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中国开发区“产城分离”的机理研究

中国开发区“产城分离”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近年来,我国开发区遭遇的“产城分离”困境受到普遍关注。基于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微观机理,并结合中国开发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独特机制,探讨了中国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中国开发区加工制造环节的集聚更多吸引了低收入群体在开发区周边生活,从而制约了工业化促进服务功能优化的潜能,特别是地处城市远郊的开发区,由于高收入群体大多选择克服通勤成本以获得较好的城市服务,“产城分离”比较明显,但在城市近郊发展的开发区则可能较好地克服“产城分离”问题。江苏昆山自县城周边自费办开发区开始,就注重依托旧城服务功能吸引各阶层人口就近居住生活,从而较好克服了“产城分离”,为开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了人力资本环境。由此可见,中国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是由独特的空间生产过程和区位特点共同决定的,而促进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关键是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吸引高收入群体就近居住生活。

dedecms.com

【关键词】开发区;“产城分离”;空间生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江苏昆山

织梦好,好织梦

最近20多年,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不仅促成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也驱动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急剧扩张。但开发区建设驱动的城市化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的形态塑造,却是粗放的和不可持续的,不仅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空间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1],也可能由于城市空间的“跳跃性”拓展,遭遇“钟摆式”通勤等尴尬[2]。因此,不少研究强调开发区应当努力促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3],通过“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4],从而克服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不协调[5]。近年来,各界对“产城融合”的关注,折射出我国开发区较普遍地面临“产城分离”的困境。但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都显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大多只出现在工业化初期[6]。因此,本文主要拟结合中国开发区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独特机制,初步探讨其遭遇“产城分离”的机理,以期对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织梦好,好织梦

1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微观机理 内容来自dedecms

工业化是指工业生产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进程[7],主要表现为农业在经济总量和就业中的份额持续下降、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城市化则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8],主要表现为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城市景观建设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等[9]。因为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主要是由工业化率先推动的,因此,不少研究关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之间的关系,钱纳里等的世界发展模型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主要用以评判特定国家实际的城市化率是否滞后于工业化率[10]。就我国而言,虽有研究显示城市化与非农就业比重基本呈线性关系[11],但大多数研究认为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12],人口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市化[13],不过,这种滞后也被某些学者视为偏差㈣。同时,研究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15],但重工业优先发展导致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不强[16],国家政策也会影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贡献[17]。不过,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较长时间尺度和较大的地域范围,难以从微观层面阐释我国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的内在机理。 copyright dedecms

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却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斯科特对劳动过程纵向分离与整合的研究,不仅能阐释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的动因,也揭示了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组织基础;而韦伯提出“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18],则显示了工业化带来的消费能力增长对城市化的积极价值;巴顿认为,“扩大工业劳动力需要有住房和其他的服务事业,这些只有在城市环境中才能提供;结果,工业城镇发展了,伴随着这种发展就要求进一步扩大商业和零售活动,以满足当地居民和企业增长的需要”[19],这就大致描述了工业集聚促进服务业发展、进而刺激非农产业和人口进一步集中的过程。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表明,特定地方一旦吸引到工业企业的发展,就会发生连锁效应,包括就业机会和人口的增加、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及由此伴生的消费需求增加和投资扩张,这会形成外部经济效应,也会增加居民财富和地方政府税收,从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引资环境。而在实践中,工业发展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的确促进了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和税收增加,从而为地方投资环境优化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创造了条件。由此看来,特定地方的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是与人口集聚以及消费需求的扩张相联系的。开发区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却遭遇“产城分离”困境,很可能是因其特殊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机制难以有效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dedecms.com

2 中国开发区的建设机理与“产城分离”

dedecms.com

中国开发区是在国内资本积累不足的条件下起步的,旨在以优惠政策和较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吸引外部资本来推动工业化进程,这被归纳为“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发展方针[20]。由此,中国开发区建设主要吸引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的集聚,同时,倾向于选择城市远郊开发成本较低的地块。这一独特发展机理促使开发区相对忽视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也缺乏有效的城市服务需求。 本文来自织梦

