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在“源头”上改善民生

以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在“源头”上改善民生

发布时间:2017-08-16 作者:派智库 来源:改革与开放 浏览:【字体:

[摘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解决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民生短板问题,在公共服务的“源头”上更好地改善民生。本文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公共服务结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公共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dedecms.com

  (中经评论·北京)一、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保障民生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低速稳步增长,但受到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影响,看似稳步增长的态势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不利因素。为了消除潜在的危机,解决经济矛盾,力求在经济结构上实现突破与转型,“十三五”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了改变经济现存方式的高频词。供给侧改革注重有效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具有见效时间短、效果更显著的特点。并以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为基本要素配置,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五大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织梦好,好织梦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并对解决经济新常态以来所遇到的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供给侧改革分为两个大的方向。第一是供给端的改革,即牢牢抓生产端,满足供给,努力在生产端提高产品质量。随着人们的物质条件的提高,消费水准和层次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人们不再追求“多就好”,更追求品质上的“少而精”。过去,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快速发展。如今,诸如雾霾、城市沙漠化、水污染环境问题接踵而来无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出了地球承载能力。需要适时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开采稀有资源,多发展绿色产能,创新开发无污染、能耗小的新能源。我国企业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一些生产者往往只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而无视市场供需,对可赚取高利润的产业扎堆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化解过剩产能,成了供给侧改革的当务之急。第二个方向是结构性改革,通过完善市场环境与机制体制,准确把握好改革的方向与力度,为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生产者与创新者相互协作引领市场,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关乎民生,满足人民需要,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内容来自dedecms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在保持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加大发展供给端的力度,实现从“单手拎”向“两头抓”的转型。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解决民生问题带来了一味良药,使病根在源头上得到根治,改革也遵循了正确的方向。改革的方向应当关乎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心,最先解决矛盾最突出的部分,让改革惠及民生,利为民所谋,最大程度地凝聚向心力,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前进=只有做好民生领域的改革,才能真正让改革的成果为大众所享,才能更好地凝聚向心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共同奋进。
  
  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限制民生发展的短板
  

  自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然而,本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建设却总体滞后,尤以公共服务建设最为突出,并成为制约民生发展的短板。公共服务改革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能够有效解决人们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大众对供给侧民生改革的信心。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中的三大难点成为制约民生发展的障碍。
本文来自织梦

  
  (一)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全面覆盖,涉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包括住房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成。在全方位、广覆盖、勤完善的体制保障之下,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但随着人民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世界的极大提高,公共服务出现新的“需求点”,大众普遍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更优质的养老服务、更人性化的教育、更公平的医疗服务供给。面对大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点”,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行业内部:教育领域未能提供针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理念的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可选择性,向社会输送的创新型人才难以满足需求。医疗领域尚未能打破行业垄断,医疗物资及设备供给相对缺乏。养老领域未能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解决养老型产品及养老型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

dedecms.com


  
  (二)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现象严重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逐步完备,但因历史上各地方政府分别采取具有针对性、倾向性的改革政策,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城乡方面,由于城乡间发展的基础与起点不同,且长期深受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供给不均主要体现在城镇与广大农村、欠发达地区及偏远地区之间。在城镇,政府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号召,加大基础公共设施实施力度。农村及偏远地区公共体系的建设虽没有被忽视,但相较城镇的实施力度及效果看,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依旧低下,且在教育及医疗上尤为显著。教育上仍然面临着教师队伍的稀缺、教学设备物资的匮乏。医疗资源偏向大中型城市,小城市难看病,大城市看病难。区域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尤其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东三省等地区的差异最为显著。区域性差异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导致财政支持力度缺乏公平性,经济越发达地区,可用于支配的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支出占有比例越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实施效果与完善程度越为显著。社会群体方面,受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的影响,非城镇化居民尚未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同等水平,且社会保障未能实现全员覆盖;针对社会低收入者,残疾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制度及公共服务水平亟须完善与提高。

