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促进区域协同增长吗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促进区域协同增长吗

发布时间:2019-03-1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8第 浏览:【字体:

【摘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影响区域协同增长的效果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分别检验了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其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的影响,并运用安慰剂法、置换检验法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基于此,进一步从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三个方面机制重点剖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结论表明:2010年起实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从不同层面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其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内在机理考察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或增强市场开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产生效果显着;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共同作用可以显着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但通过人口流动的作用效果不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协同增长;合成控制法 copyright dedecms

一、问题的提出

dedecms.com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1]在这一城镇格局建设中,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首次在2010年2月公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中国城镇体系最高层次加快建设的要求,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这就提出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同增长、在构建协调发展城镇格局过程中主导作用的要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规划》发布后已历经近八年时间,自身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否起到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作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影响区域协同增长的效果与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选取全国289个城市1995-2015年数据为初始样本。将《规划》中提出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所在城市群全体城市设为处理组(treated group),其余城市设为控制组(control group);运用合成控制法、安慰剂法和置换检验法科学检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影响区域协同增长的作用效果。本文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1)聚焦我国不同行政区划范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区域协同带动作用,系统评估r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增长的作用效果;(2)利用合成控制法、安慰剂法和置换检验法详细测算和检验了国家中心城市对所在区域协同增长的作用;(3)详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梳理文献、数据整理、理论分析等方式对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判定,并探索性利用数据对内在机理进行了检验。

dedecms.com

二、文献综述 织梦好,好织梦

中心城市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国家间、区域间的竞争往往首先体现在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国际上,一般将一国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作为其国家中心城市,例如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家中心城市除了具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功能外,还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2]国际上公认的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从以制造业分散为标志的去生产中心化到以现代服务业集聚为标志的创新服务中心化。而就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效果而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情形:(1)国家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大都市与周边区域是紧密联系而非相互分割的,周边区域受益于大都市的发展,集聚也能促使大都市和周边区域更加繁荣。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极化、引领、带动的作用,其在投资、技术创新、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引领带动效果。[3][4]尤其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以来,国家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发挥国家凝聚力和裂变力,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也具有“领头羊”效应。[5](2)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影响城市群来对全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产生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对促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产城互动频率和效率;构建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发展态势等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都具有较大影响。(3)国家中心城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引领、辐射和集散作用,能够有效实现与周边区域城市的互联互通,经济发展的极化与外部性的溢出将提升区域紧密度;同时,周边区域城市间构建更为繁密的基础设施网络,将更好地促进其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协同增长。[6](4)国家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合作。随着我国与世界紧密连接的程度不断加深,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世界性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世界性城市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大都市,是全球经济网络中具有支配地位的关键节点,其获益的手段主要是靠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汇聚。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国际大都市由原来的交通枢纽逐渐向信息枢纽、金融服务枢纽等角色转化。国家中心城市位于全国城镇体系的顶层,国家名片效应十分显着,拥有低层级城镇体系不具备的对外联系优势,[7]而实施地缘经济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出省出境通道建设是实现对外联系合作、成为世界性城市的有效途径。[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就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降低交易成本机制。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决定中心地集聚力与扩散力主导关系的重要度量。因此,通过调控交易成本,调节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关系。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缩短区域市场间的距离,促进市场邻近性的提升,有助于加快区际投资和贸易流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从创新网络、学习、基础设施网络和外部性等角度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对区域增长产生促进作用。(2)人口流动机制。城市的发展是组织和分解过程的结果,就像人体新陈代谢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过程。人口流动通过在城市间进行劳动分工的方式逐渐集合和分化,推动了区域的发展。随着人口流动,大都市的经济活力区域会向外扩张,逐渐向其边缘地带延伸,从而促进区域增长。在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特征,人口流动同时促进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增长,并且相较全部就业人口来看,由于人口流动产生的流动人口就业对区域增长做出了更大的贡献。[9]也有学者发现,人口流动显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促进效果呈现衰减趋势;[10]中心城市通过人口流动对区域增长产生作用在人口稀疏处十分明显,但在人口稠密处不明显。[11](3)市场开放机制。中心城市可以通过产业集聚、[12]人力资本异质性减弱和基础设施建设。[13]等方面来促进其市场开放和与周边的市场一体化建设,进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反过来看,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下会导致产业转移成本高企,加大区域差距,阻碍区域协同增长。[14]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效果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对中心城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然存在完善的空间。从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效果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对外联系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基本达成共识,但在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的作用效果如何则尚未涉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是集散,到底是集而散的“溢出式”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增长,还是集而不散的“虹吸式”发展加大区域间差距?目前文献研究尚未涉及。就内在机理的文献看,围绕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的研究仍然较少,主要还是同绕具体因素如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一些(中心)城市。在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增长的研究中又往往将内在机理内涵于理论阐述内,未能得到实证检验,使其解释效力减弱。由此,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否促进区域协同增长?若能,其内在作用机理如何?作用效果有多大?等问题的研究,对当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织梦好,好织梦