2.1 中国开发区促进产业集聚的空间生产机理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开发区主要为吸引外资以发展出口导向的工业部门,因而从一开始就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剩余工业资本获利的环境。这也使得开发区可以被视为“带有意图和目的性被生产出来的”空间产品[21]。其建设过程,首先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贷款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结合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剩余资本投资于工业生产。因此,这主要是剩余资本穿透地域空间障碍,转向相对落后地区的结果,主要包含了哈维所说的资本投资于工业生产的初级循环和投资于人造环境生产的次级循环,但较少有投资于研发活动和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第三级循环。在此过程中,以外资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工业资本主要经由工业生产的初级循环获利;而地方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并非初级循环内的跨地区工业资本转向次级循环的结果,但也创造了作为“第二自然”的城市空间。不过,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主要是为适应工业资本的投资需求而开发、规划和改造的,相对忽视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发展需求。由于当时国际劳动分工正进入基于产品价值链的产品内分工阶段,我国开发区便依托廉价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开发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政策优惠,为集聚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创造了条件[22]。因此,中国开发区建设乃是服务于加工制造活动集聚的空间生产过程。

dedecms.com

2.2 中国开发区的人口结构与服务需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开发区主要通过集聚加工制造环节推动工业化进程,这使其周边快速集聚了大量普通劳动力,以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要素优势。不过,由于加工制造企业对从业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又面临残酷的成本竞争,因而工资水平很低。这就使得开发区虽然创造了相当大的就业规模,但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建设初期资本积累不足,对当地农民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并不高,失地农民则因失去生产资料和谋生手段明显感受到经济压力[23],因此,其服务需求也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是说,开发区周边虽然快速集聚了大规模的非农人口,但主要只是低收入的普通农民(包括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失地农民),他们对城市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的有效需求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创造出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环境,从而使产业集聚刺激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的内在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人的发展需求,开发区往往较少规划居住和服务业用地,这也使其在住宅、文教、医疗、休闲等方面的供给能力先天不足。因此,无论从需求或供给看,开发区的城市服务功能都可能长期滞后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从而无力吸引高素质、高收入群体就近居住生活。而如果这一状况长期难以改变,开发区周边就易陷入低收入群体集聚的恶性循环,很难优化人力资本状况。这在开发区发展初期,负面影响并不显着;但金融危机以来,东部不少开发区面临明显的转型升级压力,人力资本不足已成为重要瓶颈,这就促使开发区的产城分离现象受到更多关注。

内容来自dedecms

2.3 中国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与“产城分离” 本文来自织梦

虽然中国开发区为以较低的征地拆迁成本满足工业企业的基础设施要求,大多选址在城市远郊的农业地块,但在实践中,开发区也可能选址在老城区边缘或在老城区设立无边界的开发区[24],也就是说,城市远郊并不是开发区唯一的区位选择。不过,由于大多数老城区都在计划经济时期疏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居住环境并不理想,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大,征地拆迁成本相当高,因此,大多数开发区还是选址在远离中心城区、人口稀少的地方。这也使得开发区常常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生长点,并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向双核、连片带状或多极触角式形态发展[25]。而开发区与老城区之间不同的空间关系也导致了不同的人口集聚模式。如果紧邻老城区发展,开发区可以分享老城区的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26],从而较好地留住各个阶层的从业者共同在开发区周边居住生活,并由此逐步扩大城市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刺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业的发展,较好地避免产城分离。但在远郊独立发展的开发区,大多由农业和农村用地快速转变而来,城市服务设施原本匮乏;而主要由管委会而不是地方政府领导的开发区建设,又往往更多关注工业企业的生产要求,相对忽视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就使得收入较高的开发区员工为享受较好的文化、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等,倾向于克服通勤、住房等方面的困难留居在中心城区,只留下低收入员工在开发区周边生活,从而使高端服务企业难以获得进入开发区周边的“门槛”需求。而高质量教育、医疗和休闲娱乐服务的长期缺乏,不仅会进一步促使高收入人群留居在市区[27],而且会影响到留居在开发区周边的员工子女教育,从而使开发区周边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不仅是因为加工制造活动的集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集聚,更重要的,它们无法吸引高收入员工根植于开发区周边居住、生活,使开发区的人力资本状况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发展。 dedecms.com

