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由大转强的新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不高成为重要挑战。教育方式转变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包括:教" />

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调研分析报告 > 加快转变教育方式 提升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质量

加快转变教育方式 提升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质量

发布时间:1970-01-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调查研究报告 浏览:【字体:

style="width:100%">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由大转强的新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水平不高成为重要挑战。教育方式转变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课程体系质量不高,忽视了通识教育;跨学科、交叉融合式及个性化培养不足;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理顺;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有限;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受限,创新教育的能力有限;质量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大学自主权仍然有限。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本报告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机制转型;二是完善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四是激发教师积极性,提高创新教育教学能力;五是改进高校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dedecms.com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方式,高校 织梦好,好织梦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要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体系从规模普及到内涵发展的升级并非易事。从“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未能及时适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长周期、系统性的工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基础性乃至决定性的意义。尽管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很难完全靠“教”出来,但错误或过时的教育方式及制度很可能会“扼杀”人的创造力,进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为此,有必要认清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转变教育方式入手,找准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与进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由大转强的新阶段

织梦好,好织梦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过去数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的扩张与转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在校生规模翻了两番多。2016年,各类高校在学总规模达3699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突破1613万),全球占比达20%,居全球第一。高校毛入学率已达4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提前完成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0—2020)》中“36%”的目标。同期,普通高校数量从2000年的1041个增加至2016年的2596个;其中本科高校达1237所,是高校增长最重要的主力军。

dedecms.com

伴随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我国高校分层、分类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2005—2015年十年间,本科累计毕业生达到2853万人,本科毕业生占新增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从22%增加到47.2%,成为我国新增人力资源的最重要发动机。2017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全球视角看,早在201 3年我国在OECD和G20国家中的年轻大学毕业生(25—34岁)占比已居第一(达17%)。根据OECD(2015)的预测,该比例到2030年将增至27%。同时中国对全球科学家和高技能人员的贡献率更大,2030年将增至37%。究其原因,这得益于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完成了STEM科目的学习(2013年占比就有40%),而美国、英国、德国等多数发达国家该比例均不足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世界上许多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联合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17—2018)》显示:我国国家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27位、创新指数排名为第28位,但高等教育指数为4.8、全球排名仅第47位。与美国(6.1,排名第3)、德国(5.7,排名第15)、英国(5.5,排名第20)、日本(5.4,排名第23)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还有显著差距。类似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8)”中,相对于我国近些年大幅提升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17/126),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排名却仅为第94位,大幅落后于多数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短板。 copyright dedecms

从经济社会转型的需求来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还不够契合。一方面,人才队伍的“顶天立地”结构尚未形成,不仅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等高端人才数量偏少,产业高技能人才规模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剧。世界银行的研究(2018)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内)失业率约8%,25%的毕业生薪水低于农民工平均工资,30%的职业类型属于低技能(不需要大学文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学教育回报率面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教育质量的提升并未与规模扩张实现同步,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外延式”发展阶段,面向创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足。 dedecms.com

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copyright dedecms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作为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理念之一,尽管已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不少高校的教育方式及育人模式仍因循守旧,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从当前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来看,较突出的挑战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本文来自织梦

(一)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本文来自织梦

首先,实践性、互动式教学发展不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靠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将知识逻辑与行动逻辑有机结合,发展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已成为国际上创新教育的主流趋势。近些年,一些高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如发展“第二课堂”等,但总体而言规模比较有限、效果也不明显。以工程学科为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多数工科院校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环境还不具备;实践教学也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学生“被动实践”成分多,“主动实践”成分太少,培养方式存在“批量生产”现象,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优秀工程师的培养织梦好,好织梦

