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新监管框架下双支柱政策的强化与创新

新监管框架下双支柱政策的强化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8-04-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日前,国务院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在顺应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同时,强化了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作为新生事物,宏观审慎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金融危机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宏观经济进行金融调控的顺周期缺陷事实上加速了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播,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从宏观角度看,通胀水平稳定并不一定能保持金融稳定。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骤然上升,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风险,成为金融管理制度的下一个改革目标。

内容来自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日前,国务院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在顺应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同时,强化了央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宏观审慎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平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一、经济增长和调控政策之间的平衡协调
  

  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但在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有所不同。传统上,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货币政策则以CPI为锚,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逆周期调节来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维护物价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虽早在70年代末期已经被提出,但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才被普遍认同。金融危机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宏观经济进行金融调控的顺周期缺陷事实上加速了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播,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从宏观角度看,通胀水平稳定并不一定能保持金融稳定。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骤然上升,如何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管理制度的下一个改革目标。 copyright dedecms
  
  理论上,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路径被形容成为“刀锋”,意即正确的经济增长道路极为狭窄,左边是过热,右边是衰退。如同一个人带着保险绳、手握平衡杆走在钢丝上。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类似维护平衡的杆,总是左右来回移动,以保持平衡。若经济出现过热,就想法予以拟制,平衡杆向右移动,紧缩货币政策;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则加以刺激,平衡杆向左移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则更像保险绳,当系统性风险聚集乃至显现时,能够确保金融系统的功能保持正常状态,不至对整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从政策目标来看,宏观审慎的政策目标更多集中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自身的稳健上,主要通过在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和拨备率等方面提出要求,或者提出会计准则改革的要求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指标系统来评估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健康状态,并构建其政策工具体系。宏观审慎政策的总目标可以概况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dedecms.com


  
  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似乎更关注金融体系以外的领域,如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并通过中间目标和工具,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来实现其终极目标。
  
  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既要保持各自独立的平衡,又要维持三者之间相互的协调。对于我国而言,首要目标是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和平衡性。维护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造成全局性的问题,并加剧结构性矛盾。货币政策则始终处于不断调整的短暂平衡的状态中,以求能协调地实现四大目标。宏观审慎政策实现平衡,一要防止过度监管,导致效率损失;二要避免监管失位,造成系统性风险。
  
  二、忽略金融功能或影响MPA有效性

织梦好,好织梦


  

  从2016年起,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主要通过资本约束金融机构的资产扩张行为,重点指标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但从平衡金融周期的角度,市场质疑MPA未达到预期效果。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系统性风险有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金融风险随着时间不断积累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二是结构性维度,即在给定时点上,金融体系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因相互关联产生风险”。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并适时释放缓冲,提高金融体系应对冲击的能力;二是减缓资产价格和信贷间的顺周期性反馈,控制杠杆率、债务和不稳定融资的过度增长,防止系统性风险的不断累积;三是降低金融体系内部关联性可能带来的结构脆弱性,防范关键市场中重要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风险”。这样的表述看似富有较强的逻辑性,也透露出MPA政策制定的复杂性。 织梦好,好织梦
  
  由于MPA的实际有效性需要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或金融危机来加以验证,这就使得其面对有效性的质疑时难以自证清白。换言之,MPA能够很容易因为出现危机被证明无效,却无法由于不发生危机而证明其有效。但事实上,现有MPA框架的一个缺陷可能来自于对金融功能和金融机构之间关系深入认知的欠缺。央行的MPA包括七个方面,如通过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业务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自我约束和自律管理。造成这种政策框架结构的内在缺陷可能是由于这些要求更多是针对金融机构,而较少地考虑金融功能的效率问题。
  
  金融功能应优先于金融机构。只要能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金融功能就不会消失,消失的或者被淘汰的只是没有效率的金融机构。经济危机爆发时,个别地区或个别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出现风险并不足为虑,但由于相互叠加、相互交织的金融资产使得风险在系统内相互传导,导致系统性风险,从而失去部分或者全部重要的金融功能,诱致致命的“金融功能猝死”或“明斯基时刻”。这就因此决定了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管边界和原则。宏观经济增长所需的金融功能的效率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特点也会不断变化,从而需要监管政策相应进行调整,MPA应表现出常态化的调整。国际上,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含了目标、评估、工具、政策实施与传导、治理架构等。这一框架本身就具有不断自我调整的动因和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当前,MPA仍在不断优化之中。努力维持金融功能的完整性和效率应成为其内在要求。任何以损害金融功能和效率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企图最终都可能是缘木求鱼,因为它本身就可能对经济金融系统构成系统性问题。
  
