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从储蓄到投资

从储蓄到投资

发布时间:2018-04-08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储蓄和投资,在教课书上是恒等的关系,但这种恒等需要明确的是国民收入核算意义上的相等,也就是说它是会计相等,并不代表储蓄自然能转化成投资。不同的金融系统中,储蓄转化为货币的效率有高有低,而好的金融监管总是能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货币化的程度适中,既能对投资形成有力支持,又不至于损害到金融系统的稳健性。储蓄货币化是一个过程,此外预期可能对储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储蓄和投资,在教课书上是恒等的关系,但是,这种恒等需要明确的是国民收入核算意义上的相等,也就是说它是会计相等,并不代表储蓄自然能转化成投资。
  
  非常典型的中国以国有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结合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系,银行的风险偏好十分趋同,民营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贷款支持。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大力发展间接融资,另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层层嵌套利率加成提高最终贷款人的风险补偿,这种路径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在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外衍生出一个体量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最终是不是转化为投资了呢?我们认为最终肯定是有资产支持的,但是资产的杠杆率不清楚。由于监管缺失,加上风险传导的方式和庞氏骗局相近,实际投资效果有限,成为当下资金空转的主要原因。
  

dedecms.com


  那么,储蓄是怎么转化为投资的呢?储蓄实际上不是名义的概念,它和货币也不是一个概念,它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实物的概念,而现代金融系统中货币则是一个“数字”意义上的体系。
  
  储蓄要变成投资,首先要变成金融系统中的货币。一个金融系统的货币是从央行开始通过适当层级的风险分包形成的,每一次转嫁都会向着风险偏好高的金融机构传递,同时逐级放大整体杠杆水平。简单的可以用M2与投资比,这个数据可以看作是储蓄的投资乘数。我们对货币的统计口径非常多,单M2的口径就几经修改,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M2也不能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支持,转而要看广义社融。但随着金融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尤其是金融自由化以来,对货币的统计口径应当更复杂。
  
  一定意义上讲,从储蓄到货币就是金融复杂程度的体现,它也代表了央行单单监管M2甚至社融可能仍大大低估了货币体系的规模、周期以及波动性。

本文来自织梦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体系的复杂化,我们也越来越难以用效率的高低来衡量金融体系的好坏,综合来说可能需要从金融的丰富程度(也就是复杂度)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两个方面才能刻画。
  
  一般认为金融体系越复杂,它的稳健性就会相对变差,其实不然。金融的稳健性不仅仅是金融自身的问题。反思金融自由化和反自由化的周而复始,就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共同决定了金融系统的稳健性。
  
  总结一下,就是不同的金融系统中,储蓄转化为货币的效率有高有低,而好的金融监管总是能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货币化的程度适中,既能对投资形成有力支持,又不至于损害到金融系统的稳健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储蓄的定义是为了对应投资而言的,实际上储蓄剥离金融的含义,就是节约的意思,体现了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时间偏好,从消费者行为角度它是与消费对应的。把一部分人的储蓄转化为另一部分人的投资,根据经济学理论,是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投资的机会成本很低,刺激人们的投资冲动的结果。但是经济萧条时,人们的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同时对经济的预期也较差,投资意愿同样也大大下降,这就造成了储蓄和投资供需不匹配,在金融体系中就体现为货币过多,因为投资需求下降,并不会消灭储蓄,只会表现为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大于实际货币需求。相反,在经济上升周期,也由于大家的预期高度趋同,利率越高人们的投资意愿越强,但受制于银行传统业务的风险偏好较低,会出现大量投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非传统贷款渠道就会应运而生。 织梦好,好织梦
  
  上面说明储蓄货币化是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流量的概念,和国民收入核算中某一时点储蓄一定等于投资的均衡结果时常有偏离。但为什么高储蓄率的国家,投资率也通常较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让寻找答案变得更加困难。
  
  储蓄和投资之间实际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两种,一是储蓄转化为投资,二是投资造成强制储蓄。两个机制可能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投资型的社会资金需求旺盛,利率整体水平较高,按照储蓄和消费的跨期激励理论,储蓄倾向就比较高。但更重要的是投资型经济体的经济预期乐观,进一步加大了居民当期的高储蓄倾向。
  
  那么,再来看什么样的经济体会是投资型的经济体?以中国为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从重工业化起步,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有一些解释认为是集中的政治体制有利于集中社会资源搞建设,换一种说法储蓄可能不一定自然转化成投资,而是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改变人们的储蓄倾向,进而拉动社会投资进一步走高。
本文来自织梦

  
  再看另一个极端情况的美国,美国经济增长被归结为技术进步和消费拉动,近年IMF指出美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陈旧,但是为什么一致被国际社会唱空的中国投资增速降不下来,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却一直上不去?从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来看,人们总是过度偏好当期收入,容易出现公共投入失灵的情况。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中国来看,投资成为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并且积极创新的金融市场也为储蓄转化为货币不断提供新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能更好地把握了投资带动储蓄这样的内生机制。
  
  最后,我们想进一步说明预期可能对储蓄行为是有重大影响的。举一个最近了解到的经济学中的著名案例-- “国会山照看婴儿合作社”(Capitol Hill babysitting co-operative)。国会工作人员自发组织了一个合作社,成员之间互相帮忙照看婴儿,并采用“保姆券”(一种票证,每张代表半小时的保姆服务)的方式进行等价交换。合作社运营不久即出现保姆券短缺,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家庭希望储存更多保姆券,以备在自己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时把孩子交给别人照管。如果所有人都希望照管他人的孩子,那就没有人外出,这也意味着所有人都没有机会照管别人的孩子,这个合作社因此遭遇了一场由需求导致的萧条。这个案例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中间几经波折,并为应对这种机制失灵做了各种尝试。克鲁格曼对这个案例的解释是经济会因为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我把这个案例拿过来想说明的是消费者预期趋同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储蓄行为趋同,从而造成消费不足或过于旺盛,这个时候可以通过预期管理来调整人们的储蓄倾向。但是不会有永远正确的理论,比如一些欧洲国家的消费者可能对当期消费就有一个最低阀值,导致储蓄行为对投资或者说增长并不敏感。而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又很难运用政府的力量拉动投资,进而改变人们的储蓄习惯。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