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是依托国家级新区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的重要战略目标。辐射带动力是推力、拉力和综合推拉力等动能的总称。主动性、协调性和外溢性辐射带动力的综合作用,将从城市拓展、人口迁徙、创新外溢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要形成国家级新区强大的辐射带动力,必须在将国家级新区打造成为核心增长极的基础上,促进利益相关主体的多方联动和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辐射带动机理。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实现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伴随着雄安新区的批设,中国进入了以国家级新区作为重要政策工具来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的重要时代。截至2018年4月,中国共批设了河北雄安新区等1个国家级新区,打造这些国家级新区成为特定区域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进而实现特定区域的协调协同发展,将是批设国家级新区的重要战略意图所在。然而,依据《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6》,[1]目前,国家级新区发展中存在经济增长点培育不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不高、主导产业选择未能立足于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的高度、产城和区域融合发展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以国家级新区为手段重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治理架构战略大局的推进步伐。如何形成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强大辐射带动力,更进一步说,这些强大的辐射带动力源自何方,怎样传导,如何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织梦好,好织梦

目前,围绕国家级新区而展开的研究虽然很多,[2]但相关研究中欠缺对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能力及其实现机制问题的探索。由此,本文拟从辐射带动力的概念厘定与比较、辐射带动力的类型及综合作用机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形成机制等分析入手,阐释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及其实现机制问题,以期为形成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强大辐射带动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来自织梦

一、辐射带动力的概念厘定及辨析

本文来自织梦

1.区域协调、协同发展视角下辐射带动力的概念厘定 织梦好,好织梦

形成和强化各类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是新时期区域政策中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关联互动、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区域利益同向增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的过程和状态。[3]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升华,对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指两个或以上的区域、次级区域或城市,基于合作共赢理念、优势互补原则、产业分工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一致性地完成目标的过程和能力。[4] 本文来自织梦

辐射带动力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环节。从字面上看,辐射带动力由辐射力和带动力组成。辐射力指某一地区与其相关地区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尤其强调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对辐射力的研究涵盖经济辐射力、政治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等领域,经济辐射力是辐射力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政治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是辐射力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体现。[5]现有相关研究围绕经济辐射力而展开,尤其侧重对金融辐射力和辐射半径测度[6]的研究。对经济辐射力的研究建立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分形模型分析[7]等基础上,对金融辐射力和辐射半径的测度主要以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理论为基础。带动力强调某一地区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发展的能力。目前,对带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带动力上,强调某一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前向、后向、旁侧关联,带动区域产业实现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产业带动力一般可以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8]等来衡量。辐射带动力是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综合体现,强调某一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综合影响和带动发展的能力,[9]包括集聚效应的拉力、扩散效应的推力和综合效应的推拉力等。 内容来自dedecms

2.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框架下辐射带动力与相似概念的辨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对辐射带动力的研究源自Hirschman(1957)所倡导的“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相关的经典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回波—扩散效应理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区际经济辐射理论等。辐射带动力本身构成区域经济辐射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易于与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进行有效的区别。然而,相比较回波—扩散效应理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而言,辐射带动力的辨识度不高。本文拟在对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评述基础上,辨析辐射带动力与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源于Myrdal(1957)阐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时采用的分析工具。所谓回波效应指一国或地区采取增长极等特殊经济发展推进政策时,使资本、劳动力、人才、资源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趋势并愈演愈烈的现象。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对应,指资本、劳动力、人才、资源等从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的扩散。一般地说,空间经济发展初期回波效应具有主导性,在发展中后期扩散效应逐步增强,发展的高级阶段扩散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并促进空间经济一体化的实现。[10]由于回波效应是一种相对自发的现象,近期学术界对回波效应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相对更多。近期对扩散效应的研究集中在区域经济空间扩散、[11]区域产业扩散、地价或房价的扩散效应、[12]舆情扩散、[13]技术或创新扩散等方面,尤其以对技术或创新扩散的研究为甚。[14] copyright dedecms

