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城市转型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验镜鉴与方向

城市转型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验镜鉴与方向

发布时间:2017-10-2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 浏览:【字体:

一、引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城市转型意味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升级。对于城市转型的绩效评价,除了包括传统的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等指标外,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倡导“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以及“智慧化”等发展理念。城市转型依赖于城市发展到了高级阶段这一时间契机,方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因此经济规模大、创新能力高以及资源利用率高的国家中心城市将成为天然的研究样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是发挥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2010年2月,住建部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求与城市定位,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五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后,2016年5月,住建部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成都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支持建设武汉和郑州为国家中心城市。由此最终国家确定8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广州、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成都、郑州)。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国家中心城市为样本,在对比分析主要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力资本以及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纽约市、新加坡以及日本北九州岛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并以此为对象探讨城市转型的战略方向和发展对策。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对比分析 织梦好,好织梦

(一)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比较分析

织梦好,好织梦

表1呈现了不同国家中心城市2001年以来GDP变化水平。不难发现,北上广经济总量始终位于“第一梯队”。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经济增长极和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其经济中心地位不可撼动,而且早在2006年GDP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北京、广州则分别在2008年、2010年达到万亿元水平。武汉与成都“并驾齐驱”,GDP均在2014年进入“万亿俱乐部”,分别为10069亿元和10057亿元,但与北上广的经济总量相比还面临一定的差距。北上广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线城市,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占据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开放的地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合国际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名片。天津、重庆、武汉以及成都的GDP总量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第二梯队”。天津与重庆作为直辖市,能够享受到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政策资源,但也因为毗邻首都和偏安于西南的地理因素,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武汉和成都分别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的核心,未来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引领下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郑州城市经济增长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的“第三梯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国家中心城市人力资本水平比较分析 内容来自dedecms

表2中,研究采用城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数来评价人力资本水平。其中,武汉、广州和北京位列高校人数前3位,位于高校总人数的“第一梯队”,2015年其高校人数分别达到了113万人、104.3万人以及59.3万人,但武汉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后位置,反映了城市人才机制不健全,导致大量高校毕业人才向北京和东南沿海流动。对于北京而言,虽然高校总人数不占绝对优势,但其凭借强大的集聚吸附能力吸引了大量人才的集中,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郑州、重庆、上海位于国家中心城市高校人数的“第二梯队”,对于郑州、成都以及重庆等中西部城市而言,未来应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与升级,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并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吸引制度,让高校毕业生不仅愿意留下来,而且还能够发挥所长,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与高效分工的整个过程中去。天津则位于国家中心城市高校人数的“第三梯队”,特点是高校人数相对偏少,不可避免导致地方人才的流失,未来应当进一步深化劳动市场改革,在政策上放宽人才的流动机制,实现人才的高效分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国家中心城市专利数比较分析

dedecms.com

表3反映了国家中心城市专利授权数量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城市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北京、上海位于专利授权数量的“第一梯队”,城市创新能力与其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密不可分,而且也与其一线城市的定位相匹配;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技术应用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体。相比较而言,成都、广州、重庆、天津和武汉位于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第二梯队”,也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但与“第一梯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在于,广州、天津以及重庆对外贸易发达,对外出口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科技附加值较低;而成都和武汉则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其对外资的吸引能力远低于沿海城市,而且由于地方财政能力的限制,政策上的优惠与沿海城市的城市相比吸引力不大。郑州则位于国家中心城市创新能力的“第三梯队”,创新能力相对偏弱,以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附加值较低。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国内外关于城市发展与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织梦好,好织梦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转型内涵的研究 dedecms.com

