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西部地区 >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模式及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7-09-25 作者:派智库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西部地区实行区域性扶贫开发政策以来,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发生率快速下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加,贫困深度不断减轻,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得到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出现明显改善。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扶贫绩效,要创新扶贫模式,打破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消除贫困制度。 织梦好,好织梦

[关键词]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模式;扶贫绩效;制度创新

dedecms.com

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它包括12个省区,如云南、贵州、青海、宁夏、甘肃、四川、广西、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国务院于2002年初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592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其中375个县隶属于西部地区,贫困县所占比例高达63.34%。2006年,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为54.7%,2015年上升为66.87%。2006年,西部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在全国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为69.51%,2015年上升为69.65%,贫困县贫困人口为732万人。2003年,西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所占比例为49%,2015年上升为66.87%,年平均上升幅度为4.47%。可见,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

copyright dedecms

一、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历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是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减贫阶段(1979—1985年)。1982年,甘肃河西定西两地连同宁夏西海固的发展建设被中央与国务院确立为“三西”专项建设,并在国家发展计划中正式纳入其中。 织梦好,好织梦

二是扶贫开发战略实施阶段(1986—1993年)。这一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大规模展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阶段(1994—2000年)。中央在全国提出了“对口帮扶”的倡导,号召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建立起对口扶贫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但在这一阶段,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较差,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分布更加集中,如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石山区等都是贫困人口的“重灾区”。 dedecms.com

四是新时期下的扶贫实施阶段(2001年至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标志着国家重点关注西部农村扶贫开发的进展,并加大了扶贫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部国家级贫困县数量增多。第二,稳定增加扶贫专项资金。第三,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第四,确立新的扶贫开发计划。第五,依靠科学技术扶贫。第六,重视提升西部地区干部素质。第七,中西部结成扶贫对子。

copyright dedecms

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一)大规模区域性扶贫开发模式

copyright dedecms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早实施扶贫政策的地区,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西部地区实行区域性扶贫开发政策。从1983年开始,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三西”建设计划,重点针对甘肃定西、河西以及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为期十年的大规模扶贫投资,每年投入扶贫资金2亿元,随着该计划的不断实施,扶贫范围逐渐扩展到57个县,包括37个国家贫困县。随后,西北、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也都开始实施这一扶贫开发模式,扶贫效果极为明显。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新时期下,原有的区域性贫困人口分布逐渐转变为小范围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更加集中,扶贫对象由贫困县开始向贫困村转变。2001年,甘肃省徽县麻安村积极学习国外的扶贫开发经验,并结合整村推进与参与式扶贫,探索出新的扶贫模式,即“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该模式的运行基础是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政府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使脱贫项目从选择、实施,一直到监督、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贫困户的积极参与,通过综合治理,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目标。通过实施这一脱贫模式,麻安村贫困发生率减少了46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了将近600元,圆满实现阶段性扶贫目标。随后,这一扶贫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目标要求过高、资金投入滞后、区域性贫困面貌难以改变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山区综合开发扶贫模式 织梦好,好织梦

我国约有70%的陆地面积为山区,山区经济一般比较落后。山区综合开发扶贫是指利用山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合理开发山区特色资源,提高山区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促进山区协调化发展。根据调查统计,我国西部地区高原与丘陵地带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2.7%和72.9%,比中东部地区的山区比例高出很多。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中将近54%的比重为山区人口,而丘陵地区贫困人口在农村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为25.1%。山区贫困人口在国家贫困县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山区综合开发扶贫模式对于提高西部扶贫成效意义重大。

内容来自dedecms

(四)生态建设扶贫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生态建设扶贫模式指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适度开发贫困地区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使经济、人口以及生态环境三者协调统一,摆脱贫困状态。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恰恰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区,因此,生态建设扶贫模式的实行有利于贫困地区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贵州毕节地区率先开创了生态建设扶贫模式。毕节地区在很长时间里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经济落后、生态环境极差三大问题,由于恶性循环,毕节地区一直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于1988年成为国家首个生态建设试验地区,并在扶贫开发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其他贫困山区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内容来自dedecms

(五)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模式,顾名思义,它是依靠地方特色资源,在一定地区内成立农产品基地,进而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使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应用比较广,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如“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中介+农户”等。这一扶贫模式最突出的地方是大大缩减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区域贫困农民摆脱贫困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这一模式对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很多西部村镇依靠这一扶贫模式实现了脱贫致富,如重庆酉阳县贫困山区成功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有力证明了该扶贫模式的正确性。 本文来自织梦

