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普惠金融本质是金融,而非财政

普惠金融本质是金融,而非财政

发布时间:2018-07-11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普惠金融是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的,当时它的含义仅仅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伴随经济运行的变化、技术手段的升级、发展理念的更新,普惠金融已经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而这一变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普惠金融绝非是金融的简单扩容,而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而且也必将会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

copyright 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普惠金融虽是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的,但当时它的含义仅仅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伴随经济运行的变化、技术手段的升级、发展理念的更新,普惠金融已经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而这一变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下对金融重新认识后的重要内容
  

  一般而言,当我们谈及什么是金融的时候,其含义恰好就是“金融”俩字的逆序--“融金”,即通过股权或债权的关系来融通资金(股权和债权关系的发生地就是各类金融市场,载体就是各类金融产品),打通储蓄与投资间联系,进而有效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增长的目标,此金融观实际上就是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映。
本文来自织梦

  
  传统发展理论核心内容是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生产要素,搭建有效的生产函数,发展目标就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提高人均实际收入。在此发展观下,包括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等要件在内的金融体系,近乎就可以直观地表述为“企业走到哪里,金融就跟到哪里”,即金融更多地是推动和促进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生产函数产出最大化。传统发展理论和金融理论具体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和高储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更加倚重投资的拉动,而金融的功能则集中于促进企业资本积累,以及伴随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化所必需的金融深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许多领域也已位居世界前列,工业化进程已初步完成,2015年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就已超过了50%,至今已近60%,可以说中国经济运行已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依靠高资本积累、投资拉动的旧模式已渐式微。因为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除了依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规模投入之外,更加依靠生产要素间结合方式的创新,即创新对增长的推动(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新的产品质量、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引进新的供应来源或者实现新的产业组织等)。然而现实是,本次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劳动生产率出现持续下降,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也出现拐点,15-64岁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由74.5%的峰值开始趋势性回落,2012年新增劳动力出现净减少,至今累计减少超过2000万,那么在技术创新没有“意外惊喜”之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会持续下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正是在上述变化下,决策层也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对于当前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实践变化,传统发展理论已很难适应,原因就在于,新时代的发展含义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增长,而是增长加变革;发展目标也不仅仅是增长速度,而已转为高质量增长,即在经济增长同时,我们更要考虑减少贫困、分配公平、环境保护、公民权利诉求等等,更加看重“人的能力”增强,以及未来自由的发展。
  
  金融作为发展理论的具体映像,其功能相应也由优化资金配效率,转为更加侧重生产要素的改善。而在具体的金融实践中,金融含义的变化依然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普惠金融最根本的含义,“普”指的就是金融的量变,“惠”指的就是金融经历量变之后的质变,由此而言普惠金融并非是金融的简单扩容。因此,要认识和把握普惠金融的真正内涵,首先就是要认清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下对金融重新认识后的重要内容。 织梦好,好织梦
  
  二、普惠金融的特质是金融,而不是财政
  

  要想让普惠金融真正落地开花,还需将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识理清楚,即普惠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非财政。例如,扶贫贷款说到底就是财政补贴和社会救助,而非金融,普惠金融绝不是类似扶贫贷款性质的融资。其间的差别就在于财政和社会救助均属于公共服务层面的范畴,在经济运行分析中属于是对收入的二次分配,其背后政府的色彩很浓,因此也不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定价的。
  
  金融在经济运行分析中属于流通领域,普惠金融同样也是如此。在现代经济和金融运行重,金融功能发挥的基础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要起到决定作用,当然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市场失灵”(“金融危机”),但这并不是全面否定市场的理由。实际上,经济发展的实践推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间关系重新认识--针对市场失灵,政府不应被看作可以直接解决失灵问题的外在力量,政府机制也不是直接引进解决市场失灵的替代机制,政府真正的作用是引导、帮助和增加市场主体化解市场失灵的能力。 本文来自织梦
  
  所以,普惠金融绝不是扶贫贷款的新形式,绝不是财政补贴和社会救助,也绝不是政府以金融之名行财政之责。普惠金融本质依然是金融,金融运行的基础、规律等,在普惠金融身上都适用。
  
  三、普惠金融的实施已具备了技术手段和组织基础
  

  由于普惠金融的实施,是金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换而言之,要想实现普惠金融的“惠”,首先要做到“普”。近年来互联网、IT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得复杂的金融服务在技术上实现了普及无障碍,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思想”、“知识”的传播方式,更改变了人们消费行为模式,例如,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凭借网上购物、无现金支付的经验优势,转到金融服务移动终端化和平台化,期间的学习成本和交易成本很低。也就说,普惠金融的“普”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障碍。
本文来自织梦

  
  除了技术准备充分之外,如何将普惠金融内嵌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则是实现金融完成从“普”向“惠”惊险跳跃的关键,因为若完全依靠企业社会责任一厢情愿的表态和表示,普惠金融是难以为继的。对于金融企业而言,普惠金融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否则普惠金融就无法作为商业模式存在,进而就不可持续。这里的“利”就是上文所说的“生产要素的改善”,这也是普惠金融的着力点,也是金融天然能够连接各生产要素的优势所在,。目前“普惠金融”虽然还属“蓝海”,它具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己”的特质和技术上的无障碍,而伴随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模式中快速实践,相信普惠金融这片蓝海的争夺也逐渐会激烈。由此,普惠金融绝非是金融的简单扩容,而是新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而且也必将会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