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中兴危机能否带来“中兴”

中兴危机能否带来“中兴”

发布时间:2018-05-02 作者:派智库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字体:

[摘要]日前,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在一份书面声明中称,因中兴通讯(以下简称“中兴”)在2017年的案件中“作虚假陈述、误导商务部”,将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供应零部件,期限为7年。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升级让中兴发展遭遇重挫。中国通信产业“缺芯少魂”的长期困境,再度重回人们的视线。但是,仅仅化解一次“禁令风波”远远不够,只要核心技术未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随时可能“旧事重提”。毫无疑问,破除这一窘境的根本在于加强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内容来自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一纸禁令,让中兴通讯的危机充分暴露出来。日前,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在一份书面声明中称,因中兴通讯(以下简称“中兴”)在2017年的案件中“作虚假陈述、误导商务部”,将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供应零部件,期限为7年。在此前已有大额罚单之后,“再提旧事”无疑是刻意为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升级让中兴发展遭遇重挫。出口禁运给中兴带来的远不止是成本的激增,更有可能是“停产停运”风险。中国通信产业“缺芯少魂”的长期困境,再度重回人们的视线。
  
  据报道,中兴约30%到40%的核心芯片和器件依赖美国。而中兴前10大供应商中有4家来自美国。其中,英特尔排名第一位、美国存储器厂商美光排名第三位。因此,如果这个长达7年的禁令真正落地,中兴将面临大量核心组件断供,且短期内也无有效替代方案。这意味着,中兴多条产品线乃至业务线可能被迫停工。当然,这一禁令并非毫无转机。中兴是美国光通信厂商Acacia、Oclaro等企业的重要客户,该禁令对美方企业来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相关企业股价已经明显受挫。

本文来自织梦


  
  但是,仅仅化解一次“禁令风波”远远不够。回顾过去,这并非中兴第一次在该问题上受挫。早在两年前,美国商务部于2016年3月7日宣布,将中兴及其附属的三家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及代理美国产品、技术的厂商向中兴出口相关技术和产品。当时,在博弈半个月后才出现转机。
  
  由此可见,无论最终付出多少代价,经过多轮磋商后本次“禁令风波”能否偃旗息鼓,以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都需明白,只要核心技术未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随时可能“旧事重提”。
  
  毫无疑问,破除这一窘境的根本在于加强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这是对所有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的提醒和鞭策。 内容来自dedecms
  
  而早在上一轮危机后,中兴内部也曾总结教训,称“禁运事件让中兴反思自己的供应链如此依赖别人,让中兴重新去评估、考虑供应链的发展,努力加强许多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技术追赶需要长期的投入。尽管从2016年至今,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上也切实取得了诸多突破,但遗憾的是,通信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却在悄然变化。此前,中国是后起之秀,我们曾借用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来依靠规模、成本谋求初步发展,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但随着中国企业在技术领域、商业领域不断突破,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竞争进入“短兵相接”领域。耀眼的成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具竞争力,却也成为部分国家眼中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的对抗占了更大比重,这一要素的缺失有可能让整个企业乃至某个行业“满盘皆输”。如果说此前中国或许可以在“买技术、造产品”与“自主研发”中选择的话,那么中兴危机所敲响的警钟告诉我们,加紧自主研发投入已经时不我待。
本文来自织梦

  
  啃下这个“硬骨头”,实现技术突破,需要政府的驱动,也需要企业、研发机构等主体的“平行努力”。除了加强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此前“用市场换技术”的路径依赖,改变此前“造不如买”等贪图一时便宜、省事儿的短视思维,改变跟随政策热点谋求“红利”的“等靠要”思维,也不能沾沾自喜于所谓商业模式创新刺激出的“新需求”或热点概念引发的追捧上,而应当把重心放在实实在在的“研发”上。
  
  不仅如此,与技术“硬实力”同时经受考验的,还有中国企业的“软实力”。回溯“禁令风波”不难发现,中兴在应对美国相关调查中的确被对方抓住了“软肋”,在合规经营、出口管制、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存在策略性、制度性失误。合规经营,是中国企业在成长为跨国企业、全球型企业时的“必修课”,却也通常是“缺失的一课”。为此,中兴已经屡次付出代价。将来,或许还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相似考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当然,中兴危机的暴露是警示,也是机遇。尽管所有人愤怒于美国出手的“动机不纯”,或担忧于中国企业暂时的“不够强大”,但也深知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曾从此前的“一穷二白”一路赶超至今,对于“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补课并不畏惧。我们期待,在此次危机中,以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能从这次“禁令风波”中吸取教训,在“硬技术关”与“软制度关”上取得突破,让高端制造业从此前初步崛起走向真正“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