其次,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灌输为主,重视知识性学习而非探索性学习。这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和知识记忆、不注重方法论和创造力培养,仅仅通过背书就通过考试的教学方式,可能容易导致对创造力培养的压制。有专家就曾指出:“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比美国学生要缜密、扎实,后者更倾向于跳跃式思维;但由于科学知识体系大多并不完整,美国的教学模式反而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必备因素;由此,中国学生在既有知识上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长期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不足将成为最明显短板。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面向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评价直接体现了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评价考核方式整齐划一,不仅缺少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内容体系,评价方式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调研中有高校领导反映,“课堂教学讲的东西太多、实践太少,考得太容易”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如,某校一门算法设计课,本应是侧重于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但期末考卷中超过80%都是概念题,仅10%是一道简单的设计实操题;且这套考卷三年内都没有改动。对学习过程管理的忽视,考核内容、形式、难度的把控不严,容易导致学生把通过考试作为唯一目的,加剧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严进宽出”问题。这不利于以“知识传授导向”向“能力养成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型,也忽视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和对学生个体的全面评价。 织梦好,好织梦

(二)课程体系质量不高,忽视了通识教育

copyright dedecms

课程体系建设看似微观、琐碎,但实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抓手。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短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copyright dedecms

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偏多,但深度不够。不少高校教授们反映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核心课数量过多,但又讲不深。这既造成学生课业压力过大,又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就创新教育而言,方法论培养的重要性远高于理论知识的更新,但现实中却是理论课太多、方法论课程太少。类似地,必修课多以大班教学为主,而有利于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的小班选修课却太少。此外,专业课程内容及教材编写的动态更新滞后,相比于快速改善的教学、科研仪器设施的投入水平,针对新课程开发(特别是学科前沿课、方法论课)的资源投入相对有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是模块化的通识教育发展不足,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十分有限。一方面,除少数院校外,多数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过少,开课资源不够。目前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留给通识课程的空间一般不足20%,通识教育成为一种“点缀”。同时,各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资源能力差距较大,即使是国内领先的知名院校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在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通识教育有八类课程,每一类中有十几门甚至更多的课程可供选择,但国内顶尖高校也暂时无法提供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已有的通识教育较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素质教育层面,教学质量标准不健全,缺乏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关注。通识教育不能局限于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而应更多融入专业教育体系。若专业教育过于强势、通识教育发展不足,将引发“短期功利主义”,不利于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也是国内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两张皮”现象的根源之一。 dedecms.com

(三)跨学科、交叉融合少,个性化培养不足

织梦好,好织梦

适应新时期知识复合、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有效途径。比较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我国高校无论是在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包括辅修)设置,还是多学科交叉的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都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有少数高校在这方面有了一些探索,如:清华大学14个院系合作共建的X-Lab教育平台(又称三创空间)、美术学院与信息学院联合开设的“信息技术设计”专业学位,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允许学生推迟专业选择或选择多个专业等。但整体而言,专业设置过多、过细、过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未能真正建立;加上学分制改革尚不到位,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受限,导致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的教学改革难以落地,也制约了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还推高了创新教育成本。 dedecms.com

与此同时,对个性化培养关注不够,“因材施教”难以有效落地。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目前多数高校未能充分考虑教育的个性化: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同一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也不利于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广,更不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尽管自2009年起,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给予了国内部分试点高校探索多元化专业培养模式的空间,但截至2014年,仅19所试点高校约4500名学子得以入选,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教育远未实现。在这种带有一定“工业化烙印”培养模式下产出的人才队伍很容易呈现“高均值、低方差”的特点。除了拔尖创新人才相对少,对那些不符合既定或常规衡量标准但却有创造力潜质的人才也缺乏包容性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多方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理顺 内容来自dedecms

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是多数发达国家大学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效率和弹性的重要手段。相比之下,我国高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相对单一,企业参与深度不足,产教融合对培养重点行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巨大潜力尚未真正显现。 内容来自dedecms

