件要从溢出效应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尽快减少恶劣影响的扩散。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事件利益相关者的忧虑、稳定其情绪,最大限度地阻断事件对自身的冲击。同时主动发声,针对不实陈述应及时还原真相,有效维护自身声誉;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本着客观、真诚的原则,承认错误并主动公布改进及补偿措施,以最大限度挽救声誉、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