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是与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相对应的一组概念,最初源自于Hirschman(1958)的分析。然而,在理论传播和发展中,极化效应与涓滴效应并不总是配对进行的,从而衍变出了众多的相似概念组。极化效应是事物出现向更高或更低端方向发展,或同时向两端发展,中间层次减少的态势,包括经济极化、政治极化、社会极化等范畴。经济学中的极化效应包括空间极化效应及收入极化效应两个层面。空间极化效应指产业迅速增长导致的资源、技术、信息、资金和产业地理集中的过程,[15]尤其是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收入极化效应指收入分布中人口向高收入和低收入两端集聚的收入结构不平衡状态,[16]主要表现为社会收入群体日益分裂为两个组群,且组内差距较小、组间差距较大。极化效应一般通过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来进行测度。不过,近期研究中,基于收入中位数附近集聚人口比例的大小、偏序和随机占优策略、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17]而设计的极化指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空间极化效应和收入极化效应相对应,分别产生了淋下效应和收入均等化效应两个概念。其中,淋下效应与空间极化效应相对应,强调生产要素、产业等从增长极流向其他地区;收入均等化效应与收入极化效应相对应,强调不同地区、阶层、成员之间的长期收入趋向均衡的态势。[18]

内容来自dedecms

近期研究中,涓滴效应一般不再和极化效应相配对使用,而是和虹吸效应相配对使用。所谓涓滴效应,强调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肖费或就业等手段带动贫困阶层或落后地区发展的效应。[19]。值得指出的是,涓滴效应并不强调给予落后地区或贫困阶层以特殊优惠政策。所谓虹吸效应,指条件更好的地区对条件较差地区的吸引,导致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人力资源、创新[20]向前者集聚的强化过程。虹吸效应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总部经济或首脑经济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与虹吸效应和涓滴效应相关联的一组概念还有负向涓滴效应和瀑布效应。其中,负向涓滴效应实质上是虹吸效应在阶层收入上的体现,[21]瀑布效应实质上是涓滴效应在产业集群中的体现,不过相比较涓滴效应而言,瀑布效应更强调强者的强迫性和弱者的被动接受性。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总的来说,无论是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还是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及其衍生的概念组,均强调发展态势,更体现为一种势能(如图1所示)。相比较而言,辐射带动力则更体现为一种动能,更强调形成某种态势的内部或外在驱动力,更强调势能形成的基本路径。辐射带动力作为一种动能,是形成和强化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等势能的重要保障。辐射带动力作为一种动能,包括拉力效应、推力效应和综合推拉力效应等3个范畴,其中推力效应及拉力效应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综合推拉力效应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之间的力量对比,更体现为一种合力。目前,对推力效应、拉力效应、综合推拉力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集中在城市发展或劳动力转移过程[22]中受到的推动和拉动作用上。鉴于此,本文将依托于国家级新区,阐释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机理,尤其阐释推力、拉力、综合推拉力的动力源泉及形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来自织梦

二、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类型及综合作用机理 dedecms.com

辐射带动力是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总称,体现为某一特定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拉力作用、推力作用和综合推拉作用,是形成特定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回波效应、扩散效应等势能的动能保障。如果将特定的中心地区限定为国家级新区,则形成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强调国家级新区对属地省份和邻近省份或地区的拉力效应、推力效应和综合推拉效应。

dedecms.com

按照辐射带动力作用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作用内容及范畴的不同,可以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划分为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协调性辐射带动力和外溢性辐射带动力三类。主动性辐射带动力,指国家级新区及其功能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内在驱动而实现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包括城市延伸、人口迁徙、产业转移等。协调性辐射带动力,指周边地区主动对接国家级新区及其功能区,从而享受到协同和协调发展的收益,包括优惠政策共享、产业价值链分工及延展,及创新、技术、服务的转移扩散等。外溢性辐射带动力,强调国家级新区在强化增长极作用时,通过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公共物品提供等而形成的间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效应和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共享、重要公共物品共享等。

织梦好,好织梦

主动性、协调性及外溢性辐射带动力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综合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图2中,黑色圆环代表国家级新区,编号1、、2、…10、代表国家级新区周边市县,包括国家级新区属地省份和邻近地区的市区县。同心圆代表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内圆实线表示第Ⅰ阶段层次比较低的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外圆虚线表示第Ⅱ阶段更高层次的主动性辐射带动力。椭圆实线表示协调性辐射带动力,双箭头实线表示周边市县主动对接国家级新区而形成的协调、协同发展格局。实框线表示外溢性辐射带动力,编号1、、2、…10、的市县与国家级新区之间的点横虚线表示重要基础设施线或者重要公共物品供给渠道线。为了分析便利,图2中采用了比较规则的同心圆、椭圆、矩形来表征不同类型的辐射带动力,这实际上蕴含了空间均质性的假设。实际运行过程中,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将受到空间异质性、地区间政策、空间距离等影响,从而会呈现出不规则形状。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外溢性辐射带动力受到国家级新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物品供给等因素影响,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受到国家级新区及其功能区发展水平的影响,协调性辐射带动力受到国家级新区周边市县的协调意愿和努力程度的影响。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协调性辐射带动力和外溢性辐射带动力等三方面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国家级新区周边市县受到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的水平和规模。从主体的能动作用来看,国家级新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要基础设施走向和重要公共物品供给渠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级新区及其功能区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对周边市县的主动性及外溢性辐射带动力。 copyright dedecms

