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双向驱动

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双向驱动

发布时间:2017-12-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交替演进和相互推动的关系,通过解析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关系,构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扩大是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原因,城市质量的提升对其无显着影响,产业发展升级对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对城市化其他变量因素无显着影响,进一步的方差分解分析也表明了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对策。 织梦好,好织梦

【关键词】产业升级;城市增长;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方差分解

copyright dedecms

1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互动发展历程

dedecms.com

随着我国由乡村为主体的社会进入到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交替演进和相互推动的作用关系,两者既有对立和冲突,也有协调和融合[1],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阶段,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农业产出的增加也加快乡镇工业发展,促进农村地区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在产业和城乡之间的流动,这一时期国家调整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政策,呈现逐步放松的趋势[2],人口城市化率有所提高。由于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长期以来被抑制,再加上以重工业为战略重点的优先发展导向,挤压了服务业和轻工业发展空间,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滞后,减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3]。

copyright dedecms

第二阶段,1980年代中期为了改善产业结构失衡状况,产业政策调整主要是以拉动消费需求和扩大消费品供给相结合,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4],占GDP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有所降低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企业蓬勃发展,一批小城镇和小城市迅速崛起,再加上人口流动控制政策的逐步开放[2],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这一时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推进呈现互动发展的态势,产业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图1)。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三阶段,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在当时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已基本满足需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缓解大中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和就业压力,国家积极推行建设小城镇战略,以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有序引导,这一时期城市化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由于小城镇、小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于大中城市,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降低了对劳动人口的吸纳能力。长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产业失衡,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影响到了产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进城劳动力人口没有市民化,而是居住在生产区,产业缺乏城市空间载体的强有力支撑,升级动力薄弱。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第四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我国“十五”规划提出以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激发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通过外延式规模扩张以及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加快城市化进程[5],政府主导建设的经济开发区迅速膨胀,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拓展[6]。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流动人口“合理迁徙”,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由2000年的36.22%增至2013年的53.73%。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房地产业投资的持续增加带动了相关金融领域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由于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出现了许多缺乏产业支撑和配套设施的新城,导致农村居民被城市化倾向,产业发展滞后于城市,产业对人口的集聚能力相对不足[7]。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大体上延续粗放型发展模式[8],城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许多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区域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是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原因。

copyright dedecms

在众多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化推进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代表性文献如干春晖等提出,产业结构高度化必须伴有城市化发展,产业升级以城市化为依托,城市化健康发展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9]。沈正平提出应针对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方式与城市化模式的“双粗放”、高端产业与城市功能“双缺失”等突出问题,应加快产业转型,推进城市化质量整体提升,强化产城融合等来推进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9]。刘航、孙早认为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扭曲了要素配置机制,损害产业效率且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应弱化地方政府推进土地资本化的热情,推行土地市场化改革[10]。 织梦好,好织梦

对于产业升级和城市增长互动机理和作用效果,如何结合其演进历程进行实证分析,现有文献较少涉及,定量研究相对缺乏。本课题在解析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互动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两者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判断两者的相互推动作用及其大小,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推动和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政策参考。

本文来自织梦

2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相互推动作用分析

dedecms.com

城市作为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为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依托,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曾指出,三次产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要高于农业部门,随着主导产业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变迁,需要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在某一区位上集聚集中,由此会带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和城市的空间集聚推进了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11],人口规模的持续增加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加速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改善和市场规模扩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需求。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产生生产的外部性,提高彼此的生产效率,促进资源要素高效使用。城市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强化创新凝聚力和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1]。

