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风险收益结构的视角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风险收益结构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01-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新金融 浏览:【字体:

[摘要]在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技术资本化是科技金融业务的核心,它客观上需要更为综合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体系内任何单一的业务条线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商业银行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发展科技金融业务就成为必然的选项。一个风险收益平衡的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模式,应该采取风险货款+科技金融创新投资基金+科技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的基本结构,即:“1+1+N”的模式。

织梦好,好织梦

  (中经评论·北京)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是目前中国金融的热点问题。科技金融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政府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升级的驱动力。近年来政府科技金融政策已经较为成熟,例如2015年3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在2016年两会中通过的“+三五规划”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投贷联动”等科技金融政策写入其中。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创新的动力、路径等并不清晰目前市场上很少有银行建立了清晰的科技金融商业模式。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银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金融供给与科技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性、高风险的特征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换言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银行科技金融有效供给的关键是探索一个风险收益平衡的业务结构。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以风险收益结构为主线讨论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操作框架。

本文来自织梦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科技金融的研究呈现加速状态。关于“科技金融”国外从理论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研究范畴。国内学术界对“科技金融”的解释更接近于“科技与金融”,并未将科技金融这一术语进行独立的解释。
  为了更清晰地描述科技金融的理论图景,笔者将目前国内科技金融研究的理论流派归纳为“体系论”、“范式论”和“业态论”。提出“创新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赵昌文教授等。该观点的侧重点是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关系,该定义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后来的国内学者大多是在此基础上对科技金融模式及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深化研究。持“经济范式论”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房汉廷研究员,其力图从产业的角度解释科技金融的本质。发展出科技金融“业态论”的是李心丹教授等,其从银行等科技金融供给者资源整合服务科技创新的角度,讨论科技金融业态建立和演变的可能性。
内容来自dedecms

  国内有关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依然是碎片化的,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科技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分析;2.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成因和解决方案;3.国外服务科技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借鉴。通过对学界关注热点的归纳可见,并没有文献通过统一的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和路径。本文更加认同“金融业态论”的主要观点,即商业银行需要重构科技金融风险收益结构,通过建立平台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科技金融一系列资源服务中小科技企业。
  
  三、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的现状:风险收益不平衡
  

  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条件下,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风险资本、商业银行、企业、共同基金、股票市场以及政府设立的创投引导基金等。本文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讨论科技金融供给问题。 本文来自织梦
  
  (一)我国现有银行科技金融体制
  
  
目前我国银行科技金融供给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独立准法人制科技支行模式,即在总行框架内以完全独立于其他分行的准子银行体制专营科技信贷业务《如杭州银行》;信贷工厂模式,即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部门,负责科技企业信贷的经营和管理,在该模式下,科技企业信贷业务的客户评级、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中后台业务集中在科技贷款“信贷工厂”内进行流程化处理(如北京银行);科层制科技企业信贷模式,该模式在总行成立科技企业信贷业务部,该业务部分级指导和管理条线科技企业信贷工作,而分支行经营机构具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经营(招商银行);科技支行模式,即在高新区等科技企业聚集地,设立专营科技企业的支行独立进行经营(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模式)。上述四种可供选择的体制各有优势和劣势,也有学者主张通过学习硅谷银行改进现有的科技金融供给机制。在笔者看来,上述四种体制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解决以信贷为主的科技资源供给与科技企业高风险特征的金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内容来自dedecms
  
  (二)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结构
  
  
学界主流研究认为,高风险是科技金融最基本的特点和发展中最主要的瓶颈,科技企业的风险有典型的期限分布特征,如下表所示:
  

  
  横向来看,作为科技金融交易买方的中小科技企业,其风险结构与一般实体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缺乏完善的财务体系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信息可信度差。二是科技型企业融资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是科技企业自身特有的特点决定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麦克米伦缺口”现象。三是科技企业融资市场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四是融资双方市场集中度不高。五是政府在科技企业融资中起着重要缓释作用。
  
  (三)银行科技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不平衡
copyright dedecms

  
  
