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实践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理论依据。从目前来看,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发展已相对成熟,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之相比,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概念和实践运用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通过系统回溯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区域”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构建了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检验,为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键词】区域发展;创新驱动;理论模型;构建研究

内容来自dedecms

0 引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向了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这是由中国发展的客观现状所决定的。在“旧常态”背景下,中国主要依靠资源、劳动力、资本三大传统驱动要素,为区域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资源稀缺和生产要素递减、环境承载力减弱和人口红利消失,以及投资回报率的降低,这三大传统驱动要素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1]。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适时提出“新常态”概念,旨在通过有效扩大内需抑制发展放缓,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发展质量,通过优化政策职能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可持续增长有效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dedecms.com

“新常态”与“旧常态”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经济发展驱动机制的转变,表现在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对核心概念、驱动要素、逻辑关系、运行机理等诸多方面进行重塑,最终回归到理论模型的构建上。但是,目前有关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相关研究极为稀缺,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主题词检索,截止到2016年12月,只有44篇论文主题词包含了“创新驱动”和“模型”的文章,剔除报纸和影响力较低的期刊,实际符合要求的论文只有6篇。而在这6篇论文中,有关中国国家或中国区域理论模型的文章只有1篇。

dedecms.com

在相关主题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对“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内涵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承担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回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能否建立正确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将关系到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成败。 本文来自织梦

1 文献综述

本文来自织梦

安虎森、肖欢在《区域经济学通论》中将“区域”的概念分为三个层次[2],一是超越国家和地域界限,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经济区,如欧盟;二是由多个国家部分地区构成的经济区,如湄公河经济带;三是专指一国经济区,如珠三角经济区。从“区域”概念上看,第一、第二种概念所涉及类型的范围较大,本文所指的区域更加倾向于第三种概念,聚焦在“省域”一级的区域上。原因是:区域范围太大,容易受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干扰,而区域创新驱动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进行发展,因此,本文对外力有可能转化为区域发展主要矛盾的情况不作考虑。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二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成熟,三是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兴起。三者并非自上而下的关系,而是在理论演进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完善,如图1所示。创新发展理论不仅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给养,还有效指导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活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基于本国国情,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未来发展任务,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指明了发展方向;区域作为创新发展的执行者,则需要根据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扩散程度,结合成熟的创新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形成适应本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1.1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 dedecms.com

熊彼特将创新视为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过程,并把它解释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熊彼特这种“生产函数”变动使创新的理论突破了技术创新的局限[1],还突破了经济学古典学派将人口、收入、资本、利润、地租等数量变动作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的局限性。熊彼特把创新和生产体系紧密结合,将这种组合过程作为推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产业变革的“内生因素”,即对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变和革新。熊彼特的研究对创新理论进步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产业发展层面,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波特,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国家和区域的竞争优势源于技术创新意愿和技术创新能力,其目的是增强产业边际成本影响因素的交互性,使其充分发挥效能,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而相对创新驱动而言,以土地、人口、环境等自然资源要素消耗为代价的要素驱动方式,和以高杠杆为基础的大规模资本投入为代表的投资驱动方式,其驱动力表现出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等特征。所以,促进动力机制向创新驱动过渡,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激发市场新活力,是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之所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建立开启了一扇窗,并充分论证了国家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的必要性,尔后学界将“钻石理论模型”作为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坚实理论基础。但是,“钻石理论模型”却没有针对创新要素如何优化与组合,以及创新成果在市场中的应用和扩散展开进一步讨论。而创新经济学衍生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则更关注动态化的内生影响因素对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的影响程度,恰恰对波特的理论进行了支撑。从技术创新的代表理论上看,熊彼特和德鲁克将创新和企业家结合起来,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本质;弗里曼则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专利,政府、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一系列组织对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亦有着很强的作用;卡曼和施瓦茨也提出,技术创新的关键影响除了企业家以外,还要考虑市场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垄断与竞争两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都可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罗默将技术创新视为内生变量和知识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建立收益递增增长模型来解释知识生产、转移、扩散和增值的复杂过程。从制度创新理论上看,戴维斯和诺斯是制度创新代表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们认为(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变化是新技术产生的诱因和动力,而后他们的追随者还提出了“竞争规则”、“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各种变革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制度创新理论更强调“激励”对创新的作用,即通过制度的调整使创新者获得更多的追加收益,以释放更多创新活力。