copyright dedecms

产业为城市增长提供经济动力和物质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梯次升级通过发挥规模化、专业化和集聚经济作用,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同时,大幅提高其利用效率,扩大城市就业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和对资源要素的吸纳能力。城市中知识的交流和外溢,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高端技术、高质量人力资本和公共设施等要素基础,推动城市的繁荣扩张,加速企业和人口的集中。产业和产业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将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和经济实力,增进居民享有的福利,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图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认为有3个方面的涵义,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程度,反映产业间的聚合质量,干春晖等曾采用泰尔指数度量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在此引用其方法,用结构偏离度衡量产出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耦合度大小,即,其中Qi和Q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产值和总产值,Li和L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总人数,i表示三次产业,n表示产业数量[12]。 织梦好,好织梦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平均衡向较高水平演进[13],在当前信息化作用下服务业增长率往往领先于农业和工业部门增长率,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中的比重表示。产业效率提升指高效率利用资源来提供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表现为产业自身的产出效率提升和对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强,产出效率用人均GDP产出水平表示,集聚能力用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表示。 dedecms.com

城市增长包含城市规模空间扩大和城市化质量提升两个方面涵义,城市规模扩大可用人口城市化率上升表示,一般指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空间拓展可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表示,代表土地的城市化水平,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工业、商住等各项建设用地面积[14]。城市化进程的质量包含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和城市集聚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内容,分别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单位面积城市人口密度表示。

dedecms.com

由以上分析,对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内涵进行指标的逐层分解,构造出两者的三级指标体系(表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表1中三级指标中的变量数据,除了产业结构偏离度,基本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可对其求倒数后再取百分数,换算成从小到大的顺序,另外为了补齐少数年份缺失的数据,采用平均增长率的方法进行估计。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3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判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首先对表1中8个变量X和Y的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化处理,然后设定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采用ADF检验法(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判断变量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变量取对数后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结果是都为一阶单整,存在协整关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为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对设定的VAR模型可以构建分布滞后模型,如检验v是否u变化的原因,则有: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对表1中每一个变量X和对应的4个变量Y之间,以及每一个变量Y和对应的4个变量X之间,可分别构建得到32组VAR模型[14],研究分析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关系。 内容来自dedecms

对模型(1)中的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并利用EViews7.0软件计算其残差和残差平方和,给定的假设检验条件为: copyright dedecms

H0:β1=β2=……=βp=0(v不是u变化的原因) dedecms.com

H1:β1,β2,……,βp不同时为0(v是u变化的原因)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模型(2)中的残差平方和RSSR和RSSU可判断条件H0和H1是否成立,在给定的显着性水平下,如果F>Fa则拒绝H0,得出v是u变化的原因;否则就接受,得出v不是u变化的原因。

本文来自织梦

对表1中变量X和Y,取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变量分别为DINX和DINY,采集1978-2013共36年数据,应用统计软件EViews7.0,对设定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α≤10%的显着性水平条件下,32组VAR模型中,检验结果是共有5组满足格兰杰因果关系(表2):

dedecms.com

由表2中的检验结果,在可能性大于90%的前提下,存在下列格兰杰因果关系:

织梦好,好织梦

(1)人口城市化率上升是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原因;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促进资源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使用效率提升,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提高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聚合质量。

copyright dedecms

(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的原因;土地的城市化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促进房地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 copyright dedecms

(3)人口城市化率上升是人均GDP增加的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迁徙流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使得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要素,大幅提升了产业产出效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人口城市化率上升是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的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有助于产业和企业的集中,促进了资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制造业的集聚和服务业的兴起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内容来自dedecms

(5)人均GDP产出提高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原因;人均GDP产出表示产业自身的产出效率,效率提升扩大了产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增进其享有的福利,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质量。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所述,第一,城市规模扩大是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城市化率上升所提供的人力资源要素,是实现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贡献因素。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和集中在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同时,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大尽管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是对产业产出效益和集聚作用的贡献却相对不足。第二,反映城市质量提高的指标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单位面积城市人口密度等变量因素,对产业发展升级无显着贡献作用,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区域内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缺乏创新凝聚力和创新活力。第三,产业发展升级对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但是对城市化其他变量因素无显着影响。表明产业对人口和资源的吸纳、集聚作用不够,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不明显。