城市转型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四种基本观点:(1)城市转型等同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改革开放初期,学者认为城市转型意味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转型,城市发展转型的标志是发展制度与发展机制的变迁(Cooke和Uranga,1997)1、。(2)城市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任务。不少学者认为,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面临危机的重要任务,而且只有资源型城市才有可能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与实证研究工作,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偏重于资源型城市危机形成机制以及转型模式等宏观方面,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更加关注城市转型政策、人口迁移以及社区互动等操作层面。(3)城市转型意味着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朱铁臻(2006)认为城市转型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城市转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法律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合系统。还有学者认为,城市转型意味着城市发展从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跃迁,以及从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技术进步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2、。(4)城市转型是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新技术与新知识层出不穷,城市发展的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兴起了全球城市转型的浪潮,城市转型被认为是实现城市发展高级形态的必经阶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城市转型:第一次是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发达的小农经济是城市形成的重要的动力;第二次是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阶段,城市经济开始从农业及手工业向工业演变;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知识型经济的产生。基于此,大量的学者认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在于经济转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依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相比较而言,朱铁臻(2006)更加强调城市创新对于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其认为城市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以及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创新的驱动,创新是实现城市转型以及发展升级的根源。政治因素也是城市转型中的重要驱动力。科勒德克(2000)认为政治因素对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影响力要大于经济因素,政治领袖以及政府的宏观管理对城市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倡政府在城市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合理定位实现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3、。柴彦威等(2009)强调了地理因素的作用,认为城市转型依赖于其所处的空间区位,中国的城市转型应以社区转型为先,最终实现空间布局的优化4、。魏后凯认为,城市转型的动力是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目标的综合因素。

织梦好,好织梦

(三)城市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模式研究 织梦好,好织梦

侯百镇(2005)对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分为整合转型模式、危机转型模式以及政府转型模式三种5、。整合转型模式是指城市为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而从城市发展理念、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与世界发展潮流相融合的模式;危机转型模式一般是指经济衰退型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型;政府转型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提高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从观念、制度和行动三个层面主导城市发展转型的行为。魏后凯(2011)基于城市转型发生的具体领域将其分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以及生态转型。他认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在于产业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包含人口、文化教育、医疗以及科技等方面的转型;生态转型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低碳式转型6、。与此同时,魏后凯(2011)从转型涉及的内容将其分为发展转型、制度转型及空间转型,认为发展方式的转型是城市转型的最终目的,而制度转型及空间转型是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叶裕民(2011)将城市转型分为制度转型、增长转型和发展转型三个方面:制度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增长转型是指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发展转型是指从唯GDP论到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变7、。

织梦好,好织梦

四、城市转型发展国际经验镜鉴

织梦好,好织梦

(一)美国纽约城市转型发展经验 本文来自织梦

1.背景 dedecms.com

进入20世纪以来,纽约在一战之后迅速超越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使得纽约经济持续衰退。经历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纽约市在美国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滑落,与此同时,美国西海岸硅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纽约市面临着巨大的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城市制造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失业率与犯罪率急剧飙升,城市产业空心化加剧。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纽约市依然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大量市民开始向郊区转移,企业与资本开始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纽约逐渐沦为所谓的“罪恶之城”。为扭转城市形象,纽约市推行了一系列城市转型的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依托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发展浪潮,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吸引高端人才流人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纽约市创业资本成交量提高了32%,而同时期硅谷地区则有所下降;在此期间,纽约高科技产业创造的工作岗位增长了近30%,仅Google一家公司在纽约便有超过1200名工程师,最终纽约市成功转型,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际商务中心。 copyright dedecms

2.城市转型举措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产业结构转型及升级: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工业革命以来,纽约市在产业结构中一直维持着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制造业才逐渐呈衰退之势,这也成为城市内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基于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所谓的“大众消费阶段”,服务业已经开始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主导产业,纽约市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经过不断努力,纽约市1997年服务业占比就已经超过了76%,到2000年则是高达90%。目前纽约市在传统的化妆品、印刷出版等制造业领域竞争力依然居于美国前列,石油加工、食品加工以及装备制造业也占据重要地位。但比较而言,纽约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全球地位日益稳固,成为举世公认的全球金融中心㈣。纽约服务业的发展还体现在生产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创新驱动城市转型与城市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纽约市依赖土地扩张以及土地财政支持的房地产业的大崩盘,这促使纽约开始寻求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模式,随后纽约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启动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建立科技孵化公司以及设立政府创业基金等。与此同时,纽约市还通过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大量人才的集聚为城市创新以及提升城市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纽约市的创新战略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9·11事件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重创,使得美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本、土地以及创新氛围的障碍,为此纽约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使纽约加快向创新产业转型。2011年纽约市选择康奈尔大学与以色列工学院组建人才研究院,促进纽约市高技术产业发展;2014年纽约市推出高科技人才输送管道项目,建立200多个低租金共享办公场所,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培训与咨询服务。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共享,纽约市通过打造“数字纽约”创业平台,将投资者、创业公司与求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信息分享的效率9、。