3 苏州昆山开发区建设中的“产城分离”现象解析 内容来自dedecms

昆山市是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1984年,昆山利用其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以自费办开发区的方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992年,昆山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昆山获准建设首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开发区建设的推动下,昆山迅速由一个县城转变为工业新城,工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2.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687.1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4%,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也由1984年的45.22%提高到2004年的68.16%,到2014年,仍达到56.22%(表1)。而依托开发区推动的工业发展成就,昆山市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而2004年以来的工业占比下降是与加工制造活动的向西迁移密切相关的,也与昆山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东部新城建设相关。可见,昆山不仅是开发区工业化成就显着的典型,也是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典型,同时,由于它从一个县级政府自费建设的开发区起步,不得不从老县城周边开始发展,因此,也有助于验证区位选择对“产城分离”现象的影响。2015年4月、7月以及2016年7月,笔者分别走访了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以及昆山市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并在2015年4月24日对10位普通民众(其中2位昆山户籍人口)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剖析昆山开发区“产城分离”的状况。

copyright dedecms

3.1 昆山开发区集聚了大量加工制造活动

copyright dedecms

据昆山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领导的介绍,在自费办开发区的起步阶段,昆山主要通过“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思路,通过承接内地“三线”军工企业、上海向外转移的企业以及发展乡镇工业,初步发展起纺织、缝纫、食品等轻工业部门;1992年,昆山开发区正式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昆山抢抓机遇、“以商引商、以大引大”,新开发工业用地1000余亩,主要通过引进沪士电子等台资企业,促使昆山的外向型经济和加工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仅1993年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达2.05亿元,对外有偿出让土地186万m2,与1992年相比,2008年,昆山的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增长了421倍、37.71倍、12.67倍,尤其是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要占到昆山工业总产值的55.87%;2008年以后,虽然开发区所辖面积由最初的3.75km2扩大到了115km2,但基本进入“无地招商”、“腾笼换鸟”的阶段,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链上的高端项目.同时,积极建设光电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以及东部新城区、中央商贸区、中华商务区等城市功能载体。从昆山开发区的简要发展历程看,其在自费办开发区阶段,主要是以区位优势吸引国内资本发展工业,并不具备典型中国开发区的特征;但在获批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后,明显地以基础设施等招商环境的建设来吸引了外资工业企业,并主要从笔记本电脑等高科技产品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嵌入到全球产品内分工,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总额的迅速扩张;2008年以后,昆山开发区逐步开始转型升级发展,这需要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支持。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台资IT企业的发展曾使昆山成为笔记本电脑“代工王国”,也使其遭遇产业转移的巨大压力。20世纪90年代,通过引进沪士、富士康等电子零部件龙头企业,昆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笔记本电脑零部件供应体系;2000年以后,随着台湾IT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昆山引进了仁宝、纬创等一批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和品牌厂商,并通过吸引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快速形成了笔记本电脑产业较完整的产业链,除了CPU,在昆山50km的范围内可以采购到笔记本电脑的所有器件1、,2009年昆山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全球的70%,2010年笔记本电脑产量达到1.2亿台[28];但由于中西部加大了对代工企业的引资力度,特别是重庆为打造“世界级笔记本计算机产业基地”,引进全球前六大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导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到2014年下降至5140万台(图1),不得不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昆山笔记本电脑产业代表了不少开发区通过集聚加工制造活动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但又面临成本竞争和产业升级压力的发展路径,这也对开发区通过服务功能提升吸引高素质人才和企业根植于当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织梦好,好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3.2 昆山开发区依托老县城较好地满足了人口扩张对城市服务功能的需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昆山开发区在集聚笔记本电脑等加工制造活动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数据显示,1990年代以来,昆山的外来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目前已经超过120万人,占常住人口总量的65%左右。另一方面,由于昆山就业规模的扩大主要是源自代工企业,因此,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总产值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不过,昆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年来增长迅速,显示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明显提升(表1),这应该与当地能吸引较多高收入者留居有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由于昆山是由县级政府自费办开发区起步的,因此工业园区选址在老县城东侧,以共享老城区既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文教、医疗、商业等服务功能,同时还可以依托新区开发推动老城区的改造。此外,与一般的国家级开发区一次性完成征地不同,昆山一直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确定了“高技术、高文化、高质量和高效益”且富有“经济活力、城市魅力和环境吸引力”的规划目标[29],本着“需要多少用多少”的原则逐步推进城市空间的拓展,避免了开发区无序扩张造成的“产城分离”。而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昆山一直重视加强老城区与开发区之间的联系,扩建了前进东路等主干道路,逐步推进城市中心从老城区转移到东部新城。在工业用地扩张的同时,昆山还逐步加强了居住和商业等服务功能建设,早在1990年就建设了17个配套居住区,2005年继续建设了19个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更是重点发展了东部新城等三个服务业地块,积极引进了昆山杜克大学、台商子女学校、宗仁卿医院、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教育、医疗和休闲娱乐设施。同期,昆山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也与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的1990年代不同,维持在较高水平(图2)。为积极吸收高层次人才根植于昆山发展,早在1998年昆山就创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2008年进一步决定将政府可用资金的1%投入人才建设领域[30]。由于有较好的城市服务环境,截至2016年3月,昆山市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拥有量突破百人,省双创团队10个,拥有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后工作站62家2、,高端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正引领着昆山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发展。而据对普通市民的深度访谈,昆山对外来人口在教育、医疗、低保、就业等方面都提供了与本地人相当的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均对小孩入学、基本医疗和住房购买等较为满意,这也有助于昆山的持续、协调发展。

