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基于区域接力增长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分析

基于区域接力增长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2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构建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初步证明了一个经济体可以采用区域接力增长方式而实现比单个(或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存在区域接力增长现象,就增长率而言,区域接力增长发生在2002年。这是中国经济实现长达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东部发达省市正处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部分中西部省市则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国家宜将这些省市作为接力区域,大力支持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区域接力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持续性;中国

本文来自织梦

一、问题的提出 内容来自dedecms

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讨论由来已久。一部分学者认为,如果采取有效的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中国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阚先学等(2009)认为,中国经济在15~20年内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张军等(2016)指出,中国2015-2035年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潜力为6.02%。与之相反,另一部分学者则对中国经济能否持续较快增长持谨慎或者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资源、要素等高投入形成的总量上的扩张,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总体上看,现有研究工作主要从TFP增长率、要素投入和增长条件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然而,所得到的结论却不一致,甚至相悖。 织梦好,好织梦

就TFP增长率的分析而言,易纲等(2003)认为,中国经济存在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林毅夫等(2007)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不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王小鲁等(2009)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TFP增长对GDP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在2008-2020年仍可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Fan(2011)则认为,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有较大的贡献。蔡昉(2013)指出,中国亟需通过政策调整,形成国内版的“雁阵”模型和“创造性毁灭”的政策环境,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并且从技术进步和体制改善中获得更高效率,以实现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Young(2003)研究了中国TFP增长率变化,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靠效率提高而不是技术进步,因此是难以持续的。 copyright dedecms

就要素投入和增长条件的分析看,已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资本投入方面,张军(2002)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因而前景堪忧。但是,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显着影响(马立平等,2016)。其中,资源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任星等,2016)。武鹏(2013)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低。在技术进步方面,欧阳蛲等(2012)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生产性投资驱动转换到研发驱动、从模仿主导转换创新主导,才能保持持续的增长水平。技术溢出和区域产业转移都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卫颖,2015)。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吴昊(2017)指出,人力资本投入对于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作用最为显着,未来我国要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应注重人力资本的增值与纵深发展。但也有学者(陈井安等,2012)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蔡防(2009)则认为,在第一次人口红利式微乃至消失后,仍然可以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段龙龙等(2015)认为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进行辨析和反思。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此,我们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工作均是把中国作为一个空间均质的经济体而对其经济增长进行总体性的考察。这种研究思路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完全忽视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事实,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活跃的、多元化的区域经济紧密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并不必然存在此起彼消的冲突(畲时飞,2013)。从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看,我们认为,活跃的、多元化的区域经济是成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以获得有重要价值的新发现。因此,本文试图从理论证明和经验事实分析两个方面去验证这个设想。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文献评述

dedecms.com

上述文献主要是从TFP增长率或者要素投入、增长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本文的研究视角不同。因此,我们对这方面的文献不做评述。这里,我们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有关理论,以及从区域经济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2001)把经济增长划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走向成熟、大众高消费等五个阶段。陈栋生等(1993)则把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发达)、衰退等阶段。陆大道(1995)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Maurice等(2004)把区域经济增长划分为前工业化区域、拥有标准化产业区域、拥有技术产业区域和高端服务业的都市区域等四个阶段。Herrerias等(2012)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各省份处于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张德荣(2013)的研究则发现,经济体有不同发展阶段。余泳泽(2015)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视角也指出,巾国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覃成林等(2016)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视角指出,中国经济的区域接力增长态势是引起全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大变革的因素之一。总体而言,这些文献揭示了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并表现出明显阶段特征的过程。 copyright dedecms

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文献很少。当前,我国区域间存在经济发燕尾服水平差异(张新卉,2015)。刘伟等(2009)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是一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资源。”不过,该文分析的时段短,其所揭示的内地地区加速发展现象,以及地区差异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要资源等结论的可靠性尚需要从更长的时间序列予以验证。另外,该文仅限于经验分析,未做理论证明。刘伟(2012)的另一项研究指出,经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梯度性正逐渐转变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他的这个研究结论对于本文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所不同的是,本文考察的是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异质性而非一般的区域经济差异,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异质性对于全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意义。覃成林等(2013)初步提出了区域接力增长的观点及有关政策建议。这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基础。

