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2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高技能劳动力的转移和空间聚集有助于提升聚集区厂商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使这些产业部门逐渐发展成为新兴产业部门。新兴产业部门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且单位土地产值高于传统产业部门。在优势区位竞筝中,这些高单位土地产值的新兴产业部门将挤走原有的传统产业部门,使原有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区位变成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部门的生产区位,被挤出的传统部门则转移到土地价格相对便宜的市郊或边远地区甚至被淘汰。由技术水平提升导致的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意味着区域经济增长;原有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部门被高效率的新兴产业部门取代,意味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效率的新兴部门挤出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部门,意味着产业的区际转移,这就是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基本机理。 dedecms.com

【关键词】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增长;生产区位取代;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织梦好,好织梦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进行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一具有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人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核心是扩大有效供给和调整经济结构,其在实体空间上的反映就是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copyright dedecms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13益完善以及长期的“人口红利”,我国东部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区”和经济发展的“隆起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初期无法享受政策红利、难以获得外商直接投资青睐等众多原因,制造业的发展相当滞后,主要充当东部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地,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某些经济指标超过了东部地区,但由于经济总量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围绕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主要的主张之一就是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换代升级,同时产业的转出又可以为东部地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然而,理论界至今无法清晰地揭示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基本机理,尤其是在某些区位上,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部门如何取代原有的较低生产率的制造业部门,进而实现该区位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现实中,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结构演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无法分割,遗憾的是,至今许多研究仍把这两者割裂开来。有鉴于此,本文将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我们将首先讨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空间经济问题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从时空角度构建分析空间经济现象的基本框架,重点解释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基本机理。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视角的空间经济解释 本文来自织梦

由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视角对空间经济问题的探讨主要着眼于区域经济增长和区际发展差距等问题。其中输出基础模型和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强调需求因素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区内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博茨和斯坦的新古典区域经济模型则强调区际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1.输出基础模型

内容来自dedecms

输出基础模型也称“霍伊特模型”,20世纪30年代,受德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委托,霍伊特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包含一个输出基础部门和一个自给部门的城市模型以预测城市发展;20世纪50年代,诺斯把霍伊特输出基础模型中的城市经济变量改为宏观经济变量,使输出基础模型成为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模型。输出基础模型认为,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经济增长,但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经济增长,其经济增长常常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区外需求主要通过乘数效应拉动当地经济产出和就业,由此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该模型利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揭示了区际贸易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生产专业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凭借这种专业化生产能力,本区域可以通过向区外市场提供专业化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dedecms.com

输出基础模型研究了市场容量较小的经济体如何发展自身经济的问题,强调了区际贸易对市场容量较小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重要启示是,通过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化部门增强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但该模型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尽管该模型强调专业化生产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但它无法解释这种专业化生产能力的成因。其次,输出基础模型认为供给不存在短缺,只要外部需求增加,区内就有足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立即扩大生产。但现实中,不可能每个区域都拥有足够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因此外部需求的扩张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产出量的扩大。

copyright dedecms

2.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

copyright dedecms

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包括影响全区域投资水平的储蓄率以及反映生产率水平的资本一产出比率。理查德森利用该模型解释了区域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概言之,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认为,如果区外资本输入能够弥补本地区储蓄与投资之差额,那么在投资超过储蓄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不同于把区外需求视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输出基础模型,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认为来自区外的投资活动是推动本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有限的区内储蓄、较低的资本一产出比以及贸易逆差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该模型的逻辑,经济体不仅可以利用区内的储蓄进行投资,也可以从区外输入资本进行投资;当区内消费能力低于生产能力,进而存在大量储蓄剩余时,资本输出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同理,劳动力短缺的区域可以通过输入劳动力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当区内资源短缺时,输入区外资源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同时也意味着通过输入区外资源,可以实现区际发展差距的收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根据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的逻辑,欠发达地区是资本的净输入地区,但该模型无法解释这种资本吸引力的来源问题。虽然从区域角度出发,可以用区位条件的优劣来解释,但该区域经济模型考虑的经济空间是均质空间,不存在区位优劣的差异。而且,尽管该模型提出了区际生产要素的转移问题,但它没能揭示出生产要素区际转移的基本机理。此外,根据该模型,区际发展差距是可以收敛的,然而现实中,许多欠发达地区是资本的净输入地,可以利用这些输入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区际发展差距是可以收敛的;但另一方面,这些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是劳动力的净输出地区,劳动力的大量输出是因为这些地区实际收入水平很低,且这些转出的劳动力中的大部分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区际发展差距又是发散的。该模型无法解释上述似乎相矛盾的现实。

