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大事周报 > 【2017•第5周】十三五促就业规划创新政策设计 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能力

【2017•第5周】十三五促就业规划创新政策设计 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能力

发布时间:2017-02-10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经网竞争情报中心 浏览:【字体:

2月6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规划》提出了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能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五方面的重点任务。

内容来自dedecms

“十三五”就业目标低于“十二五”完成情况,但实现仍有难度 策设计聚焦三大创新点

本文来自织梦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带动1,000万人脱贫。人社部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连续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200万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400万人。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此目标低于“十二五”时期的实际完成情况,“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实现就业人数5,000万人以上的目标能做到,也给超额完成既定目标留有较多余地,之所以比“十二五”实际达成的数量稍微降低一点,主要是考虑到“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十二五”时期可能有所放缓。而未来,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尤其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化解过剩产能的职工安置、人和岗位不匹配的“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专家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在9亿人以上,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1,500万人。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要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巨大发展潜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为促进就业创造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凸显。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规划》从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五大保障支撑体系;细化重点任务,设计九大行动计划专栏;压实各方责任,明确组织实施机制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安排。《规划》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做了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201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根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的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苏海南认为,“十三五”时期,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刷新纪录的状况可能还会保持,现在需要读大学的后备生源数量依然很大,“十三五”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规划》明确提出,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创建就业优先的政策体系 织梦好,好织梦

《规划》提出,要将促就业稳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同时强调,要加大就业创业指标考核权重,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加强就业工作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哈增友解读说,与以往相比,《规划》更加突出政策协同,以及发挥社会资本带动作用:“就业问稳则心定,家宁,国安。能不能保证妥善就业,这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指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真正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重要位置,列入各政府职能部门议事日程,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优惠政策等政策地位和管用性上有所体现。”专家表示,增加就业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既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动能培育带动就业,也要保护和改造提升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动能,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通过创造多样化需求带动就业,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中促进就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双创”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新动能的加快培育,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带动就业的主要力量,未来要继续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扩大创业参与率、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创造就业创业新领域。同时,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传统动能,对于稳就业促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快培育新动能的同时,也要加快改造提升带动就业的传统动能,形成带动就业的“双引擎”,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发展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拓展服务业发展深度和广度,带动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要加快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衰退地区等脱困振兴,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此外,为增强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规划》明确,我国将综合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融资、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业务,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业内人士认为,中小企业创业相对容易,能够灵活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低,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此外,《规划》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出发,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对策措施,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打造覆盖全体、贯穿终身的劳动者素质持续提升机制,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约1.7亿人,高技能人才5,500万人的目标。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表示,“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就业发展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首先,通过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赢得时间;其次,要积极应对结构调整所提出的挑战,做出相应的规划和政策调整;再次,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积累,迎接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变革;最后,抓紧时间完善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