内容来自dedecms

三、理论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一)区域接力增长模型构建 本文来自织梦

1.区域接力增长假说

织梦好,好织梦

由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经验可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组成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且在一定时期内,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区域的经济增长决定的。同时,在经济体内各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经济增长阶段的异质性,即区域之间并不总是处于相同的增长阶段。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认识,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当一个经济体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由于其内部各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增长阶段的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有可能前后连接,形成区域接力增长,从而使该经济体的经济快速增长进程得以持续,于是,该经济体就可以实现比单个或者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这里,区域接力增长是指经济体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递次发生的现象。 织梦好,好织梦

2.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形态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上述假说成立的关键是经济体内区域之间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前后衔接。因此,为了构建区域接力增长模型,证明这个假说,就需要先揭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形态。

本文来自织梦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路径依赖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阶段变化时,我们需要把区域经济增长的这个特性纳入分析之中。假设有一个区域i,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加入时间因素t,则i区域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本文来自织梦

Yi(t)=F(K,L,t)(1) 织梦好,好织梦

(1)式中,Yi(t)表示i区域t时期的产出,K为i区域t时期的资本投入,L为i区域t时期的劳动力投入。

本文来自织梦

对(1)式两边同时除以L可得:

copyright dedecms

yi(t)=f(k,t)(2) copyright dedecms

(2)式中,yi(t)为i区域t时期的劳均产出,k为i区域t时期的劳均资本投入。 dedecms.com

为不失一般性,我们首先考察如下情形:假定该区域在一小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率为零,即新增加的投资仅能够弥补折旧,这样,该区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过程。即,在一段微小的时间Δt里,该区域劳均产出的增加等于劳均资本增加导致的产出变动。 织梦好,好织梦

Δf(k,t)k+Δk-Δf(k,t)k=Δf(k,t)Δt(3) dedecms.com

将(3)式的左边用泰勒公式展开,并取一阶近似后求极限(Δk→0),同时,对其右边也取极限(Δt→0),于是,可得: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4)式表明当该区域的生产过程连续时,其劳均产出将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当给定适当的初始值条件后,能够得到定解。但是,由于我们假定该区域为简单再生产区域,因此,该区域无法扩大再生产。可见,简单再生产的假定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因素,这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事实不符。为此,需要对(4)式进行改进。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开放性,我们在(4)式中引入以下两大类因素。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一类因素是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其中,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投资(包括资本在内的广义投资)和技术进步。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投资和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都是递减的,可设在一个微小的时段内,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区域由投资和技术进步变动决定的劳均产出为CI1/3。函数CI1/3的一阶导数大于零,而二阶导数小于零,能够满足投资和技术进步边际收益递减的要求。因此,可设定该区域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与其劳均产出的三阶量成正比,记为cf3。另外,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根据这些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不失一般性,可设其与该区域劳均产出的二阶量成反比,记为-bf2。

copyright dedecms

第二类因素是区域外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这类因素主要包括区际经济关系、国家或者上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等。为了简化分析问题,我们仅考虑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区际经济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空间外溢(覃成林等,2012),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设该区域由空间外溢所引起的劳均产出为af。 copyright dedecms

通过对(4)式求解和整理,我们可以得到i区域劳均产出函数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5)式就是在上述假定下得到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函数的基本形式。图1是模拟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变化的“典型”形态。据此,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阶段总体上划分为三大阶段,依次为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阶段。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由(5)式可知,当k一定时,区域劳均产出水平与其增长阶段有着紧密的联系。事实上,在不同的增长阶段,a的取值是不同的,即a是一个变量。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三个增长阶段而言,区域劳均产出水平存在如下关系fⅠ<<fⅡ<fⅢ,即缓慢增长阶段的劳均产出(fⅠ)远远小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劳均产出(fⅡ),而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阶段的劳均产出(fⅢ)虽然比快速增长阶段的大,但其增速较为缓慢。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不妨设三个增长阶段a的取值分别为常数aⅠ,aⅡ,aⅢ,且有aⅠ<<aⅡ<aⅢ,这样,就可以得到在不同增长阶段区域的劳均产出函数形式,如(6)式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3.区域接力增长模型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搞清楚上述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变化的形态后,我们接下来考察在经济体中不同类型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组合对其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为不失一般性,我们先提出如下4个假设条件。(1)在一个经济体中,按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的时序差异存在先发与后发三类区域,分别记为区域1、区域2和区域3。其中,区域1是先发区域,区域2和区域3是后发区域。(2)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下,任意一类区域的经济增长均要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等三个阶段。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记为阶段Ⅰ、阶段Ⅱ、阶段Ⅲ。同时,为讨论方便,假定各阶段的“标准”时长均为T。但是,考虑到上述三类区域各自的快速增长阶段的时长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假定其各阶段的时长分别为αT,βT,γT,其中,α,β,γ是与所处增长阶段发展条件密切相关的参数,其值均大于等于1。(3)区域1、区域2、区域3之间依次存在一个增长阶段差异。(4)当经济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时总有一类区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该类区域是推动经济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其在快速增长阶段的时长就基本上决定了经济体可以获得相应的快速增长时长。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当经济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时,区域1、区域2和区域3之间存在如表1所示的接力型增长阶段组合情形。对于表1所描述的情形,需要进一步说明两点。一是,区域1作为先发区域首先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第三轮组合中,其第3个阶段为Ⅰ′,表示其在阶段Ⅲ之后进入了新增长周期的第1个阶段。二是,根据假设条件(3)和(2),我们假定区域3的增长阶段Ⅰ是从第二轮组合开始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表1显示,在三轮组合中均存在一类区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由假设条件(4)可知,经济体的快速增长阶段时长将因区域接力增长而由αT延长为(α+β+γ)T。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同时,由于区域接力增长,该经济体在快速增长阶段的产出也相应增大。此外,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区域往往是经济体内的人口主要迁入区,因此,我们假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区域的人口规模大于处于其他两个阶段的区域的人口规模。为不失一般性,假定处于其他两个阶段的区域的人口规模相同,设为1,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区域的人口规模为κ,其中κ>1。这样,该经济体在快速增长阶段的劳均产出函数如(7)式所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opyright dedecms