织梦好,好织梦

(3)打造城市发展文化名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纽约市不仅是全球金融中心,也是世界艺术中心,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纽约市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与其本身移民城市的特征密不可分,据统计,纽约市60%以上的常住人口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不同背景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文化特征。纽约城市管理者、慈善家以及企业家为城市艺术与文化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纽约市政府规定自1982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1%的城建财政收入用于公共艺术事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文化名片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纽约拥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林肯中心两个全球著名的文化艺术中心,通过举办电影、研讨以及参观等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精神盛宴,并且由于公共财政的支持,两者的票价均比较低廉,保障了普通大众参与艺术以及理解艺术的公平性,真正做到了艺术源于大众的发展规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日本北九州岛市城市转型发展经验10、

内容来自dedecms

1.背景 本文来自织梦

日本北九州岛市是日本最早的港口城市与工业城市,而且是日本传统的煤炭生产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采取倾斜式的发展战略进行战后重建,而北九州岛市则在煤炭、钢铁以及化肥等产业领域被重点扶持,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968年北九州岛市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500座城市之一。到20世纪60年代末,北九州岛市依然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但面临着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难题,城市转型问题被摆上了日程。在此背景下,日本从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煤炭产业结构调整,逐渐放弃煤炭产业保护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煤炭产业工人失业等问题。北九州岛市经济不断萧条、民生凋敝,在此背景下,北九州岛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对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保障居民就业,并最终实现城市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copyright dedecms

2.城市转型举措

本文来自织梦

(1)创建“官、产、学、民”联合绿色发展的“北九州岛模式” 内容来自dedecms

北九州岛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政府、产业、高校以及民众在城市绿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地,在政府主导背景下,北九州岛市于1971年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北九州岛市公害防治条例”,设立了企业、市民以及政府部门组成的环境污染物排放监督委员会。北九州岛市通过设立公海动态检测中心对污染物排放全天24小时监控,并且采用金融贴息的方式为企业治理污染提供资金。此外,北九州岛市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势,成立北九州岛产业学术推进专门机构(FAIS),推进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的合作,推进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该机构的建立,使得企业能够基于市场的需求引导科研方向,而高校及科研机构则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平台,这种互助合作的模式为北九州岛市“产业环境化、环境产业化”的城市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也为城市转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北九州岛市市民开展了持续近20年的居民环保运动,通过成立环保组织联盟监督与推动北九州岛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环保组织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北九州岛市环境行动的十大原则”。

织梦好,好织梦

(2)推动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北九州岛市通过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找寻适应本地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出台一系列的土地优惠政策条件,提供廉价土地吸引外资企业迁入,促进了信息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生物产业等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利用本地区位优势培育新型替代产业的过程中,北九州岛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以半导体和汽车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逐渐替代了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企业,成为日本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随着产业替代速度的不断推进,北九州岛地区逐渐成为日本集成电路、机器人、生物科技以及汽车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织梦好,好织梦

(3)对外输出环保经验及环境技术

copyright dedecms

转型成为绿色城市之后,北九州岛市不遗余力地将环境技术向其他亚洲高速发展中国家输出。截止到2009年年底,北九州岛国际技术协力协会(KITA)以国际技术协作的方式向亚洲25个国家派驻了144名环保技术专家。此外,北九州岛市还积极推进国际城市之间的友好合作。中国大连作为北九州岛市的国际友好城市,积极借鉴其环境规划经验,逐步克服了大气污染与水质浑浊等问题,在2001年成为首个获得环境“全球500佳”的中国城市。除了环境技术输出之外,北九州岛市还热衷于国际城市环境合作。1997年在北九州岛市召开了亚洲环保合作城市会议,成立了亚洲环保合作网络;2004年成立旨在推进中日韩等10个国家人文交流的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2006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上倡导成立北九州岛环保合作网络等。 dedecms.com

