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大事周报 > 【2018•第21周】流动性新规重磅来袭 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信用债违约增多

【2018•第21周】流动性新规重磅来袭 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信用债违约增多

发布时间:2018-06-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经网竞争情报中心 浏览:【字体:

流动性新规重磅来袭 夯实防范流动性风险堤坝 织梦好,好织梦

5月25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引入新量化监管指标,弥补了对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缺口,实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全覆盖。《办法》的发布,适应了当前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需要,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更好防范金融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最初是通过“存贷比”指标实现。但随着流动性管理日趋复杂,简单的“存贷比”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2014年,原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又对其作了修订。随着《办法(试行)》实施的深入,从2015年10月起,持续多年的“存贷比”由监管指标改为监测指标。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对流动性、市场等风险却重视不够。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入,利率、汇率等几乎不变的“常量”,都已成为“变量”。这些“变量”波动,会带来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需引起更多重视。二季度以来,监管层先后落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分别对应着表外业务风险、集中度风险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最常出现的几类风险。此次新修订的《办法》引入了“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等量化指标,这些指标的敏感性、前瞻性更强,更能精细化计量流动性风险,充分体现了去通道、去同业空转、回归本源的监管思路。兴业研究公司指出,流动性匹配率作为我国监管层创设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与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指标从逻辑上保持了一致性,同时又结合了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管理实际。中信建投证券研报认为,办法的出台主要为了适应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复杂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负债结构更加丰富,除被动负债外,主动负债也在增加,占比回升;同时资产端,非信贷资产规模占比也在持续回升。之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只是针对存贷款业务,并没有全面覆盖各种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而此次的《办法》通过引入流动性匹配率、净稳定资产比例等指标,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全面覆盖银行资产负债端。《办法》鼓励银行回归存款和贷款主业,将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率,增加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对银行盈利构成正面贡献,同时减少银行流动性风险。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在新指标下,通过加强对通道、同业业务的限制和监管,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有利于促进银行回归传统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办法体现出监管部门监管思路的变化,从原来的窗口指导转变为以更全面、更细化的技术指标来约束和引导。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理论上讲,期限转换(即所谓的短借长贷)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这就意味着,由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是银行业乃至金融业与生俱来的特征。因此,流动性监管的目的不是要完全消灭流动性风险,而是要将其纳入合理的管理框架,并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单纯的强调风险管控,可能会削弱银行的期限转换功能,并降低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未来看,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要求仍需根据实践中的影响与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在有效抑制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实现风险与效率的平衡。业内人士指出,办法与2017年以来陆续出台的各项金融监管政策一脉相承,预计将进一步巩固金融去杠杆的成果。

内容来自dedecms

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信用债违约增多 dedecms.com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28日,上市公司2018年以来发行信用债(含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四大类型)规模合计达4,05.70亿元,逼近上一年全年规模,并较上一年同期的973.91亿元同比增长342.10%。在发行量增大的同时,信用债违约时有发生。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30日,共有21只债券相继爆出违约,违约主体和违约债券数量攀升速度较快。自2016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开始增加。Wind数据统计,2016年、2017年违约债券数量分别为78只、49只,涉及债券余额分别为393.24亿元和392.90亿元。2015年和2014年的违约信用债券仅分别为23只、6只,涉及债券余额分别为126.10亿元和12亿元。中金公司认为,本次“违约潮”并非事出偶然,本轮债务违约加速受去年底来融资环境收紧所驱动,尤其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非标资产快速回表为地方政府与民企的资金链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多项去杠杆宏观政策叠加,包括财政支出放缓、地方政府融资及基建投资监管趋严,表内信贷额度偏紧等,也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压力。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这一情况的发生,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调整所致。由于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违约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其他一些经济形势相对较差的地区。从行业看,违约事件主要集中在一些面临较大行业分化和环保压力的传统产业。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王鹏认为,当前出现的信用债违约潮,一方面是我国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主动去杠杆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短期内也应防范信用风险蔓延速度过快所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在坚持打破刚性兑付的前提下,做好流动性动态紧平衡工作,避免出现因防范风险所带来的新风险。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我国信用债违约个案相对市场总量而言很少,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已有的个案正在进行妥善处理。违约是市场的常见现象,允许部分行业和个体违约,符合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导向,有助于以短期阵痛换取经济中长期转型发展。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负责人王静文指出,需对本轮违约潮的规模、范围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保持密切关注。一方面,需关注微观个体融资受阻可能产生的风险。由于中国信用债市场深度和广度尚有欠缺,一旦出现信用风险事件,会导致风险偏好的迅速下降和流动性的快速萎缩。另一方面,需关注风险在不同主体间的传染。随着债券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加,近期违约主体已有从低资质向AAA高资质扩散的迹象。而除信用债外,金融去杠杆和地方隐性债务整顿,将会导致城投债风险上升,美元升值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走高,将会导致一部分企业爆发外债风险,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剧债券市场的波动。尽管债券违约事件时有发生,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仍整体可控。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信用债市场有稳健运行的基础,即使发生违约,程度与节奏也是可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尽管部分指标出现波动,但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民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