dedecms.com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总的看来,作为一个典型的加工制造活动集聚的空间,昆山开发区主要依托老县城较好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31],这也是其在笔记本电脑产量明显下降的压力下,仍能以转型升级保证工业总产值和通信产业产值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当然,与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相比,昆山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存在高素质劳动力定居上海的现象。而对普通市民的调研中,不少受访者提出,东方商厦、金鹰国际等购物空间过于高档,难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半数受访者认为,昆山的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大病和疑难杂症的求医需求;绝大多数受访者并不知晓昆山有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这都说明普通市民对昆山的城市服务并不满意。不过,随着东部新城和其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举措落地,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收入人才会愿意定居昆山。因此,中国开发区尽管存在遭遇“产城分离”的产业集聚机制,但如果重视以服务功能建设吸引高收入员工就近居住,就可能逐步扩大购买力水平和消费需求,促进公共服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为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力资本环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与其吸引加工制造业集聚的独特空间生产机制密切相关。由于一般以管委会形式领导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主要服务于招商引资和加工制造活动的集聚,因而相对忽视居民的服务需求,也容易成为低收入者集聚的空间,面临人口规模虽大但购买力低、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特别是那些远离老城区独立发展的开发区,由于高收入员工倾向于留居在中心城区,更可能面临服务功能的长期滞后,这使得远郊开发区更易于遭遇“产城分离”。而由此带来的开发区周边人力资本不足,则会严重制约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发展。因此,中国开发区要破解“产城分离”难题,关键是要积极吸引高收入、高素质员工根植于开发区工作、生活,以逐步提升开发区的服务需求水平和供给能力。为此,开发区要努力从“产业孤岛”向生活服务设施相对完备的第三产业新城转型[32];其空间生产也要由“生产空间主导”转向“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主导”、再转向“消费空间主导”,注重承接母城功能,更加关注人的能动性[33],不断完善现代城市服务功能以促进产业创新和人才发展[34]。针对老城区边缘的开发区,就是要加强与老城区的整合,以开发区建设促进老城区的改造和功能优化;而对远郊新城区而言,就是要合理规划居住和服务业用地,在建设工业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居住、生活设施,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休闲娱乐服务。这不仅将改善开发区周边的人口结构和人际交流网络,也将提升开发区的地价水平,迫使承租能力差的产业活动离开,更好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苏州昆山开发区在起步阶段,由县政府领导、靠近老县城发展,具有破除“产城分离”的独特优势;其在依靠外资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注重创造条件吸引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就近居住生活;金融危机以后,更进一步推动了东部新城等服务业空间的发展,并十分注重吸引高素质人才定居,这就较好地克服了“产城分离”难题,为适应加工制造活动外迁所造成的产业升级压力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虽然昆山的经验未必可以完全复制,但通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克服“产城分离”却是重要的努力方向。这不仅有助于留住高素质人才,更对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注释: dedecms.com