三、研究方法、模型设计、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织梦好,好织梦

当前对于政策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CM)。由于合成控制法在估计过程中存在诸多优势,所以本文将合成控制法作为主要检验方法。下面对合成控制法的主要原理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要变量和样本数据来源的说明。

copyright dedecms

(一)合成控制法

dedecms.com

合成控制法(SCM)是由Abadie和Gardeazabal于2003年在测算西班牙巴斯克区域恐怖活动经济成本时首次运用。当前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了政策评估领域。合成控制法的基本思想:首先,确定特定的估测变量,其中包含估测变量自身以及影响估测变量的主要因素;其次,对控制组中各个样本中的估测变量附加权值,拟合出一个与处理组十分相近的反事实合成组;最后,比较处理组和控制组在政策实施之后的差异,以此来对政策影响产生的差异进行估测。实际操作步骤实施如下:首先,选择适合的控制组,对估测变量的合理性进行确定;其次,拟合出一个与处理组十分相近的反事实合成组;最后,对比控制组与处理组之间的政策影响差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模型设计 copyright dedecms

假设当前可观测到K+1个城市在T时期的区域协同数据St,t,其中,有1个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影响的目标城市,即国家中心城市;剩余的K个城市则为未受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影响的对照城市。本文用T0表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实施的年份,T0满足1≤T0≤T,此处T0对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的年份——2010年。用S′k,t表示城市j在t时刻未受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影响时的经济增长数据,S″k,t表示城市j在t时刻受到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影响时的经济增长数据。当t∈[1,T0]时,有S′k,t=S″k,t;当t∈[T0,T]时,有S′k,t=S″k,t-ρk,t,其中ρk,t代表第k个城市由于受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影响在t时刻的经济增长变化情况。若ρk,t>0,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促进目标城市的经济增长;若ρk,t<0,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抑制目标城市的经济增长;若ρk,t=0,说明目标城市的经济增长未受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产生的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务支出占比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本文采用财政支出总额来度量;人口密度(Densi,t)影响了经济资源的集聚程度和增长速度,运用单位平方公里内人口数进行度量;城市化率(Urbi,t)体现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资源的集约高效配置,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规模,有效助推经济增长,本文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度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数据选择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1995-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城市数据,以此作为初始样本,再将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实施之后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所在城市群的全体城市作为处理组,剩余的城市作为控制组。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主要包含《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2016)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6),部分缺失数据通过对应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对应数据补充得到。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实证结果解析 copyright dedecms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增长的作用 dedecms.com

由于在使用合成控制法时,只能对单个分析对象进行评估变量的合成,所以,在对国家中心城市这样多个分析对象进行评估时,需要将多个分析对象归并成为一个新分析对象。为了深入考察这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究竟对不同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部分划分两个处理组,分别为:国家中心城市所在城市群中除国家中心城市外的城市归并为周边区域、国家中心城市所在城市群的全体城市归并为整体区域。 dedecms.com

图1展示了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的经济增长实际值与合成值之间的差值。图1显示,就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而言,经济增长实际值与合成值之间的差值在2010年之前,基本维持在0上下,表明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实施之前,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情形十分相似,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在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后,处理组反映的实际值快速增长,与控制组反映的合成值之间形成正向大幅差值,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对整体城市产生的影响十分明显,增大的差值反映出处理效应显着。

copyright dedecms

图2则很好地反映了在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出台前后,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分别与其合成控制组之间经济增长路径之间的差别。其中,实线代表处理组,即实际经济增长路径,虚线代表合成控制组,即合成经济增长路径。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实际与合成经济增长路径对比显示,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在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实施之前实际与合成经济增长路径基本吻合,之后产生差异且均为实际经济增长路径高于合成经济增长路径。这表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对于带动国家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均具有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整体区域协同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其对周边区域协同增长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也能够对国家中心城市自身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二)有效性检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为了检验合成控制法处理后所得研究结论的有效性,采用安慰剂法来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增长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安慰剂法在对控制分析对象进行选择时,选取控制组中权重最大的19个对照组城市,分别计算其安慰剂效应并与处理组进行比较。