现有银行科技信贷业务的盈利模式,是贷款到期后企业支付给银行本金和利息,银行的收益主要是利息。银行科技信贷收益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信贷的结构和收益低。例如某国有大行苏州分行在2015年7月对苏州市某能源有限公司的授信中,给予企业期限1年的300万元的短期流动资金授信额度,利率基准上浮30%,该案例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主流科技信贷的收益情况,即不仅单笔数额较低,利率水平也不高,笔者认为这是原有模式最根本的缺陷。
  第二,银行无法贴现未来收益。笔者接触到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某科技园区一家医疗技术公司,该公司2005年成立,在2011年之前的销售额都不高,而且利润为负。经分析某大型国有银行给予其200万的信贷支持。该公司在2014年第四季度已经实现销售额1.8亿元,利润4500万元。在该案中,银行科技金融模式是以信贷为基础的,仅能获取利差收益,显然是与科技企业高收益特征相冲突的。中国市场中存在相当比例的类似该公司的案例。银行只有介入股权投资才能平衡业务的高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曲线决定了银行供给侧改革必须提供一套对现行科技信贷业务的有效替代机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
  

  商业银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需要供给侧改革是有内在逻辑的,即商业银行需要准确地刻画科技金融市场的特征。
  
  (一)科技金融市场的刻画
  
  
科技金融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柠檬”市场作为一个术语,描述的是瑕疵物品的文易市场。具体而言,由于市场中总是存在次品、劣质品(即柠檬),该商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在这个文易中,对于这一特定商品(如二手车)的质量,在信息掌握上买家和卖家是不对称的。通常情况下,卖家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这一事实导致需求的逻辑出现逆转,即所谓“逆向选择”现象。
  科技金融市场同时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备信息市场。在一个完整的科技金融交易结构中,由于科技企业的高速发展,其技术、团队和市场声誉等关键信息更是处于动态变化中交易另一端的银行缺乏动态工具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监督,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信息劣势。 dedecms.com
  科技金融市场的上述两个特征,是传统商业银行对中小科技企业信贷排斥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进一步证明了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的关键是要解决风险收益不平衡的观点。
  
  (二)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
  
  
对商业银行而言。科技金融市场作为柠檬市场和不完全信息市场,其矫正路径应该是重组科技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详而言之,笔者主张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应该是建立在交叉补贴机制基础上,以投贷联动为核心,进行风险收益结构的重构。就具体路径而言,在理论上存在三个潜在的选项,即做大规模模式、做多利润模式、混合模式,如下图所示:
  

  
  1.交叉补贴,积极做大规模+跨部门合作机制。该模式的实施要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科技金融业务作为银行总行层面的发展战略,且有具体部门协调实施;第二,科技信贷部门的政策导向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做大规模,即可以通过价格、资源等要素补贴的方式,形成竞争优势,通过规模经济的方式获利;第三,科技信贷部门与股权投资基金、投行、资管、金融市场、私人银行等其他部门针对科技企业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全面开发企业价值。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虽然科技信贷部门的利润贡献度不高,但是通过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吸引企业进入银行的科技金融平台,因此从综合收益层面看却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本文来自织梦

  2.跨期套利,贴现未来收益。在现行法律和监管政策的硬约束下,该政策选项的实施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在集团内部建立配合科技信贷部门的创投基金;其二是通过与市场中的担保公司、PE/VC合作。银行具体采取哪种形式的投贷联动模式,需要根据提供服务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进行确定。
  重组银行科技金融收益结构的关键是贴现未来收益。科技金融贴现机制主要有二,其一是期权机制。考察硅谷银行的利润结构,期权收益占硅谷银行利润的较高比例。期权目前还不是科技信贷的主要收入,而期权收入可以有效对冲科技型中小企业较高的风险水平,且期权收入可以将企业未来收益贴现提高盈利水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考虑建立期权机制。其二是股权机制,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
  3.混合型模式。混合型科技金融模式的目标函数既包括交叉补贴又包括跨期套利。但是混合型模式需要隔离信贷业务,这是出于防止利益冲突的考虑。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交叉补贴策略的部门和实施跨期套利的部门应该在组织、考核和激励机制、人员等方面建立防火墙。本文所建议的模式下,银行的盈利来源将是“1+1+N”的结构,即科技信贷利差+股权投资收入+投行、托管、资管等综合收益。这一模式,是在交叉补贴机制基础上,以投贷联动为核心,进行商业模式的重构从而为银行建立科技金融生态圈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来自织梦
  
  五、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以投贷联动为核心的科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实现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机制创新,例如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等。本文只讨论组织架构和业务体系的机制创新。
  
