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推进利率市场化配套改革

推进利率市场化配套改革

发布时间:2018-05-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金融 浏览:【字体:

[摘要]2012年9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指出应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原则稳步推进”。总体来看,五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愈加稳健,成果愈加显著,前行的方向也愈加清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未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触碰更深层次的矛盾,不仅需要金融领域继续全力推动,还需要财政等其他领域的共同参与。 内容来自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2012年9月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依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建立健全定价自律机制,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原则稳步推进”。
  从内涵上看,“放得开”着力解放商业银行的定价自主权,实现市场价格的确定权从“官定”向市场议定的转变。“形得成”是指通过市场化行为方式,能够在国内金融市场建立起公允、有效的基准利率体系。“调得了”是指建立畅通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政策利率与市场基准利率及各市场定价水平间能够具备高效的传导关系。“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共同确保了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人民银行能够通过价格工具引导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调控社会资源配置和平均价格水平,最终实现从数量型调控框架向价格型调控框架的转变。 织梦好,好织梦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安排,近年来人民银行与各部门共同配合,稳步推进“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相关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上浮限制,标志着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实现了利率“放得开”的目标。改革进入了攻坚“形得成、调得了”两个更深层次目标。
  “形得成”方面,央行着力培育更加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一方面,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优化SHIBOR的发布时间,推出了以7天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FDR007)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产品,推广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同业存单产品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了SHIBOR对市场利率的反映能力。以较具代表性的1个月SHIBOR为例,2015年10月以来,其与国开债发行利率的相关系数达到0.91,显著高于2015年10月以前(2007~2015年相关系数为0.75),与同业存款存入行报价的相关性也高达0.87。另一方面,建立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2013年10月,人民银行宣布正式运行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组建报价银行团,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照既定规则计算并发布LPR结果。从国际上LPR的运行经验看,LPR有利于在信贷产品领域形成市场化的基准利率,提高信贷产品的定价透明度和效率。据了解,LPR一经推出就被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银行采用,大型银行在新发放法人贷款中运用LPR作为定价基准的规模占比已经达到80%左右,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本文来自织梦
  与“形得成”相比,“调得了”涉及更复杂、更深层次的改革内容。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协同,主要从培育市场主体行为的市场化程度着手推动改革。
  一是完善金融市场建设,为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创造良好基础。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丰富,仅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就从2012年的3769家增加至2016年的4398家,增幅17%,其间民营银行正式登台,国内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直接融资市场建设加快。2012~2017年,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从2063家增加至近3500家,增幅达70%,本币债券托管额从23.8万亿元增加至51万亿元,增幅达114%。此外,资产证券化、同业存单等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也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市场对利率传导的积极作用。
  二是健全行业自律和金融监管,引导金融机构竞争行为的公平有序。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金融机构有序竞争的环境建设充满着更大的复杂性。特别是因配套改革的不完善带来市场信号传导在局部的梗阻,将会使得金融机构的行为选择容易陷入“囚徒困境”。比如,个别有市场干预权的客户价格诉求的非理性、不同机构间监管标准的不协调等,都会增加金融机构行为互动间的“摩擦力”,影响金融机构行为的理性。为此,近年来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一方面建立银行业协会与定价自律机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过程中致力于润滑市场信号的传导,降低信号传导梗阻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密集出台监管政策。特别是打破刚兑和穿透监管两个方向,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及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深远。打破刚兑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中更加重视风险,培育信用利差在利率传导中的作用,规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双方的行为,从而形成更加理性的市场参与主体。穿透监管的实质在于无论金融机构名称叫什么,只要从事指定业务,就要接受指定业务的监管规则。穿透监管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有利于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利率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夯实基础。
本文来自织梦

  三是规范地方政府和国企举债行为,减少影响利率传导的结构性因素。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过度举债行为对资源配置及利率传导效率会形成较大制约。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各类政策规范地方政府和国企的举债行为,包括严格限制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通过地方债工具提高地方举债行为的透明度;引入并规范社会资本合作(PPP),扩大地方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强化对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的统筹管理;等等。根据财政部披露数据,截至2017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5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披露的限额以内,算上中央政府债务后,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36.2%,较2016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是出台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作用发挥夯实基础。2015年正式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由最后贷款人、审慎监管和存款保险三大支柱组成的金融安全网基本成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在确保金融稳定前提下解决问题银行退出难的课题。问题银行不能退出市场,将带来“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扰乱市场秩序,从而使得银行、存款人、贷款人三方难以建立理性的行为模式,也就谈不上利率对资源配置引导作用的发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深化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改革
  