织梦好,好织梦

根据安慰剂法分析得到的结果,从周边区域来看,代表对照组城市的19条虚线虽有反弹,但在近期内(2011年之前)均未高于实线,说明正向处理效应的在1/20(5%)的水平显着,结论的有效性得到检验。整体区域显示,得到的结果与周边区域相似,说明正向处理效应的在1/20(5%)的水平显着,结论的有效性得到检验。 织梦好,好织梦

(三)稳健性检验

织梦好,好织梦

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稳健性,防止由于合成控制组与选取估计方法不同而导致的研究结果出现明显差异,本文采用置换检验法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图4展示了置换检验法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置换检验法中随机更改控制组,与之前选取与目标分析对象近似的控制组具有明显不同。从置换检验法显示效果来看,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通过随机改变控制组后,合成控制路径与原始路径基本一致,并未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本文利用合成控制法来评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其结果不会随合成控制组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差别。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五、进一步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机理解析与验证

本文来自织梦

前文的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提出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明显推动了整体区域协同增长,而且显着提升了国家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协同增长。这个结论肯定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否能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问题,并由此可引发进一步研究,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如何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其内在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对此,本部分基于现有文献、数据和理论分析,梳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并通过实证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机理解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机理,与弗里德曼引入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外围”理论基本思想类似。本文研究的整体区域由国家中心城市和其周边区域两个空间子系统构成。资源要素、市场等在初始时存在差异并通过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使得国家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产生了锁定(lock in)效应,出现二元空间结构,极化加剧、区域差距增大。但随着政策调控和区际人口流动,影响了要素资源的流向,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开放,使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界限逐渐弱化,最终实现区域协同增长,推进空间经济一体化。其中,结合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我们重点从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三种机制的角度来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机理进行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1.降低交易成本机制,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降低整体区域的交易成本,加快区域内部的沟通联系,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整体来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内引领、辐射、集散,高效、便捷的交通、信息、金融等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十分重要。从国家中心城市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与其周边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国内均走在前列。高速铁路里程的不断延伸、网络的不断完善,不仅加快了要素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间的流动,而且形成了“空间吞噬”效应,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传统观念,更加强调时间距离而非空间距离。总之,区际交易成本机制的重点是降低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时间和空间的阻滞,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有利于减小时空阻滞带来的高成本,加快整体区域的人口、资本、商品、信息的流动速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同增长。 copyright dedecms

2.人口流动机制,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和延伸资源流动,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增长。概括来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始终围绕着人口集聚地展开,国家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间人口流动不仅是人口对自身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选择,更牵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流动和转移,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在此过程中,又要依据区域竞争优势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同时在进行产业转移时必须注意顺应产业生命周期,构建和延伸产业链。随着京津冀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跨区域合作区的确立,有助于弱化区域之间的边界效应,创造更多的就业,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从而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就业生活[16]以及在行政区划的边界地区形成人口集聚。人口流动既能促进区域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的藩篱,让资源更高效配置,促进区域协同增长。

内容来自dedecms

3.市场开放机制,是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区域内部统一市场的构建和错位有序的竞争,从而促进区域系统增长。具体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市场开放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构建统一市场。当前我国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是包容在一个整体市场内,但区域间由于行政区划而产生的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自身市场开放程度提升的时候,也会在与周边区域形成统一市场上发挥标杆作用。同时,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协作竞争的日益频繁,其对外融入国际市场也能够带动国家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共同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分工协作和竞争。(2)错位有序竞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会打破现有的区域间竞争态势,重新塑造区域间的竞争格局,构建更为开放、统一、错位有序的区域市场环境。这不仅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保持经济效率的高效和可持续十分有益,而且能够促使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整体上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进行良性联动,为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打下体制基础。总之,构建统一市场、错位有序竞争是促进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角度出发,促进区域协同增长可持续的基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机理验证 copyright dedecms

为验证前文所阐述的机理,构建待检验模型如下: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5)式中,Yi,t代表城市i在第t年的经济增长状况,衡量与前文相同;Ei,t代表城市i在第t年是否实施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的虚拟变量,在2010年之后,Ei,t=1,在2010年之前,Ei,t=0;lninfri,t、lnpeoi,t、lnopeni,t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三项中介作用变量,依次表示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Ci,t为控制变量,主要包含了产业结构(Stri,t)、财政支出(Finai,t)、人口密度(Densi,t)、城市化率(Urbi,t)等。 copyright dedecms