国家级新区周边市县要提升自身受到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水平,必须着眼于协调性辐射带动力的提升。充分调动国家级新区周边市县的协调意愿和努力程度,可以改变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辐射范围和辐射周期。图2中,在未能调动周边市县的协调意愿和努力程度时,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将受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和外溢性辐射带动力的影响。主动性辐射带动力在低水平发展的第Ⅰ阶段,将对地区5、、6、产生影响;在较高水平发展的第Ⅱ阶段,将对2、、3、、…、9、等地区产生影响;外溢性辐射带动力将对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物品供给渠道沿线的1、、2、、5、、10、等地区产生影响。若低水平发展的第1阶段时,地区5、、6、、7、、8、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强化其协调意愿和努力程度,形成了与国家级新区协调或协同发展的局面,此时,国家级新区的协调性辐射带动力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会改变国家级新区在后续较高水平第Ⅱ阶段的辐射带动力作用范围,地区2、、3、、4、、9、受到来自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带动力将大大削弱,甚至在较高水平的第Ⅱ阶段将消失殆尽。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实现机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所谓实现机制,指事物形成及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实现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和形成机制等。其中,动力机制强调影响事物形成的必要性及动力源泉,形成机制强调事物形成的路径及过程。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实现机制同样包括动力机制和形成机制,其中动力机制强调国家级新区作为特定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动力源泉,形成机制强调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传导路径及形成过程。 dedecms.com

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外部驱动力和内驱力两个部分。外部驱动力强调国家级新区发挥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外部作用环境和政策环境,内驱力则强调国家级新区发挥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内在影响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条件下,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国家级新区这类以相关行政区、特殊功能区为基础、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功能性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达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目的,这是国家级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力的外部驱动力。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内驱力,是驱动国家级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力的内在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与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必然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域限制性、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的高效逐利性、技术与创新扩散的近邻优先性、城市扩展的空间延续性、[23]劳动力迁徙的比较理性[24]等6个方面。

dedecms.com

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的形成,通常有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总量协调、产业协同发展、城市规模优化、人口合理集聚等方面的要求。形成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强有力的辐射带动力,必须在打造国家级新区成为区域发展核心增长极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级新区、属地政府、周边地区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多方联动与协同发力,既要提升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又要加大辐射带动发展的现实执行力,既要从资源、要素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发力,还要强化国家级新区的蓝本引领作用和全方位辐射带动机理的形成。 dedecms.com

1.龙头培育,将国家级新区打造为核心增长极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一,出台《国家级新区条例》,明确国家级新区的法律主体地位,赋予国家级新区立法权和在行政、规划、财税、土地等方面的管理权限。第二,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促进国家级新区存量产业调整和增量产业培育并举,构建国家级新区的引领型产业体系,强化支撑性、配套型产业的优化布局。第三,立足于高端价值链,重点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培育和发挥作用的科技、金融、研发、新型轻资本制造产业和现代公共服务业,实现人才要素的精明吸纳。第四,强化国家级新区的人居环境营造,以适度超前的公共设施建设、区域特色明显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等提升城市活力,促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组团式优化拓展,打造研发园、制造园、物流园、家园和生态园“五园合一”的产城融合模式。第五,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实施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开展等,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在国家级新区的合理集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多方联动,提升辐射带动的顶层设计科学性和现实执行力

织梦好,好织梦

首先,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科学发展及周边地区有效承接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发展等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之中,明确国家级新区及其辐射带动地区的发展定位及产业差异化互补发展战略思路。其次,推进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搭建协同发展的规划实施平台。再次,将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周边地区承接辐射带动发展的绩效纳入国家级新区治理机构如新区政府、管委会等,以及周边地区党委、政府等的绩效考核中,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第四,加大国家级新区与其他国家级功能性平台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的资源和政策整合,以自由贸易港区申请及建设发展为契机,争取更高强度的开放开发政策支持,实现融合发展。同时,将开放基础好、开发开放平台健全的周边地区市区县纳入国家级新区及其他功能性平台融合发展的协同建设范围,在省域范围内赋予协同建设市区县以同等的财税政策,推动国家级新区实现与周边市区县的一体化建设与发展进程。最后,强化属地政府、国家级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委托、招标课题等形式,鼓励国际国内有影响力或国家级新区所在地的高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级新区辐射带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的相关研究,切实解决国家级新区辐射周边地区科学发展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 本文来自织梦

