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培育金融支农扶企新动能

培育金融支农扶企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8-03-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目前,小微和“三农”的弱质性与商业资本的趋利性造成金融与实业脱节问题,存在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或边缘空转的现象。如何发挥好基层央行绩效评价等宏观调控手段,扎紧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篱笆,共同打好支农扶企攻坚战,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培育新动能,重构良性投融资体系。主要有:深化股权投资结构性改革;发挥新杠杆乘数效应;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支点;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新业态;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产业融合新动能等方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经评论·北京)目前,小微和“三农”的弱质性与商业资本的趋利性造成金融与实业脱节问题,存在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或边缘空转的现象。如何发挥好基层央行绩效评价等宏观调控手段,扎紧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篱笆,共同打好支农扶企攻坚战,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培育新动能,重构良性投融资体系。
  
  一、深化股权投资结构性改革
  

  当前,农村信用社股份制的新管理体框架基本确立,换了靠背的农商行无疑应担起服务“三农”的主力军重任,但资本金不足、资金实力不够、肩膀不够硬、制度不够铁仍然是其一定时期内必须直面的问题,为补充资本金,壮大资金实力,各县市联社都在紧锣密鼓地增资扩股,这将有利于其扩大信贷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容易产生放宽贷款条件和贷款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因此,应密切关注农商行大规模的贷款营销活动,有针对性地强化信贷管理,严防不良贷款“前换后生”。打铁尚须自身硬,打造担服务“三农”的铁肩更加需要夯实基础,重构铁制度、铁规章、铁账本的“三铁”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约束,督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根据最低标准向股东、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构建规范的民间融资框架。地方法人资本充足率在增资扩股资金和央行票据置换后会超常增长,但其稳定性,尤其是占据着股本金总额绝对比例的自然人股稳定性比较脆弱。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然人股本金的管理,坚决杜绝违规行为,以诚信征得股民和社员的信任与支持。这就要求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三会”制度,构筑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机制,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放水养鱼”,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让民营资本放心投资入股,入真股、长期股,让民间闲资不流失,筑内生性强的信用之“巢”,引合作办民营银行之“凤”,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办成真正资本充足率更高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织梦好,好织梦
  
  二、发挥新杠杆乘数效应
  

  近几年来,在财政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不够的农村,央行支农和扶贫再贷款作为撬动农村经济的杠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两个缓解两个缓和”新动能润滑剂的作用,缓解了前几年农村信用社支付困难的燃眉之急,缓解了农村小额信贷资金发放的资金需求。央行支农再贷款仍应成为一段时期内支撑“三农”发展的支柱,但支农扶贫再贷款这种以短、频、快“散打”型资金,如何适应农业产业生长周期长、资金需求大、见效获益慢的对象?当前应改变过去的限额分配、划地为牢的做法,实行基数限额和授信限额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且授信额度一年一算账、一年一调整,避免农村信贷资金“钱到地头死”。同时须探索大小搭配、长短结合、利率优惠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支农组合拳,为了有效地发挥支农再贷款在支持“三农”中的巨大作用,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搞好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示范效应、乘数效应,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管好、用好、用足支农再贷款,确保支农再贷款真正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三、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新支点
  

  涉农金融机构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必须发挥央行宏观调控能力,定向和定量有机结合培育新动能,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解决金融资源总量和流量的优化配置问题。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央行票据置换使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大幅增加,但由于各地农村信用社营运区间的经济环境质量不同,资金需求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信用社行际间信贷资金存在一方面不足用,另一方面又大量闲置的反差现象,应对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邮政储蓄机构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和利率设定限制,同时适当放宽邮政与信用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行业间的资金调剂机制,减少其存款准备金缴款比例,以提高农村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调剂能力,提升竞争力,促进其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支持民间担保机构,疏堵结合,引导并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继续推进农户联保工作,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有效农村投融资格局,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小额农贷的同时,推行大额农贷和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在继续做好农牧业商品生产加工大户信贷支持工作,着力为“农”字号中小企业暨实体经济融资解难。

本文来自织梦


  
  四、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培育新业态
  

  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培育多样化的小型商业银行,要鼓励并允许正规乃至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和组织,特别是民营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补位,要以优惠的税收、民贸民品贴息、扶贫贴息、世行贷款等政策撬动涉农相关产业增加新动能。一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到房地产业的原产业部分纳入民贸民品贴息,而不能对其高回报高风险的房地产部分贴息,引导他们回归农业产业,继续兴办实业;二是鼓励尚在农村金融市场吸收存款的农村金融机构即农行、农发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回归,回报农村,将较大比例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找准与“三农”发展共存、共赢、共荣的结合点;三是鼓励邮政储蓄银行发挥农村网络分布广的优势,通过发放小额贷款业务,最大限度地用邮储资金回馈“三农”。要积极推动《存款保险条例》实施和《商业银行破产条例》出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以优惠的费率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农业保险。支持证券市场、租赁市场以及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农户等联合出资组建对农村信贷和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要加快制定《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法》,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规范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发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与法制环境,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真正形成一个以合作型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为辅,商业金融为补,充满活力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
copyright dedecms

  
  五、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产业融合新动能
  

  在利率放开背景下,央行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增加央行常备借贷便利,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当作是民生工程,组织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发展低碳金融,促进绿色繁荣。引导各金融机构制定绿色信贷标准,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培育和拓展环境友好型的信贷项目,努力将更多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各类碳金融业务,帮助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运用碳金融工具和碳交易市场拓宽节能减排融资渠道。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产业融合。支持特色农业,关键要延伸金融服务,积极介入“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等农业生产联结方式,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资源型工业,关键要以产业链金融促产业链向实体延伸,扶持在资源深加工方面具有综合优势的企业,增加资源开发的附加值。支持生态文化旅游业,关键要结合产业特点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景区和特色文化保护领域的扶持力度,提高相关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重视民生金融,增强扶弱能力。基层央行应积极参与制定支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改进民族地区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金融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民品民贸优惠利率贷款、扶贫贴息贷款,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帮助民族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信贷资金向交通、饮水、住房、电力、通讯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转移,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