内容来自dedecms

1.2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成熟 织梦好,好织梦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最早由弗里曼对二战后的日本进行深度调研后,提出了新技术在引进、吸收、研发、改造、利用和扩散过程中与政府、教育与培训单位、企业等相关机构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创新网络。弗里曼将教育与培训、企业研究与发展、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4个关键要素,并指出技术差距不仅同技术进步、组织变革有关,还与新技术研发同企业家的结合方式密不可分。随后,经过佩特尔和帕维蒂、尼尔森、伦德瓦尔等学者的持续研究,国家创新体系演化出2个主要学派和2种重要理论,据此,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被定义为以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相互联系为支撑,以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纵向发展为主线,完成知识商业化的过程,实现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随着“十八大”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国家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开始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根基,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新成长理论的角度人手,强调知识学习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二是从新制度学派的角度切入,强调财产权的重要性与制度如何影响创新机制的运作;三是基于演化学派基本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演化过程;四是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强调产学研合作网络对创新风险防控和知识流动的影响。从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来看,检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后发现,相关研究还是从以弗里曼和尼尔森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制度框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些研究一般围绕如何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及中介机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来开展,明确了创新是一种互动而非线性的过程,并强调制度框架对创新主体(组织)交互性学习在科技创新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中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创新绩效、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的正面促进作用。如刘云、叶选挺等基于中国现有创新政策[3],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谈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对中国创新治理模型进行了重塑;谭龙、李正风等在国家创新系统“结构一功能”分析模型基础上[4],提出了“要素一制度一功能一阶段”四维分析模型,并分析指出中国在制度维度上的不足是导致创新驱动无法实施的主要成因;康华、扈文秀等通过对中国2006-2013年6854家上市公司混合截面分析发现[5],政策制度与滞后一期企业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并受到资本密度的影响对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具有正向激励功能等。 内容来自dedecms

1.3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兴起

copyright dedecms

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库克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他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通过对库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阿希姆和伊沙卡森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归纳为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石峰,戴东阳总结了道罗瑞克斯、魏格、奥泰奥等知名学者的观点[6],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最终演化为:在一个知识流集聚域内,由参加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组成,通过政府行为和制度规范,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社会网络系统。从区域层面上看,区域创新驱动的相关研究正是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该理论从库克提出至今已近25年,目前已经相对成熟,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检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报认定的重要期刊发现,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强调历史、常规、环境和组织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客观反映了经济主体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作用关系,如苏屹、雷家骕等基于该理论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演进模型[7],通过对中国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演进阈值进行分析,找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点的基本特征;二是从现代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强调学习创新和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出地理临近和聚集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间相互学习和技术创新、扩散、积累,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网络,如桂黄宝基于该理论构建了空间计量面板模型[8],对中国中部区域创新驱动效率展开分析,得出地理临近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着负相关影响;三是从新产业理论的视角强调区域内源力量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由中介机构协调下的区域行为主体之间稳定的创新网络是企业不断创新,产生根植性文化,缔造独特创新环境,并促使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魏江、向永胜以浙江省多个产业集群为背景[9],构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6个维度和文化根植性的2个维度模型,并指出了文化根植性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1.4文献综述小结

本文来自织梦

创新发展理论为中国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一,从增长速度来看,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适用于区域经济恢复期,追求高速增长,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适用于区域经济增长期,追求中高速增长;第二,从发展方式来看,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三,从产业结构来看,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中低端水平,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追求中高端水平。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为中国创新制度框架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创新资源配置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即从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探讨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影响因素,提出了转型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为中国区域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但是,与创新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稳定成熟的状态相比,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还存在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在研究内容上,相关研究只是静态关注某一因素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忽略了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内在运行机制;二是在研究概念上,相关研究的侧重点放在驱动区域创新的问题上,但从创新链系统演化过程来看,驱动创新和创新引领位于整个创新链的前端和末端,而创新驱动则是在创新链的中端,对区域创新如何驱动发展,驱动什么样的发展则没有明确的回答;三是在实践运用上,其广度和深度都不及创新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甚至在文献数据库中无法检索出一篇探讨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理和实践的文章,暴露出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创新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结合紧密和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正在寻找一个与理论层面和国家层面契合的平衡点,但目前而言,还没有从已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中衍生出来指导中国区域实践的新理论或新方法,相关研究也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历史发展经验,特别是忽略了“新常态”背景下创新作为社会发展驱动力的本质特征。因此,所做的分析尚不能客观反映出中国区域创新活动的发展与转型规律。所以,结合理论层面和中国国家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明确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探索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路径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不仅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想给养,还可以进一步指导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活动。 本文来自织梦