总之,经过这样三轮区域接力增长,该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得以持续,增长时长由无区域接力增长时的αT变为(α+β+γ)T。至此,我们就证明了,依靠区域接力增长,经济体可以实现比单类区域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7)式也就是本文所要构建的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

织梦好,好织梦

(二)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初步解释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不难理解,在一个经济体内,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经济增长阶段的异质性,因而,存在发生区域接力增长的可能。一旦在内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下,区域接力增长发生,那么,经济体就能实现比单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内部各类区域之间所存在的增长阶段差异有可能成为其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资源。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上述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我们推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长达3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奇迹,可能与在这个进程中存在区域接力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拥有难得的区域接力增长的有利条件。这是中国今后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一种宝贵资源。从理论上讲,中国在主要依靠东部发达地区实现了超过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之后,仍然具有利用中西部部分省区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的机遇,采取区域接力增长的策略,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可能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经验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一)区域划分及数据来源

copyright dedecms

为了与上述区域接力增长模型对应,本文以劳均GDP为分区指标,以省区市为基本区域单元,对中国大陆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分区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省区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的时间,二是各省区市快速增长阶段持续的时间。根据这两个标准,综合考虑,我们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A、B、C三类区域。具体是,A类区域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B类区域包括内蒙古、山东、河北、吉林、海南、湖北、新疆、山西、江西,C类区域包括西藏、宁夏、陕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河南。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分析时段为1979-2014年,所使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2005-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区市统计年鉴。对GDP数据按照相应年份的指数换算为1978年的不变价。 copyright dedecms

(二)劳均GDP的区域接力增长情况

本文来自织梦

改革开放以来,A类区域的劳均GDP增长率率先出现快速增长,在2002年之前总体上高于其它两类区域。在2002年之后,其劳均GDP增速则持续低于B类区域和C类区域。这表明,在2002年前后,这三类区域之间的劳均GDP发生了接力增长的转换。 本文来自织梦

由表2可知,1979-2001年A类区域的劳均GDP增速虽然在期初较低,但其在期末变为最大,比B类区域和C类区域的期末值均高出2个百分点。而且,其劳均GDP平均增长率最大。然而,在2002-2014年A类区域的劳均GDP增长率虽然期末值比B类区域的略大,但是其期初值和平均增长率均低于其它两类区域,特别是其平均增长率比C类区域低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从区域构成看,在2002年沿海与内地的接力增长就已经开始。

copyright dedecms

(三)人均GDP的区域接力增长情况 copyright dedecms

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常用指标。因此,本文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上述三类区域之间是否发生了人均GDP的接力增长情况,以便与劳均GDP的区域接力增长进行印证。

