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银行业信贷准入门槛不足以挡住信贷风险

银行业信贷准入门槛不足以挡住信贷风险

发布时间:2018-01-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信贷“准入门槛”是一家银行对信贷客户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一家银行的最低信贷风险底线、偏好。再换个说法,是一家银行设定的客户获得贷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投放于国有企业、政府平台、房地产领域,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太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每家银行,由于自身的规模、所处的地域、人才等资源禀赋,会形成自己的战略。“门槛”是要让人跨的,但让什么人跨过,还是需要我们进行风险评估的,而不是把水不分青红皂白地挡在堤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经评论·北京)那么,银行信贷的“准入门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所谓信贷“准入门槛”,应该是一家银行对信贷客户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一家银行的最低信贷风险底线、偏好。再换个说法,是一家银行设定的客户获得贷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信贷“准入门槛”是一家银行选择信贷客户的最低要求,不是最高要求;是放贷款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信贷审查、风险评估,不是拿着“准入门槛”这把尺去量贷款客户,只要符合标准,就可以发放贷款。比如征兵,对身高有一米六五的要求,但是并不是只要高于一米六五的人就可以入伍了。
  
  然而,自从有了信贷“准入门槛”这一说以后,由于没有认识到“门槛”应该是风险的最低要求,是客户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审核基本条件不等同于风险审查,反而逐步把设定“门槛”当作了风险审查了。因此,“门槛”越设越高,导致一系列的弊病。

内容来自dedecms


  
  由于“门槛”太高,几乎找不到符合“准入门槛”的客户。有些银行于是只好另开绿色通道,对达不到“准入门槛”要求的客户进行特别审核。经营机构为了能做成业务,必须千方百计把审查材料送入绿色通道,其间沟通成本之高、效率之低是可以想见的。这些内部沟通工作,有时还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对于业务人员来说,通过绿色通道,成就感往往比做成业务还让人兴奋。曾见到多次,业务人员因为项目终于获得总行通过喜极而泣,那激动、那成就感,比与多家银行竞争在客户那里拿下项目还让人满足。
  
  由于“门槛”太高,对于业务人员和经营机构来说,怎么让贷款项目符合“准入门槛”反而比风险审查本身更重要。结果造成,风险审查应该揭示风险,变成了如何掩盖风险。导致风险审查工作严重异化。甚至还会造成更大的风险,比如联保贷款、比如互保、比如许多无效的抵质押品、比如把项目贷款改成流动资金贷款等。 本文来自织梦
  
  由于“门槛”太高,迫使员工和经营机构选择客户和项目简单化、粗暴化。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投放于国有企业、政府平台、房地产领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太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国有大型企业、政府平台、房地产领域的客户和项目,相对容易符合“准入门槛”的要求,即使不符合“准入门槛”的要求,也容易走绿色通道通过。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无论是前台还是后台,风险管理能力就开始弱化、简单化。后台审计,拿着“准入门槛”当尺子,符合“准入门槛”的,即使出现了不良,追究责任相对也轻描淡写一些。中台审查,拿着“准入门槛”这把尺子,只要符合“准入门槛”的,就可以放行,自己感觉不会承担太大的责任。前台调查,尽可能找国企、政府平台、房地产等客户,然后尽可能往符合“准入门槛”的方向编材料。 copyright dedecms
  
  中国银行业是时候来调整对信贷“准入门槛”的定位了。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新兴行业,却效果不彰呢?高高的“准入门槛”如堤坝一样的挡在那里。
  
  一个客户经理、一个信贷评审人员、一家银行,真正的风险控制能力,体现在对符合“准入门槛”条件的客户和项目的风险审查和管理上。就像那大户人家的看门老头,他对来人并不只看他是否跨得过门槛,他对不同的来人有着不同的审视标准和相应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真正的风险审查能力是在“准入门槛”之上对客户、对项目的审查。除了那些财务指标,更注重对行业、产业、技术的评估,更注重对企业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的评估,更注重对企业战略方向的评估,更注重对当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中企业应对能力的评估。
  
  一家银行,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客户策略、风险偏好,设定基本的“准入门槛”。每家银行,由于自身的规模、所处的地域、人才等资源禀赋,会形成自己的战略。这个战略,没必要根据时髦变来变去,互相抄袭。根据自己战略的特色,确定自己的业务重点和目标客户。然后依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设定“准入门槛”。就好比入党有党员的基本条件,但符合条件的不等于就可以入党,需要通过考察才能入党。入团的基本条件又与入党不同。 dedecms.com
  
  其次是对不同业务条线设定基本的“准入门槛”。在一家银行总体战略下,各业务条线又会有自己的业务策略,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比如战略客户、中小企业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等。当然就要对这些条线的客户设定相应的“准入门槛”。
  
  再次是对不同的产品设定基本的“准入门槛”。银行的各类产品,是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的,面对客户需求的不同环境、不同交易模式等,其风险类型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相应的,控制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产品设定相应的“准入门槛”。比如,个人消费信贷与个人经营性贷款,虽然都是面向个人客户,但确实完全不同性质的业务,风险审查的重点和内容是不同的,“准入门槛”当然也不同。消费信贷,更多的审查客户的收入水平、自信情况、消费偏好和习惯等。个人经营性贷款更多的审查客户经营的行业、内容以及市场现况和前景,客户的经营规模和能力等。这两大类产品里面还会有许多细分的产品。再比如信用证项下的业务,仅就出口商这一方说,信用证押汇和信用证打包贷款,押汇,只要审查单证是否相符、开证行的信誉,考虑汇率变化和托收时间等,几乎不用关注企业本身的情况。打包贷款,则更多的需要审查贷款企业按信用证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生产产品的能力、原材料等成本与信用证列示的产品价格之间的匹配性等。再比如,供应链融资与一般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一个是在交易模式中的融资,一个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融资,风险控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当然“准入门槛”的设定和风险审查的重点与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织梦好,好织梦
  
  我们设定的是“门槛”,“门槛”是要让人跨的,但让什么人跨过,还是需要我们进行风险评估的。我们不是建筑“堤坝”,“堤坝”会把水不分青红皂白地挡在堤外。当水一旦漫过“堤坝”,那漫过堤坝的水一定是灾难。如果单靠“准入门槛”就能挡住信贷风险,那么这些年甚嚣尘上又一地鸡毛的互联网金融真的就把银行给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