2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本文来自织梦

2.1创新概念的界定

本文来自织梦

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经济行为,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的市场、企业重组等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排列组合导致创新的种类繁多,德鲁克从宏观层面把创新细分为科技(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罗斯托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指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来源,是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充分条件。在获取科技创新的途径上,曹霞、于娟认为[10],获取技术创新成果最主要的手段包括直接购买、破译模仿、集成优化、原始研发等。但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直接购买或引进创新成果不仅技术依附性极强,而且此类技术通常已趋于饱和状态,市场利用价值有限;而对已有创新成果进行单纯的破译模仿,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研发风险,但其核心知识和技术亦受制于人,在面对知识产权壁垒时,不得不退出市场竞争。相对前两种创新成果获取方式,“集成创新”对已有创新成果的依附性不大,同时展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即通过集成优化现有创新成果,把某一领域已成熟技术引入到另一新领域,使之产生新产品或新技术,以此获得新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原始创新”不仅对已有创新成果没有依附性,还表现出了极强自主性,这是一种被定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活动,也是最根本、最前沿、最体现智慧的创新,但“原始创新”的难度也是最高的。总体来看,在创新驱动阶段,创新作为区域建立竞争优势的动力源必然表现出独有、原创、难以被潜在竞争者模仿等特性,即“自主性”。之所以强调“自主创新”,是因为它的价值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并能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目的是打造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新兴产业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11]。因此,如“引进创新”、“模仿创新”等创新方式将不能体现创新驱动阶段的基本特性,而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的创新方式则展现了良好的“自主性”,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织梦好,好织梦

2.2驱动概念的界定 dedecms.com

“自主创新”需要一个渐进性地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人力、物力、财力,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自主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还需要驱动机制来保障、激励、引导、支撑自主创新的形成与转化。驱动机制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政策安排,规避或降低“自主创新”构建过程中的风险,同时激活和释放更多的市场活力,拓展出新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赵强强、陈洪转等将自主创新的本质解释为知识的构建和重塑[12],而知识的生产和运用离不开人才,特别是赋有专业技能的创新人才,他们是解决区域重大技术问题并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织梦好,好织梦

那么,如何能使创新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创新工作中呢?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ABI/INFORM Global、Emerald等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检索中发现,创新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三种驱动因素的影响。一是创新投入,即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稳定保障,以此来抵抗和规避创新的不确定风险,放大创新的乘数和外溢效应,如陈春晖、曾德明认为创新投入与自主创新存在长期稳定性和均衡关系[13],尤其是科技投入(特别是R&D投入)引起的技术变革对产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创新投入是聚集和优化创新的最好方式,是促进技术创新流动性的重要途径;二是创新文化,即有效增强创新凝聚力,构建尊重和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价值观,最终形成符合区域特色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氛围,如郭传杰认为[14],创新文化的核心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最终成为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氛围,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出。因此,创新文化是区域打破思想禁锢、释放创新精神、建立创新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三是创新激励,通过政策来解决创新资源配置的问题,通过制度来完善创新绩效评价的问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保护创新收益的问题,相关研究已基本证明创新激励对技术外溢产生的正向作用。因此,创新激励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内在动力,是加速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重要措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创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加之自主创新自身的难度及其影响因素间内聚力和排斥力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自主创新的转化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自主创新还需要一种驱动机制来衔接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度。从经济发展理论上看,牛文元认为[15],影响经济发展的“整体”、“内生”、“综合”三个因素不能脱离发展战略而单独存在。发展战略的作用在于统筹协调区域资源承载力、环境缓冲力和科技转化力的内外部动力,以此来实现对创新发展的正确引导作用。同时,牛文元还指出[15],发展平台的出现有效弥补了技术转化与经济发展契合度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它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提供优化的孵化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发展需求,快速整合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和企业孵化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 copyright dedecms