织梦好,好织梦


  
  (三)新型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是以政府及公共部门为主体,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民办机构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力量作为公共服务事业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公共事业向前发展的新动力,对于推动公共服务产业优化升级、丰富公共产品供给内容多样化、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转变公共服务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新型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后,发展动力不足。简单来说,受到机制体制、资源及财政补贴分配不均的制约。首先,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具有普惠性、保民生的基本属性。目前,对于包括保障性公共服务、发展型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三大类公共服务界定较为模糊,导致民办机构等社会新型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事业受到各项严格规章及制度的制约。过多的章法及条约,影响及打击了一大批致力于加入公共服务事业领域的社会组织及私立机构的信心。其次,资源及财政补贴分配不均。国家财政支出及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资源分配及财政补贴仍偏向公办机构,导致公办机构与新兴社会力量地位不对等。资源分配过少、财政补贴不足,迫使大量新兴社会力量被排挤出公共服务事业领域。缺乏竞争的公办机构,在过于“安逸”的环境下,不能促进公共服务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三、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民生需求
  

  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在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弥补了民生发展的短板问题。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化、个性化,满足了人们新消费“需求点”。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有利于激发消费潜在需求、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着手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能够真正惠及民生、直击民心,使大众能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共享水平的提高使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更能增进社会各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应当从三方面着手,扩大供给,满足民生需求。 copyright dedecms
  
  (一)清晰界定公共服务范围,打造多样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清晰界定公共服务范围,有利于政府与市场各尽其能、各取所长,在市场和社会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通过区分政府、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在参与生产服务供给过程中所承担责任的主次,将公共服务分为保障型公共服务、发展型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三大类型。保障型公共服务主体是政府,且由政府承担全面供给责任,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政府继续提供义务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医疗及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型公共服务及非基本公共服务在政府发挥引导及示范作用的同时,分别以社会力量及私立部门为主要供给者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重在强调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公共服务范围的界定,解决了谁为公共服务提供供给的难题,有利于政府及社会力量各尽所能地向市场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有效解决行业内部供给产品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育领域上,开拓教育服务新供给模式,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服务。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私人订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允许民办教学机构开办,弥补我国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的缺失;养老领域上,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解决政府不能向社会提供统一化养老服务的问题。新型社会力量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生产出具有针对性的养老供给产品。 本文来自织梦
  
  (二)拓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均衡化发展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拓宽是将社会力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民建民营的模式引入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形成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拓宽,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公共服务非均衡化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首先,坚持政府为主体的机制改革,破除二元城乡结构体制性障碍,本着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备,实现有效物资转移,促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同等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部署以缩小区域性经济发展差距,有针对性加大区域间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提高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有效支配,获得效益最大化;制定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益的政策,加大救助资金占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比例,完善相关法律救助条例,使他们在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其次,充分利用服务供给方式的拓宽,使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矛盾突出的领域的问题得到解决。具体而言:教育领域,实现国家与高校及社会力量联合,以高校地理位置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欠发达地区及贫困地区,不间断地输送教育团队、物资,实现点对点的帮助;医疗领域,注重民营专科医院的引入,打破公办医院行业垄断,对集中在大城市的病患进行分流,缓解大城市看病难的问题;养老领域,除了加强政府购买、政企合作等新机制以外,政府要出台各种优待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市场方式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力量也要广泛吸收民间力量积极创办诸如老年大学、老年社团等老年文化组织,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copyright dedecms


  
  (三)给予新型社会力量政策支持,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
  
  
社会力量推动公共服务事业发展,首先要破除体制障碍,精简公共服务审批程序,防止行政部门办事相互推诿。明确新型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事业的资质条件、办事流程、注意事项,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灵活利用“互联网+”作为政府传播公共服务信息的途径。一方面,通过一站式信息平台,发布有关公共服务相关信息,促进公共服务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办事过程衔接有序。另一方面,促使社会力量准确把握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动态,在全面了解加入公共事业的各项事项之后,提出相关申请。其次,各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重点加大社会力量参与非盈利性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保证社会力量在与公办机构竞争过程中不受排挤,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活力,更好地为公共服务事业服务。第三,落实政府对社会力量的各项优惠政策,政府依据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实行减税政策,适当减免行政手续费,加大非营利性社会力量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地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中,推动新型社会力量更好地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copyright dedecms


  
  总之,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公共服务结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方式转变,扩大消费新需求点,缓解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社会力量在参与公共服务事业中的发展动力,增强各方凝聚力与向心力,实现公共服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2]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N].人民日报,2015-12-1.
  [3]“十三五”规划建议[EB/OL].(2015-11-03).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03/1405422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