  总体来看,五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愈加稳健,成果愈加显著,前行的方向也愈加清晰。在利率“放得开”基本实现后,改革的方向逐渐转移至“形得成”和“调得了”两个方面,改革的途经逐渐归集至对各领域的能力建设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化改造。从前期改革取得的经验看,继续前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触碰更深层次的矛盾,不仅需要金融领域继续全力推动,还需要财政等其他领域的共同参与。
  金融监管领域。主要是在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基准利率的自然替换,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啃下这块“硬骨头”,至少需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核心是“一提升一脱钩”,加快基准利率的替换工作。“一提升”是指通过持续提高SHIBOR、LPR等代表性利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逐步建立利率走廊降低市场化利率的波动幅度,提高新基准利率体系的影响力和适用性。“一脱钩”是指通过简并存贷款基准利率期限结构,逐步淡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市场影响力,促进金融体系定价与传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逐步脱钩。二是继续强化金融市场建设。核心是提高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实现利率传导机制的顺畅。改革主要着力于融资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等方面的建设。市场建设上既将加快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企业直接融资的行政性成本,扩大直接融资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缩短政策利率影响实体经济的链条;也将强化市场秩序管理,继续加大对影子银行、金融创新的规范力度,扬长避短,“关邪门、开正门”,不断提高市场融资环境的规范性。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建设上将迎来层次、内容都更加丰富的局面。比如,探索发展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s,MMDAs)等产品,增强银行负债产品定价的市场敏感性;丰富衍生产品市场,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主动处置能力;打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通道,为国债收益率基准性的培育创造更加成熟的环境等。三是引导和帮助商业银行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核心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自由和理性。继续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提高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多元化的主动性;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平衡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间的作用,适时降低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优化负债结构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行业自律等工作,消除非理性预期对竞争环境和经营行为的负面影响。
copyright dedecms

  财政领域。现阶段可以在债券市场建设和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可以持续完善债券发行期限结构,为政策利率提高从短端货币市场向中长端债券市场的传导效率创造更好的条件。从国际经验看,市场化条件下央行对利率的调控主要通过直接影响短端市场利率并传导至中长期市场来实现,需要大量的短端操作工具供货币政策传导使用。因此多数发达市场的国债均呈现期限较短的特征,既可以降低筹资成本和进一步增强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央行货币政策提供更丰富的短端操作工具,加速利率传导效率。如美国3年期以内国债发行量占比接近80%(其中1年期以内占比接近70%),美联储公开市场账户中持有的国债70%均为3年期以下。与之相比,我国3年期以内国债发行占比在30%左右,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二是进一步硬化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财务约束,避免不当融资需求弱化利率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前期已经采取的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剥离非公益性项目投资,降低其资金参与商业投资的可能性;推动地方政府编制和披露全口径资产负债表,建立并提高地方债信用评级的市场化程度,为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融资需求“筑坝拦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更多的国有企业上市,通过市场监督提高国有企业负债的理性程度。 copyright dedecms
  金融机构领域。可以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入手持续提高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当前重点需要强化的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综合化经营能力。国际经验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化经营提升非息收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金融机构重要的应对之策。比较而言,美国银行业、中国香港银行业和中国内地银行业当前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在2%以上、1%以上和0.5%左右,中国银行业在综合化经营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幅度。提升的方向可以通过加大交易账户的发展和投行业务发展两个方面予以突破,充分发挥客户资源和专业能力资源的优势。二是定价管理能力。从内外部两个领域提高定价管理能力,内部定价上加快推动存贷款收益率曲线与市场化业务收益率曲线的统一化;外部定价上加快建立兼顾市场和成本的定价模型,特别是存款定价模型。三是风险管理能力。重点提高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传统的大型客户和高评级客户将在融资渠道、投资渠道的选择权上逐步享有更大的自由,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上的风险识别、计量和管控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发展的空间。同时,未来随着利率双轨制的逐步被打破,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环境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利率风险的管控能力将成为未来影响金融机构获利能力的重点。四是客户服务能力。经过短期的“利率战”,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争夺能力将最终回到客户服务能力的高低上,在渠道、产品和服务上通过创新不断满足和启发客户的需求,将是金融机构最终唯一值得信赖的获客、活客途经。比如近期个别金融机构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推出客户画像、分类产品介绍等服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本文来自织梦
  其他领域。可以从规范市场秩序角度配合做好市场主体行为的市场化改革工作。一是配合推进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在法律制定和执行方面,进一步严格对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核查,督促问题金融机构有序退出市场。配合存款保险机构,支持公司治理健全、财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收购和兼并高风险金融机构,盘活金融资源,增强市场健康度。二是引导征信和担保体系的持续完善。一方面,在健全隐私保护制度的基础上,配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企业信用数据和工商、税务、社保、公安、海关、房产登记等行政机构掌握的行为信息,进而形成覆盖全面、信息准确的征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合理把握准入门槛,大幅度提高担保体系的专业性。当前国内担保机构数量较多,但风控能力不强、激励不当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担保机构缺乏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既难以具备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也难以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提供有效保障;既无法缓解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问题,也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下一步可以通过提高担保机构在专业人才组成、服务专业分类等方面的设立门槛,去芜存菁,真正形成能够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可靠服务的担保体系。

copyright dedecms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性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利率基本放开的环境下,市场化配套改革的推进将日益加快,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企业及居民、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确保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的持续、稳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