织梦好,好织梦

3.有关生产要素转移的新古典区域经济模型 内容来自dedecms

输出基础模型和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主要是从区外需求和区外供给角度解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不同于这两种模型,博茨和斯坦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强调的则是生产要素的区际转移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尽管哈罗德一多马区域经济模型也涉及生产要素的转移问题,但没能解释要素转移的基本机理。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提高两个方面,如果在短期内没有发生技术进步,则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长率或劳动力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大。一个地区的资本增长率同该地区储蓄中可用于投资的资本数量以及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资本收益率之差成正比;同理,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增长率同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以及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工资率差异也成正比。博茨和斯坦的新古典区域经济模型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区际和区内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要实现区际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应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而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依靠市场力量即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具言之,假设存在南北两个地区,北部为发达地区,资本丰富但劳动力缺乏,南部为落后地区,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缺乏。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边际收益递减假设,如果某一地区某种生产要素稀缺,则该生产要素的回报率较高。因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将从资本充裕的北部地区向资本缺乏的南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则将从劳动力丰富的南部地区向劳动力缺乏的北部地区转移,由此不仅可以实现区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且还会通过提高两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回报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本文来自织梦

新古典区域经济模型的主要贡献是,它强调了生产要素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生产要素区际优化配置的实现机制。由于区域层面的要素流动障碍比起国家层面要少得多,因此这种生产要素转移模型在区域层面更有意义。但该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根据该模型的逻辑,发达地区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欠发达地区对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欠发达地区对资本具有较强吸引力是因为该地区较低的工资水平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欠发达地区的主要产业,但欠发达地区的这种优势无法比拟发达地区在资本、高人力资本型劳动力、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经济聚集带来的巨大的规模效应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因此,尽管该模型指出区际发展差距是可以收敛的,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最终反而导致区际发展差距的进一步发散。其次,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假设,资本倾向于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较高,但在现实中,资本往往会向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以及聚集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的发达地区转移,而不是流向不具有这些优势并缺乏各类制度供给的欠发达地区。而且,现实中的劳动力转移常常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如果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期是悲观的,将难以吸引劳动力流入,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劳动力,通常都具有某种较高技能,这种较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失也将加大区际发展差距。此外,该模型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转移成本,包括各种经济成本、制度供给缺失带来的制度性成本以及心理成本等,正因为这些转移成本的存在,现实中的要素往往不会按照模型指出的方向转移或者根本不会发生转移。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新古典视角的区域经济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但这些理论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而且它们重点讨论的都是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没有涉及伴随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机理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二、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空间经济解释 dedecms.com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和完全竞争。正因为这种边际收益递减假设,资本充裕的发达地区的资本边际收益率低于资本贫乏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本边际收益率,从而促使资本从资本充裕的发达地区向资本贫乏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相等时,资本不再流动,由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趋同现象的解释。但在现实中,资本常常是从资本贫乏的欠发达地区向资本充裕的发达地区转移,而不是依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所指出的方向流动。而且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无法解释现实中大中小型企业大量并存的现象,也无法解释城市的形成原因以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因为如果不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现象,则经济活动完全可分为极其微小的基本生产单元,不可能出现经济活动在某一区位上的聚集现象,否则肯定存在价格扭曲因而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时,对诸如为何发生经济活动的聚集、在何地发生、受到何种作用力的影响以及这种经济状态是否稳定等问题,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得不假设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和城市规模是外生决定的,即把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机制视为“黑箱”。克鲁格曼利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产品多样化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了能够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驱动力、空间聚集的基本机理,还可以解释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际发展差距的成因。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是由克鲁格曼式的金融外部性所推动的,即区际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引发劳动力的区际转移,劳动力的区际转移又会导致制造业的区际转移,最终使经济活动在某一空间聚集,由此提高该区域的要素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具有动态化的特征,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聚集与技术创新相互强化而形成的循环累积过程,这种循环累积过程最终将导致经济“增长极”和“塌陷区”的形成。 copyright dedecms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空间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三种效应。第一种效应是市场接近效应,它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厂商将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作为生产区位,以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递增的好处,同时接近市场还有助于节省销售环节中的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也即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第二种效应是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和厂商的生产成本效应。我们假设消费者是同质的,都偏好多样化的消费。厂商聚集的地区产品种类较多,从而从区外输入较少种类的产品就可以满足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该区域内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只需承担较低的贸易成本,即经济活动的集聚降低了集聚区域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和厂商的生产成本。第三种效应是市场拥挤效应,它是指厂商的大量聚集将加剧相互问的竞争,最终降低厂商盈利水平。上述三种效应将产生两种性质的作用力——聚集力和分散力。因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或生产成本效应)的存在,消费者和厂商选择生活和生产区位时都倾向于选择厂商聚集的区域,因此这两种效应产生的是聚集力;市场拥挤效应则会抑制厂商向经济活动密度较大区位的聚集,这种效应产生的就是分散力。 copyright dedecms