3.协同发力,提升区域要素一体化发展能力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一起发力,积极争取将与国家级新区相关的重大交通、通信、能源基础设施过境周边地区建设纳入省级或更高层面的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之中。第二,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确保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实现劳动力、资金、技术、创新、信息等关键要素和自然、社会资源的科学流动。第三,在国家级新区原有人才政策基础上,出台专门的中高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政策,扩大人才政策受益面积,既强调人才引进的硬件环境和资金支持,也更强调人才的优质服务、良好工作氛围与舆论环境供给。第四,依托国家级新区的各类开发区、功能性园区和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展重大项目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技术向周边地区的有效扩散打下坚实基础。 dedecms.com

4.蓝本引领,构建全方位辐射带动机制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确定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推动国家级新区的城市拓展、产业集聚、产业链与价值链整合实现由地理集聚、资本集聚向功能集聚转变,打造国家级新区成为科学发展蓝本,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科学发展中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第二,比照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功能定位,建立国家级新区的非核心功能、非核心配套产业和非核心配套职业人群向周边地区转移的功能疏解和提升模式,在国家级新区与周边地区的毗邻地区建立多元化协作产业园区,国家级新区以优惠政策、优势资本和产业入股,周边地区以土地、配套投资、配套服务等入股,构建合作招商引资、飞地经济、战略联盟等区域合作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第三,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在对外开放、产业、科技、金融、港口、生态、社会等领域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广国家级新区发展过程中典型高效的理念和模式,建立起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地区的全方位区域辐射带动机理。

copyright dedecms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11-1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吴晓林.模糊行政: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的一种解释[J].公共管理学报,2017,(04):16-26,63,153-154.

copyright dedecms

[3]李兴江,唐志强.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实现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07,(06):51-53. 织梦好,好织梦

[4]陈耀,汪 彬.大城市群协同发展障碍及实现机制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02):37-43.

dedecms.com

[5]冯德显,贾 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03):266-272.

本文来自织梦

[6]龙海明,凌炼,周哲英.现代金融区域辐射力研究——基于长沙对湖南省内其他市州辐射力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3):8-13.

内容来自dedecms

[7]栾强,罗守贵,郭兵.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分形测度及影响因素——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04):58-62.

dedecms.com

[8]张清勇,年猛.中国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吗——兼论房地产业的定位[J].财贸经济,2012,(10):123—129.

dedecms.com

[9]何文举,周 辉.资源与环境约束条件下湖南城市辐射与带动力评价[J].经济地理,2011,(12):2034-2038.

内容来自dedecms

[10]韩纪江,郭熙保.扩散—回波效应的研究脉络及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02):117-125. copyright dedecms

[11]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一边缘”理论和“极化一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05):28-33. 织梦好,好织梦

[12]任超群等.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引起的房价变化时空扩散效应[J].地理研究,2013,(06):1121-1131.

内容来自dedecms

[13]王光辉,刘怡君.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蔓延扩散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07):119-126. 织梦好,好织梦

[14]潘文卿,吴天颖,胡 晓.中国技术进步方向的空间扩散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7,(04):17-33.-142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5]吕拉昌.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04):355-361. 织梦好,好织梦

[16]黄潇.极化效应与橄榄型收入结构的达致[J].中国经济问题,2013,(04):24-3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7]王朝明,李梦凡.极化效应下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6):51-64.

dedecms.com

[18]王茂湘.资本主义累进税制和“收入均等化”学说的欺骗性[J].经济研究,1982,(04):52-58,71.

本文来自织梦

[19]李星伯,刘秀柱,李 健.马太效应与涓滴效应:一个收入差距演化的新格局[J].当代经济研究,2005,(08):35-36. 本文来自织梦

[20]刘和东.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7):104-112. 织梦好,好织梦

[21]刘志国,边魏魏.负向涓滴效应: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恶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04):1-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2]祁新华,朱宇,周燕萍.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2,(01):25-30. 织梦好,好织梦

[23]吴宏安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5,(01):143-150. 本文来自织梦

[24]骆友生,刘剑文.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与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4,(08):3-9.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