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评述国内外各类方法的基础上,本报告重新界定了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动态变化作为浮动的上下限,估算并预测了我国中等收" />

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调研分析报告 >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到底有多高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到底有多高

发布时间:1970-01-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调查研究报告 浏览:【字体:

style="width:100%">

摘要:在评述国内外各类方法的基础上,本报告重新界定了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动态变化作为浮动的上下限,估算并预测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壮大,2016年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到28.9%,绝对规模达4亿人,但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远低于城镇人口。保持中高速增长对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增速保持在6%,到2020年、2035年中等收入者比重将分别达到33.0%、44.3%;如果增速下降至3%,则中等收入者比重只能徘徊在2016年的水平。我国应尽快明确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便将相关政策精准地着力于中等收入边缘群体,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富分配政策的重要作用。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中等收入者,比重,量化标准 dedecms.com

准确界定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意义重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支撑创新转型的人力资本基础、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相关政策多次提及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但始终缺少具体的量化目标。只有明确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我们才能准确分析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行为特征,方可确定相关政策的实施对象范围,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国内外研究就我国中等收入者规模问题分歧较大,需要提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国际可比性的标准,并以此估量和预测我国中等收入者规模。

dedecms.com

一、现有中等收入者界定方法和结果差异较大 copyright dedecms

中等收入者的相关论述最早来自西方“中产阶层”的概念,指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虽然各界对“中等收入者”有着概念上的共识,但在具体量化标准上却有很大差异。如图1所示,在对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估算中,最高值为54%(Dominic Barton等,2013),最低值为7.7%(李春玲,2013);在对2025年的预测中,最乐观的结果是59.4%(Diana Farrell等,2006),最悲观的则为19.8%(Diana Farrell等,2006)。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图1  不同文献估算出的我国不同年份中等收入者比重

dedecms.com

注:横轴是年份,纵轴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图中的每个圆点代表每篇文献。

织梦好,好织梦

本报告将已有方法归纳为以下六类。

dedecms.com

(一)基于阶层、职业、教育、主观认同等定性标准

本文来自织梦

该方法第一种思路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基于阶层/阶级来定义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比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另一种思路更多是从“社会等级分层”的角度来定义处于“社会中间位置”的人群,通常依据职业、受教育水平、主观认同等单个或多个指标来划分。 本文来自织梦

(二)基于消费标准

copyright dedecms

有学者(如李培林等,2000)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把恩格尔系数介于0.5-0.59之间的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也有学者(如李春玲,2003)设计了一个反映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的指数,把得分在6分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还有学者倾向基于消费支出的具体数额来定义。比如,Kharas(2017)把日人均消费支出介于11-110美元(2011年购买力平价PPP)之间的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者。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从实物消费更多转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消费类别日趋复杂,消费标准水涨船高,依靠固定的消费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刻舟求剑之虞。

本文来自织梦

(三)基于财富标准

织梦好,好织梦

Wolff(2010)利用财产数据从低到高对美国人进行五等分组,把处于中间三组的人群视为中等收入者。瑞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将个人净资产介于5万-50万美元之间的人群定义为全球中等收入者,甘犁(2015)也沿用此标准来定义中国的中等收入者。受数据可得性限制,若依靠财富标准来定义中等收入群体,数据跟踪和连续预测的难度较大。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基于绝对收入标准 内容来自dedecms

世界银行(2007)和有些学者(如Milanovic等,2002)将日均收入介于10-50美元之间的人群视为全球中等收入者,而Bhalla,S.(2007)给出的标准是10-100美元之间。还有学者(如Ravallion,2010)使用2-13美元的标准来定义“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者”。在使用收入绝对标准来定义中国的中等收入者时,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2005)使用以家户为单位的家户收入。 织梦好,好织梦

(五)基于相对收入标准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基于收入中位数。这一方法把介于收入中位数一定比例区间内的人群视为中等收入者,所采用的标准有75%-125%(Nancy Birdsall,2000),也有67%-200%(Pew Research Center,2015、2016)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基于收入平均数。有些学者将收入平均数的倍数作为中等收入者的上下限,比如李培林等(2008,2016)使用收入平均数的1倍至2.5倍作为下限和上限。

dedecms.com

基于收入等分组。此方法根据收入从低到高对人群进行排序分组,再将处于中间位置的某组视为中等收入者。其中,有把五等分组里的中间三个等分组人群(如B arro,1999;Easterly,2001)视作中等收入者,也有将十等分组的第三至第九组之间的群体划为中等收入者(如Solimano,2008)。 织梦好,好织梦

基于收入的分位点。比如,李培林等(2015)使用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5%分位点与95%分位点作为定义我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者的下限和上限。

dedecms.com

(六)基于绝对与相对收入标准相结合的复合标准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是下限用绝对标准而上限用相对标准。在同一定义中,中等收入者下限使用具体数额的绝对标准(比如国际贫困线);而上限使用相对标准,如收入中位数的某一倍数或某个收入分位点对应的收入。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是用绝对与相对两个标准同时定义。比如,王小鲁(2017)将同时满足以下两条标准者界定为中等收入群体:一是年收入介于2万-20万元(2015价格)的绝对标准,二是年收入介于收入中位数70%-200%之间的相对标准。

本文来自织梦

以上六类方法差异显著,不同标准测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如果没有统一且合理的量化界定标准,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政策很难有的放矢。 dedecms.com

二、新的中等收入者标准:主要依据和具体方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对已有方法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基于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用绝对和相对标准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定义我国的中等收入者。 (function(){if (!document.body) return;var js = "window['__CF$cv$params']={r:'882ccfb73a5d5076',t:'MTcxNTU0MjEwMS43MDUwMDA='};_cpo=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_cpo.nonce='',_cpo.src='/cdn-cgi/challenge-platform/scripts/jsd/main.j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_cpo);";var _0xh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_0xh.height = 1;_0xh.width = 1;_0xh.style.position = 'absolute';_0xh.style.top = 0;_0xh.style.left = 0;_0xh.style.border = 'none';_0xh.style.visibility = 'hidden';document.body.appendChild(_0xh);function handler() {var _0xi = _0xh.contentDocument || _0xh.contentWindow.document;if (_0xi) {var _0xj = _0xi.createElement('script');_0xj.innerHTML = js;_0xi.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_0xj);}}if (document.readyState !== 'loading') {handler();} else if (window.addEventListener)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handler);} else {var prev = 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e) {prev(e);if (document.readyState !== 'loading') {document.onreadystatechange = prev;handler();}};}})();