1、资料来源:顾剑玉:昆山,成长在笔记本电脑之都的路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资料来源:金燕博:江苏昆山以“才”为本打造创新强磁场.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内容来自dedecms

[2]张晓明,赖寿华.广州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下的交通发展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4):68-75.

dedecms.com

[3]张晓明,赖寿华.广州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下的交通发展战略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4):68-75. 本文来自织梦

[4]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内容来自dedecms

[5]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5):70-75.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胡伟,柯新利.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演变路径[J].城市问题,2015(10):12-1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7]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61.

内容来自dedecms

[8]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M].商务印书馆,1963:52. dedecms.com

[9]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J].学术界动态,1990(6):56-59

本文来自织梦

[10]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34-39. 内容来自dedecms

[11]胡爱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41):99-101.

dedecms.com

[12]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2-17. 内容来自dedecms

[13]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94-101.

本文来自织梦

[14]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45.

内容来自dedecms

[15]朱海玲,龚曙明.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和互动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3):112-114.

内容来自dedecms

[16]郑长德,刘晓鹰.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102-111. 织梦好,好织梦

[17]李刚,魏佩瑶.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5):72-79. 内容来自dedecms

[18]许学强.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9 copyright dedecms

[19]巴顿.城市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4: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刘旭辉.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规划探讨[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 本文来自织梦

[21]高峰.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1):9-14 dedecms.com

[22]孔翔,杨宏玲,黄一村.中国大陆外向型加工制造活动的区位选择与布局优化[J].地理科学,2013,33(5):521-528. 内容来自dedecms

[23]孔翔,张宇飞.开发区建设中的居民地方感研究——基于上海闵行开发区周边社区的调研[J].城市发展研究,2014(6):92-98. 织梦好,好织梦

[24]孙卓然,李正图.开发区开发模式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5):25-31. copyright dedecms

[25]张晓平,刘卫东.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2003(2):142-149. 内容来自dedecms

[26]林炳耀,臧淑英.试论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若干社会经济发展特征[J].城市规划学刊,1991(6):7-12. dedecms.com

[27]赵鹏军,彭建.“边缘城市”对城市开发区建设的启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54-5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8]刘俊卿.昆山制造业变局[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4):78-81. dedecms.com

[29]徐崇嘉.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1992(5):20-22.

copyright dedecms

[30]李克海,杭邦华,许筠,等.人才工作的“昆山之路”[J].群众,2015(1):50-52.

copyright dedecms

[31]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24-12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2]沈宏婷.开发区向新城转型的策略研究——以扬州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7(12):68-73. copyright dedecms

[3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copyright dedecms

[34]杨雪锋,未来.产城融合:实现路径及政策选择[J].中国名城,2015(9):9-13.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