(六)乡村旅游开发扶贫模式

织梦好,好织梦

这一扶贫开发模式指贫困地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状态,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化发展。这一扶贫模式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而且需要旅游产业组织以及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只有协调好三者的利益关系才能取得扶贫成效。西部农村贫困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民族风情,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因而这一扶贫模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摆脱贫困状态的例子已经不是少数,举例来说,云南多依河地区通过深入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不仅发展成为极具竞争实力的自然景区,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摆脱了贫困状态。

织梦好,好织梦

(七)移民搬迁扶贫模式

copyright dedecms

移民搬迁扶贫模式指使生活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的人口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搬迁到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较好的地区,实行异地开发扶贫。西部地区不乏那些自然资源紧缺,且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很难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状态,因而移民搬迁扶贫模式更适用于资源匮乏的地区。举例来说,河西走廊地区以及沿黄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当地水利设施建设,使这里的农田面积大大增加,然后将生活于干旱地区的40万贫困人口搬迁至此,并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织梦好,好织梦

(八)对口扶贫模式

dedecms.com

国务院于1996年制定了东西部合作的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省市与西部地区10个贫困省区建立起帮扶对子,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贫困地区借助于对口扶贫模式获得东部发达地区提供的先进生产经验、管理技术、强大的发展资金,一方面解决了贫困地区人口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东部地区也可以通过这一扶贫模式与西部地区建立合作关系,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本文来自织梦

三、西部地区农村扶贫绩效分析 dedecms.com

(一)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发生率快速下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78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高达1.0898亿人,贫困发生率为41.92%。经过30多年扶贫工作的开展,2015年这一数字缩减为9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5%,年均脱贫人口341.67万人,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中东部地区。 内容来自dedecms

(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加

dedecms.com

西部地区国家贫困县分布着绝大部分贫困人口,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贫困县居民的人均收入以及固定资产都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幅。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贫困深度不断降低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随着国家西部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在西部扶贫工作中的高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贫困范围不断减小,贫困深度也大大降低。宁夏、重庆以及广西等地的贫困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 织梦好,好织梦

(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得到改善 本文来自织梦

各级政府在西部农村扶贫开发中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中,更是全力支持。西部农村通电率在20世纪80年代为60%,到了2014年,西部农村通电率已经上升为96%。西部农村通路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40%,这一比重在2014年达到91.2%。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开展,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贫困农民有了更多的摆脱贫困的机会,这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条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五)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明显改善 织梦好,好织梦

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基本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青年儿童都能接触基础教育。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不仅开始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开设了很多不同层次的其他教育形式,如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从整体上提升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 dedecms.com

四、提高我们西部地区农村扶贫绩效的政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创新扶贫模式

内容来自dedecms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也是当前社会突出特征的体现,传统的扶贫模式是为了让人们脱贫致富,适用于传统社会下的农村贫困地区,但新社会的西部农村地区已经不属于完全贫闲的对象,因此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扶贫模式。这就要求从现代市场体系构建的角度创建新的扶贫模式,以社会信用体系为支撑,坚持社会契约精神,创立利益集团协调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新的扶贫模式不仅适用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同时也与国际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趋势相适应。

本文来自织梦

(二)西部农村扶贫工作的关键应该是打破农村扶贫制度性陷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就当前情况来看,制度性陷阱困扰着中国西部农村扶贫工作的发展。从行政策略的角度来分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创新农村扶贫制度,引导和支持非政府扶贫组织积极参与。二是重新构建农村扶贫资源配置机制,建立起新的准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三是科学管理农村扶贫运行机制,保证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共同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消除贫困制度是西部农村扶贫根本任务 dedecms.com

贫困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源,这尤其表现在正处于社会改革与转型阶段的中国,教育、投资、消费等各因素都对制度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它还影响农民的能力与权利。要想打破贫困制度,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消除制度安排,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不良影响的制度,同时拓展传统农业形式,将生态农业和农村金融以及相关的农村服务业融合到农业的发展中,在拓展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增加农产品自身的价值,促进非农产业的大发展。二是重视贫困农民的教育问题,并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现象。四是在社会保证体系方面,体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社会经济增长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

织梦好,好织梦

[参考文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5-6.

dedecms.com

[2]李周,乔召旗.西部农村减缓贫困的进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9,15(1):9-10.

dedecms.com

[3]刘鸿燕.西部地区形成“大扶贫”格局[N].农民日报,2009-12-11. 织梦好,好织梦

[4]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与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 (2):187-188. 织梦好,好织梦

[5]赵玉亮,邓宏图.制度与贫困:以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成因为例[J].经济科学,2009,3(1):17-28.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