本文来自织梦

4方差分解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为了解释系统内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变化的影响,可应用VAR模型来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作用。对VAR模型动态特征的分析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种方法,在此采用方差分解法,对于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形成原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Innovation)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分析判断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或贡献程度[15-16]。对上述VAR模型,选择预测期为20,以合成图形的方式合并显示结果,对于各个DINX与DINY变量的数据系列,方差分解结果如图3:

本文来自织梦

(1)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量DINX1,从第4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趋于稳定,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自身预测误差的贡献率达到82%,人口城市化的贡献率为8%,其余城市增长变量的贡献率大约各为4%。产业结构合理化变动较多来自于行业自身要求,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和集中有利于产业的协调发展。但作用有限。

copyright dedecms

(2)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变量DINX2,从第7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自身贡献率为71%,土地城市化的贡献率为14%,人口城市化和城市集聚作用的贡献率为7%,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土地城市化能通过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但其他因素对产业升级作用力较小。

本文来自织梦

(3)对于产业产出效率变量DINX3,从第5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产业产出效率对自身的贡献率为59%,人口城市化对其贡献率为34%,城市集聚能力的贡献率为5%,土地城市化和城镇收入水平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人口城市化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但城市对要素的集聚效应不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对于产业集聚能力变量DINX4,从第8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自身的贡献率为79%,人口城市化的贡献为12%,土地城市化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贡献为4%,城市集聚能力的影响可以不计。人口城市化对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有一定贡献作用,但土地城市化及其他因素作用较小。 本文来自织梦

(5)对于人口城市化变量DINYI,从第8期开始,其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自身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为82%,产业集聚能力的贡献作用为8%,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为5%,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产出效率的作用较小,约为3%左右。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人口城市化的贡献作用都不高,没有有效发挥城市对要素的辐射、集聚效应和吸纳作用,城市的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本文来自织梦

(6)对于土地城市化变量DINY2,从第9期开始,其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自身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为75%,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贡献作用均为7%,产业产出效率的作用为6%,产业集聚能力的作用较小,约为4%左右。产业发展和升级对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都有一定的贡献作用,需要城市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

织梦好,好织梦

(7)对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变量DINY3,从第7期开始,其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自身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为50%,产业产出效率的贡献作用为23%,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为12%,产业集聚能力的作用为1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较小,约为5%左右。产业发展和升级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人均GDP的贡献作用较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8)对于城市承载能力变量DINY4,从第4期开始,其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自身对预测误差的贡献率为90%,产业升级4个变量的贡献作用均较小,约为2%~3%左右。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与产业升级的相关度不高,城市增长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现象。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由此可见,对于产业升级变量,城市增长变量中反映城市规模的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贡献率较高,而反映城市质量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贡献作用较小:对于城市增长变量,只有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变量受到产业升级变量的影响较大,城市经济的繁荣主要来自于GDP的推动,城市增长其他变量受产业升级变量的影响均一般或较小,与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

内容来自dedecms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5.1结论

本文来自织梦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反映了产业发展和升级与城市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互驱动作用,方差分解描绘了这种作用力的贡献大小,由上述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织梦好,好织梦

(1)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是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原因,我国各地城市的发展方式不同,但发展理念大多可以归结为以经济导向为主,各个城市竞相设立产业园区或者开发区,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多样化还是工业产值规模都有了较大增长。尽管城市周边遍布各类产业园区,但在发展初期基本是以传统低端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产业的环保、能耗等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产业升级动力缺乏,客观上造成区域城市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发展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资源要素的集聚力缺乏,对产业和人口的吸纳能力也不足,土地的城镇化要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过于追求“城镇化率”而开展“造城运动”,热衷于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大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忽视城市空间、产业升级与劳动者福利之间的匹配协调。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是以远郊工业区的低地价优势来招商引资,而对于城区住宅和商务用地采取高价格垄断性出让方式,实现收益与资金缺口之间的平衡[17]。一方面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会误导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导致企业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缺乏,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房价所带来的高收益,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开发的过度倚重,导致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资源投入和支持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产业升级相对缓慢和滞后,也使得许多低收入群体被排斥到远离中心城市的远郊,缺乏空间归属感,这些都降低了城市对人口的吸纳和集聚能力,制约了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本文来自织梦