2.3发展概念的界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波特为自主创新找到了归宿。他将技术创新的目的归结为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持续的本土化过程。他认为,创新是知识累积和知识转化的终端,是内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最终驱动区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为区域带来竞争优势。从产业演化的理论研究上看,王少永,霍国庆等把内生技术驱动力看作产业演化的决定性力量[16],并指出技术创新主导的产业演化路径依次要经历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三个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演化机理上看,霍国庆、王少永等将产业划分为常规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三种类型[17]。结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本文认为,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也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常规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向战略产业进行演化;三是巩固战略产业的竞争优势。 内容来自dedecms

但是,产业发展并不是创新驱动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义,以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为本质要求,以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主次矛盾为基本准则。同时,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健康和谐的发展不可能存在于一个一元结构中,而是强调发展的整体观。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给出的发展定义来看,健康的发展状态一定要综合考虑三种属性,即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产业发展只属于发展的经济属性,因此还要考虑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中国作为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驱者和践行者,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新时期的发展,其“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五种发展理念也成为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属性最好的归属。由此本文认为,产业发展只体现了创新的理念,要想实现区域全面发展,产业发展还要与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四种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copyright dedecms

2.4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概念的关联性 内容来自dedecms

虽然本文已经分析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但并不意味区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内力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因此这三个核心概念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所以,区域在把握“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内涵的同时,还应认真分析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外部关联性,最终形成适合区域转型升级的最优组合。从三个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上来看,本文认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创新”的最终目的,而“驱动”是促进“创新”更好服务于“发展”的手段。从区域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角度讲,“创新”、“驱动”、“发展”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创新”和“驱动”,区域将迷失“发展”的方向;只重视“创新”和“发展”,区域将失去“发展”的速度;只重视“驱动”和“发展”,区域有可能回归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老路,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只有把“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核心概念紧密组合在一起,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才会获得更大的空间,如图2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3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

织梦好,好织梦

通过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社会转型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自主创新来恢复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判断,即自主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的最先表现形式应为产业发展。结合自主创新的作用以及产业发展的演化规律,本文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驱动自主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区域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第二阶段为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自主创新体系依靠驱动机制使区域新兴向主导产业进行演化;第三阶段为驱动社会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自主创新体系通过不断完善进一步引领区域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进行演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图,如图3所示。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来看,驱动区域自主创新形成以及向产业发展转化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同时,区域产业要结合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引领区域全面发展也是关键环节。因此,构建驱动区域自主创新的概念模型和区域全面发展的概念模型,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运行机理的关键。 dedecms.com

3.1区域自主创新的概念模型

本文来自织梦

前文分析了保障、激励、引导、支撑自主创新的形成与转化的7种驱动力。本文认为,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形成的内在核心,它受到创新投入、创新激励、创新文化的保障和激励;发展战略和发展平台是自主创新的外在核心,是引导和支撑自主创新转化的关键。因此,只有在自主创新内外核心共同作用下,确保“双核”完全契合,自主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发展的真正动力源,如图4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区域发展战略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问题作出关键性、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和决策。吴晓飞、李长英将它定义为[18]在单位时间内,依据对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估,结合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规划和对策,以化解任务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从内容上看,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整体发展分析、判断后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从作用上看,发展战略不仅要统筹协调区域间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的实体机构,还要引导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组合。从实施方法上看,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内聚力,也要考虑排斥力,最终要把创新发展作为影响创新要素关系的“总矢量”;同时,创新战略还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社会的内部潜力、内部动力和内部创造力,如资源的承载力、环境的缓冲力和科技的转换力等,以此来实现对创新发展的正确引导作用。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洪银兴对内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这表明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的高度将直接决定区域全面发展的进程[19]。但是,从“区域自主创新”到驱动“区域产业发展”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渐进性的过程。因此,自主创新还需要一种驱动机制来支撑它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对接。而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发展平台就为自主创新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可能,也成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一般性理论模型构建的支撑点。从发展平台的作用和功能上看,一方面,它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提供优化的孵化环境和条件,如对科技研究和科技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拥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提供科技转化信息服务、行业共性技术转化服务、技术标准支撑服务等;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发展需求,快速整合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和企业孵化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提升区域公立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集成、技术配套水平与技术工程化服务水平。对中国国务院确立的首批创新驱动发展平台进行分类,发展平台包括了技术商业化体系、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基地、创客空间、产业化平台等五大类。这些平台载体,在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在数量和规模上快速崛起,极大促进了区域自主创新产业化的速度。

dedecms.com

dedecms.com

创新人才是知识生产和知识运用的关键,它不仅肩负着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还担负着科技成果突破及转化的重要职责。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反映出,无论是区域原始资本积累还是拓展市场新需求,都同样离不开具备创新视野的创新人才。就此来看,创新人才在挖掘区域发展契机、运用潜在科技资源、拓展科技发展领域等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耦合性。所以,区域间竞争的本质是创新人才间的竞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不仅能引领科技创新,还能催生新兴产业的出现,最终带动一方发展,乃至影响整个世界。 本文来自织梦