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将实证部分按照周边区域(见表1)和整体区域(见表2)分别构建面板模型进行检验。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表1显示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周边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效果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其周边区域协同增长之间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周边区域协同增长。从三种机制的作用效果的回归结果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际人口流动的交互项系数和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着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人口流动会抑制周边区域的协同增长,周边区域协同增长难以通过人口流动获利。这可能是由于在国家中心城市所在的区域,人口流动一般在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纵向发生,而在周边区域内部的横向人口流动相对较少;此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交易成本的交互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市场开放的交互项均与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网络延伸的方式促进了周边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有效地降低了周边区域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则有效地降低了周边区域间的“行政区经济”阻力,为更好地建设统一市场、促进周边区域协同增长奠定了基础。最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交互项与周边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共同作用促进周边区域的协同增长。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表2汇报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整体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效果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整体区域协同增长之间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增长。从三种机制的作用效果的回归结果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区际人口流动的交互项系数为正(0.0156),但不显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交易成本的交互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市场开放的交互项均与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体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区际交易成本,推进区域间形成统一市场,进而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不仅有利于整体区域间的互联互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有效地抑制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加快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和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提供了有利环境。但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人口流动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增长的作用在本文的样本范围却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受到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的影响,使得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人口流动受到阻碍,难以对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发挥显著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交互项与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之间可以很好地相互融合协调,作为相辅相成的系统机制能够更好地推动整体区域协同增长。总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的实施能够较好地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开放来促进区域协同增长,难以通过人口流动来对促进区域协同增长施展作用,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共同作用也可以对区域协同增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来自织梦

六、结论与启示

dedecms.com

本文采用合成控制法对国家中心城市及其所在城市群区域分为两大部分(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在1995-2015年的经济增长路径进行模拟及比对。总体而言,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促进了区域协同增长,而且对周边区域协同增长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阐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如何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进一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市场开放三种机制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剖析。检验结果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开放均对国家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通过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抑制了周边区域的协同增长;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或扩大市场开放对整体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通过人口流动促进整体区域协同增长方面成效不显着。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间产生的共同作用能够显着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及整体区域的协同增长。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当以“立足同内一流、迈向国际一流”为己任,将“基础设施、商贸往来、产研合作、人才培养”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题,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当前,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紧密合作态势已初步显现,将来仍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此外,依托国家中心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的优势,以区域内企业为载体,在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间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区际建立协同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专业智库、产学研基地、重大实验室等,加快区际产研合作和人才培养。(2)以“健全人口流动机制,发挥劳动力配置效率”为发展契机,激活国家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的人口流动,加强劳动力问的互补与合作,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由于劳动力具有异质性,区域增长并非只由高技能劳动力的生产决定,因此,健全人口流动机制,实现不同层次劳动力间的互补与合作,将更有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时改善因人口流动不畅引发的一系列资源错配的状况。(3)因地制宜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全国城镇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分,城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两个主要的作用方面是市场和政府。尊重和适应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积极发挥市场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区域协同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和完善各级政府机构在此过程中的统领作用,一方面,把握全国城镇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程度,积极推动全国城镇体系建设的各项规划实施;另一方面,需要积极转变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和治理的观念,需要弱化“行政区经济”和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区域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多元化互补共荣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参考文献: copyright dedecms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7(42):68-96.

本文来自织梦

[2]吴晓隽,高汝熹.试析全球化时代都市圈中心城市极化效应的新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28-33.

copyright dedecms

[3]田美玲,方世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别[J].热带地理,2015(3):372-378. 本文来自织梦

[4]高玲玲.巾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2015(1):76-81.

本文来自织梦

[5]陈国富,王伯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59-160.

本文来自织梦

[6]李煜伟,倪鹏飞.外部性、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13(3):22-42,203-204.

dedecms.com

[7]赵娴,林楠.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106-113.

织梦好,好织梦

[8]邓春玉.基于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分析[J].地理科学,2009(3):329-335.

织梦好,好织梦

[9]薛伟玲.嵌于流动的增长:空间格局、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35-40+98. 织梦好,好织梦

[10]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0.

dedecms.com

[11]李晓阳,林恬竹,张琦.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互动研究——来自重庆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5(6):46-55+127. 织梦好,好织梦

[12]娄朝晖,钱晨.专业化交易地理集中、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浙中内陆城市圈层化——“义乌商圈”的空间效应分析[J].财经论丛,2012(3):9-15.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3]李雪松,孙博文.密度、距离、分割与区域市场一体化——来自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宏观经济研究,2015(6):117-128.

本文来自织梦

[14]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204-205. dedecms.com

[15]杨海生,陈少凌,罗党论,等.政策不稳定性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地方官员变更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4(9):13-28,187-188. copyright dedecms

[16]李苗苗,肖洪钧,赵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的省市面板数据[J].中国管理科学,2015(2):162-169.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