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我国劳动力市场新常态与应对

我国劳动力市场新常态与应对

发布时间:2018-05-25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近些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新变化,形成一种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新常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对劳动力供求新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适应和引领劳动力市场新常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第二,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质量;第三,继续推进人口政策调整;第四,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第五,转变就业观念。

dedecms.com

  (中经评论·北京)应对劳动力供求新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适应和引领劳动力市场新常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第二,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质量;第三,继续推进人口政策调整;第四,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第五,转变就业观念。
  
  近些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新变化,形成一种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市场新常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市场由长期过剩转为短缺。人口过多和劳动力过剩曾经是长期困扰我国的一个经济社会问题。早在清朝乾隆58年(1793年),乾隆就感叹当时“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劳动力持续大幅增长。19522002年全国经济活动人口从21106万增加到74492万,增长2.53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就业压力。20世纪60、7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和70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国家为应对就业压力而出台的重大政策。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开始发生变化,由长期过剩逐步趋向短缺。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约100个主要城市的统计,2001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0.71,劳动力仍然严重供过于求,但是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在逐年提高。到2010年一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首次出现供大于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达到1.01,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此后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态势日益明显,2017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16,比2016年同期上升0.06,其中2017年第四季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达1.22,比2016年同期上升0.09。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常态。 dedecms.com
  
  第二,劳动力工资水平由相对稳定转为较快增长。长期以来因劳动力过剩等原因,我国劳动工资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19791998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工资年增长率平均为4.5%,1988年和1989年甚至是负数。随着劳动力逐渐转向短缺,劳动工资水平出现较快增长。19992016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工资年增长率平均为10.9%,其中2001年、2002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5.3%、15.4%和13.4%。进入21世纪后,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率也大都在10%以上,2011年增长率达22.5%。
  
  第三,劳动就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性矛盾转为结构性矛盾。随着劳动力市场总体转向短缺,劳动力普遍过剩的总量性矛盾相对缓和,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一线生产人员短缺与二线非生产人员过剩并存。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均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37、1.26、1.26。而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仅为0.90,需求小于供给。二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与中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2017年第四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劳动力市场中,1624岁、2534岁、3544岁年龄组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30、1.35、1.15。45岁以上年龄组的劳动力则供过于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0.76。

本文来自织梦


  
  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新常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劳动力市场总体转向短缺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发展。19792017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5%。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0.9%和10.5%,远高于农业产值4.4%的年均增长率。第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劳动力持续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就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普遍过剩逐渐转向总体短缺。
  
  其二,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劳动力转向短缺的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带来重要影响:一是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此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每年以300万左右的数量绝对减少。二是劳动力年龄日益老化。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65.9%下降到2016年的53.9%,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5.5岁上升到39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其三,其他因素加剧了劳动力短缺,比如普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加剧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充分,增加了企业招工和劳动力职业搜寻的时间和成本;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一些企业用人观念和部分劳动力就业观念落后等。
  
  劳动力市场新常态的出现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企业“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压力,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同时,劳动力市场进入新常态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使过去依靠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等因素支撑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而经济增长方式只能由过去的“粗放式”增长转为依靠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经济质量的“集约式”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也必须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经济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征。
dedecms.com

  
  应对劳动力供求新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适应和引领劳动力市场新常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应对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是必由之路。要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中关键要转换发展动力,把经济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提高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必须加强基础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广泛发动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继续推进人口政策调整。20世纪70年代出台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是当时人口和劳动力的严重过剩。如今劳动力的供求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劳动力由过剩转为短缺,计划生育政策也应与时俱进作出适当调整。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生育率的反弹远低于预期,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虽然在短期内不能增加劳动力供给,但是对于劳动力长远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建立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充分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同时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并最终取消入户门槛,促进劳动力的区域流动。
  
  第五,转变就业观念。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变择业观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积极就业创业。用人单位也要转变观念,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放宽用人标准。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