(三)新加坡经济转型发展经验11、1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背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作为一个城邦国家,新加坡自1959年自治以来在国家治理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自1959年起,新加坡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9年到1965年的进口替代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66到1970年代中叶的出口导向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70年代中叶至1980年代中叶的飞速发展时期;第四个阶段是从1980年代中叶至1997年的产业结构转型时期;第五个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的经济转型恢复期。经历了多次国家经济转型,新加坡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转口贸易经济模式向出口导向工业以及创新集群式发展的转变,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创意中心以及全球总部经济中心。

内容来自dedecms

2.城市转型举措 本文来自织梦

(1)明确城市及产业定位 dedecms.com

建国以来,新加坡一直将自身定位为国际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积极推进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从经济与产业定位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提出了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转口贸易转向进口替代,扩大了国内的就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新加坡开始探讨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大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与创新经济成为新加坡经济转型的又一个重要名片。新加坡在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技术、知识与创新驱动的道路上取到了巨大的成绩,数字传媒产业、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以及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与实力明显增强。

织梦好,好织梦

(2)创新驱动,打造特色园区

内容来自dedecms

新加坡企业的创新转型经历了从模仿学习到自我创造的过程。在建国伊始,以炼油公司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型,通过学习外来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流程的优化以及高端化发展。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国内企业与国际跨国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再加上新加坡政府对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的大力支持,新加坡企业自身加工制造能力有所提升,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逐渐建立并完善了自身的创新体系,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特色产业与工业园区成为吸引创新企业、孵化先进技术以及带动新加坡产业升级的关键,并形成了包括“启奥生命科技园”以及“启汇传媒科技园”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园区,成为培育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新的热点。 本文来自织梦

(3)政府主导下的宏观政策与产业环境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能够步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指导。1980年之前,新加坡推行“追随排头雁”的进口替代战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采取“选赢家”的出口导向策略;21世纪以来又采取“政府风险资本家”策略,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此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产业发展21世纪计划,提出了高科技战略、扩大腹地战略以及中国战略,力求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知识型产业枢纽。在政府主导下,新加坡奉行政府不干涉微观经济的利伯维尔场经济制度,即便是对于国有企业,也只是实行“出资人负责、管理层经营”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府的职责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税收优惠、简化企业程序以及协调劳资关系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在政府主导下新加坡积极发展自由贸易,与多个国家签署自贸协定,涵盖了全球主要的自由经济区,促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商务中心。毕马威数据显示,新加坡是全球174个国家中贸易合作最为便利的国家,在人才吸引能力方面仅仅排在瑞士之后,位居全球第二,而且全球定居吸引力排名全球第一,这些都与新加坡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稳定的政策环境密不可分。 copyright dedecms

五、城市转型视角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向与对策 copyright dedecms

(一)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转型发展方向 织梦好,好织梦

1.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由外延型向质量型转变

本文来自织梦

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国家中心城市转型与城市发展应当从传统的外延式与速度型发展模式,向内涵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赖需求促进,更多依赖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术进步推进,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在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时期,城市发展承载了经济转型以及稳定增长的重要任务。作为优质经济文化资源的集中地,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只有城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的追求空间规模的外延式模式,向追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从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战略要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从“一家独大”向城市群主导的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dedecms.com

国家中心城市转型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大中城市所面临的就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难题,推动城市群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协同、有序分工,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的科学发展依赖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城市群内产业布局要与区域发展协同配合,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匹配13、。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将实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有机联系的空间合作网络,形成依托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核心地位,重点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形成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在此战略机遇下,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存在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可能;而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以及成渝城市带作为国家级战略城市群,也将在促进区域协调以及实现区域一体化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dedecms.com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专业化分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强调产业支撑的重要作用,以培育主导产业以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实现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城市区域转型的根本任务,只有明确城市发展角色定位,依托城市发展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参与国内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才能够实现城市产业体系向技术化、服务化以及高端化转变。当前中国主要城市产业依然以高污染、高投入以及高能耗的传统工业为主,城市内部开发区、试验区以及形形色色的规划区比比皆是,土地城镇化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产业同构以及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造成大量资源与设备的浪费。未来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城市从制造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尤其是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的背景下,实现由投资主导下的工业驱动型向消费主导下的服务业推动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14、。

dedecms.com

4.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向绿色低碳与智慧城市转型 dedecms.com

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绿色化与智慧化发展,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推进城市绿色化和智慧化转型发展需要依赖“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贯彻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提高城市绿色增长效率,并最终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这就要求中心城市内部企业发展秉持绿色低碳理念,通过改进生产流程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增长将由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传统要素驱动向信息、知识与技术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变,利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城市运行更加智慧化与智能化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落脚点。 织梦好,好织梦

