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产业综合 > 产业共生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分析

产业共生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的作用机理,选取2005—2014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产业共生水平评价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水平较低,处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于制造业的非均衡初级共生阶段,产业共生发展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的区域不平衡态势。产业共生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正自相关性,但各区域产业共生背景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不同。加快产业转型发展、营造共生环境、实行动态调节机制、重组产业管制框架是产业共生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益措施。 dedecms.com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共生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效应 织梦好,好织梦

关于产业间的联动关系,学术界主要是从分工、竞争、创新、共生四个视角进行研究。共生演化作为生物学术语,最初是描述两个或多个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互惠互利的紧密关系;而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是经济主体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表现为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1998)。产业共生是客观的经济现象,形成共生关系的内因是产业链的连续性,外因是产业链连接带来的价值增值(胡晓鹏,2008)。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发展关系也可借助生态种群思维模式,从产业共生的视角进行刻画分析。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并且生产性服务业会渗透到制造业的每一个加工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两者之间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共生关系(Diaz,1998)。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期,跳出传统的产业孤立发展思路,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通过共生发展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是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copyright dedecms

一、文献评述

内容来自dedecms

产业共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已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主要通过产业关联模型、投入产出表、生态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等工具来研究两者间的共生关系。Park和Chan(1989)对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认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比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强得多;Pilat和Wolff(2005)基于投入产出关系,分析了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多重相互作用方式。唐强荣、庄伯超和徐学军(2008),唐强荣和徐学军(2009),徐学军、唐强荣和樊奇(201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了功能互补、高度协作的共生关系,以共生假说构建了产业共生关系的实证分析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Logistic生长方程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共生特征与规律。胡晓鹏和李庆科(2009)基于投入产出表,对长三角地区苏、浙、沪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三地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孙久文等(2010)利用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对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其共生作用为偏利共生关系。在现有研究中,将产业共生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开展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刘浩和原毅军(2010)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将会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的最佳状态。高觉民和李晓慧(2011)认为应运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来确定产业结构转型战略。单元媛和罗威(2013)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通过对融合度的测算得出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品与业务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影响。林春艳和孔凡超(2016)运用动态空间Durbin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模仿创新以及技术引进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传导机制,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而模仿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织梦好,好织梦

纵观现有文献,对产业共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共生关系的判断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对产业共生作用机制理论探讨和定量分析不足,从产业共生视角来审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从融合、互动、协调三个方面对产业共生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产业共生评价模型来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水平及动态演化过程,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产业共生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期望为探索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协调化、高度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路径参考。 dedecms.com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的作用机理

dedecms.com

产业共生蕴含着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协调三层含义。产业共生意义上的融合以价值创造为前提,体现产业创新及其价值增值过程中产业间的融合关系;产业共生意义上的互动以产业互利为目的,利益分配在产业共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既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非对称的;产业共生意义上的协调为均衡时的协调,相对于数量协调,产业共生下的协调更强调质量协调,更重视产业协调效率的提高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子系统间由于产业链、技术链等复杂联接关系形成了一个共生演化系统,其互动机制的关键是“承载”所投入的中间要素,它是两个产业相互循环并共生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节约交易成本,使其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生产环节,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服务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创新。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将最新的研发成果和高新技术在彼此领域应用,提升了对方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正是两者之间的这种共生发展关系,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子系统之间共生作用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内容来自dedecms

1、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在劳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融合形成生产要素上的共生 织梦好,好织梦

当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时,两者的互利关系便初步形成,利益的驱动使两者的关系越发紧密而形成共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效应依赖于产业子系统的发展,而生产要素是构成产业子系统的基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创新和价值增值过程中对劳动、资本、技术的创新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科技含量生产要素的嵌入和转化,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技术、产品等方面形成互补性的链接关系,促进生产要素融合,实现共生发展目标。

copyright dedecms

2、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在市场和业务上的互动促使组织结构上的共生

织梦好,好织梦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辅助生产、市场流通等专业化服务,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分享收益,这种基于互利的互动关系促使具有明确利益目标的产业共生体的出现而形成共生。尽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共生子系统的职能分工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利益导向将促使生产组织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明确利益追求的产业共生体。扩大对外开放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可以增强生产性和服务业的互动,并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变化。以互利为目的的产业互动将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持续共生发展的核心动力。

dedecms.com

3、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在协调效率上的提升推动发展模式上的共生

dedecms.com

相对于制造业自我提供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在提供服务上更具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能够同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绩效,实现产业自身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并从与对方的联系中获得更大收益而形成共生。专业化分工的强化使区域产业竞争向产业协同竞争趋势演变,并对产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占比和产业依存度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系统内资源配置及共生依存情况,能够反映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能力提升带来的质量协调效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效率,促进发展模式转变,最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所述,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通过生产要素、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和协调,最终实现共生发展,推动系统内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本文来自织梦