以工程教育领域为例,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已有208所高校、6000余家企业以及21个行业部门和7个协会参与,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不过,除了参与学生规模占比极为有限之外,合作机制也相对单一。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的专项调查(2015)显示,“企业提供实习条件”和“共建实习基地”是目前校企合作育人最为常见的形式,占比分别为70%和47%;而“提供师资培训”“参与学生实习成绩评价”“参与课程体系修订”及“培养目标制定”等占比均仅20%左右。随着工程教育改革深入,以提供实习场所为主的传统合作育人形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工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诉求,深化合作形式、增强工科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产业转型的适应性已势在必行。此外,调查也显示,超过30%的企业表示“国家缺乏相关鼓励政策或细则”是影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如,专门支持高校产教融合的税收优惠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至今未有相关细则出台

织梦好,好织梦

(五)对新一代数字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准备不足

织梦好,好织梦

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整个教育领域快速渗透,对传统教育教学形态产生重塑、甚至颠覆性的影响。仅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育,就在短时间内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很多低成本、个性化的数字教育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对传统教育体系产生的深刻影响将难以估量。研究预测未来五年内包括在线或移动学习、自适应学习、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虚拟教学、智慧教室、创造空间等新技术、新形态将在全球大学体系中普遍出现

内容来自dedecms

与之相比,我国高校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总体上还是以平面、实体教学为主,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有限。调研中很多师生代表都反映,国内高校在适应和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教育创新上普遍准备不足。目前,除了对数字化教育的研究和投入不够外,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未建立,难以匹配数字化转型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如,尽管全国高校50%的教室是多媒体教室,但教师总体的数字化素养低、多媒体教学内容质量不高,学校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支持、推动教学改革也很有限。与欧美国家大学相比,尽管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规模并不小,已有460多所高校开出了3200多门在线课程,但高质量的精品课少(总体不足20%),学生注册量普遍不高,与线下课程的配合度也不高。此外,高校间对各自开设的在线课程互认程度也不高,学生自主注册并完成一些通用在线课程后取得的学分难以实现跨校间转换。总体看,如何利用好新技术、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平衡线上与线下教育,最大限度保证教育形态的弹性,将是我国高校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内容来自dedecms

(六)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受限,创新教育的能力有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无论是推动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还是发展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投入精力与经验水平。长期以来,师资水平是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短板,也是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目标。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要求在教学中有强烈意愿并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copyright dedecms

一方面,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长期存在,投入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科研的态度,而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则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与水平。当前,各高校内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主要原因除了教学质量测评难以量化、难度较大(相对于科研水平考核而言)之外,关键在于针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考核力度不强,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尚未完善,教学对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影响有限。以某高校二级学院职称评审的分数计算方式为例,总分由三部分构成:科研成果占70%,教学工作表现仅占15%,学院活动贡献与参与占15%。调研中不少教师代表也反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大多过于简单,主要考察课时投入,如是否完成工作量、遵守教学秩序等,对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反馈及培养质量等因素重视不够。一些高校甚至将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一方面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大教学任务分配,但另一方面在职称晋升、岗位竞聘以及奖励政策方面却对科研业绩与教学质量“厚此薄彼”——这不仅让教师们无所适从,还会严重影响其教学积极性。实际上,重科研本身没有错,关键不能“轻教学”。若没有对教学环节的足够重视和机制保障,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dedecms.com

另一方面,适应创新教育诉求的大规模、高素质、多元化教师队伍发展不足,选拔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生师比偏高问题严峻。尽管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量已居全球第一,但受制于不断扩张的生源规模,生师比长期偏高,自2006年至今保持在17.5左右。而根据《教育概览2014:OECD指标》,OECD国家的生师比均值仅为14。较高的生师比在加剧教师教学负荷的同时,也不利于大规模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个性化、长期性投入。其次,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有限。如,截至2014年,各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仅20.05%,新建本科高校更低(不到10%)。2015年全国905所普通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18.6%,仅8.3%的专任教师具有工程背景、17.1%的专任教师有行业背景。特别是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专业的创业教师或授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创业导师数量有限等。再次,现有教师队伍的选拔与培训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高水平师资的源头质量。

copyright dedecms

尽管近些年多数高校对师资招聘的要求提升、范围扩大,教师市场也在加速形成,但除部分重点院校外,多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选拔方式、培训体系的国际接轨程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受教职评聘、薪酬制度、流动机制等因素的制约。相对于欧美大学体系中“学者中选拔教师”的成长路径,国内高校教师的成长路径多是“教师中选拔学者”,这种差异直接带来了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差异。 内容来自dedecms