创新投入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技术因素内生化,放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边际生产递减的假设,从而更真实地描述了经济增长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罗默模型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即在同一科技水平上,创新投入程度越高,科技创新效率就越高;同样,科技创新效率越高,科技创新形式也就越多样、越发达。从目前来看,创新投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创新投入不仅增加技术创新的活跃度,还可以缩减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成本,并能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准入门槛。同时,创新投入对提升知识运用效率和知识转化速度具有催化功能,一个健全、稳定的创投体系,不仅为创新人才提供持续稳定的创新资源,还能激发创新人才工作的热情和活力,以此获得更多的创新的“乘数效应”或“外溢效应”。 织梦好,好织梦

创新文化是区域创新活动生存发展的根基。索恩伯里和马克研究发现,创新文化包括对组织内部创新行为的奖励,以及对尝试冒险的创新进行鼓励,体现在创新理念(信念)、价值观、意愿等诸多方面。弗罗里达指出,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但是创新文化却有一个根治性极强的共性特征,即区域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并以创新为荣,任何创新行为和成果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任何剽窃创新的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摒弃,同时有勇气去承担创新的失败,这是社会创新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也是创新人才茁壮成长的优质土壤。

copyright dedecms

创新激励是激励创新人才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马一德认为[20],创新激励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形式,促进创新集群的实质性融合,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从内容上看,创新激励包括了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收益分配三个方面;从作用上看,创新激励侧重点是发挥产业联动性效应,其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并通过知识产权壁垒来保障科技创新能够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从功能上看,创新激励还可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质量,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3.2区域全面发展的概念模型

织梦好,好织梦

“自主创新”作为动力源来驱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目的,关键还要看它所驱动的产业最终带动了什么样的“发展”。从前文指出的发展属性上看,区域发展应以生态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最终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因此,“自主创新”要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区域发展的经验和背景,还需要结合区域发展的理念。作为全球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践行者,中国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统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发展速度与发展动力统一[21]。“五大发展理念”与发展的三大属性遥相呼应,形成了区域全面发展的基本体系,如图5所示。 本文来自织梦

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突出“自主创新”在驱动强度上的优势,兼顾了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属性。创新发展针对的是中国创新能动性不足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突出矛盾,着重关注发展的内在动力源问题。纵观全球发展史,大国的崛起与没落相互交替,演绎了一部部宏伟的创新史。霍国庆、孙皓在回溯全球核心经济体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时发现[22],只要一个国家或区域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迈进,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上升为制约其全面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早在上个世纪前叶,熊彼特在其“商业周期”一文中就反复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本质,只有通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颠覆传统经济体系中“循环一流转一循环”的发展模式,打破原有的均衡的静态发展态势,最终实现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量”变到“质”变,使其走向跨越式发展的新轨道。

copyright dedecms

协调发展是内在支撑,是区域均衡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蕴含着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协调发展针对的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不均衡与经济总量爆发式井喷的突出矛盾,着重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与协调性。马列主义唯物论指出,任何事物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构成要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这个角度上看,协调不仅是发展的目标,还是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协调发展的理念作为评价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尺度和标准,是发展优势与不足的统一,是发展均衡与失衡的统一,体现了发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相结合。从功能上看,“协调”崇尚辩证式发展、系统发展与全面发展,使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趋于均衡态势,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优越性。同时,伴随市场机制的稳步前行,由于各经济体间发展潜力与资源优势的根本差异,使协调发展理念成为混乱和零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永恒的主题。 dedecms.com

dedecms.com

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发展的自然属性。绿色发展是针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间的突出矛盾,着重关注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增长双赢的发展格局。因此,绿色发展将马列主义唯物论中的“自然生态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有机结合,产生了新时期创造性的理念思维,丰富了马列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外延。当前,全球各区域共同面临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如何在自然环境严重破坏和可再生资源逐步衰竭的背景下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对这个问题,绿色发展理念阐述了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在任何时候,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遵守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然、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开放发展是外在支撑,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趋势,同样蕴含着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开放发展针对的是全球某些热点区域对外开放总体程度偏低与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环境发生重大变革之间的突出矛盾,着重关注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深入融合,合理处理区域间内外联动性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等问题。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发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能脱离全球经济一体化而独立存在,随着国际分工日趋密切,全球化生产要求各地区冲破国界、疆域、地域等限制,全球市场的深入融合也要求区域在各个领域内重新配置和重组自身的资源。因此,开放发展的理念证明了区域发展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违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 copyright dedecms