(一)产业共生水平评价模型及标准

copyright dedecms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产业间互动关系时沿用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的概率,如杜传忠、王鑫和刘忠京(2013)及陶长琪和周璇(2015)的相关研究,本文也沿用此思路设计产业共生评价模型。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间存在良性互动且相互影响的机制,表现为系统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熊勇清和李世才,2010)。产业共生与耦合都以合作和协同为核心,均具有融合性、互动性、协调性的共同特征,基于此,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同构成产业共生系统,每个子系统细化为若干指标,具体过程如下:

copyright dedecms

设子系统i中包含n个指标,即a1,a2,…,an,当细化指标为正指标时,功效函数为:

copyright dedecms

θij=(aij-aijmin)/(aijmax-aij)(1)

内容来自dedecms

其中,aij表示子系统i中指标j的对应值,aijmax、aijmin分别表示其上限和下限,θij表示子系统i中指标j的功效系数。基于系统演化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演进过程,得到演化方程: 织梦好,好织梦

d(θ)/dt=f(θ1,θ2,…,θn)(2)

dedecms.com

其中,f表示θj的非线性函数(j=1,2,…,n)。由于一次性近似系统的特征根特性源于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可将系统演化方程简化为: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则某一时刻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为: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其中,SI(t)、MI(t)分别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贡献值,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λx1(t)、γy1(t)分别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权重系数,θx1(t)、δy1(t)分别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细化指标。在自身和外部因素影响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表现出各自的演化状态,分别用X、Y表示,则系统的演化方程为: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当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达到稳态时,得到产业共生度C: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C值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共生水平越高,子系统间或系统内各要素越趋于有序,采用中值分段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系统共生水平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为更加清楚地判断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与制造业子系统共生演进的协调程度,避免出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都较低但共生度较高的伪评估结果,引入产业共生协调度: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其中,T为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整体协同效应的综合协调系数,α、β为待定权数,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重要程度决定1、,D为产业共生协调度,其阶段划分如表2所示。

dedecms.com

(二)产业共生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选取

dedecms.com

在前文理论分析基础上,根据产业共生的内涵和特征,本文遵循可操性和客观性原则,以生产要素、组织结构、发展模式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以对产业共生度和共生协调度进行测算。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我国30个省市的指标数据2、,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界定,本文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个行业;制造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21个细分行业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在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时,由于各省市统计口径不同,本文参考姚星、杨锦地和袁东(2012)的做法,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减去“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作为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并以2005年为基期,用各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对原始数据进行缩减。同理,得到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各省市制造业总产值4、。

copyright dedecms

2、对于资本存量的估计采用永续盘存法。初始资本存量采用Kohli方法估算,生产性服务业选择我国服务业核算中经常使用的4%的折旧率(孙久文和年猛,2011),制造业选择常用的9.6%的折旧率(陈启斐和刘志彪,2014)。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各省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得到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额。 copyright dedecms

3、产业依存度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质参量变化的关联程度,计算公式为:

dedecms.com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δSM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共生依存程度,表示产业共生系统中制造业质参量的变化率引起的生产性服务业质参量的变化率;δMS的解释意义同上。ZS和ZM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主质参量,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特征依存度,能够有效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依存特征。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为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同的主质参量,反映两个子系统的共生特征,全要素生产率采用Malmquist指数非参数方法测算,限于篇幅,不再陈列其具体计算方式和结果。 本文来自织梦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水平的测度结果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选择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来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细化指标权重,相关计算通过SPSS软件完成,过程如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λx1(t)=cx1(t)px1(t)γy1(t)=dy1(t)qy1(t)(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其中,cx1(t)和dy1(t)为旋转后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px1(t)和qy1(t)为产业子系统旋转后的主因子得分。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年份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细化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计算得到2005—2014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贡献值SI(t)、制造业子系统贡献值MI(t)、共生度C、共生协调度D,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年份省域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相关指标值,如表5所示。