(3)由于各类产业园区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公共服务的配套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客观上造成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不匹配,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18],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但其他功能相对不足。尽管工业增加值和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偏低,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商业综合体的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在很多的工业城镇或者远郊工业园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严重缺失,难以吸引到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是导致很多地方单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内容来自dedecms

5.2政策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1)创新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立全社会参与和分享的分配机制,统筹协调推进产城互动融合,激发各类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通过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构建并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有,使外来流动人口及其家庭能够融入城市并增强自身的获得感。统筹产业园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与周围乡村地区等的协调发展,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升级的同时,完善产业园区的非生产功能,使其逐步成为产业特色突出、具备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型工业化城区[18]。在城市新区应通过提供完善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吸引农村居民进驻城市,促进人口进一步集中,加快城市发展建设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产”、“城”、“人”的融合程度。

dedecms.com

(2)完善土地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土地的高效利用来提升城市发展建设的集约化水平。传统外延式的土地开发模式容易造成对土地的无序和盲目开发,应加大对土地违法的监督和处罚力度,降低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开发和房地产投资的过度依赖,实现对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提高产业产出效益和对要素的集聚能力。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一方面降低居住和商务服务用低成本,有利于人口集聚,促进外来人口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提高工业用地成本,约束甚至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效益企业,促使一些传统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内容来自dedecms

(3)增强产业发展和升级对城市增长的支撑作用,稳步提升城市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在城市化建设中大力发展低碳、低耗、环保的绿色产业,采用绿色环保技术[20],注重将民生改善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增强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对要素的集聚作用,扩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吸纳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自身的质量、内涵和层次。加大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文化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投入,适度引导和推动服务业超前发展[21],倡导文明、绿色的城市消费方式,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以健康、旺盛的消费需求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参考文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何立春.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及优化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5(6):123-127.

dedecms.com

[2]金太军.重大公共政策分析[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本文来自织梦

[3]邓大松,黄清峰,孟颖颖.反思与阐释: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探析[J].理论月刊,2014(1):5-8. 本文来自织梦

[4]刘社建.中国产业政策的演进、问题及对策[J].学术月刊,2014,46(2):79-85. copyright dedecms

[5]倪鹏飞,董杨.市场决定模式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4,(6):82-93. 内容来自dedecms

[6]李森.困境和出路——转型期中国开发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织梦好,好织梦

[7]杨雪锋,孙震.共享发展理念下的产城融合作用机理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3):28-35.

内容来自dedecms

[8]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4):3-10.

本文来自织梦

[9]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5):70-75. dedecms.com

[10]刘航,孙早.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5-1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1]藤田昌久,雅克—弗朗斯瓦·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全球化[M].2版.石敏俊,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内容来自dedecms

[1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dedecms.com

[13]刘秉镰,杜传忠.区域产业经济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本文来自织梦

[14]乔小勇.“人的城镇化”与“物的城镇化”的变迁过程:1978-2011年[J].改革,2014,(4):88-99. copyright dedecms

[15]高铁梅,王金明,梁云芳,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内容来自dedecms

[16]温凤嫒,马云俊,尹博.自主创新与创新投入的实证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5):5-8.

dedecms.com

[17]王德起,钟顺昌.城市发展新空间及其现实驱动:观察远郊工业区[J].改革,2016,(9):33-47.

本文来自织梦

[18]孙建欣,林永新.空间经济学视角下城郊型开发区产城融合路径[J].城市规划,2015,39(12):54-63. 内容来自dedecms

[19]杨畅.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周岚,崔曙平.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新空间[J].城市规划,2016,40(4):9-14,2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1]谢呈阳,胡汉辉,周海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J].财经研究,2016,42(1):72-82.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