  (一)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的组织架构创新
  
  
在目前中国法律、监管和现有银行经营体制的条件约束下,为了实现“1+1+N”的收益结构,采用科技金融事业部的组织架构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科技金融事业部可以定义为“在银行集团内部,以科技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群,将为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相关的产品研发、流程管理、服务营销、预算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整合成一个独立的组织结构”。科技金融事业部的基本定位是,科技金融事业部作为总行直属经营部门,在全行传统职能式组织架构下,更多地侧重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的部门定位。其制度安排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协同集团内的股权投资部门以及同行外的股权投资公司合作,实现投贷联动。由于科技金融业务发展初期缺乏实施事业部的专业服务的经验,实施科技金融事业部应充分考虑科技金融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保留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中“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特点,采取模拟核算、双重计价方式与分行共担经营职责、共享经营成果。 dedecms.com
  
  (二)商业银行科技金融的业务体系创新
  
  
一个风险收益结构平衡的科技金融业务体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创新,其一是传统科技信贷的专业化,其二是投贷联动安排的可操作性。
  债权类科技信贷的专业化是未来科技金融业务体系的主体部分。主要的方向包括:第一,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特点设计轻资产信贷产品。科技金融的需求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轻资产,缺少传统抵押物,这也是其一直很难成为银行服务对象的原因。商业银行在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和股权逐步增加认可度,开发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的产品。第二,政府支持降低出险损失。政府对科技金融业务开展作用较大,目前国内的科技金融业务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都积极参与了科技金融业务。政府的参与改变了科技金融的风险收益结构,银行通过获得政府的风险分摊支持在出险后得到资金补偿,降低了风险损失率。第三,跨机构分担风险。保险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也是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合作方,保险和担保机构可以对银行提供信贷风险缓释机制。以履约保证保险为例,该产品是以免担保(信用)方式给予向商业银行认可合作的保险公司投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保证保险、具有较高成长性以及在未来具有可预期的现金流的科技企业一定额度的授信品种。该产品由于是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识别、评估和分担风险,可以降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共同风险。 内容来自dedecms
  投贷联动安排的可操作性是实现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的关键,在未来主要有两个路径:第一,期权贷款。期权贷款,是指银行为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提供优惠的信贷服务,与企业约定设定一定比例的股权认购权(期权),通过由与银行具有合作协议的创投机构代持银行所不能持有的企业股权。在股权退出取得投资收益时,由银行与创投等投资机构按照约定比例分享股权溢价。商业银行探索期权贷款模式,即与创投机构合作进入股权市场,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通过提升风险贷款收益率来更好地覆盖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期权贷款业务是银行、企业和创投机构的三方合作关系,实现了三方资源的整合。第二,投贷联动,实现跨期套利。投贷联动是科技金融新体制的核心,该业务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高成长性及其周期规律,银行与创投公司合作,当企业在获得创投的风险投资以后,或创投公司有投资意向后,银行根据企业情况给予企业一定借款的授信品种,可以企业股权质押作为保证方式,商业银行、创投公司与贷款企业签订三方债权转让协议,实现投贷联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六、结论
  

  科技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科技金融业务是“小而美”高度专业化的,这一种特征决定了其市场规模有限。换言之,该市场在均衡状态下,能够取得优势地位的银行的数量是特定的。中国科技金融市场的供给方的演变在未来有两大趋势,其一是“从工具到生态”。即银行从单一的债权供给方到综合金融服务的提供方的转变:其二是“从厂商到平台”即银行业务生产的逻辑从厂商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在国外,以硅谷银行为例,投贷联动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更多的是银行迫于竞争压力自主探索出的商业模式。在我国行政推动的投贷联动试点中,商业银行需要基于本行的战略目标和资源禀赋等约束条件,针对熟悉的行业建立业务优势。
  
  参考文献:
  
[1]房汉廷.创新视角下的科技金融本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
内容来自dedecms

  [2]刘军民.科技金融的相关理论问题探析[J].经济参考研究,2015(7)。
  [3]贾康,苏京春,孙维.“理性预期失灵”原理的应用:对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以成都市高新区科技金融模式为例[J].经济参考研究,2015(7)。
  [4]金鹏辉,张翔,高峰.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及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资本调节的配合[J].经济研究,2014(6)。
  [5]王刚,尹亭,陈文君.投贷联动监管制度框架[J].中国金融,2016(5)。
  [6]张长弓.投贷联动的模式探索[J].中国金融,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