织梦好,好织梦

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共生度较高,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间存在很强的联动效应,共生关系密切。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协调度则相对较低,从共生协调度的均值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的共生协调度大于0.7,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其余省市的共生协调度多集中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阶段,其中,吉林、广西、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共生协调度小于0.5,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关系亟待加强。总体而言,2005—2014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处于初级共生阶段,且共生水平无明显变化,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方面尚不显着,产业共生发展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同时,还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于制造业,产业共生发展处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于制造业的非均衡初级共生阶段。除了北京、上海、内蒙古、浙江、福建外,其余省市制造业子系统贡献值均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贡献值,其中差距较大的吉林、河南等省份制造业子系统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贡献值的差距已接近0.2。虽然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贡献值大于制造业子系统贡献值,但由于内蒙古的制造业不发达,并不能说明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因此,仅有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两产业共生发展的核心因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关系的空间格局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图1和图2反映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度及共生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情况。

内容来自dedecms

可以看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情况呈现两大特征: copyright dedecms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不均衡,省域间产业共生水平差异显着。按照共生水平均值的大小可将全国30个省市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6个省市,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居于全国前列,且两者的协调水平也很高,共生协调度均为0.7以上,处于中级共生阶段,即非均衡共生向对称共生过渡阶段;第二类包括天津、河北、福建等17个省市,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协调度在0.5—0.7间,处于初级共生阶段,即非均衡共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第三类包括吉林、广西、海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七省,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协调度在0.5以下,尚未实现共生,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较为落后。

copyright dedecms

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集聚性,共生水平由东至西呈现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共生协调度均值最高,为0.6712,总体处于初级共生向中级共生过渡阶段;中部地区的共生协调度均值为0.5317,总体处于初级共生水平;西部地区的共生协调度均值最低,仅为0.5039,刚达到初级共生水平。 dedecms.com

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的空间分布状况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一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较快,两者的共生协调度较高,共生发展水平也较高;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水平较低,除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知识、技术等要素短缺引起的产业共生低效率也是导致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水平较低的原因。

copyright dedecms

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计量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前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关系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通过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产业间共生水平呈区域阶梯分布,说明其产业共生演化发展进程与区域经济基础和产业自身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那么,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发展是否驱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将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来自织梦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dedecms.com

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水平及区域产业结构相关指标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R)表示。全局Moran’s I指数是测度空间相关性最常用的指数,取值范围为[-1,1],不为0则表示数据间存在相关性。

copyright dedecms

测算结果见表6,大部分年份的Moran’s I值对应的Z值通过了5%的显着性检验,且均为正值,表明产业共生与产业结构的数据之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同时,Moran’sI值在观测期间整体有所上升,表明我国省际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着时间趋势不断增强。因此,在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空间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应在模型中引入空间变量,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共生下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更符合实际。 dedecms.com

本文来自织梦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copyright dedecms

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Y=ρWY+Xβ+ε)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Y=Xβ+ε,ε=λWε+μ),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矩阵(包含常数项),β为向量估计的系数,ρ为空间回归系数,λ为空间误差自相关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选取空间邻接权值矩阵,区域相邻时记为1,不相邻时记为0,对角线元素记为0),ε和μ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运用拉格朗日统计量(LM)来选择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检验结果表明:LM-LAG的检验值为6.2829(P=0.012),LM-ERR的检验值为2.4331(P=0.119),LM-LAG的检验值显着,故选取空间滞后模型(SLM)更为合适。同时,本文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来确定空间滞后模型(SLM)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值为-68.2425(P=0.0000),在1%的水平下显着,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引入产业共生指标后拓展上述模型,对新增长理论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生产函数模型Y(t)=A(t)K(t)α[L(t)H(t)]1-αH(t)η进行拓展后,设立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如下: 织梦好,好织梦

LnRit=α0+ρwLnRit+β1LnRi,t-1+β2LnSIit+β3LnMIit+β4LnCit+β5LnDit+εit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其中,i代表地区,t代表年份。被解释变为R,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示;Ri,t-1代表上一期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自变量:SI和MI分别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的贡献值,C和D分别代表系统的共生度和共生协调度。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法(ML)来估计参数,根据固定效应对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的不同影响,分别对空间固定效应模型(SF)、时间固定效应模型(TF)及空间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TF)进行回归,具体操作通过MATLAB实现,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从表7中各模型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显着性和拟合优度来看,空间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优于其他固定效应模型,故采用空间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TF)回归结果分析我国产业共生下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一步采用同样方法对我国三大区域进行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本文来自织梦