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发展的社会属性。马列主义唯物论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自然人得到发展,所有的解放运动无一例外都是将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还给人自己。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概念,是强调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条件,而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则上升为人类社会极力向往的根本目标。从马列主义人类学发展角度上看,社会形态的演变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占主导地位的阶段,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基”的人的自立性阶段,三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全面发展阶段。因此,共享发展的理念不仅体现了马列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意识形态,还正确处理了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树立了以人为本,推崇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3.3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运行机理及其研究命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基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将区域创新概念模型和区域全面发展的概念模型相结合,本文最终形成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4个主要命题,如图6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命题1: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主创新,它是由技术创新及其保障机制双轮驱动而成;其中,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形成的核心动力,创新投入、创新文化、创新激励则是自主创新形成的保障和激励驱动力。 本文来自织梦

命题2:自主创新的转化需要发展战略的引导和发展平台的支撑,二者直接决定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融合度。 copyright dedecms

命题3:自主创新通过驱动机制率先驱动产业发展,并以提升常规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促进新兴产业向战略产业进行演化、巩固战略产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命题4:发展蕴含着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属性,并衍生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种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集合了自然、经济、社会的三种属性,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其他四种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才能发挥作用。

dedecms.com

4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验证

copyright dedecms

4.1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织梦好,好织梦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不仅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还能有效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客观反映出因子间的拟合程度。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取线性结构方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观察所提出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以此来验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以及前文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评价指标框架。如表1所示。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在问卷设计上,首先,本文根据前文分析,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评价指标中的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赋予了相应的便于量化测度的内涵,并参照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打分,分数越高则代表理论模型评价指标重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其次,本文借助中科院传播局2015-2016年组织的12次省域级创新驱动科技巡展系列活动,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学院)2015-2016年组织的4次以“科技创新”或“创新驱动”为主题的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学术会议,累计向与会专家发放研究问卷530份,回收问卷501份。为保证研究问卷信度和效度,本文剔除了非经管背景、副教授以下职称且博士以下学历的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3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超过60%。最后,利用SPSS21对323份问卷是否可以做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进一步评估,KMO的数值为0.892(趋近1.00),而Bartlett球形检验也十分显着(p<0.00),说明所回收的问卷可以做验证性因子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4.2样本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dedecms.com

为避免测量误差导致样本问卷的信度问题和系统误差导致样本问卷的效度问题,本文还对样本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信度是用估计测量误差大小的尺度,来说明问卷测试结果中测量误差所占的比率。在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时,常用科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a),系数取值在0到1之间,系数越高,信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当系数高于0.7,可以认为问卷具有高信度。本文通过SPSS21对问卷样本进行处理,其a值为0.7572(>0.7),因此样本问卷通过了信度检验。同时,利用SPSS21软件对样本问卷的敏感性(可靠性)进行分析,所有指标的Alpha if Item Deleted的值在0.65和0.8之间浮动,表现出了良好的一致性,因此样本问卷通过了效度检验,如表2所示。 本文来自织梦

4.3验证过程与结果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使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以观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评价指标从属关系上的因子负荷情况,结构方程模型的输入变量、建模原理和输出变量如图7所示。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通过LISRE18.51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14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分析,指标在4个因子的因子载荷及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如图8所示。从分析结果上看:4个因子间的相关性系数都高于0.7,说明本文所构建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在数据上得到了一定地支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自主创新这个因子上,创新人才(0.98)这个指标都表现了极高的因子负荷,与驱动自主创新概念模型中内在核心的设计完全匹配;创新投入(0.84)、创新文化(0.72)、创新激励(0.79)这3个指标则展现了较好的因子负荷,体现了对区域自主创新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因此命题1得到了验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驱动机制这个因子上,发展战略(1.00)和发展平台(0.89)这2个指标展现了极强的因子负荷,并与其他3个因子间产生了极强的关联性;这表明发展战略和发展平台对自主创新转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明显,因此命题2得到了验证。