(七)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本文来自织梦

大学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应的监测评估是促进高校提高教育和治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已成为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水平及产出质量的突出问题。现有的学科评估或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体系中,评价重点相对强调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未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摆到首要位置。究其原因,一是考核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大多是硬指标、可比性强,而考核人才培养的指标偏软,多以精品课、教学名师、实验班等碎片化指标呈现,难以真正反映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二是量化指标多、定性指标少,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本身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如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服务、大学文化等因素。由此,这会助长一些高校质量改进的短视化倾向,不利于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和特色。由于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的办学资源和生源质量,还容易引发大学间的竞争唯论文、唯头衔、唯项目,甚至是“唯标签、争标签”。这不仅不符合主管部门推动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的初衷,还会因政策固化加大不同高校间的身份差异,最终降低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 dedecms.com

总体而言,高校质量监管方面尚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无论是教学评估还是学科评估,其有效性、针对性和持续改进作用还有待加强,评估标准、评估方法都亟须改进。除了今年年初刚发布的本科专业类国家质量标准,适应创新导向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尚处于建设之中,对大学办学绩效动态评价、国际监测评估或认证等手段的引入还较少,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展仍不成熟。此外,高校主体责任、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还有待加强。

copyright dedecms

(八)大学自主权仍需进一步扩大和落实 本文来自织梦

良好的大学治理体系是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性特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张并日趋复杂的趋势下,加快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越来越重要。以美国为例,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其在组织、财务、人事、学术等方面的高度自主权是最重要的特征。欧洲自2000年通过“里斯本战略”以来,在大学治理改革方面的一个主要趋势也是更多地向美国模式靠近,以更大、更灵活的自主权推动大学成为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本文来自织梦

相比之下,我国大学自主权改革仍在探索之中,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决策的直接干预还仍然较多。受宏观教育管理体制影响,高校客观上仍面临行政干预多、法律规范和系统化制度建设少的问题。就自主权而言,尽管政策上已明确,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相关政策不配套、好政策难落实(缺乏实施细则)或隐性制约多等问题。2010年,世界银行对东亚国家的一次专项调查显示:在高等教育自主权的各项指标上,中国的评估结果均不太理想,仅在“制定学术和课程内容;确定工资、招聘和解雇教职工;拥有建筑物和设备;确定招生规模和组成”等方面有部分自主权。就培养创新型人才直接相关的权限而言,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位审批、学科建设、教改项目审批、经费审批及使用、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在内的管理权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同部门的直接干预。相关部门之间下放自主权不匹配,加上部门间政策不协调,仍然存在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相比于中央部署高校,地方所属高校、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需求更加迫切。 dedecms.com

三、对策与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不只是提供人的就业和职业生活技能,还要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多数创新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多拥有一个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方式转变不够、制度保障不尽完善。为进一步理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引领发展所必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诉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一)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重点推动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的改革

织梦好,好织梦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力求面向全体、融合专业、强化实践、个性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应尽可能突破以往教学改革的局限性,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一体化综合改革入手,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向深入。建议对2015年颁布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开展专项评估,抓紧出台配套的行动指南。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教学方式上,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以及方法论教学,扩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对课程考试和毕业设计的形式、内容、难度加强监控。在课程体系上,适当减少核心课数量,增加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给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特别是扩大模块化通识教育课程占比,研究出台通识教育的质量标准。在培养模式上,加大弹性学制改革力度、推进学期制度改革,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扩大各类“拔尖培养计划”“卓越培养计划”的覆盖面,提高普惠性。在配套机制上,加快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改进现有的教学工作评价机制,推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如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及时把前沿成果引入课堂等。