如果聚集力和分散力处于非均衡状态,就会引发不断强化经济聚集区域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假设南北两个区位初始时完全对称,由于偶发性原因,初始处于均衡状态的两个区位受到了某种轻微的扰动,例如有少量工业劳动力,从南部转移到了北部。工业部门生产者是工业劳动力同时也是消费者,他们常把工资收入消费在自己就业的地区,因此劳动力转移将扩大北部地区的市场规模。根据市场接近效应,南部的厂商将向北部转移,并逐渐加强北部地区的生活(生产)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一方面,北部厂商数量的增加导致产品种类增多,使北部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进而吸引更多南部的劳动力和厂商向北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北部厂商数量的增加会不断加剧厂商间的竞争,降低厂商盈利水平,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也随之下降,即市场拥挤效应将阻碍厂商和劳动力向北部地区的转移。如果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则其合力表现为聚集力,制造业活动将不断向北部聚集,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有助于提高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这种过程循环反复,直到所有制造业活动都集中到北部为止,按照系统动力学的观点,这是一种正反馈机制;如果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其合力表现为分散力,这种分散力将抑制经济活动进一步向北部地区聚集,而且还倾向于抵消已经发生的扰动,直到恢复区域的对称状态,按照系统动力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不会产生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循环累积过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尽管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经济活动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以及区际发展差距的成因,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该模型涉及的区位数量较少,难以有效地表征现实中丰富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尽管可以将其扩展成包含很多区位的情况,但当讨论三个以上区位时,模型将失去跟踪分析能力,同时也难以与现实数据匹配,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可预测性。其次,这些模型中的经济聚集通常是“突发性”的,且这种经济聚集一旦发生,通常都会持续下去,直到形成极端的核心一边缘结构为止,这与现实不符。而且在此模型中,虽然经济总量水平和总体福利水平会得到改善,但区际发展差距将永远存在,而现实中并不存在模型所预测的绝对的区际发展差距。此外,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同样没有阐释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过程及其基本机理。

dedecms.com

三、时空角度的空间经济解释

copyright dedecms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结构演进是区域发展的两个方面,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涉及的是时间问题;区域经济结构演进表现为新的经济结构取代原有的经济结构,涉及的则是空间问题。因此,要解释区域发展过程,一方面要阐释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另一方面还要解释原有经济结构被新的经济结构替代的机理。尽管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很好地阐述了经济活动空间聚集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但它们都没有解释区域经济结构如何演进的问题。要从时空角度解释空间经济问题,就必须建立既包括区域经济增长又包括区域经济结构演进的空间经济分析框架,德斯米特和罗西一汉斯伯格为在新古典框架内构建这种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时间维度的技术水平提升和区域经济增长 织梦好,好织梦