本文来自织梦

在产业发展这个因子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因子负荷极强(0.94),战略产业的指标因子负荷也非常显着(0.86),而常规产业的指标因子负荷相对较弱(0.63);这也间接表明:自主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作用最大,对常规产业的作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命题3基本得到了验证。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区域全面发展这个因子上,创新发展这个指标因子负荷极为显着(1.00),这与区域完全发展概念模型的核心地位相符合;但协调发展(0.47)、绿色发展(0.29)、开放发展(0.18)、共享发展(0.49)这4个指标则展现了较弱的因子负荷,未能很好地体现与创新发展指标间的从属关系,因此命题4没有得到验证。据此本文认为,产业发展要兼顾创新发展等5种发展理念,在现阶段还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选取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来检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在拟合优度指标的选取上,本文选取的绝对拟合指标包括:χ2与)(χ2/df,GFI拟合优度指数,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选取的相对拟合指数包括:CFI相对拟合指数,NFI赋范拟合指数,以及NNFI非范拟合指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结构方程拟合优度如表3所示。从结果来看,χ2/df、RMSEA、CFI、NFI等4个拟合优度满足标准,而GFI和NNFI虽未达到标准,但与判断标准差距并不大。因此,本文认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5结论与展望

内容来自dedecms

通过分析和论证,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孕育在一个双层驱动的结构中,其实现路径是率先驱动区域的自主创新,然后通过驱动机制使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最终实现区域的全面发展。(2)发展战略、发展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投入、创新激励、创新文化是驱动区域自主创新形成与转化的6种关键驱动要素,其中创新人才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内在核心,创新投入、创新文化、创新激励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形成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发展战略、发展平台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外在核心,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转化的重要引导和支撑机制。(3)自主创新最先驱动的区域产业发展,它是创新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但是,产业发展并非创新驱动的最终目的,它需要与绿色、协调、开放、共享4种发展理念的某一种或多种相互融合才能客观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最终促使自主创新驱动区域的全面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试图构建中国区域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来引起后续研究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运行机理上的关注,但在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1)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推导过程缺乏实践数据资料的支撑,致使新理论本身略显单薄。(2)实证部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问卷回收数量将超过最低值,导致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存在一定的偏差。(3)就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而言,由于各地区在社会基础、经济条件、文化差异、科技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区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不均衡性,即使相同区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能否适用于中国所有区域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dedecms.com

注释:

copyright dedecms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6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由36个国家组成,其中27个为发展中国家,其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领域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为成员国政府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1]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本文来自织梦

[2]安虎森,肖欢.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15(9):23-30.

dedecms.com

[3]刘云,叶选挺,杨芳娟,等.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概念、分类及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管理世界,2014(12):62-69+78. copyright dedecms

[4]刘云,谭龙,李正风,等.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模型及测度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9):1324-133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康华,扈文秀,吴祖光.国家创新体系、资本密度与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基于制度观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6):31-35. dedecms.com

[6]石峰,戴东阳.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13(1):40-4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7]苏屹,姜雪松,雷家骕,等.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3):44-6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8]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4(06):100-10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9]魏江,向永胜.化根植性与产业集群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copyright dedecms

[10]曹霞,于娟.创新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研发创新效率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4):124-131.

织梦好,好织梦

[11]陈劲,等.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58-260.

copyright dedecms

[12]赵强强,陈洪转,俞斌.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系统结构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3):195-199. dedecms.com

[13]陈春晖,曾德明.我国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1):18-23. 内容来自dedecms

[14]郭传杰.科技协同创新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17-19.

内容来自dedecms

[15]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9-1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6]王少永,霍国庆,孙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11):1630-1638. 内容来自dedecms

[17]霍国庆,王少永,李捷.基于需求导向的产业生命周期及其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3):16-28.

内容来自dedecms

[18]吴晓飞,李长英.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以“黄三角”战略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1):21-29. 本文来自织梦

[19]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5):5-11.

dedecms.com

[20]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J].中国法学,2013(4):27-38.

dedecms.com

[21]谷亚光,谷牧青.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J].经济研究,2016(3):1-6. dedecms.com

[22]霍国庆,孙皓.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1):90-93.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