(二)推进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 本文来自织梦

1.制定国家中心城市转型发展规划,保障城市转型稳步推进

本文来自织梦

城市转型,规划先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走的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的“三高”发展模式,带来了了严重的资源、交通、环境以及城市管理难题。2016年席卷全国大部城市的严重雾霾为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而且中国500个城市环境能够达到WHO推荐标准的不足1%,这表明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城市转型需要长期稳定的科学规划。纵观世界主要城市发展与成功转型的案例,包括纽约、东京、伦敦以及新加坡等城市,无一例外制定了长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转型规划,并对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产业、交通、空间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了设定,这些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解决“城市病”难题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经济社会规划基本上依托宏观层面的“五年规划”。“五年规划”中的经济发展短期目标往往与城市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目标相冲突,尤其是在中国地方官员晋升考核制度下这种问题尤为突出。有鉴于此,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应该出台长期指导发展规划,例如武汉市出台了《武汉2049》以及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都是良好的范例15、16、,均对城市的长期定位、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展望。

本文来自织梦

2.破除城市转型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包容性增长

copyright dedecms

城市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是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的就在于促进城乡要素一体化流动、释放改革红利以及协调区域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稳增长。当前,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包容性增长面临着严重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要求在“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下进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破除城乡分割,推进要素一体化流动。此外,应该以土地改革中的土地确权为突破口,积极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保障土地流转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城市包容性增长的根本在于创新,传统的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平衡发展政策导致资金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大“去行政化”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制定新兴产业计划、扶植创新产业以及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作用,而在竞争市场领域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国家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城市转型的核心动力在于产业转型。未来中国城市转型应该依托现代服务体系的完善,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的经济支撑地位,加大对包括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端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准入门槛、税收优惠以及产业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帮助,破除市场垄断,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因为其能够提供城市可持续增长所依赖的人力资本、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知识外溢效应。另外,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深入参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促进经济服务化、产业服务化以及空间要素集约化,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迈进。现实是,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外,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依然未能够形成健全的现代服务体系。未来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要有紧迫意识,积极提高生产技术与改造商业模式,提高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比重,才能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溢出效应的发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4.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绿色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稳增长需要摆脱传统的高污染以及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这就要求城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城市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政府应当在环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对污染企业设置高门槛以及征收排污税费的方式限制生产,并探索辅之以市场化的排污权交易,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此外,有必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探索PPP融资合作模式,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现城市的绿色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注释:

内容来自dedecms

1、Cooke P,Uranga M G,Etxebarria 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and Organisational Dimensions》,《Research Policy》,1997年第4期。 copyright dedecms

2、朱铁臻:《城市转型与创新》,《城市》,2006年第6期。 dedecms.com

3、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copyright dedecms

4、柴彦威,张纯:《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单位:解读中国城市转型的钥匙》,《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第5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侯百镇:《城市转型:周期、战略与模式》,《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5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1期。

内容来自dedecms

7、叶裕民,唐杰:《深圳城市产业发展转型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1期。

织梦好,好织梦

8、陆小成:《纽约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对北京的启示》,《城市观察》,2013年第1期。

内容来自dedecms

9、孙瑜,罗仲伟:《世界城市的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基于纽约与北京的比较》,《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5期。

本文来自织梦

10、王雪娇,胡亮,赵楠:《日本北九州岛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协同发展》,《城乡建设》,2016年第7期。

织梦好,好织梦

11、赵超:《新加坡产业转型升级及其对广东的启示》,《岭南学刊》,2010年第4期。 dedecms.com

12、杨建伟:《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回顾》,《城市观察》,2011年第1期。

织梦好,好织梦

13、李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经济转型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第2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4、李程骅:《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5、《武汉2049:China Wuhan 2049》,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 copyright dedecms

16、李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草案公示》,《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年第9期。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