假设经济系统中存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部门,初始时制造业部门技术水平较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服务业部门技术水平较低,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制造业部门是成熟的产业部门,发展历史较长,就业人数高于服务业部门。某一行业技术创新概率的高低,常与该部门中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数量有关,因此大量劳动力就业于制造业部门,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创新成功率,从而使制造业部门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此时制造业部门已步人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因此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空间较小,服务业部门由于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空间相对较大。制造业部门将通过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促进服务业部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技术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尽管这种空间溢出效应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而且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也不具备通用性,但这种技术溢出仍将对新兴服务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部门仅需要较少的劳动力与其技术匹配,也就是说,当技术达到某种水平时,制造业部门将无需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退出来转向服务业部门,同时自然增长的劳动力也将主要进入服务业部门。从制造业部门退出的劳动力具有与当时制造业技术相适应的人力资本水平,这些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服务业部门的聚集,创造了服务业部门启动技术创新的条件,开启了服务业部门的内生技术创新过程。从制造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的高水平劳动力越多,服务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概率也就越高。这种内生的技术创新过程和外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叠加,使得服务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如果服务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超过制造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则其劳动生产率也将高于制造业部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服务业部门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将大于制造业部门的单位面积产值。因此,在某一区位上,新兴的服务业部门将取代原有的制造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并实现该区位的产值扩张。如果这种过程在其他区位上得到复制,则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增长。这种区域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提升的结果,这即是从时间维度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2.空间维度的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时都要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总存在着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间对具有区位优势的土地资源的竞争,这种竞争必然会提升土地价格。如果新兴服务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超过传统制造业部门,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服务业部门单位面积产值将大于制造业部门的单位面积产值,因而能够支付高于制造业部门的土地竞标租金,从而获得原先被制造业部门占据的具有优势区位的土地,制造业部门则不得不在其他地区重新寻找其生产区位。随着新兴服务业部门取代原先的制造业部门获得优势区位,在外部规模经济、技术扩散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激励下,大量的服务业部门将聚集在此区域,进而提高服务业部门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使该区位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如果这些被挤出的制造业部门在郊区找到了租金较低的区位,则会形成由制造业部门聚集而成的工业园区;如果在郊区无法找到较低租金的生产区位,则这些制造业部门将不得不在远离原先生产区位的地区寻找新的生产区位,或者遭受淘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转移或产业结构优化。如果这一过程可以在其他区位上得到复制,则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都将实现转型升级,这就是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这种区域内原有经济结构由新的经济结构所取代的过程,就是空间维度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如果服务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很高且进入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则它又将通过上述机制带动制造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使制造业部门取代服务业部门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实现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交替上升,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

内容来自dedecms

由上可知,时空角度的区域经济分析,其着眼点在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总量扩张和产业空间布局变化引发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美国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一百多年中经济结构的变迁就生动体现了时空角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进程。20世纪初,美国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不再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吸纳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通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使美国的制造业部门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另一类通用技术的发展,再次使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务业部门逐渐发展成为新兴产业部门。随着服务业部门技术水平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快速地从制造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土地价格和住房价格也快速提升,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在产业空间分布方面,服务业部门开始向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聚集,这些地区曾经是美国的主要制造业聚集区,而制造业部门逐渐向南部地区转移。与此同时,服务业部门聚集地区的土地价格逐渐上升,通常高于制造业部门聚集地区的土地价格,且随着服务业的较快发展,高地价现象在空间上出现了扩散趋势1、。 织梦好,好织梦

结语 内容来自dedecms

通常意义上的区域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因此要阐释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不仅要探究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还要解释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传统的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从区外需求、区外供给以及区际要素流动角度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但无法解释区域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机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空间聚集的基本驱动力,但同样也无法揭示区域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及其基本机理。 织梦好,好织梦

时空角度的空间经济问题研究,不仅强调区域经济增长,还强调通过产业布局变动而展现出来的经济结构的演进。首先,高技能劳动力的转移和聚集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某行业进入成熟阶段以后,随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将逐渐难以吸纳更多劳动力,从而使大量高技能劳动力从成熟部门退出转向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部门。这些高水平人力资本在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部门的聚集,将开启这些产业部门的内生技术创新过程,并使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速度逐渐超过成熟部门,进而发展成为新兴产业部门。随着这些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成熟的传统产业部门,相应地,其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也会高于成熟的传统产业部门,由此实现了由技术进步驱动的区域经济增长。其次,随着新兴产业部门单位面积产值超过成熟的传统产业部门,原有传统产业的生产区位将被新兴产业部门所取代。从空间维度而言,这是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过程。当两个产业部门为某一优势区位展开竞争时,新兴产业部门有能力支付较高的竞标租金,因此那些曾被传统产业部门占据的区位将被新兴产业部门所取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城市中的中心区位被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据,城市中心区位逐渐发展成为该城市的CBD。再次,高生产率的新兴产业部门占据优势区位,较低生产率的传统产业部门转移到土地价格较低的地区,这一过程是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重新配置的过程。如果这些被挤出的产业部门无法在城郊找到适合的生产区位,将不得不转移到较远的地区,例如当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去钢铁产能时,在南部的北部湾沿岸正形成由湛江钢铁基地、防城港钢铁基地、越南河静钢铁基地组成的新的世界“钢三角”,这即是大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现象。如果这些被挤出的产业部门,在近郊或远郊都无法找到新的生产区位,则将被市场淘汰,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

copyright dedecms

注释:

织梦好,好织梦

1、安虎森等:《分析“空间发展”的新方法——德斯米特和罗西—汉斯伯格的动态空间发展模型评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