dedecms.com

同样,我们以2002年为分界点分析1979-2001年和2002-2014年这两个时段上述三类区域的人均GDP增长率变化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1979-2001年,A类区域的人均GDP增长率在期初时虽然低于B类区域,但到期末已经高于B类和C类区域,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后两类区域。说明,在这个阶段,A类区域的人均GDP增长总体上快于B类和C类区域。2002-2014年情况出现了相反变化,A类区域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减缓,期末比期初降低了1.66个百分点,其人均GDP增长率不仅在期末低于B类和C类区域,而且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也低于这两类区域。由此可见,以2002年为时间节点,A类区域与B类、C类区域之间确实发生了人均GDP接力增长的变化。而且,尽管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但是这种接力增长的过程与劳均GDP的情况是基本吻合的。这个结果较好地印证了劳均GDP增长分析中所得到的接力增长的结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五、结论与启示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经济增长的时间因素,构建了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初步证明了一个经济体可以依靠区域接力增长而实现比单个(或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文用该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做出了初步解释。同时,本文综合考虑各省区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的时间及快速增长阶段持续的时间,把我国内地地区的31个省区市划分为A类、B类和C类等三类区域,分别从劳均GDP、人均GDP两个方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的区域接力增长现象。结果表明,在2002年A类区域与B类和C类区域之间发生了劳均GDP、人均GDP的接力增长现象。因此,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存在区域接力增长现象的,区域接力增长是我国能够保持长达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的学术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本文提供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个新路径及方法。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从TFP增长率或者要素投入、增长条件等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相对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这种忽视不利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做出与事实相符的全面解释。本文通过构建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理论和经验检验相互印证的解释,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二是,本文用模型证明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将依次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三个阶段,弥补了已有研究仅是经验性归纳、缺乏理论证明的不足。这有助于深化区域经济增长阶段演变规律的理论研究,对于该理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三是,本文构建的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对于一个经济体(尤其是大国经济体)科学利用区域增长阶段异质性,保持和延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时长,提供了科学根据。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目标导向,对经济体内各区域之间的增长阶段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管理,采取与增长阶段相对应的差异性区域政策,将是国家进行区域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东部发达地区正处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阶段的时候,而中西部部分区域则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如果将这部分省区市作为接力区域,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稳定和增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那么,中国是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蔡昉.2009.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1):2-10.

copyright dedecms

[2]蔡昉.2013.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索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1):56-71.

copyright dedecms

[3]陈栋生.1993.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自织梦

[4]陈井安,王学人.2012.人才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J].经济学动态(5):33-36. 内容来自dedecms

[5]段龙龙,叶子荣.2015.“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命题:争论与反思[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4):65-74. copyright dedecms

[6]阚先学,韩秀兰.2009.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探析[J].未来与发展(5):8-10. 内容来自dedecms

[7]林毅夫,任若恩.2007.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8):4-1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8]马立平,张鹏,胡佩.2016.要素禀赋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统计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4):94-102. 本文来自织梦

[9]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10):12-23.

copyright dedecms

[10]刘伟.2012.区域经济结构演进与宏观调控方式转变阴.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4-9.

织梦好,好织梦

[11]刘伟,蔡志洲.2009.我国地区发展差异与经济高速增长持续[J].经济学动态(4):4-10.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陆大道.1995.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织梦

[13]罗斯托.2001.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dedecms.com

[14]欧阳蛲,易先忠,生延超.2012.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J].中国工业经济(6):18-33.

dedecms.com

[15]覃成林,贾善铭,杨霞,等.2016.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引领中国区域经济202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织梦

[16]覃成林,刘迎霞,李超.2012.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J].中国社会科学(5):76-94.

内容来自dedecms

[17]覃成林,熊雪如,贾善铭.2013.利用区域接力,形成梯度推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R].成果要报(4):1-4. 内容来自dedecms

[18]任星,郭依.2016.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基于PSR模型的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8):51-60.

copyright dedecms

[19]畲时飞.201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冲突吗?——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4):10-1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吴昊.2017.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86个城市数据面板分析[J].经济经纬(1):14-19. dedecms.com

[21]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1):4-16.

织梦好,好织梦

[22]卫颖.2015.技术溢出、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8-63.

织梦好,好织梦

[23]武鹏.20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J].中国工业经济(2):5-1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4]易纲,林明.2003.理解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45-60.

内容来自dedecms

[25]余泳泽.20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19-34.

织梦好,好织梦

[26]张德荣.2013.“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9):17-29. 织梦好,好织梦

[27]张军.2002.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6):3-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8]张军,徐力恒,刘芳.2016.鉴往知来:推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结构演变[J].世界经济(1):52-74.

dedecms.com

[29]张新卉.2015.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双重特征[J].河南社会科学(2):6-10.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作者:覃成林 贾善铭 暨南大学;张伟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熊雪如 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