(三)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通过对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产业共生下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文来自织梦

1、产业共生下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东部地区产业共生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大,其次为全国、中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对外开放早,经济基础好,在获得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效共生发展,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产业共生协调度较高,知识、技术的互融加快了产业共生步伐,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产业共生协调度较低,无法有效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有限。 内容来自dedecms

2、从全国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子系统贡献值、产业共生度及共生协调度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9529、0.4641、0.1557、0.8028,估计结果显着为正,说明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表明良好的产业基础及产业共生关系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织梦好,好织梦

3、东部地区制造业贡献度估计系数为-0.2409,表明制造业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东部地区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在引进和转化先进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作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集聚地,其对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东部地区制造业整体仍处于转型发展期,尚未达到产业升级的技术要求,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

内容来自dedecms

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值、共生协调度的估计系数分别为1.2085、0.9567,均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好,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整体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实现了产业共生,应继续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共生发展进度,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度估计系数为-0.3023,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阻碍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其原因主要为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为制造业提供高科技、高品质的服务产品。同时,由于缺少制造业的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本文来自织梦

制造业贡献度、共生协调度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5963、0.3986,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仍然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应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升级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织梦好,好织梦

5、西部地区共生协调度的估计系数为-0.2358,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共生度较高,但共生协调度仍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产业共生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尚未达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效应。

copyright dedecms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贡献度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557、0.3406,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但与中部地区类似,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共生环境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织梦好,好织梦

6、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滞后一期、产业共生度的估计系数在各区域均显着为正,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可归结为制造业的集聚发展使得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及资本等要素不断汇集,并通过产业间的融合互动向生产性服务业渗透,推动两者在要素、组织、模式上共生发展,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向协调化、高度化转变。 dedecms.com

五、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dedecms.com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交互渗透越发强烈,产业依存度不断提高,呈现出共生发展态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发展被认为是我国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的最佳状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度较高,但共生协调度较低,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虽然存在较强的联动效应,但产业共生水平较低,仍处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依赖于制造业的非均衡初级共生阶段,两产业在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方面尚不显着。 dedecms.com

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和制造业子系统共生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显着,共生水平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处于中级共生阶段,中部地区处于初级共生阶段,西部地区则刚刚达到初级共生水平,部分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尚未形成共生关系。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东部地区产业共生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大,其次为全国、中部、西部地区。

dedecms.com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贡献值、产业共生度及共生协调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但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制造业贡献度及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贡献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作用,西部地区产业共生协调度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面影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基于上述结论,产业共生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技术共享平台,破除技术空间壁垒,打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以创建产业共生关系为重点,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在要素、组织、模式上的融合、互动、协调能力,推动共生模式由非均衡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转化;第三,实行政策动态调节机制,适应产业共生发展趋势,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发展政策时注重产业互动发展,调整市场准入制度,模糊产业边界,重组产业管制框架,鼓励通过整合价值创造过程实现产业高效共生,促进产业结构向协调化、高度化转变。 内容来自dedecms

注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综合现有文献,取α=0.6,β=0.4。

织梦好,好织梦

2、由于2004年我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选取2005年至今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本文研究对象为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

织梦好,好织梦

3、本文中制造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由于2013年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不再统计工业总产值,2013—2014年各省市制造业各行业工业总产值用工业销售产值替代。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1、陈启斐、刘志彪:《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本文来自织梦

2、杜传忠、王鑫、刘忠京:《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织梦好,好织梦

4、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内涵及其运行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织梦好,好织梦

5、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本文来自织梦

6、林春艳、孔凡超:《技术创新、模仿创新及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动态空间Durbin模型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5。 织梦好,好织梦

7、刘浩、原毅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检验》,《财贸研究》2010年第3期。 dedecms.com

8、单元媛、罗威:《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武汉金融》2013年第2期。 本文来自织梦

9、孙久文、李爱民、彭芳梅、赵霄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0、孙久文、年猛:《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空间差异分析——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的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copyright dedecms

11、唐强荣、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9期。 dedecms.com

12、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3、唐强荣、庄伯超、徐学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5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4、陶长琪、周璇:《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本文来自织梦

15、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

本文来自织梦

16、徐学军、唐强荣、樊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的共生——基于Logistic生长方程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1年第9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7、姚星、杨锦地、袁东:《对外开放门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5期。

dedecms.com

18、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