本文来自织梦

(二)构建完善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遵循需求导向,离不开与社会用人部门紧密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拓宽传统的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加强在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参与课程体系修订与学生学业考核、促进师资双向交流与兼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及时转化为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再次,推动以发展新工科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产教融合改革示范,加快出台包括财税、金融、用地等在内的政策优惠实施细则,切实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copyright dedecms

(三)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内容来自dedecms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迫在眉睫,各高校应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教育教学范式变革。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的深度应用,积极探索智能化、低成本、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形态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需求。增强教师的数字教学素养,推动翻转课堂、泛在学习、混合教学等方式在众创空间、多学科融合学习(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模式中的应用。加快完善“慕课”学分跨校认定、标准体系建设等配套制度,主动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高校教育创新。 dedecms.com

(四)激发教师积极性,提高其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

copyright dedecms

进一步明确全体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的职责,鼓励分类管理,深入改进绩效及职称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考核(特别是创新教育的考核),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施行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同时切实加大对创新教育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从制度上确保教学与科研是同等重要的评价依据,并继续强化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加快完善高校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教学发展制度。可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经验,大力实施“面向创新教育的教学能力提升”国家师资培训工程,使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培训常态化。同时,加快建立高校与产业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扩大双师型比重;改革现有的大学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提高源头质量。

本文来自织梦

(五)改进高校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织梦好,好织梦

全面改进高校的质量评价体系是落实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中之重。应把人才培养水平作为评价大学的首要指标,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改善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一要改进过度数量化、短期化、碎片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及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纳入高校学科评估和教学评估体系。二要摒弃不合理的“一刀切”“贴标签”管理方式,优化分类管理,鼓励不同办学模式的有序竞争。三要进一步强化督导评估的作用。建议拓宽现有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的范围,从“保底线”的角色逐步向“促提升”升级,引导高校在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dedecms.com

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落实好教育与科技、发改、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其次,应努力改善大学治理的外部环境,营造宽松、包容的育人生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着力解决课程与专业设置、弹性学制与学位颁发、教改项目审批、经费使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不合理干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高校探索完善其内部治理体系,将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大学理事会建设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内容来自dedecms

注释: 内容来自dedecms

①“毛入学率”是指18—21岁在校生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重。我国1990年该指标仅5%。 织梦好,好织梦

②李培根,“实学创新人才培养——紧迫而严肃的话题”,《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5日

copyright dedecms

③施一公,“人才培养呼唤良好的制度环境”,载于黄达人等著,《大学的根本》,商务印书馆,2017。

织梦好,好织梦

④饶毅,“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学院”,《大学的根本》,商务印书馆,201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⑤钱颖一,“通识教育,个性发展”,《大学的改革》,中信出版社,2016。

本文来自织梦

⑥钱颖一,“中国教育问题中的‘均值’与‘方差’”,《比较》,2015年第1期。

织梦好,好织梦

⑦参考: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dedecms.com

⑧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专门面向“企业参与办学”的结构性减税优惠,但至今未有相关配套文件。 织梦好,好织梦

⑨如,2011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免费在线课程获得了全球超过16万人的在线注册,引发广泛关注。

本文来自织梦

⑩参见:美国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项目,《地平线报告:2016年高等教育版》。

织梦好,好织梦

⑾摘自:“解决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难题要让教师有劲头有甜头”,《光明日报》,2017年2月12日

dedecms.com

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一般是指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型教师。

本文来自织梦

⒀数据来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报告》(2016年度)。

本文来自织梦

⒁参考:CCG,《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201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⒂参考:钱颖一,“大学治理:美国、欧洲、中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9月。

dedecms.com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励与流动机制”课题组 dedecms.com

课题负责人:马名杰

内容来自dedecms

课题协调人:田杰棠

本文来自织梦

课题组成员:沈恒超  戴建军  杨超 

织梦好,好织梦

罗涛  李忠  熊鸿儒  王明辉  张鑫

织梦好,好织梦

执笔:熊鸿儒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