  三、处理好多目标系统内部的协调问题
  

  作为金融改革的一个新目标,“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要求监管当局要在金融体系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平衡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聚焦于如何“又快又好”、“又好又快”或者“又好又稳”地实现经济增长。但既然是双支柱,两个政策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货币政策主要以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利率等为工具,调节经济总需求;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通过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等,通过资产价格渠道来实现政策目标。

本文来自织梦


  
  一般来说,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充分协调,才能实现政策预期。多目标系统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多目标之间的措施与实施路径的冲突,会产生不小的内耗。如何协调好多目标系统的管理,是金融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在逻辑联系在于价格和泡沫互动关系,更深层次的则是“买卖”和“借贷”之间的互动,通胀水平(物价)和资产价格(利率)是经济系统中最基础的两个指标。宏观审慎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将体现在价格水平与资产价格的逻辑关系上。现实经济中,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会最终表现为对物价和其他经济部门的持续冲击。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双支柱之一,将资产价格作为中间目标,会有效提高监管部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双支柱之间首先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货币政策有时就像查体温,通过体温来判断经济是冷还是热。但经济体不是生物体,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体温值。而我国经济中,不同市场和经济主体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总量政策的盲区较为明显。在货币政策的盲区,宏观审慎政策能有效补充。如央行降息,以刺激经济,但降息传导出的另一信息则是“现在经济不好”,诱致微观主体的决策更趋于保守,导致降息政策失效。宏观审慎政策“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释放的政策信号更为准确。其次,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互相叠加,强化政策有效性。处理好多目标系统内部的协调问题,调控政策无论在实际效果还是信号指引上,都会具有更多的组合选择和艺术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新监管框架下的政策强化与创新
  

  国务院日前明确了机构改革方案,在“一委一行两会”的新监管框架下,双支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需要尽快厘清政策制定和实施等职责与金融监管机构框架之间的复杂关系。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框架形成“一委一行两会”,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中,大致存在以下关系:金融稳定的整体责任应归属一委一行;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归属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归属人民银行,政策执行归属银保监会;证监会直接管理资本市场,从工具的角度,也应归属“宏观审慎政策”支柱,拥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权力。今后,这一框架将更加清晰和明确,也会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并有强化措施提上改革议程。
  
  应尽快明确赋予宏观审慎政策制定部门相应的权责。双支柱中,货币政策运行多年,政策边界比较清晰,权责清楚,宏观审慎政策则是相对新鲜的事物,离顺利运行尚需时日。赋予宏观审慎政策部门适当的事权,有助于宏观审慎政策的顺利实施。其中,最重要的权责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管理权。宏观审慎政策制定部门直接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或指导其他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行为;另外一种权责相对柔和,宏观审慎政策制定部门可对其他监管部门提出正式政策建议。对此类建议,其他监管部门或者金融机构要么服从,要么作出解释,从而形成有效约束,“一委”的协调作用也将大幅增强。 copyright dedecms
  
  双支柱政策落实中,需要不断尝试使用更为先进的监管理念和监管工具。一是关于监管理念,可总结出做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但无法总结出“充分条件”。而必要条件中又有两种,一是为了达成目标必须要做的事,或者说这些事如果不做,那么目标就肯定达不到,形成一个“肯定清单”。二是为了达成目标,有些事一定不能做,否则,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形成所谓“否定清单”。宏观审慎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肯定清单中的事不能疏漏,否定清单中的事则是雷区,不可以触碰。二是关于监管工具。与单一支柱相比,双支柱框架的复杂性更高,更需要更先进的工具。监管基础要从“经验+决策”转变为“大数据(AI)+决策”。第一个新工具是大数据。作为审慎管理,对于微观主体的信息了解越细越好,但也对数据的有效获取、筛选、分析加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能力越强,审慎管理越能实现“外科手术”般的效果。第二个新工具是人工智能。AI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使用应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以人为主,AI为辅,以人为主制定政策,采用AI做些辅助工作。第二阶段,人已无法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和复杂计算,AI将承担主要的自动处理数据和计算功能。第三阶段,AI通过不断升级和积累,算法上能辅助进行判断,并提出政策建议和范围,供决策者选择,改进决策效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